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敏,河南獲嘉縣人,現(xiàn)任河南省作協(xié)副主席,鄭州市文聯(lián)百花園雜志社總編輯兼《小小說選刊》《百花園》《小小說出版》主編。
女作家梅寒是寫作上的多面手,小說、散文、傳記等,均能操練自如,寫作數(shù)量與質量給人不斷帶來新的驚喜。她的新作《門面》與《一棵樹的正常死亡》,覺得在對現(xiàn)實生活的觀察與思考上又有了長足的進步。社會大變革時期,家庭、人生、城市、鄉(xiāng)村以及生存觀念與形態(tài),無不發(fā)生著改變與重建,作者善于從庸常生活中提煉主題,將人們流俗經(jīng)年的人性,抽絲剝繭般地呈現(xiàn)于字里行間。
家庭是社會的縮影,《門面》透過小家觀察社會,用理性質疑世俗,于細微處捕捉人性在社會生活中的變異。大兒子官至京城,不僅撐起了一個家的門面,對母親更是噓寒問暖、關心備至。作品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少年頗為勵志的成長過程。這個遠近聞名的大孝子,廉潔自律的好公仆,最后卻因貪污受賄落馬了。人物形象頓時在人們的閱讀視野中坍塌了。人們驚詫于主人公的自身矛盾時,卻不能將孝順和廉政兩個概念簡單地畫等號。作品極為巧妙地詮釋了人性的復雜性。光宗耀祖何錯之有?其間有因果關系,用辯證的思維去探索其緣由,也許不失為最為恰當?shù)姆绞?。一篇作品能讓人們對某種代表性人物的言行及變化進行多層次的解讀,從中看出它的規(guī)律和端倪,則具備了哲思的意蘊。
老槐樹曾經(jīng)是小鎮(zhèn)人的聚集點,居民納涼、過路歇腳?!兑豢脴涞恼K劳觥酚幸欢翁N含哲理的對話,當老張暢言人生在世活不過一棵樹時,卻被路人調侃一棵樹的命運也許會須臾被外力改變:一棵樹的壽命長短,有時候不在于它本身,不在大自然為它提供的陽光雨露,而在于最初那顆種子的選擇,或者說在于人的選擇。一棵樹的人為死亡,揭示了人們趨于利益的誘惑,以致人性變得如此不堪和丑陋。
作品圍繞一句偈語展開故事。它警示人們在社會發(fā)展進程中,不可忽略了自然生態(tài)的保護,而這只是作品要表達的其一。單純的舊時光、簡單的快樂指數(shù),三言兩語即成老友的融洽和諧,何嘗不是生活的一種原生態(tài)?人們在追求經(jīng)濟發(fā)展的同時,得到了許多,也于不經(jīng)意間失去了許多,得失之間的比重往往令人們始料不及。作品彌漫著憂患意識,結尾處,用老槐樹死亡、不堪臺風吹倒砸車,隱喻著有其必然關聯(lián)的因果報應。老張兒子意欲植樹荒山作為悔改之舉,似乎讓人們對未來又充滿了某種希冀。
時代需要向前發(fā)展,一個有責任的寫作者,自然需要去捕捉那些具有典型意義的“細枝末節(jié)”,以藝術化的手法,開掘出生活的本來面目。梅寒曾寫過“梨園系列”,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如今的寫作在選材、立意與表現(xiàn)形式上,已有駕輕就熟、漸入佳境之感,期待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責任編輯 盧悅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