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寒 龍湘平
(湖南城市學院 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湖南·益陽 413000)
建筑是文化的物態(tài)化形式,在不同的建筑思想主導下,不同建筑都蘊含著不同的思想和文化。[1]建筑設計和其他藝術表現形式一樣,是建筑設計者在各種情景形象的綜合融會下,根據各種建筑理念而形成的具態(tài)化的思考方式。在“立意造象、以象盡意”的思想指導下,優(yōu)秀的建筑作品往往都能表現出震撼人心的力量,具有極大的精神感染力。在文化、社會、思想形態(tài)等對建筑設計的滲透中,建筑作品從外在上形成了精神或力量,形成建筑的設計意象。建筑的設計意象之于建筑設計者、作品、欣賞者三方有不同的含義,作品所呈現的意象是客觀的,建筑設計者的意象和受眾的意象形成有一定的主觀性。三種意象所指不同,但密切關聯,建筑作品的意象是建筑設計者意象的具體化,由于建筑技術或者設計者設計水平等因素限制,建筑作品所形成的意象不一定完全等同于設計者頭腦中的意象。欣賞者的意象是欣賞者在自身主觀情感基礎上所形成的意象,是建筑作品意象在欣賞者頭腦中的再創(chuàng)作。設計者通過建筑把自己頭腦中所形成的意象信息呈現給受眾,這種傳遞由于經過了設計者、建筑、欣賞者三重跨越,跨越后的意象未必能夠準確無誤地傳遞原有意象所有的信息,無疑基于受眾視角構建意象將有效提高建筑設計者意象和受眾意象認知的契合度。
建筑的設計意象是建筑中設計者主觀情意與外在物象相結合的產物,而民族建筑的設計意象則是通過主觀設計而在民族建筑中所體現出的意蘊。[2]民族建筑服務于民族民眾的生產生活,是民族的物態(tài)表征之一。相對于設計者的立場,民族民眾和其他民眾都是建筑設計的受眾,因此民族建筑設計的意象構建必須同時考慮兩個群體的感受,在相關要素的合理運用下,做到既能為民族民眾所接受,同時又能為其他民眾認知和欣賞。目前有關建筑設計意象的研究大多是從建筑設計者的角度來進行理論或技術上的探討,而少有從受眾視角去進行分析。建筑設計單方面的研究不可避免會造成意象構建的偏頗,因此下文將在此思路上基于受眾視角對民族建筑的設計意象構建進行探討。
為了適應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條件,分布在不同區(qū)域的少數民族在建筑上也形成了不同的建筑特色。隨著民族發(fā)展,民族建筑設計也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不斷調整,適應民族民眾對于建筑的多方面需求。[3]在民族建筑設計的完善調整過程中,其建筑設計越發(fā)重視建筑的人性化,在意象性體驗與認知理論的共同驅使下,民族建筑從原始的居住功能上升到人性滿足階段,通過對建筑的改造設計使得民族建筑設計從建筑形象和境界上雙重提升,為民族構建了充滿詩意的棲居之所。民族建筑設計在漫長時期的完善調整所形成的民族建筑特色最終使建筑在受眾視野中成為民族的標志,如看到蒙古包,受眾就會想到草原的游牧民族;看到吊腳樓,自然就會聯系到西南地區(qū)的少數民族。建筑是民族的一種文化現象,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因此民族建筑設計的意象必須以民族場域為構建的前提。以侗族建筑為例,侗族聚居在湘、桂、黔、鄂四省交界之地,侗族的建筑獨具特色,從功能上來分,侗族的建筑主要分為民居、公共建筑、宗教建筑等,侗族的民居以吊腳樓為主,公共建筑則以鼓樓、風雨橋、井亭最為突出。雖然侗鄉(xiāng)各地的鼓樓和風雨橋及住房有不同的結構,但是在受眾視野下,吊腳樓、鼓樓、風雨橋儼然已是侗族的標志符號。在侗族生活場域下所形成的鼓樓、風雨橋設計意象在內在和表象上和民族達成了高度一致。從外在上看,侗族的鼓樓有宏偉壯觀的外形,也有精美的雕塑裝飾,鼓樓的頂端用一根長鐵桿套上五至九顆的葫蘆型直插云霄,也有不同支系的侗寨鼓樓頂端裝著塑制的仙鶴,這兩樣造型都源自侗族的古老傳說,[4]從內在上看,侗族鼓樓歷來是侗族民眾政治、文化生活的中心,凝聚著侗族人的文化精神,因此侗族鼓樓所形成的設計意象已經與侗族場域完全融為一體。
對民族建筑設計而言,其服務的對象是民族民眾,其所處的場所是民族地區(qū),在功能上是民族民眾的社會習俗和生產建筑,因此民族場域是民族建筑設計意象構建的前提。建筑為民眾服務,當民眾的建筑需求超越原始的居住功能,就要求建筑具備更多的與其族別、文化習俗等一致的精神意識形態(tài)內涵在其中,而建筑設計意象正是這種思想意識形態(tài)的集中表現,因此民族場域是民族建筑設計意象構建的必然前提。民族場域下的建筑設計意象構建可以使建筑更好地為民族民眾接受,同時也能使外界民眾在意象上把此民族同彼民族區(qū)別開來。[4]
作為一種藝術意象,民族建筑設計的意象是一種文化思想的高度濃縮后又以具象化形式呈現出來的物態(tài)形象。受眾對于民族建筑設計意象的認識并不會把建筑本身的設計建筑過程層層解理來認知,而是通過建筑整體來感受到其中所蘊含的民族文化意味,因此建筑設計意象客觀上形成了民族文化的功能。建筑設計意象的構建是多元文化的碰撞,首先是建筑設計者自身所構建的文化體系,而這種文化往往是糅合了古今中外多種文化在內的文化系統(tǒng),這種文化系統(tǒng)是建筑設計意象主體構建的文化支柱,豐富深厚的文化系統(tǒng)在設計者活躍的思維抽象綜合下形成了設計意象的主體;其次是建筑設計本身的藝術文化,如建筑藝術、設計藝術等文化,藝術文化是建筑設計意象達成的文化支撐要素,建筑設計者所構建的意象主體必然要在藝術文化的碰撞下開始具象化呈現;最后是建筑設計意象具象化所位于的場景文化,這種場景文化大可以是國別文化,小可以是區(qū)域、民族文化,場景文化關系著建筑設計意象能否與場景保持一致,在場景內得到認同的問題,場景文化可謂是民族建筑設計意象構建的基礎文化。具體到民族建筑設計的意象構建而言,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背景蘊含著不同的民族審美意識和民族性格。豪爽的民族在建筑設計上所形成的意象必然不會是委婉動人的意象形態(tài),如蒙古族的蒙古包所形成的意象更多的是以天為穹廬的曠達;而區(qū)域封閉的民族在建筑上更多地體現民族內向伸展的精神力,如侗族的鼓樓往往居于村寨中心,高于所有民居建筑,所有的民居都環(huán)繞在此四周。
在不同地理環(huán)境、生產生活方式下形成的民族文化是民族代代傳承的維系,是民族的根,建筑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因此民族建筑設計意象的構建必須以民族文化為基礎。在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建筑設計者結合自身的文化系統(tǒng),把自身文化和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在建筑之前形成具有民族文化的意象的構建,并在建筑藝術文化碰撞下,使這種意象通過建筑本體呈現出來。在民族文化基礎上所形成的民族建筑,因為蘊含著民族文化要素,將在意象的呈現上表現出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從受眾角度來看,建筑設計意象以民族文化為基礎一方面可以使民族民眾感受到熟悉的文化氛圍;另一方面則可以使其他受眾從意象中深切感知民族文化,增加民族建筑的魅力。[5]
建筑是一種凝固的美,通過各種線條和光影關系的運用,建筑形成不同的格局,在不同建筑材料的襯托下,不同建筑呈現出不同的美感。民族建筑設計的美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建筑本身的美感,建筑本身的美感主要來自光影關系的有效處理、格局的空間處理、材質的搭配、裝飾的協(xié)調性等;另一方面是因建筑本身的文化內涵而產生的美感。受眾對于建筑美感的欣賞也主要從這兩個方面來進行。建筑之美在于技術,而建筑的文化美感主要在于建筑的文化內涵所具有的美感。民族建筑歸屬于民族場域,其文化基礎是民族文化,因此民族文化是民族建筑設計意象的內在支撐,民族文化中所蘊含的民族審美意識和建筑本身的美共同形成了民族建筑設計意象的美感。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族審美意識,民族審美意識是長期以來民族民眾所形成的美丑觀念,在民族審美意識支配下的民族建筑自然也形成了民族審美意識的特征,如西南少數民族多居住在深山,多彩的自然環(huán)境給予大多數民族細膩的情感,在建筑上追求精巧是傣族、侗族、苗族等民族在建筑方面的一致表現。從現有少數民族代表性的建筑的審美趨向可以看出,在民族審美意識導向下的民族建筑設計在意象上表現出明顯的民族審美特征。民族建筑設計意象中民族審美意識不僅契合了民族民眾的審美需求,同時這種美感聯接也會使除民族民眾以外的受眾能夠直接感受到民族建筑的美感,并把該民族建筑與其他建筑區(qū)別開來,因此受眾視角下民族建筑設計的意象構建需要以民族審美為導向。
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民眾對于建筑的設計主要從兩個方面來欣賞:一方面是建筑本身的技術處理效果;另一方面則是建筑的美感,技術可以復制,但是由上可知建筑的美感不僅來自于建筑,也來自于民族審美意識,而這是無法復制的。通過不同民族審美意識的運用可以使民族建筑獲得不一樣的美感,得到民族民眾的認同,并給其他受眾不一樣的體驗,因此在民族建筑設計的意象構建中必須要以民族審美意識為美感導向。只有以民族審美意識為美感導向,民族建筑設計的意象構建才能使民族建筑產生鮮明的民族審美特征,煥發(fā)民族建筑的藝術表現力。
柯布西埃在《走向新建筑》中宣言“住房就是住房的機器”,在這種“機器美學”的理論基礎上,形成了功能主義為主導的現代主義建筑。[6]現代主義建筑強調功能是建筑的主導,追求功能滿足成為眾多建筑設計的出發(fā)點。在功能理性的前提下,建筑設計向機械化、理性化發(fā)展,意象為功能主導下的建筑設計所擯棄,更多的建筑體現出意義蒼白化,或者僅僅是文字游戲思辨的建筑理念。而從民眾的需求來看,功能只是建筑的一個基本功能,而不是全部功能,在社會日漸發(fā)展的前提下,建筑被民眾賦予了更多的功能,追求功能與精神的雙重滿足是民眾對建筑的真正需求,在建筑中感受到建筑設計的豐富意象,是未來建筑所追求的目標。從當前民族建筑來看,很多傳統(tǒng)的民族建筑已經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如侗族的風雨橋、井亭,桂黔侗鄉(xiāng)的三百多座風雨橋大多是田間的溪流小花橋,其在功能上達成了為侗族群眾提供耕作便利或休息歇腳的功能,而較為大些的風雨橋則多為交通便利之用,而在意象構建上大多數風雨橋雄偉壯觀、裝飾精湛,極具藝術美感,加上其獨特的功用和建筑的公益性給人們帶來無限遐想,功能和意象的雙重效應賦予侗族風雨橋濃重的文化意味。
受眾視角下,民族建筑設計要形成一種從內到外的感受,就不能僅僅以功能來引導民族建筑,而必須推進建筑設計的意象與功能的和諧共建。功能是建筑的基本功能,民族建筑設計的意象構建依附于建筑而存在,而建筑的存在是因為實用上的需求而建設。對于受眾而言,民族建筑是民族的文化載體,是民族文化的反映,觀者對民族的認知就是從建筑、服飾等其他外在的物態(tài)化的事物來理解民族,如果民族建筑僅僅為了滿足需求而建設,就談不上建筑的民族文化內涵和意象,其建筑在意義上是蒼白的,也不能給受眾帶來足夠的想象空間,建筑之美便會打折扣。因此民族建筑設計的意象構建需要在建筑功能滿足的前提下,對建筑進行充分的想象,使立足于民族文化的民族建筑設計構建出足夠的意象空間,功能和意象的雙重追求,必將賦予民族建筑新的生命力。
意象賦予建筑生命,沒有意象的建筑是淺顯的、蒼白的,通過建筑設計的意象構建可以使建筑成為有生命的、有意義的建筑環(huán)境。受眾視角下建筑設計的意象構建將會使建筑的意義更加切合民眾的意義需求。建筑設計的意象構建并不是憑空而來,文化是意象的基礎,場域是意象存在的環(huán)境,功能是意象的前提,審美是意象的必然,民族建筑設計的意象構建必須充分考慮相關要素才能使最終呈現出來的意象更加契合受眾審視的目光。
[1](英)彼得·柯林斯.現代建筑思想的演變[M].北京:建工出版社,1987.
[2]王 偉,毛 兵.概論建筑設計意象[J].山西建筑,2006,(4).
[3]余熙文,李曉瓊.新型城鎮(zhèn)化視角下的地域建筑文化研究[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14,(3).
[4]張柏如.侗族建筑藝術[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4.
[5]沈 曉.壯侗民族干欄建筑文化中的民族特色[J].中外建筑,2013,(12).
[6]趙曼麗.淺析貴州民族建筑的文化內涵[J].貴州民族研究,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