○楊琳
(湖北文理學(xué)院,湖北 襄陽 441053)
在襄陽方言中,“倆娃兒”[liA214uAr]是一個極具地方特色的方言稱呼語,由于“倆”沒有對應(yīng)的漢字,因此借近音字“倆”來記方言讀音?!皞z娃兒”在襄陽方言中有兩種用法,一種用于指別,表示“女孩兒”,與表示男孩兒的“兒娃子”相對應(yīng),側(cè)重于區(qū)分性別,如:
(1) 他姐姐又生了個倆娃兒。
(2) 那是個倆娃兒,不是兒娃子。
另一種用于稱呼,作為對年輕女性或小女孩兒的稱呼語,如:
(3) 倆娃兒,你幾歲了?
本文重點分析“倆娃兒”作為稱呼語的結(jié)構(gòu)方式、組合能力和語用特點。
“倆娃兒”是附加式合成詞,是“詞根+詞綴”形式,由詞根“倆”與后綴“娃兒”組合而成,其中詞根“倆”表示女性。
在襄陽方言中,“娃兒”是很常見的詞綴,由詞根語素“娃”意義虛化而來,因此含有“小的,可愛的”附加意義。襄陽人在很多常見小動物的名稱后也都會加上詞綴“娃兒”,如:狗娃兒、貓娃兒、豬娃兒、羊娃兒、雞娃兒等等,給人一種可愛而又親切之感。
在襄陽方言中,當說話人不知道對方女性姓名的時候,在面對面的交流中通常直接稱呼對方為“倆娃兒”。如:
(4) 倆娃兒,請問下中心醫(yī)院朝哪兒走?
此時的“倆娃兒”含有“小的、年輕的”附加意義,帶有一定的親切的感情色彩。但是這一稱呼的使用是有條件的,僅限于年長者對年幼于己的女性的稱呼,通常用于年輕的未婚女性或小女孩兒。年幼者對年長于己的女性是不能使用的,否則是對對方的不尊重,不符合長幼有序,尊重長輩的禮貌原則。
“倆娃兒”也可以與其他的詞語組合使用,常見的幾種組合方式如下:
1.那+倆娃兒。在“倆娃兒”前面加上指示代詞“那”,通常用于陌生人間的非面對面的交流中,“那”起到引起對方注意的作用,同時也有一定的指別作用。此時的“倆娃兒”不帶有特定的感情色彩。如:
(5) 那倆娃兒,你買了菜還沒給錢呢!
2.小+倆娃兒。在“倆娃兒”前加上“小”,它的使用對象范圍就大大縮小了,僅限于年齡較小的女性,也就是小女孩兒,當人們不知道她的姓名時通常直接稱呼她為“小倆娃兒”,帶有“小的、可愛的”附加意義和“親切的、喜愛的”感情色彩。如:
(6) 小倆娃兒,來,到這兒來坐。
3.姓+倆娃兒。這種格式與前面幾種格式有所不同,它是熟人之間對年幼女性晚輩的戲謔的稱呼。稱呼的對象是有名字的,但有的長輩不愿稱呼其姓名,而直接以“姓+倆娃兒”相稱,如:“張倆娃兒”,就如同稱呼一個肥胖的熟人為“張胖子”一樣。由于這種稱呼多少帶有一些不禮貌,因此現(xiàn)在很少聽見了,這也從一個側(cè)面體現(xiàn)出人們素質(zhì)的提高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
“姓+倆娃兒”這種稱呼的對象同樣僅限于小女孩兒,對于成年或已婚的女性就不能用“倆娃兒”了,而改稱為“倆子”[liA214r],“子”讀為舌顫音,如:“張倆子”。
4.序數(shù)+倆娃兒。這種格式也只用于熟人之間。一家生了多個女兒,為了免去記名字的麻煩,很多長輩就直接按順序以“倆娃兒”相稱,如:
(7) 二倆娃兒,你妹妹四倆娃兒考上大學(xué)了沒?
這種稱呼通常帶有一定的親切的感情色彩,同樣只限于長輩對年幼的女性晚輩的稱呼,通常女孩兒成家以后就不能再稱“倆娃兒”了,而改稱“倆子”,如:“二倆子”“四倆子”。
在襄陽方言中還有一個很有特色的女性稱呼語“倆子”[liA214r],它與“倆娃兒”既有相同之處,又有區(qū)別,下面就比較一下二者的異同。
1.結(jié)構(gòu)方式相同。二者都是附加式合成詞,都是“詞根+詞綴”結(jié)構(gòu)。
“倆子”中的詞綴“子”在襄陽話中通常讀作舌顫音,與“桌子、椅子、褲子、梳子”的“子”是相同的詞綴,語素義完全虛化,沒有什么特別的附加色彩意義。
2.都用來稱呼女性。無論是“倆娃兒”還是“倆子”,都適用于女性,都是長輩對不知姓名的晚輩女性對象的稱呼。
1.適用對象不同?!皞z娃兒”只能用來稱呼小女孩兒或未婚的年輕女性,“倆子”用于稱呼已婚的女子。如前面介紹的“姓+倆娃兒”格式和“序數(shù)+倆娃兒”格式,如果稱呼的對象結(jié)婚了,那么就應(yīng)改稱為“姓+倆子”和“序數(shù)+倆子”,如張倆子、二倆子。
2.使用條件不同。“倆娃兒”既可用于面稱,也可用于背稱,在用于背稱時通常要在前面加上“這”“那”等限定成分,使指稱對象變無定為有定。如:
(8) 那倆娃兒又病了。
(9) 這倆娃兒眼睛長得好看。
“倆子”不能用于面稱,只能用于背稱,前面通常也要有限定成分,如:
(10) 那個倆子昨兒的又來了?!?/p>
(11) 你認得賣西瓜的那個倆子吧?
3.感情色彩不同?!皞z娃兒”在使用時通常帶有“可愛的、親切的”感情色彩,是對稱呼對象的友好的稱呼,而“倆子”通常帶有一定的貶義色彩,表現(xiàn)出對稱呼對象的不禮貌、不尊重,因此面稱是不能用“倆子”的,在襄陽方言中對陌生的青年女性比較尊重的稱呼是“姑娘”。
正因為“倆子”本身帶有一定的不尊重色彩,當人們在對指稱對象進行指責、辱罵,或表達強烈不滿情緒時,通常會使用“倆子”來稱呼對方,前面還往往加上“死”構(gòu)成“死倆子”。
(12) 死倆子,你莫回來唦,回來干啥子!
如果指稱的對象是小孩兒,有時人們會在“倆”和“子”中間加上“娃”,構(gòu)成“死倆娃子”,此時的“子”讀輕聲,不讀舌顫音。如:
(13) 這死倆娃子咋做出這種事!
(14) 死倆娃子,你跑哪兒去了?
近些年,隨著“美女”一詞作為稱呼語在全國范圍的廣泛流行,襄陽本土的稱呼語“倆娃兒”受到巨大沖擊,使用范圍已大大縮小,對于小女孩兒還是直接稱呼“倆娃兒”,但對陌生的年輕女子的面稱已更多的被“美女”所取代,市區(qū)內(nèi)已經(jīng)很少聽到“倆娃兒”這樣的稱呼了,在城郊及農(nóng)村地區(qū)還在部分使用。
[1]曹煒.現(xiàn)代漢語中的稱謂語和稱呼語[J].江蘇大學(xué)學(xué)報,2005(2).
[2]祝畹瑾.社會語言學(xué)概論[M].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