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秀霞
[摘 要] 事實無可辯駁地說明,“合作”型課堂教學,以承認孩子的主體性為前提,以孩子的已有經驗、生活積累為出發(fā)點,質疑問難、自主發(fā)現、共同進步,既使孩子舒展了靈性,激發(fā)了求知欲,又發(fā)揚了團隊精神,使孩子獲得了愉悅的體驗.
[關鍵詞] 合作;需求;討論
新課程理念下所倡導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的合作學習,正成為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已被廣大教師接受并認可. 許多教師在這方面進行了大膽嘗試和創(chuàng)新,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也有部分教師存在著浮躁、盲從、形式化的傾向,而忽略了教學的實效性.
合作是否有益于知識的建構
合作學習是從學生主體的認識特點出發(fā),巧妙地運用學生之間的互動,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使他們學會共同進步、共同做事、學會生存,學生的主體性得到體現.
如教學“統(tǒng)計”一課時,教師創(chuàng)設了生動、活潑、開放而又貼近生活的數學情景,運用多媒體播放了小鳥們參加孔雀的生日宴會錄像,伴隨著輕松的音樂,老師提出問題:你們知道這些形態(tài)各異、色彩鮮艷的小鳥們各有多少只嗎?由于小鳥是一只只分散參加的,學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所有的答案不盡相同. 老師適時巧妙地安排了小組活動,鼓勵孩子們用他們較為喜歡的方法,記錄小鳥們各有多少只,并要求不同層次的學生自由結合,組成四人一小組,各選一名代表作主題發(fā)言且與其他小組交流. 有的已準備分工,一人數一種小鳥;有的用不同的符號記錄各種小鳥;還有一人報小鳥的名稱,其余同學作統(tǒng)計;有的用平面圖形記錄各種小鳥. 接著,我鼓勵兒童用生動有趣的方式展示或交流自己小組的活動情況. 事實無可辯駁地說明,這種“合作”型課堂教學以承認孩子的主體性為前提,以孩子的既有經驗、生活積累為出發(fā)點,質疑問難、自主發(fā)現、共同進步,既使孩子舒展了靈性,激發(fā)了求知欲,又發(fā)揚了團隊精神,使孩子獲得了愉悅的體驗.
熱鬧是否有益于異質的生成
在教學實踐活動中,由于教師認識上的偏差以及引導不當,在新課程的數學課程上,經常見到這樣的現象:教師提出問題后,馬上要求學生合作學習,課堂上頓時活躍起來,熱火朝天,忙得不亦樂乎,而教師則站在一旁若無其事,這就是所謂的合作. 開始時,幾乎所有的學生均舉手表示想匯報合作成果,接著舉手的學生逐漸減少,最后,成為幾位優(yōu)等生的表演. 而大部分中等生、后進生卻成了交流的聽眾、討論的旁觀者、合作的陪襯者. 這種缺少必要教師指導及師生間真情互動、生生互動的小組合作,實際上是小組對弱勢個體進行的排斥,而不是幫助、輔導. 這種放任自流的熱鬧合作場面實質忽略了對數學本質的追索. 在現實的課堂中,如何使小組交流不流于形式,正確發(fā)揮其功效呢?
合作學習的注意點
1. 合作——應有需求
【片段】
師:說說你最想了解我們班同學的哪些情況?想一想,可以怎樣收集這幾方面的數據?
生1:可以讓每個人到全班去了解,然后統(tǒng)計.
生2:這樣花的時間太長了,一節(jié)課根本無法完成.
生3:我建議分組收集數據,每組統(tǒng)計一項,再在全班匯總.(學生們一致表示贊同)
師:這個建議很好,但是,每個小組又應該怎樣收集全班同學的數據呢?
(學生紛紛舉手,要求發(fā)表意見. 學生根據自己要了解的情況,自由組合,進行合作學習)
在上述教學中,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 首先,了解本班學生的哪些情況是學生自己提出來的,同時,對于如何收集數據,教師沒有直接提出建議,而是讓學生充分發(fā)表意見,可見,學生對于這一學習任務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但都認識到在有限的時間內個人難以完成這項學習任務,需要與同伴進行合作,產生了合作學習的心理需求.
2. 討論——落到實處
在部分課堂中,學生的小組交流還存在以下值得關注的問題.
(1)照本宣科,流于形式
一位教師在教學“梯形的面積”時,先引導學生復習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并引入新課. 接著,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想辦法拼成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 幾分鐘后,組織學生交流、匯報自己的發(fā)現. 學生紛紛說:“我發(fā)現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下底之和,高等于梯形的高,所以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 ”教師十分高興地表揚了學生.
這種交流完全是教師牽制下的“奉命行事”,復習的知識與新知有什么內在的聯系,為什么要將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在一起,怎樣想到這樣拼等問題,學生都很茫然. 學生沒有機會,同時也不愿意作深入思考,因此自然缺少獨到的見解和想法,只能人云亦云. 教師要善于設計一些能夠“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大問題,給學生的思考提供方向,也應善于設計一些能夠促進學生的思維向縱深發(fā)展的小問題. 下面,我們來看另一位教師將學生的交流逐步引向深入的教學片段.
首先,教師讓學生說說對梯形已經有了哪些認識,之后讓學生利用手中的梯形(一個或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通過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看還能發(fā)現什么?學生獨立操作后,進行交流.
生1:我發(fā)現任何梯形都能分成兩個三角形.
生2:我發(fā)現任何梯形都可以分成一個三角形和一個平行四邊形.
生3:我發(fā)現只要將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在一起,就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生4:我還發(fā)現將梯形上下對折,沿著折痕剪開也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
教師及時表揚學生,然后啟發(fā)學生還想研究梯形的哪些問題. 當學生說出想研究梯形的面積時,教師又讓學生交流推導梯形面積公式的初步設想,最后讓學生分組探索. 學生在交流時提出了豐富多彩的、富有創(chuàng)意的思路和想法. “能將新問題轉化成已學過的問題來解決,這本身就是一種創(chuàng)造. 在這些方法中,你最欣賞哪一種?”教師再次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 這種交流不再是學生為了完成教師的任務而被迫應答,而是展示自我的一種內在需要. 學生在交流中思考著、體驗著.endprint
(2)費時低效,偏離方向
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出示如下判斷題:把一張紙分成兩份,每份是這張紙的. 有的學生認為上述說法錯誤,接著,教師把學生分成兩組展開討論. 認為錯的一方拿出一張紙隨便撕成兩份,質問對方:“這是分成兩份嗎?每份是這張紙的嗎?那你們?yōu)槭裁凑J為是對的呢?”這時認為對的一方也拿出一張紙對折后平均分成兩份,反問道:“這是兩份嗎?每一份是這張紙的嗎?那你們?yōu)槭裁凑J為錯呢?”認為錯的一方馬上辯駁:“題目中沒有說平均分??!”認為對的一方也不服:“可是題目中也沒有說不是平均分?。 薄p方互不相讓,爭論持續(xù)了很長時間.
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一是教師片面地認為在學生交流時,如果加以引導就是不尊重學生,會扼殺學生的個性. 即使學生的交流偏離了軌道,也應加以保護甚至表揚,以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和自尊心. 二是學生不會交流,缺乏傾聽和反省的意識.
3. 指導——引領提升
學生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一般都會在各小組之間巡視,以適時對合作有困難的小組進行指導. 如教學“長方體的認識”時,各小組研究長方體的面、棱、頂點各有什么特征,我在組間巡視指導. 我發(fā)現,有一組同學把棱的條數數重了,就指導他們按順序數. 剛指導完這組,我又發(fā)現另一組把棱的條數數漏了,于是又進行了指導. 接下來我不斷發(fā)現有的小組數重或數漏,只能逐一指導,此時雖然指導時間已長達10分鐘,但其他沒有得到指導的小組中問題依然沒有辦法及時解決. 當小組合作學習出現傾向性的問題時,如何處理?
對策:合作前對全體學生進行預見性指導
教師要預設學生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困難,對全體學生進行預見性指導. 如上例中,如果合作前我就預見到學生數棱時會數重復或遺漏,并在合作前對全體學生進行指導,應該不會出現有那么多組學生數重或數漏的現象. 特級教師劉德武在教學“你的頭發(fā)有多少根”一課中,就預見到學生研究頭發(fā)根數的方法可能會有問題,于是合作前就問全班學生:你們打算怎樣來研究“你的頭發(fā)有多少根”呢?學生們有的說把頭發(fā)全部剪下來數一數;有的說用放大鏡數;有的說用稱重的方法;有的說求出頭發(fā)的面積……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研究方案,即先量出頭皮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再數出1平方厘米的頭皮長了多少根頭發(fā),最后算出頭發(fā)的總根數. 這一預見性指導,先要求各小組自行拿出方案再操作,對于什么時候能得出結果則是個未知數.
我們在運用合作學習這種教學方式時,既要看到它會給教學帶來的積極有效的改變,也要了解到合作學習過程中的一些矛盾,并采取相應的教學對策. 只有這樣,合作學習才能為課堂注入新的活力,才能促進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信息多向交流,從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合作學習中有所收獲,體驗“1+1﹥2”的活動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