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時偉
當前以電子技術為龍頭的各項科學技術正呈現(xiàn)出日新月異的發(fā)展態(tài)勢,特別是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為信息傳播帶來了革命性的發(fā)展與進步,并對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形態(tài)、思維方式帶來了巨大的影響。而在教育與教學領域,電子信息技術不僅在形態(tài)上豐富了知識傳承媒介,而且在方法與手段上帶來了諸多改進,給傳統(tǒng)沉悶的課堂教學實踐帶來了習習清風,給予廣大師生全新的視覺感受和生動完美的聽覺效果,大大地提升了課堂教學質量與效果,從而贏得了廣大師生的青睞。
一、面向教學情境,開發(fā)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電子教材
教學情境是教師引領學生開展課堂教學的“背景”與“情感底色”,能促使學生將注意力和精力聚集于課堂教學,提升課堂教學參與度。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有助于促使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更加強烈的好奇心,有助于提升他們對教學內容的求知欲與探究欲,有助于增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從而大大增強課堂教學質量與效果。因此,在開發(fā)和使用電子教材時,要將電子信息技術和高中地理教學有機整合起來,將課本中的內容拓展為文字、圖片、圖形、聲音、影像、視頻與動畫等多種元素,并將這些元素構建成虛擬化的逼真場景,吸引學生集中精力觀看、思索與參與,從而加深他們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與認識。
例如,將有關人口遷移方面的內容開發(fā)成電子教材的過程中,可以引入央視轉播的“非洲角馬的季節(jié)性遷移”的視頻片段,以電子素材互動的形式提出問題:“角馬為什么要遷移?遷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從而引發(fā)學生對問題產生思考,并激發(fā)他們產生求知與探究的欲望。
二、面向教材重點,開發(fā)有效破解重難點的電子教材
對高中地理教材實施電子化改造,開發(fā)出可以有效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的電子教材,需要耗費較多的物力、人力與財力,需要投入的資源很多。因此,在開發(fā)和利用電子教材的過程中,不能采取“絕對平均主義”的策略,必須有所區(qū)分、有所側重,做到先關注核心和重點,將著力點放在開發(fā)可以有效破解重難點的問題上來,特別是對于那些綜合了天文、地理、人文、政治、地域色彩等諸多因素的內容,那些較為特殊的地理事物演化與發(fā)展的內容,那些囿于傳統(tǒng)教學手段的束縛而難以闡述清楚的內容等。通過作圖繪畫、拍照攝像、動畫制作、網絡搜索等諸多方式采集到豐富的資源,并對它們加以技術處理,將教學內容展現(xiàn)得更加鮮活、直觀、形象、具體與簡潔,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破解重難點問題。
例如,有關地球表面形態(tài)方面的知識,課本上呈現(xiàn)的圖片與文字難以讓學生理解“背斜成谷,向斜成山”這些地殼變化原理,因此就有必要重點關注這些內容,將它們轉化為電子教材,從而幫助學生有效破解重難點問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與效果。
三、面向合作互動,開發(fā)促進學生探究能力的電子教材
新課程教學改革目標之一就是要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不僅要增強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而且還要增強他們的實踐探究能力。而隨著新課程教學改革的深入推進,探究性教學模式作為一種新型的、有助于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的教學方式,已經被引入到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并已取得非常良好的反響,特別有助于夯實學生的地理知識基礎,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
因此,在開發(fā)和使用電子教材過程中,要切實關注“合作”“互動”這些探究性元素。例如,對于大氣運動方面的內容,可以通過編程將大氣運動原理制作成可以讓學生動手點觸的互動電子模型,使學生更好地感知不同的氣流,體驗形成大氣運動的原理,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激發(fā)他們自主探究地理知識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綜上所述,對高中地理教材實施電子化開發(fā)與利用,有助于改變傳統(tǒng)教學中那種枯燥的講解和引導,有助于更加有效地破解重難點問題,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學習能力,有助于提升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果,提升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他們地理素養(yǎng)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