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婉秋
古詩文是我國古代文化藝術(shù)殿堂里的瑰寶,它蘊含著古人們偉大的民族精神、睿智的人生哲學以及高尚的人格魅力。因此,古詩文教學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
一、中學古詩文教學的現(xiàn)狀堪憂
中學古詩文的教學課時在單元教學中占據(jù)比較大的比例,由此可見其地位。而語文教學長期受到高考指揮棒的約束,迫于升學的壓力,部分教師把古詩文的教學落實到各種答題模式、答題術(shù)語下,虛詞、實詞、特殊句式等等,令我們的學生焦頭爛額,望“古詩文”興嘆。另外,年齡、閱歷及古詩文所反映的內(nèi)容、思想、情感與當代學生生活之間的客觀距離,也導致了中學生與古詩文的隔膜。自然,“古詩文,想說愛你不容易”便成為學生心中共同的痛。學生提不起學習古詩文的興趣,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健康的人格等人文素養(yǎng)便無法培養(yǎng)。
二、古詩文教學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古詩文的教學現(xiàn)狀令人堪憂,學生的人格素養(yǎng)無法培養(yǎng),這更令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堪憂。
1. 中學是培養(yǎng)人格的關鍵時期
健全的人格是指一個人的向上、向善的整體精神面貌,在能力、氣質(zhì)、興趣、動機、理想、信念等方面,都呈現(xiàn)出良好的素養(yǎng),具有陽光般的健康心理傾向。健全的人格是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穩(wěn)定的心理基礎。中學正是培養(yǎng)學生健康人格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他們開始關心社會,渴望了解生活,以利于積累人生經(jīng)驗。而長期以來,受高考指揮棒的影響,我們培養(yǎng)出來的大多是智商高情商低的學生?,F(xiàn)在出現(xiàn)的學生投毒毒害室友案、自殺案、弒母案等令人觸目驚心,但驚嘆之余,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學生的人格是不健全的。
2. 古詩文是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的載體
詩言志,詩傳情,古詩凝練,魅力無窮。我國歷史上的杰出人物,都是自幼學詩,在“修身”上下功夫,立志“治國平天下”,心憂黎元。他們以詩文浸潤自身,修身養(yǎng)性,信奉“學而優(yōu)則仕”,既為官,則要造福一方百姓,要力主改革弊政,要輔助君主“親賢臣,遠小人”。他們滿懷雄心壯志,誓要做出一番事業(yè)來。直至屢遭挫折,寫出名流千史的篇章。
中學生學習古人這些發(fā)憤之作,便能與圣賢們的心靈產(chǎn)生共鳴。如學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讀到“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時,我們看到了詩人舍己忘私、關心他人安危的仁愛之心、博大胸懷、高尚人格!還有,從“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我們看到了陶淵明的率性自然,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我們看到了范仲淹那大度寬容的人道主義情懷……學習欣賞這些中華千年文明最精美的結(jié)晶,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里,做到淡泊名利,凈化靈魂。這偉大的精神,這高尚的人格,毋庸置疑,在培養(yǎng)學生健康人格中起著重要作用。
三、古詩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的有效方式
(一)在誦讀中積淀民族文化底蘊,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讀詩的重要作用。在古詩文教學中,誦讀可以引領學生與大師們進行心靈的對話,精神的交流。在誦讀中,讓學生走進屈原,理解什么是愛國;走進陶淵明,理解什么是高潔;走進蘇軾,理解什么是豁達。讓學生在誦讀中感受中國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積淀民族文化底蘊,形成健全的人格。
1. 誦讀,激發(fā)學生愛國愛家的情感
在古詩文的教學中,教師因勢利導,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愛國愛家熱情。土地山川,樓閣園林,花鳥魚木,體現(xiàn)了詩人無限的情感。誦讀,讓學生自然地走進詩人的世界?!般曔h山,吞長江,浩浩湯湯”,表現(xiàn)了大自然雄渾的氣勢和偉大的力量;“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泰山集天地間神奇秀麗的景色于一隅的極妙景觀讓人心曠神怡;“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讓我們欣賞到了黃沙莽莽、無邊無際的大漠中壯闊雄奇的景象;“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在詩人的筆下,這些“水”仿佛都有了生命,是那樣的鮮活,那樣的清明透徹,那樣的可愛。這就是生我養(yǎng)我的祖國,如此山水美景,怎不令人生愛!所有這些詩文自然美與情感美的和諧統(tǒng)一,蘊蓄著一種誘人奮發(fā)的力量,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壯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 誦讀,學習古人百折不撓的崇高人格
古代的圣賢,“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他們的人生宗旨。他們熟讀百詩,修身養(yǎng)性,期望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而事實上,不少的人由于各種原因,遭受了人生的挫折,或被貶官,或被免職,無法實現(xiàn)他們一展才華的宏愿。于是,一篇篇名流千古的詩文便由此誕生。詩文中,往往充滿著詩人的才氣和靈性,更透射出詩人們百折不屈的崇高人格,表現(xiàn)了積極入世的襟懷。誦讀這些優(yōu)秀的詩篇,學生的主體精神世界的滋潤是深層次的。誦讀岳飛的《滿江紅》,我們聽到了“待從頭收拾舊山河”的宏亮誓言;誦讀文天祥的《過零丁洋》,我們看到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子之心;誦讀蘇軾的《定風波》,我們感受到了“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豪邁豁達;誦讀司馬遷的《報任安書》,我們感悟了他在遭受宮刑后,依然能忍辱負重,寫出名流千史的《史記》。這些古詩文,其間蘊含著哲理,閃爍著辭彩,蕩漾著情感,體現(xiàn)著崇高的人格。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引導自主探究學習,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
新課標指出,要引導學生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古詩文教學中培必須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組織形式,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人格。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形式靈活多樣。在這里,我講一下兩種我認為比較有效的自主探究形式。
1. 比較閱讀
著名的語文教學法專家張壽康教授曾說:“在比較中閱讀學習是行之有效的一種方法?!惫旁娫~燦爛輝煌的寶藏,不應止于課本、課堂學習的局限。教師可以為學生指明比較閱讀的探究方向。比如同一詩人的比較,如學習杜甫的《春望》與《望岳》作比較,一首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雄心和氣概,一首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憂國思家的痛苦。又如同一時代的比較,如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與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作比較,體會“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間也”的愜意無奈與“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國憂民,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此外,還可按同一文化主題、同一意象等引導學生進行探究。這些舉措,能夠激活學生的思維,豐富他們的人文底蘊,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使學生具備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以形成健全的人格。
2. 課外拓展
選入中學教材的古詩文自然是文學的精華,但是畢竟數(shù)量有限,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一些課外的優(yōu)秀詩文,還可以指導學生進行課外拓展。比如在學習蘇軾的作品時,教師可以向?qū)W生介紹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提到的“貶官文化”。在中國傳統(tǒng)中,知識分子的出路是“學而優(yōu)則仕”,被貶無疑是政治生涯甚至人生的巨大打擊。他們在被貶之后,或?qū)で髿w隱,寄情于山水;或渴望入世,百折不撓,仍胸懷報國之情。如歸隱類的作品有陶淵明的《歸園田居》,王維的《山居秋暝》,蘇軾的《赤壁賦》,柳宗元的《江雪》,劉禹錫的《陋室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等,借以表達或樂觀豁達,或超凡脫俗,或抑郁不平,或淡泊名利等情感。教師可以從中引導學生探究“貶官文化”,通過探究,以期對古代士人的精神世界、情懷氣度、文章風格和寫作手法等有較系統(tǒng)的了解。讓學生在學習中探究,在探究中學習,以汲取古人的精神營養(yǎng),形成健康的人格。
四、結(jié)語
綜上所述,古詩文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及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古詩文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任何一個民族或者說任何一個有出息的民族,都不會忘記自己民族乃至整個人類歷史上出現(xiàn)的精神導師,都會如饑似渴地從他們那里不斷汲取精神養(yǎng)料以充實自己。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少年強則中國強”。恰當?shù)剡\用古詩文,可以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