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天琦 郭 銳
1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 北京 100872
2北京大學中文系 北京 100871
論漢語的“隱性述結式”*
孫天琦1郭 銳2
1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 北京 100872
2北京大學中文系 北京 100871
文章著眼于解決“后果賓語”(“跑了一身汗”)的允準機制及實現模式,論證了“后果賓語”結構與述補結構存在整齊的平行性。這類結構可以分析為補語只起語法作用而沒有語音形式的“隱性述結式”。由此提出“產生”義和“粘附”義兩類“隱性述結式”,從述結式的論元衍生規(guī)則推導出“后果賓語”結構的各種實現模式,并統(tǒng)一解決了這類結構的相關問題。文章還把這一模式擴展到“取奪義雙賓”、“隱性致使”等特殊結構,解釋了這些結構特殊的論元實現問題,進一步論證了“隱性述結式”在漢語研究中的應用價值。
后果賓語 隱性述結式 雙賓結構 隱性致使結構
1.1 “后果賓語”引發(fā)的問題
一些漢語句子的主賓語實現情況并不受核心謂詞論元結構的制約。例如:
(1)a.我跑了一身汗。 b.我摸了一手油。
(2)(這點事兒)跑了我一身汗。 (3)(這張桌子)摸了我一手油。
人們既不能“跑汗”、也不會“摸油”。因此,占據賓語位置的“一身汗”和“一手油”并不是謂詞“跑”和“摸”的核心論元。這類結構是非常規(guī)的論元實現模式。
一方面,語句發(fā)生了“增元”變化:“跑”是典型的一元動詞,卻可以帶兩個,如例(1)a,甚至三個論元,如例(2);“摸”本來是二元動詞,在例(3)中卻帶上了三個論元。
另一方面,語義角色和句法的常規(guī)對應規(guī)律也被打破。主體論元在這里可以實現為賓語,如例(2)和例(3)中的“我”;客體或旁體論元〔1〕本文所指的旁體論元指原因、目的等與動詞沒有論旨選擇關系的非核心成分??梢詫崿F為主語,如例(3)中的“這張桌子”和例(2)中的“這點事兒”。此時謂詞的客體論元反而無法實現為賓語,如不能說“*我摸了這張桌子一手油”。
上例“一身汗”和“一手油”都是與動詞沒有論旨選擇關系的非核心成分(孫天琦2010),都表示事件所產生的某種結果。為了區(qū)別于“織毛衣”等由核心論元充當的結果賓語,也考慮到非核心成分所表示的結果多是消極性的,本文把由非核心成分充當的結果賓語定義為“后果賓語”。值得注意的是,“后果賓語”中必須包含數量成分,上述結構如沒有數量成分都不能成立,如不能說“*我跑了汗”或“*摸了我油”(參陸儉明1988;沈家煊1995)。同時,“后果賓語”對所包含的數量成分有特殊要求,如“跑了一身汗”非常自然,但“?跑了兩身汗”的合格性明顯變差;可以說“跑了一身汗”,但不能說“*跑了一滴汗”。
可以看出,“后果賓語”的引入引發(fā)了一系列問題。首先就是與謂詞沒有論旨選擇關系的“后果賓語”是如何得到允準的;其次是這類結構的論元實現規(guī)律如何,為何會出現種種非常規(guī)的論元實現模式;再如“后果賓語”為何對數量成分有強制性的特殊要求。
1.2 本文的解決思路
要解決“后果賓語”結構的系列問題,關鍵要搞清楚“后果賓語”的允準機制。此前的研究大多著眼于“后果賓語”的類型歸屬或其中動詞、賓語的句法語義屬性(參董曉敏1990;魯川等1994;譚景春1997;陳昌來2002;孟瓊等2005等),真正觸及到“后果賓語”允準機制的研究并不多見。也有一些學者注意到了“后果賓語”與隱含謂詞的密切關系。如郭銳和姚靜儀(2004)、應晨錦(2006)、郭銳(2007)都曾提出這類結構中包含相應的隱含謂詞,但是這些研究并沒有把隱含的謂詞與結構的實現模式及各種特點聯系起來。
本文發(fā)現“后果賓語”結構與述結式的論元實現模式有非常整齊的平行性,“后果賓語”其實是由隱性的補語謂詞允準的,如“跑了一身汗”的“一身汗”可以分析為隱性的“產生”義補語(“出”)的論元。關鍵在于構擬出相應的述結式后,“后果賓語”各種看似非常規(guī)的實現模式都可以從述補結構的論元衍生規(guī)則得到預測和解釋,與這類結構相關的系列問題也都可以得到比較合理的解決。
2.1 “后果賓語”結構與述結式的平行性
“后果賓語”結構的實現模式與述結式存在著非常整齊的平行性。上文中各種非常規(guī)的論元實現情況都可在兩種結構中找到平行的表現,比如謂詞的主體論元在這兩類結構中都可以實現為(間接)賓語。
(4)a.跑了我一身汗。 b.跑斷了我一條腿。
單看例(4)a不好解釋,因為從表面上看,處于間接賓語位置的“我”是謂詞“跑”的主體論元。但聯系例(4)b來看,在述結式“跑斷”中,處于間接賓語位置的“我”其實是補語謂詞“斷”的論元(我斷了一條腿),只不過恰好與述語謂詞的主體論元同指而已(我跑,我斷了一條腿)。而這種實現情況正符合述結式的論元衍生規(guī)則。按此類推,如果我們把例(4)a中的“我”分析為隱性的產生義補語的論元(如“我出一身汗”),“后果賓語”結構的論元實現模式就可以直接由述結式的論元衍生規(guī)則推出。另一方面,客體論元的非常規(guī)實現情況在兩種結構中也完全平行。如例(5)帶上“后果賓語”后,動詞“踢”固有的客體論元反而無法實現為賓語。這種情況也出現在例(6)為代表的述結式中。
(5)a.踢了我一身汗。(踢球) b.踢了(*這場球)一身汗。
(6)a.踢斷我一條腿。(踢球) b.踢斷了(*這場球)一條腿。
單看例(5)b不好解釋,但結合例(6)中述結式的情況問題就有了答案。因為在述結式“踢斷”中,間接賓語只能從補語謂詞“斷”中提升(我斷了一條腿),而不能從述語謂詞中提升(踢這場球),這正符合述結式賓語的提升規(guī)則(詳見下文)。那么,如果我們把例(5)中的“后果賓語”結構分析為帶有隱性補語的述結式,例(5)b類不合法的表達就可以直接由述結式的論元衍生規(guī)則排除。
另外,如果需要強調造成某結果的原因,述語謂詞的客體論元可以實現為整個結構的主語。這種模式仍然同時存在于“后果賓語”結構和述結式中,如例(7),也同樣符合述結式的論元衍生規(guī)則。
(7)a.這場球踢了他一身汗。 b.這場球踢斷他一條腿。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后果賓語”結構的實現模式與相應的述結式非常平行,它們的論元實現應該受同一套規(guī)則支配。因此可以根據述結式的論元衍生規(guī)則來解釋和預測“后果賓語”的實現情況。
2.2 述結式論元結構的衍生規(guī)則
下文采用郭銳(2002)對述結式的分析,從論元提升和抑制的角度來推導述結式的論元結構。根據郭銳(2002),述結式的論元都由述語(V1)和補語謂詞(V2)的論元提升而來。V1和V2的所有論元都參與操作,或者被提升或者被抑制。此處的“論元提升”指作為述結式組成部分的論元提升為整個述結式的論元〔2〕針對述結式的“論元提升”討論的是如何從述語、補語謂詞的論元提升為整個述結式論元的問題。與句法層面討論的諸如非核心成分提升至核心句法位置的“論元提升”操作有本質區(qū)別,注意不要混淆。(參見郭銳1995;王紅旗1995等)。以“他唱啞了嗓子”為例,述結式的主語由“唱”的主體論元提升而來,賓語由“啞”的主體論元提升而來。而“唱”的客體論元受到抑制,并未提升,因此“*他唱啞了一首歌”不能成立。從簡約性的原則出發(fā),即使在“他砍斷了樹枝”這樣的結構中,也可以認為“砍”的客體論元并未提升,提升的是補語“斷”的主體論元,只是兩者同指而已(a1、p1表示述語謂詞的論元,a2、p2表示補語謂詞的論元,a、p表示整個述結式的論元)。
由此可以得出述結式的主語從V1中提升,賓語從V2中提升。先來看主語的提升情況,提升哪一個論元做述結式主語與事件原因的認定直接相關,也就是說述結式的主體論元是事件的致使者(causer)。一般而言,提升V1的主體論元作主語最容易,也不需要特殊條件,如以上兩例。有時,述結式的主語也可以從V1的客體論元或間接的非核心論元中提升,如“這個電影看哭了很多人”、“這批活兒累病了倆工人”。這種論元實現是把客體因素認定為事件的致使者,一般需要特殊條件,如V1和V2的主體論元同指。下圖把非核心成分放在圓括號中(“原因”用r表示),以區(qū)別于尖括號中的核心論元。
再看賓語提升的情況,述結式的賓論元都從補語謂詞中提升,一次最多可以提升兩個。當補語是二元謂詞時,其主體和客體論元分別提升為述結式的間接和直接賓語,如“跑斷我一條腿”。其中間接賓語是事件的被使者(causee)(d表示整個述結式的間接賓語論元)
至此可以得出述結式的主語和賓語選擇規(guī)則。
規(guī)則1(主語選擇規(guī)則):述結式的主語從V1中提升。
①一次最多從V1中提升一個論元,其他論元被抑制。②提升主體論元無條件。③提升其他論元(客體、非核心)有條件,如V1和V2的主體論元同指。
規(guī)則2(賓語選擇規(guī)則):述結式的賓語從V2中提升。一次最多提升兩個論元。
與本文相關的還有一條“同指隱含規(guī)則”。這個規(guī)律是說在“老王累死了”一類結構中,同指的兩個論元(老王累,老王死)并未合并為一個論元。因為其中一個還能夠以反身代詞的形式顯現,如“老王把自己累死了”/“老王累死了自己”。
因此可以認為當V1和V2的主體論元同指時,V2的論元仍然提升為述結式的賓語,只是一般情況下隱含為空代詞(Pro)。實際上,這種情況下也可以只提升V2的論元,而把V1的論元隱含為空代詞,如“累死我了”。哪一個顯現與話題和焦點的安排有關,如下兩例(虛線表示隱含為空代詞)。
規(guī)則3(同指隱含規(guī)則):被提升為述結式論元的名詞短語如果有同指關系,其中一個隱含為空代詞。
“后果賓語”結構中諸如“我跑了一身汗”和“跑了我一身汗”的論元交替模式與上述述結式的規(guī)律完全一致,可以直接由“同指隱含規(guī)則”推出(詳見下文)。
2.3 “隱性述結式”的提出
掌握了述結式的論元衍生規(guī)則,就能解釋“后果賓語”的論元實現規(guī)律,即都是述結式論元衍生規(guī)則作用的結果。
首先,所謂的“增元”其實都是隱性補語的論元。如“跑了一身汗”中的“一身汗”由“產生”義的隱性補語允準,只能實現為述結式的賓語,規(guī)律與“跑斷了一條腿”一樣。其次,語義角色與句法的非常規(guī)對應也是述結式論元整合的結果。對述結式來說,最重要的區(qū)分是述語謂詞和補語謂詞,它們分別為整個結構提供主語和賓語。按照這個思路,“后果賓語”的論元實現問題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釋。
引入“后果賓語”后謂詞固有的客體論元有時反而無法實現為賓語(*我踢了這場球一身汗)。這是因為述結式的賓語只能從補語謂詞中提升?!斑@場球”作為述語謂詞的論元,自然不能提升為述結式的賓語。它可以實現為主語(這場球踢了我一身汗)是因為述結式的主語表示事件的原因。而原因不一定都是主觀因素,有時也可以是客觀因素,此時恰好需要提升述語謂詞的非主體論元(規(guī)則1-③)。
“后果賓語”主體論元實現為賓語(跑了我一身汗)更需要從述結的角度來解釋。述結式的間接賓語作為事件的被使者,只能從表結果的補語謂詞中提升(“某行為”致使“我產生一身汗”)。此時充當間接賓語的成分看似是述語謂詞“跑”的論元,其實是隱性補語的論元(我出一身汗),只不過兩者同指?!芭芰宋乙簧砗埂?我跑,我出一身汗)與“跑斷我一條腿”(我跑,我斷了一條腿)的論元實現規(guī)律完全相同。而無論是否有這種同指關系,結構的間接賓語都從補語謂詞的論元中提升。只有這樣才能統(tǒng)一解釋各種實現模式,詳見下文3.1。
綜上,“后果賓語”結構可分析為一種述結式帶賓語的格式,其特點是其中的補語謂詞在表層結構中沒有語音實現形式,但仍然起語法作用。所以其論元實現情況仍然符合述結式的規(guī)律。本文把這種補語不在表層結構出現的述結式定義為“隱性述結式”,從這個角度統(tǒng)一解決“后果賓語”結構的各類問題。
根據隱性補語類型的不同,漢語“隱性述結式”可以分為不同次類?!昂蠊e語”代表了兩類“隱性述結式”。下面分別論述。
3.1 “產生”義隱性述結式
“產生”義隱性述結式指“產生”義結果補語隱而不現的述結式(如“跑{V¢}〔3〕本文用{}標示隱性補語,{V¢}代表隱性補語沒有語音實現形式的情況。了一身汗”)?!爱a生”義的結果補語表示某種結果產生并附著于相關對象,需要一個主體論元(表示產生結果的對象)和一個客體論元(表示某種結果),因此是一個二元謂詞。而引起這種結果的原因由述語謂詞來表達,述語謂詞可以是一元(跑了一身汗)、二元(洗了一身汗)甚至是三元(送了一身汗)的。
隱性補語在某些情況下可以實現出具體的語音形式,如“產生”義補語有時可以實現為“出”(“跑出/急出/嚇出一身汗”)。
但隱性補語并非總能補出語音形式,因為語句結果意義的表達并不依賴于隱性補語(詳見下文)。問題的關鍵在于無論能否實現出具體的語音形式,隱性補語在語法上所起的作用都是一樣的,都作為補語謂詞參與述結式的論元整合。
根據述結式的賓語選擇規(guī)則(上節(jié)規(guī)則2),其賓論元都從補語謂詞中產生,表示事件的結果部分。因此“產生”義隱性補語的兩個論元都要提升,主體論元提升為間接賓語,客體論元提升為直接賓語。即述結式賓論元的實現情況是固定的,只需根據述語謂詞確定主論元就可以得到整個述結式的論元結構。
如上文所述,述結式主語都表示事件的原因,下面根據述語和補語的主體論元是否同指分別討論。
根據述結式的“同指隱含規(guī)則”(上節(jié)規(guī)則3),當V1和V2的主體論元同指時,其中一個可以隱含。如果補語的主體論元隱含可以得到例(15)a:“我跑了一身汗”;〔4〕這時雖然述語和補語謂詞的主體論元同指,但兩者并未合并。證據是補語的主體論元還能以反身代詞的形式實現出來,如“他把自己跑了一身汗”/“他跑了(自己)一身汗”。可見間接賓語位置依然存在,因此可把“他跑了一身汗”看做隱性的三元結構。述語的主論元隱含則可以得到例(15)b:“跑了我一身汗”。
下文例示中用{出}代表“產生”義的隱性補語?!?〕這里用{出}代表“產生”義隱性補語屬于用隱性補語的實現形式轉喻其自身,即用“例”(token)轉喻“類”(type)。但如文中所述,隱性補語重在起語法作用,語音上不一定有實現形式,不要誤以為“產生”義隱性補語總是實現為“出”。
當滿足這種同指關系時,述語謂詞的非主體論元也可以提升為主語(規(guī)則1-③)。不及物動詞在這種條件下可以提升原因等旁體論元(下例中用r表示),如例(16);及物動詞在這種條件下還可以提升其客體論元作主語,如例(17)。這些實現形式都是把客觀因素認定為事件的致使者。
當V1和V2的主體論元不同指時,只能提升述語謂詞的主體論元作整個述結式的主語,也沒有論元隱含的情況,所以此時述結式的論元實現情況是唯一的。以“咬{出}”為例。
如果不從述結式的角度考慮的話,“后果賓語”結構中間接賓語的實現規(guī)律很難概括。因為間接賓語位置能容納的語義成分看起來十分多樣,有時看似述語的主體論元(如“跑了我一身汗”);有時看似述語的客體論元(如“咬了我一道牙印兒”),還有時根本與述語謂詞沒有論旨關系,如例(19):
(19)他這一唱,唱了我一身雞皮疙瘩。(他唱歌,我出一身雞皮疙瘩)
這三種看似不同的情況可用一條規(guī)則概括:間接賓語作為事件的被使者就是隱性補語的主體論元,即事件的結果所附著的個體。
前兩種情況不過是隱性補語的論元恰好與述語動詞的相關論元有同指關系,所以造成了一種假象,好像間接賓語是述語謂詞的論元。例(19)最說明問題,間接賓語“我”與述語謂詞根本沒有論旨關系,但仍然表示結果所附著的個體,因此只能是隱性補語的論元。可見如果不從隱性補語的角度考慮,就不能提出統(tǒng)一的規(guī)律來解釋以上現象。
3.2“粘附”義隱性述結式
“粘附”義隱性述結式指“粘附”義補語只起語法作用而沒有語音形式的述結式(如“蹭{V¢}了一身油”)?!罢掣健绷x的結果補語表示某種結果轉移并附著于相關對象,〔6〕“產生”和“粘附”兩種隱性補語表達的都是一種“附著”事件(某結果附著于某對象)。只不過途徑不同,前者的結果本來不存在,通過“產生”而“附著”(跑了我一身汗);后者的結果本來就有,通過“轉移”而“附著”(摸了我一手灰)。需要一個主體論元(表示結果所附著的個體)和一個客體論元(表示某種結果),因此也是一個二元謂詞。引起這種結果的原因同樣由述語謂詞來表達,述語謂詞可以是一元(坐了一屁股灰)或二元的(摸了一手油)。
“粘附”義補語也可以有具體的語音實現形式,如(踩上一腳泥/蹭上一身灰)。這種用法的“上”表示接觸、附著,相當于“沾上”。不過,在“后果賓語”結構中“粘附”義補語多數情況下傾向于只起語法作用,沒有語音實現形式(理由詳見下文)。與“產生”義的隱性述結式一樣,“粘附”義隱性補語的兩個論元同時提升,客體論元提升為直接賓語,主體論元提升為間接賓語。主體論元的情況則因V1而定。
當V1和V2的主體論元同指時,其中一個可以隱含。補語的主體論元隱含可以得到例(20)a;述語的主體論元隱含則得到例(20)b。下例中用{沾上}代表“粘附”義的隱性補語?!?〕用{沾上}代表“粘附”義隱性補語是因其語義與“粘附”義相符,雖然在語音實現形式(“上”)不完全一致。
當滿足這種同指關系時,述語謂詞的非主體論元也可以提升為主語。所以可以得到像“這張桌子摸了我一手油”的實現模式,如例(21);當V1和V2的主體論元不同指時,只能提升述語謂詞的主論元作整個述結式的主語,也不存在同指論元隱含的情況,所以此時述結式的論元結構是固定的,如例(22)。
最后討論一下“后果賓語”結構的歧義問題。這類結構很容易產生歧義。這一點之前的研究已經有所注意,如應晨錦(2006:78)指出以下語句有兩種解讀。(23)那孩子摸了我一手西瓜汁兒。
a.那孩子摸我的手,以致我一手西瓜汁兒。 b.我用手摸那孩子,以致我一手西瓜汁兒。
這里要論證的是以上歧義產生的原因及模式都可以通過述結式的論元衍生機制得到解釋和預測。如上所述,述結式的賓語都從V2中提升:V2的主體論元實現為間接賓語,客體論元實現為直接賓語。所以語句的后半部分(即誰被結果附著)是沒有歧義的,一定是“我沾上一手西瓜汁兒”。這個預測完全符合事實,有歧義的只是語句的前半部分。產生歧義的原因在于“摸”所產生的結果既可以附著于其他對象(V1與V2的主體論元不同指),也可以及于自身(V1與V2的主體論元同指)。當V1與V2的主體論元不同指時,只有V1的主體論元能夠提升為整個述結式的主論元,此時得到的是第一種理解(“那孩子”是主觀因素),見例(23)a。當V1與V2的主體論元同指時,可以提升V2的受事作整個述結式的主體論元,此時得出第二種意義(“那孩子”是客觀因素),即例(23)b。
這樣,我們就既解釋了這類結構產生歧義的原因,又預測了具體的歧義模式。其實這種歧義是述補結構的一個經典現象?!案绺缱防哿说艿堋碑a生歧義的原因及模式與此處探討的“那孩子摸了我一手西瓜汁兒”一類結構完全一樣。有了述補結構的視角,這些問題都可以用同一套規(guī)則統(tǒng)一處理。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從述結式的論元衍生規(guī)則可以準確地推導出“后果賓語”結構的各種實現模式。論元實現的規(guī)律也變得非常清晰,可以概括如下:結構的主語由述語謂詞的主體或客體、間接論元充當(具體選擇哪一個取決于事件原因的認定);結構的賓語從隱含的補語謂詞中提升,其主體論元和客體論元分別充當間接賓語和直接賓語。
“隱性述結式”引出了一個理論上的問題。一般而言,述結式的補語謂詞是必須出現的。因為無論是語義上還是句法上,補語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比如“哭腫”絕不等于“哭”:“哭”是一元的,而“哭腫”是二元的。那么,“隱性述結式”為何可以允許補語謂詞隱而不現呢?
在漢語能產性極強、數量開放的述結式中,“隱性述結式”無疑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封閉類。它們與普通述結式的本質差別在于其結果信息的表達不依賴補語謂詞,而是有自己特殊的方式。下面以“產生”和“粘附”兩類“隱性述結式”為例具體說明。這兩類“隱性述結式”的結果信息都是通過“后果賓語”表達出來的。而“后果賓語”能準確地表達結果意義與其中特殊的數量成分有很大關系。如上文所述,“后果賓語”中必須包含數量成分,沒有數量成分結構就不能成立。
(25)a.我坐了一屁股灰。 b.*我坐了灰。 (26)a.老王跑了一身汗。 b.*老王跑了汗。
結構之所以如此依賴這些數量成分是因為它們承載著結果意義。尤其是對于“灰”、“汗”等本身沒有結果內涵的名詞性成分來說,主要靠借用身體部位的臨時量詞來表現結果意義。如“灰”、“汗”本身不能表達結果義,“坐灰”、“跑汗”的說法也不能成立。但“一屁股灰”、“一身汗”就可以表達“屁股上沾滿灰”、“全身是汗”的“遍布”結果義。因此,在“坐{V¢}了一屁股灰”、“跑{V¢}了一身汗”中“后果賓語”就可以明確地表達結果信息,補語再顯現的話反而會成為語義上的冗余信息,這是隱性補語通常沒有語音實現形式的主要原因?!昂蠊e語”中還有一些情況名詞中心語本身就表示一定的結果義,如“泡”、“包”等(“燙了一個泡”、“撞了一個包”)。一方面這些名詞的詞匯語義在一定程度上蘊含著結果,另一方面又借助數量成分的幫助來凸顯結果義。所以,“燙了一個泡”類結構與“跑了一身汗”一樣,憑借“后果賓語”就可以表達明確的結果意義。
綜上所述,在“后果賓語”結構中數量(名)成分和補語謂詞一樣都有表示結果的作用。從經濟性的角度考慮就可以兩者擇一,不必同時在表層結構中實現出來。漢語的語言事實支持這樣的假設。當數量成分出現時,結果謂詞可以不出現;反過來,當結果謂詞出現時,數量成分也可以適當隱去。例如:
(27)a.這孩子跑了一身汗。 b.這孩子跑出汗了。
(28)a.他踩了一腳泥。 b.他踩上泥了。
(29)a.腳上磨了一個泡。 b.腳上磨出泡了。
關于“隱性述結式”表達結果義的特殊方式還有兩點需要特別說明。
一是這類結構中的數量成分大多表示“遍布”意義(參見姚靜儀2004)。這種特殊意義對數詞和量詞都有特殊要求:數詞只能用“一”,〔8〕針對“一身汗”、“一手油”等表示“遍布”結果義的臨時量詞,在“后果賓語”結構中占大多數。“一”表示全稱意義,如“一身”就是“滿身”的意思。所以可說“跑了一身汗”,而不能說“?跑了兩身汗”;〔9〕“跑了兩身汗”如可以接受的話,則表示經歷了兩次“跑一身汗”的過程。量詞也必須是能夠體現“遍布”義的,通常是可以被附著的身體部位,如“身”、“頭”等。所以可說“跑了一身/頭汗”,而不能說“*跑了一滴汗”。至此上文中“后果賓語”中數量成分的特殊性得到了解釋。其實,“后果賓語”中特殊的數量表達雖然形式上是指稱性的,意義上已經具有了一定的陳述性。一個形式上的證據是這類結構可以變換為相應的狀態(tài)補語。例如:
(30)a.跑了一頭汗。 b.跑得一頭汗。
二是這種特殊方式所表達的結果具有“唯一性”。比如“摸{V¢}了一手油”這個結構只能表達“手上沾滿油”的結果義,不存在其他理解的可能。這種情況下“粘附”義隱性補語如果實現出來反而會成為語義上的冗余信息,不符合語言表達的經濟性。因此,隱性補語常常選擇隱而不現,只起語法作用,沒有語音形式。〔10〕事實上不少句子如要硬給隱性補語一個語音形式反而不能被接受,比如我們不會說“*摸上一手油”。相比之下,普通述結式不允許補語空缺也是為了保證結果表達的確定性。假設只知道述語謂詞是“洗”,賓語是“衣服”,而結果謂詞空缺(“洗V衣服”),那我們無法準確地預測結果是什么。因為理論上有無限的可能:可以是“洗干凈了”,也可以“洗褪色了”,還可能“洗破了”、“洗壞了”等。能夠不依賴補語就表達“唯一性”結果的“隱性述結式”一定是非常特別的少數類。如這里談到的“產生”、“粘附”,還有下文中的“失去”類。這些事件都表達到從無到有或從有到無的變化?!坝袩o”變化的初始狀態(tài)與結束狀態(tài)截然相反,沒有其他可能性。所以此類變化所導致的結果具有“唯一性”。
綜上所述,“隱性述結式”不需要補語就可以明確地表達結果信息,因此允許補語只起語法作用,沒有語音實現。由此可以解釋“后果賓語”結構對數量成分的特殊要求。
以上提出“隱性述結式”的理論模型統(tǒng)一解釋了“后果賓語”結構的各種主要問題。根據本文的考察,“隱性述結式”在漢語中的應用范圍不限于此,還可以用來分析更多的特殊現象。例如:
(31)他吃了我三個蘋果。
(32)a.這頓飯吃了我二百塊錢。 b.一面墻就刷了我兩桶油漆。
(33)a.這篇論文寫了他三個月。 b.這個案子不知道跑了他多少趟。
以上結構的論元實現模式都比較特殊,也一直是漢語論元結構研究的熱點問題。例(31)是漢語“取得”類雙賓結構的代表,以往的研究提出了不少有力的證據證明動詞后的兩個名詞性成分不是領屬性的定中關系,而是兩個獨立的賓語(陸儉明2002;張國憲2001;徐杰2004等)。形式句法對這類結構的句法推導多采用與輕動詞相關的理論(參見張寧2000;鄧思穎2003;黃正德2007等);例(32)和例(33)類結構與“致使”密切相關,這一點不少研究都有所提及。如顧陽(2001)提出這些結構中包含隱性使役輕動詞;郭銳和姚靜儀(2004)認為其中隱含致使動詞;應晨錦(2006)用輕動詞CAUSE來推導。為了討論方便,也考慮到這類結構中沒有顯性致使成分,本文把例(32)和例(33)稱為“隱性致使結構”。
這里要論證的是,無論是“雙賓”的角度還是“致使”的角度都無法對上述結構的論元實現情況作出統(tǒng)一解釋和準確預測。如為何例(31)-(33)中謂詞的主體論元可實現為賓語,例(32)和例(33)中客體及旁體論元可實現為主語?結構中與動詞沒有論旨關系的非核心成分,如例(31)中的間接賓語、例(32)和例(33)中的直接賓語是如何被允準的?這兩類結構有著怎樣的關聯,如何解釋人們語感中兩者存在的相關性?以上問題輕動詞分析無法解決,但本文提出的“隱性述結式”可以統(tǒng)一解決這些問題。
上述結構雖然只出現了一個謂詞,卻很明確地表示了“失去”、“消耗”的結果含義。事件中的“間接賓語”都失去了“直接賓語”。間接賓語代表失去某物的主體,直接賓語則代表事件中失掉的客體,如金錢、材料、時間等。而且,上述論元實現模式完全符合述結式的論元衍生規(guī)則。因此這些結構也可以分析為“隱性述結式”。隱性補語可以根據結構賓語的情況來確定。
上述賓語信息顯示這類結構中存在一個表示“失去”義的隱性補語:有主體和客體兩個論元?!笆ァ绷x的隱性補語有時可有語音實現形式,如“人們每年一共吃掉臺灣兩條高速公路”、〔11〕此例出自蔡維天(2005)例(12)b。“我一口氣吃掉他三個蘋果”。但由于賓語部分已經明確地表示了結果含義,為避免成為冗余信息,“失去”義補語更傾向于只起語法作用,而不在表層結構中顯現。經過分析得到了漢語“隱性述結式”的一種新類型——“失去義”隱性述結式。上述結構的賓語部分都表達“失去”事件。間接賓語和直接賓語分別由補語謂詞的主體和客體論元充當。這是“失去義”隱性述結式的共同特點。這些結構的不同主要體現在主語的選擇上。而主語的選擇其實體現了對事件原因的認定。下面分別分析。
首先看“他吃了我三個蘋果”類“取得義”雙賓結構的情況。這類結構中述語謂詞與補語謂詞的主體論元一般不同指,此時只能提升述語動詞的主論元作為整個述結式的主語,也就是把主觀因素認定為“失去”事件的致使者。下文用{掉}代表“失去”義的隱性補語?!?2〕這里用{掉}代表“失去”義的隱性補語也屬于用“例”轉喻“類”,并不意味隱性補語一定有這種語音實現形式。
引入“隱性述結式”后,這類結構的論元實現情況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釋。比如結構的間接賓語與謂詞沒有論旨選擇關系,為何可以占據論元位置。
現在看來,這個“問題”其實并不是問題。因為間接賓語本來就不是述語謂詞的論元,而是隱性補語的論元(我失去三個蘋果)。
其實,不僅是間接賓語,結構的直接賓語也是隱性補語的論元,只不過多數情況下述語和補語的客體論元同指而已(吃蘋果,某人失去蘋果)。但漢語中還存在兩者不同指的情況,例如:
(35)他吃了我半個月工資。(他吃飯,我失去半個月工資)
例(35)的間接賓語和直接賓語與謂語動詞都沒有論旨關系,其論元實現情況很難用“雙賓”解釋。而從“隱性述結式”出發(fā)這些問題可以得到合理解決?!拔摇焙汀鞍雮€月工資”都是“失去義”隱性補語的論元,本來也不需要與謂語動詞“吃”有論旨關系?!俺粤宋胰齻€蘋果”和“吃了我半個月工資”的差別僅在于補語和述語謂詞的客體論元是否同指。而無論這種同指關系是否存在,整個結構的賓語都從補語謂詞的論元中提升,兩者的論元實現規(guī)律完全一致。
接下來分析以“這頓飯吃了我二百塊錢”為代表的“隱性致使結構”。這類結構描述的是述補和補語的主體論元同指的情況。因此可以提升述語動詞的非主論元作為整個述結式的主語,也就是把客觀因素認定為事件的致使者。例如:
之前的很多分析認為這類結構中含有表示致使的輕動詞CAUSE(參見顧陽2001;應晨錦2006)。從“隱性述結式”的角度來看的話,則不必專門為這類結構設立輕動詞。因為提升述語動詞的非主體論元作致事主語只是述結式規(guī)則的一部分,并不需要特殊的規(guī)定和操作。結構的致使義來自述結式本身的語義。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一向被視為棘手問題的“取得義”雙賓和“隱性致使結構”都可以被分析為“隱性述結式”,并在這一理論框架中獲得統(tǒng)一解釋。這兩類結構其實是同一種結構的兩種不同實現形式,差別僅在于致事主語的選擇不同:前者選擇述語動詞的主體論元作主語(“他吃了我半個月工資”);后者選擇述語動詞的非主體論元作主語(“一頓飯吃了我半個月工資”)。
“失去”義隱性述結式的成立條件與我們之前討論過的規(guī)律相同。這類結構不需要顯性補語就可以清楚地表達結果意義。而且這種結果也是“唯一性”的,不會引起歧義?!斑@頓飯吃了我二百塊錢”所表達的結果一定是“我失去了二百塊錢”。值得注意的是,與“產生”、“粘附”義的“隱性述結式”一樣,“失去”義隱性述結式也表達“有無”變化:“產生”、“粘附”義表示“從無到有”的變化,而“失去”義表示“從有到無”的變化。
正如上文所述,這種沒有中間狀態(tài)的極性變化保證了所表達結果意義的唯一性。
現在我們可以回答本節(jié)開頭提出的一系列問題了。結構中的非核心論元都由隱含的補語謂詞允準;結構特殊的論元實現模式都可以由述結式的論元衍生規(guī)則推出;這兩類看起來同中有異的結構其實是“失去”義隱性述結式的兩種不同實現模式。
本文論證了漢語的“后果賓語”結構中含有表示“產生”、“粘附”義的隱性補語,從中提煉出“隱性述結式”的理論模型,從“述結式”的角度解決了這類結構的各種主要問題?!半[性述結式”與普通述結式的差別在于它不需要補語就能明確地表達結果信息,因此允許補語謂詞只起語法作用而沒有語音實現。語義上冗余的成分能省則省是比較經濟的,“隱性述結式”正是這種情況。
“隱性述結式”的理論可以用來分析更多的特殊現象,如本文提出的“失去”義“隱性述結式”可以統(tǒng)一解釋“取得”義雙賓、隱性致使等結構的論元允準及實現等問題。這種機制在漢語中的進一步應用還有待于深入研究。
Cai,Weitian(蔡維天).2005.Tan hanyu de mengshou jiegou談漢語的蒙受結構[A study on affective constructions of Chinese].Manuscript.
Chen,Changlai(陳昌來).2002.Lun chengshi jiqi xiangguan dongci論成事及其相關動詞[On the result and the catego ries of the relevant verbs].HanyuXuexi漢語學習[ChineseLanguageLearning]2002.3:6-12.
Dong,Xiaomin(董曉敏).1990.Yizhong teshu de jieguo binyuju一種特殊的結果賓語句[A special kind of objective sentence of result].JiujiangShizhuanXuebao(Zhexue Shehui Kexue Ban)九江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JournalofJiujiangTeacher’sCollege(Philophophy and Social Sciences)]1990.1:63-69.
Guo,Rui(郭銳).1995.Shujieshi de peijia jiegou he chengfen de zhenghe述結式的配價結構和成分的整合[Valent structure of verb-resultative complement and integration].XiandaiHanyuPeijiaYufaYanjiu現代漢語配價語法研究[StudiesonValentGrammarinModernChinese],168-191.Beijing:Beijing Daxue Chubanshe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Guo,Rui(郭銳).2002.Shujieshi de lunyuan jiegou述結式的論元結構[The argument structure of resultative construction in Chinese].XiandaiHanyuYufaYanjiudeXinTuozhan:21ShijiShoujieXiandaiHanyuGuojiYantaohuiLunwenji現代語法研究的新拓展——21世紀首屆現代漢語國際研討會論文集[NewDevelopmentsofModernGrammarStudies:ProceedingsoftheFirst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ModernChineseGrammarinthe21st Century],169-186.Hangzhou:Zhejiang Jiaoyu Chubanshe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Hangzhou:Zhejiang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
Guo,Rui(郭銳).2007.Jufa cengmian de lunyuan jiegou bianhua句法層面的論元結構變化[Changes of argument structure at the syntactic level].Liang’anSandiXiandaiHanyuJufaYuyiXueshuLuntanLunwen兩岸三地現代漢語句法語義學術論壇論文[PaperpresentedattheacademicforumoftheChineseMainland,Taiwanand HongkongonmodernChinesesyntaxandsemantics].City University of HongKong,China.
Guo,Rui(郭銳),&Jingyi Yao(姚靜儀).2004.Hanyu zhong jufa cengmian de lunyuan jiegou bianhua漢語中句法層面的論元結構變化[Changes of argument structure at the syntactic level in Chinese].BeijingshiYuyanXuehui YingyongYuyanxueYanjiuhui2004NianduXueshuBaogaohuiLunwen北京市語言學會應用語言學研究會2004年度學術報告會論文[Essaysofthe2004AnnualBeijingLanguageAssociationAppliedLinguisticsSeminar].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China.
Gu,Yang(顧陽).2001.Yinxing shiyi dongci jiqi jufa jiegou隱性使役動詞及其句法結構[The null causative verb and its syntactic structure].ShengchengYufaLilunYuHanyuYufaYanjiu生成語法理論與漢語語法研究[GenerativeGrammarTheoryandChineseSyntaxStudies],ed.byYangShen,112-134.Haerbin:Heilongjiang Jiaoyu Chubanshe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Haerbin:Heilongjiang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
Huang,James,C.-T.(黃正德).2007.Hanyu dongci de tiyuan jiegou yu qi jufa biaoxian漢語動詞的題元結構與其句法表現[Thematic structures of verbs in Chinese and their syntactic projections].YuyanKexue語言科學[Linguistic Sciences]2007.4:3-21.
Lu,Jianming(陸儉明).1988.Xiandai hanyu zhong shuliangci de zuoyong現代漢語中數量詞的作用[The function of number expressions in modern Chinese].YufaYanjiuheTansuo(si)語法研究和探索(四)[GrammarResearch andExploration(4)],172-186.Beijing:Beijing Daxue Chubanshe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Lu,Jianming(陸儉明).2002.Zai tan“chi le ta sange pingguo”yi lei jiegou de xingzhi再談“吃了他三個蘋果”一類結構的性質[A double-object analysis of the Mandarin pattern of“chi le ta sange pingguo”].ZhongguoYuwen中國語文[StudiesoftheChineseLanguage]2002.4:317-325.
Lu,Chuan et al.(魯川等).1994.DongciDacidian動詞大詞典[TheComprehensiveDictionaryofChineseVerbs]. Beijing:Zhongguo Wuzi Chubanshe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Beijing:Chinese Material Press].
Meng,Zong et al.(孟瓊等).2005.HanyuDongciYongfaCidian漢語動詞用法詞典[ADictionaryofChineseverb usage].Beijing:Shangwu Yinshuguan北京:商務印書館[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
Shen,Jiaxuan(沈家煊).1995.“Youjie”yu“wujie”“有界”與“無界”[Boundedness and unboundedness].Zhongguo Yuwen中國語文[StudiesoftheChineseLanguage]1995.5:367-380.
Sun,Tianqi(孫天琦).2010.Xiandaihanyufeihexinlunyuanyunzhunmoshijijizhiyanjiu現代漢語非核心論元允準模式及機制研究[Astudyonthelicensepatternandmechanismofnon-coreargumentsinMandarinChinese].Beijing Daxue Boshi Xuewei Lunwen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Ph.D.dissertation,Peking University].
Sun,Tianqi(孫天琦).2011.Xiandai hanyu binyu xuanze wenti yanjiu shuping現代漢語賓語選擇問題研究述評[A review of research on object selection in Mandarin Chinese].HanyuXuexi漢語學習[ChineseLanguageLearning] 2011.3:71-81.
Tan,Jingchun(譚景春).1997.“Dong+jieguo binyu”jiqi xiangguan jushi“動+結果賓語”及其相關句式[Structure of verb+object of result and its relevant sentence patterns].YuyanJiaoxueyuYanjiu語言教學與研究[Language TeachingandLinguisticStudies]1997.1:85-97.
Tang,Sze-wing(鄧思穎).2003.HanyuFangyanYufadeCanshuLilun漢語方言語法的參數理論[AParametric TheoryofChineseDialectalGrammar].Beijing:Beijing Daxue Chubanshe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Wang,Hongqi(王紅旗).1995.Dongjieshi shubu jiegou peijia yanjiu動結式述補結構配價研究[Valency of the resultative verb compounds].XiandaiHanyuPeijiaYufaYanjiu現代漢語配價語法研究[StudiesonValentGrammar inModernChinese],144-167.Beijing:Beijing Daxue Chubanshe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Xu,Jie(徐杰).2004.Yuyi shang de tongzhi guanxi yu jufa shang de shuangbin jushi語義上的同指關系與句法上的雙賓語句式[The semantic relationship of co-reference and the syntactic construction of double objects].Zhongguo Yuwen中國語文[StudiesoftheChineseLanguage]2004.4:302-313.
Yao,Jingyi(姚靜儀).2004.Jufacengmiandelunyuanjiegoubianhua句法層面的論元結構變化[Changesofargumentstructureatthesyntacticlevel].Beijing Daxue Shuoshi Xuewei Lunwen北京大學碩士學位論文[Master’s thesis,Peking University].
Ying,Chenjin(應晨錦).2006.Xiandaihanyuqingdongcijiegouyanjiu現代漢語輕動詞結構研究[AstudyoflightverbconstructionsinMandarinChinese].Beijing Daxue Boshi Xuewei Lunwen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Ph.D.dissertation,Peking University].
Zhang,Guoxian(張國憲).2001.Zhiyue duoshi chengfen juwei shixian de yuyi yinsu制約奪事成分句位實現的語義因素[The semantic constraints on the syntactic mapping of the“deprived”constituent].ZhongguoYuwen中國語文[StudiesoftheChineseLanguage]2001.6:508-518.
Zhang,Ning(張寧).2000.Hanyu shuangbin yuju jiegou fenxi漢語雙賓語句結構分析[Structural analysis of doubleobject sentences in Chinese].MianlinXinshijiTiaozhandeHanyuYufaYanjiu面臨新世紀挑戰(zhàn)的漢語語法研究[ModernChineseGrammarStudiesMeetingChallengeoftheNewCentury],212-223.Ji’nan:Shandong Jiaoyu Chubanshe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Ji’nan:Shandong Education Press].
On Covert Verb-Resultative Constructions in Chinese
Sun Tianqi1Guo Rui2
1SchoolofLiberalArts,Renmin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872
2Department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PekingUniversity,Beijing100871
This paper aims to explain the licensing mechanism and realization pattern of“negative result objects”like“paoleyishenhan”(“跑了一身汗”).It argues that“negative result object constructions”and“verb-resultative constructions”(VRC)display highly parallel realization regularity. On the basis of such parallelism,“negative result object constructions”can be analyzed as a type of“covert verb-resultative construction”(CVRC)the complement verbs of which carry only grammatical functions without phonological forms.Two types of CVRC are proposed and all kinds of problems of“negative result objects”can be solved from the regularity of VRCs.Moreover,the paper also demonstrates that the theory of CVRC can be applied to other special constructions such as“double object constructions”and“covert causative constructions”which means we can use this theory to solve more problems in Mandarin research.
negative result objects;covert verb-resultative constructions;double object constructions;covert causatire constructions
H146
A
1671-9484(2015)05-0459-14
孫天琦,女,1982年生,黑龍江齊齊哈爾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現代漢語句法、語義。
郭銳,男,1962年生,四川綿陽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研究方向為現代漢語句法、語義。
2013年05月31日 [定稿日期]2014年01月17日
10.7509/j.linsci.201401.028526
*本文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2YJC740090)的階段性成果。感謝《語言科學》編輯部及匿審專家提出的許多寶貴修改意見,尚存的問題概由筆者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