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鴻霞
(福建省莆田市教師進修學院)
現階段對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有效實施問題的研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因此,對相關問題進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學習興趣是教學有效實施的催化劑,小學生正處在對外界事物充滿好奇的年齡,這一時期的學生做事情的首要動力是興趣,小學生對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是很難有積極性與主動性的,相反,如果能夠引導小學生對某件事產生興趣,那么你會驚奇地發(fā)現,他們會對喜歡的事情投入極大的熱情,這件事情也一定會做得有聲有色,因此,教師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注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實施中,教師要結合本課程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需要以及教學內容的需要,精心地設計教學,以充滿吸引力的課堂教學,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本課程的學習魅力。在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以表演的形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有許多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存在著緊密的聯系,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教學的內容,引導學生通過分角色表演的方式進行教學,這樣的教學一改傳統講授式的教學方式,使教學變得靈活而充滿情趣,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實施;(2)以成功的學習體驗激發(fā)學生學習本課程的興趣,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這一階段的學生做事情更多的是以感性認識為基礎的,如果學生在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中,感受到成功的體驗,那么他們就會自然地對這一課程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相反,如果小學生在品德與社會課程中,沒有體會到成功,而體驗到更多的是學習的失敗,那么,學生就會逐漸地對所學的課程失去信心,從而失去了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為學生創(chuàng)設成功教學體驗的機會,當學生獲得成功時要及時加以鼓勵,以激勵性的語言,增強學生對本課程學習的信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實施過程中,合作學習的有效開展對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首先要教會學生學會分組,學習小組的劃分要本著組內差異化,組間接近化的小組劃分原則,具體來說,組內差異化就是指在學習小組的劃分過程中,一個小組的劃分其成員的選擇要選擇學習水平與能力水平相接近的同學,將他們劃分到同一個小組中,這樣劃分小組的好處是讓不同水平的同學能夠得到互補,有利于學生在彼此合作中學習效率的有效提升;而組間接近化的小組劃分原則是指在不同小組劃分時,不同小組學生的學業(yè)水平與學習能力不要存在太大的差距,這使不同小組同學間的交流更加容易,合作更加便利。同時小組長的選拔要通過組內成員民主推選的方式展開,讓選出來的小組長能夠真正地為組員服眾,這有利于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開展。在本課程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使學生能夠在小組內成員與組間成員的彼此溝通與合作中,集思廣益,提出新的觀點,在合作中發(fā)現問題,在合作中提出問題,并且在合作的基礎上去探尋問題解決的有效途徑,極大地提升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效率,促進教學的有效開展。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中包含許多生活化的教學內容,這些教學內容都與學生的生活實踐具有緊密的聯系,因此,在開展本課程教學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學會向生活學習,以生活化的教學內容促進本課程教學的有效實施。在這樣的教學中,可以塑造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學生的性情,讓學生做一個具有豐富情感的人,在生活化的教學內容中培養(yǎng)學生形成正確的生活觀念,學會生活的技能。在生活化的教學內容的實施中,學生經常會遇到一些與其經驗相矛盾的問題,這時教師就要因勢利導,輔導學生讓他們樹立正確的觀念,解決學生在教學中產生的困惑,如果在教學中對于學生所產生的困惑問題不夠重視,就有可能讓學生進入認識的誤區(qū),產生認識的偏差,影響其正確觀念的形成。與此同時,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重視理論的教學,還要引導學生勇于實踐,讓學生將理論知識充分地應用到實踐中,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教師要在生活化的教學實施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鼓勵學生通過眾多的生活實例進行積極思考,通過思考形成正確的觀點與認知,以此促進學生思維能力與實踐能力的發(fā)展。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有效實施,對促進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發(fā)展良好的生活技巧與實踐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本文對該課程教學的有效實施問題進行了嘗試性的探討,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夠更好地促進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有效開展。
葉柳歡.試論影響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因素和有效解決方案[J].學周刊,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