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南譙區(qū)黃泥崗中心幼兒園 張 勇
《綱要》要求教師:“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反應和表現(xiàn),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shù)姆绞叫纬珊献魈骄渴降膸熡谆??!睅熡谆邮侵冈诮處熀陀變褐g發(fā)生的各種形式、各種性質(zhì)和各種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師幼關系是師幼互動行為的前提,有什么樣的師幼關系就有什么樣的師幼互動行為。不斷提高自身對幼兒行為的觀察及個別教育師幼活動作為幼兒園教育的基本表現(xiàn)形式,存在于幼兒一日活動中,表現(xiàn)在幼兒園教育的各個領域,并對幼兒發(fā)展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
在許多人潛意識里,認為教師是教育活動的主體,幼兒是受教育的,是被動的?,F(xiàn)代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這種認識是片面的,不科學的。每個幼兒都是唯一的生命個體,他們對外界事物的感受從來不是被動的,而是根據(jù)自己的心理需求主動地、有選擇地接受。教師在與孩子日常交往中要盡量淡化“師”的感覺,而強調(diào)“友”的身份,讓孩子們心中沒有“權威”。新的育兒觀念營造新的師幼關系,是一種平等友好、相互學習、相互作用、共生共長的關系。
“師幼互動”應建立在輕松、自由的基礎上,教師和幼兒都保持愉快心情的情況下,相互之間才會產(chǎn)生積極的互動。在互動中教師首先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把自己當成幼兒的朋友,走進幼兒的心中,了解幼兒心中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能從幼兒的真實需要出發(fā)滿足他們的需求。如果始終處于一種強迫、緊張的氣氛中,只能產(chǎn)生負面的影響。因此,要想進行積極的互動就要積極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愉快的氛圍。
在師幼互動中,教師應根據(jù)教育任務與內(nèi)容的不同,根據(jù)不同幼兒的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互動方式。如:在語言活動“綠色的夢鄉(xiāng)”中,教師引導幼兒討論回答問題,由于孩子能力的差異,課堂時間的約束,和其他的一些無關刺激的干擾,往往真正能進行師生互動的次數(shù),互動的人數(shù)都是不多的。提出一個問題通常是一些能力強的幼兒回答了,而能力弱的幼兒卻失去了思考和解答的機會。但在我們的分班教學中,人數(shù)少了,無關刺激相對減少,時間不變,自然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互動有了更多的機會,教師可以充分地關注到每一個孩子,并且可以有目的地進行交流、交往。教師也可以及時捕捉第一組幼兒的情況并且調(diào)整教學方案對下一組幼兒進行教學,在反思和實踐中提高教育和教學的質(zhì)量,從而促進師生共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