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坤
(西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傳統(tǒng)教學主要以“教師講,學生聽”的方式來進行教學,學生很難保持持久的課堂“戰(zhàn)斗力”。“合作學習”將學生分成小組,給予了一定的任務和一定的時間,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其主動發(fā)揮特長、相互幫助、相互促進,最終實現(xiàn)了學生對自我的突破與創(chuàng)新,建構更為完善的認知體系。
人在成長和學習中受環(huán)境的影響非常大,因此課堂氛圍的營造是教師的首要任務,在合作中競爭,教師可以將程度相近的學生分為一組,給予明確的任務,有利于學生之間的溝通討論。競爭式的合作有效地將學生的個人潛能激發(fā)出來,每個學生都非常積極地為小組做貢獻,同時又促進了小組內學生之間的取長補短,使之在短時間內相互學習、借鑒和整合,從而完成較為完善、科學、合理的作品。如在做PPT 的練習中,如果讓學生獨立去做,學生往往對整體把握得不是很好,掌握各種功能需要的時間也比較長,那么就可以采用“同層分組”的形式,給予明確的小組任務,并在各個小組之間建立競爭機制,這樣使得每一個學生都知道自己該干什么,從而非常積極地來進行操作,遇到困難的問題積極進行討論,每個人都能出謀劃策,從中進行評價、篩選和整合,最終圓滿完成任務。
每個學生的成長經歷不同,個人的特長、認知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有的學生對信息技術接觸得比較多,相對接收能力、綜合能力就比較強;而有的學生平時接觸信息技術的機會少,各方面能力就比較弱一點,因此教師就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優(yōu)勢資源,形成互助式的合作方式,以實現(xiàn)學生之間的優(yōu)勢互補、共同提高。如在學習“制作網站”時,教師就可以采用“優(yōu)勢互補”的原則來進行分組,使每一個小組都有一個能力比較強的學生起帶頭作用,對能力較弱的學生給予一定的幫助,在師生、生生的相互幫助下完成網站的制作。在合作中教師還可以采取競爭式和互助式相結合的方式來發(fā)揮優(yōu)勢學生的特長,挖掘弱勢學生的潛能,使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到制作之中,在教師的指導、學生的幫助下完成自己的作品,從中體驗網站制作的快樂,建立學習信息技術的信心,有效縮短學生之間的差距,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合作不是一個人的戰(zhàn)斗,需要將每個學生的力量擰成一股繩,從而對重難點進行攻克。在合作學習中教師要能夠引導學生積極發(fā)言,多角度、多方式地進行思考,建立開放式的合作結構,打破原有的思維模式化管理,讓每個學生都說一說、談一談自己的想法和建議,這不僅激勵了學生的思考和表達,同時尊重了學生的意見,使學生擁有一種“被尊重”的驕傲。如在學習“數據制作圖表”時,教師就可以給予學生相應的數據,在沒有任何要求的情況下,讓學生來建立圖表,利用學生自身的能力來讓數據說話,學生的思維立刻被調動起來,利用了折線圖、柱狀圖、圓柱分布圖等,不同圖示的展示給了學生不同的觀察思考角度,促進了學生的相互比較、分析和評價,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
合作學習的完成需要小組成員共同努力,學生主體地位的保證才能體現(xiàn)其學習的共同性。在合作中教師要明確學生和自身的角色,組織學生的分組、分配任務和及時點撥指導,避免單純性地講解,利用學生自身的能力來完成任務;同時要激勵學生的參與,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能夠在探索中發(fā)現(xiàn)問題、集體分析問題、有效整合意見,最終實現(xiàn)問題解決。如在學習“數據結構綜合運用”時,教師就可以給學生設立“開鎖難題”,來引導學生的一步步思考和分析,小組內學生主動圍繞“題目描述—數學模型—思維導圖—數據結構—算法設計”進行探索;然后在小組間學生的對比中進行“算法評估—算法改進—發(fā)散方法—整合歸納”的討論,使得學生能夠看到自身的優(yōu)勢和不足,及時地對本小組的方案進行調整和改進,步步為營地完成自己的任務,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方法,領悟其中的探索思想,使學生在不斷地探索中積累更多的知識與經驗,真正地做到厚積薄發(fā)。
總之,新課程理念下的“合作學習”已經擁有了較為完善、和諧的教學模式,需要教師根據自己學生的認知、思維和經驗,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使合作學習更適合自己學生的發(fā)展,爆發(fā)學生內心的“小宇宙”,實現(xiàn)學生個性的發(fā)展與整體素養(yǎng)的提高。
徐超.試談如何有效提高初中信息技術課堂的合作[J].文理導航:中旬,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