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東
清代康熙年間張潮撰寫的《幽夢影》,是一部語錄體裁類的筆記小品。讀了此書,就會聯(lián)想到南朝時期的《世說新語》,而《世說新語》正是一部以魏晉人物的逸聞軼事為背景的筆記小說,旨在立德,流傳廣遠?!队膲粲啊穬热葚S厚,審視邃密,筆鋒犀利,文采炳蔚,經久以來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與推崇。它所散發(fā)出來的如夢如幻的魅力,以致楊復吉在《幽夢影·跋》中言道:“書名曰‘夢’曰‘影’,蓋取六如之義。”
作為文字體裁的一種,語錄式文體的肇端,有學者認為,可以追溯到《論語》,待至明末清初,融入魏晉清言的某些特征而獲得新的發(fā)展,從而一掃道學氣繼而延續(xù)至今。故而石龐在《幽夢影·序》中放言:“以風流為道學,寓教化于詼諧?!?/p>
《幽夢影》一書,語錄體條文計有二百一十九條,略舉其類別,則有人生、品格、修身、養(yǎng)性、友情、萬象、乃至讀書與文學等方面。書中對人生和自然界的體驗及感悟的表白,可謂筆點意至而令人為之凝思。書中不論談文說詩、世態(tài)人情、生活意境、格致處世、風花雪月等各個層面,看將起來雖似信筆點出,實則深含人生萬象的情趣與況味,若能細膩地領受其內涵意蘊,即可獲取難得的心靈憬悟。有鑒于此,當可認為此書乃系匯集別具一格的箴言妙語之大成。
《幽夢影》一書,文字簡明精練,格調別趣清新。正襟危坐,邊讀邊思,如啜一口香茗而回味無窮。其書的藝術特色在于想象力豐富多彩,讀后則不禁聯(lián)想翩翩愛不釋手;而在修辭手法上則是善用排比和對偶的技巧,讀后深感眼前即刻呈現(xiàn)一片美景而不勝收。
春天是讀書的好時光,然而今年北方春寒料峭,這對退休老人而言,爐圍旁捧上一本心儀之書漫讀,乃一樂事耳,于是找出了《幽夢影》以及林語堂先生中英對照本讀之,書中二百一十九條箴言妙語,只待慢慢一一消受。今擇其片斷加以賞析,并不揣谫陋地將其心得付諸文字以作立照:
一、為月憂云,為書憂蠹,為花憂風雨,為才子佳人憂命薄,真是菩薩心腸。
如從理想角度期盼,月不被云層遮蓋,怒放光芒;書不被蛀蟲侵蝕,雖舊猶新;花不被風雨摧殘,芳香如故;才子才華永葆,佳人芳顏永駐。所有這些,當然是完美無缺,最佳境界。而這可能嗎?故而妙稱菩薩心腸。但從另一角度講,倘若人人都有一點菩薩心腸,這個世界該是多么美好?。?/p>
二、花不可以無蝶,山不可以無泉,石不可以無苔,水不可以無藻,喬木不可以無藤蘿,人不可以無癖。
這樣的文字對仗,別開生面?;ㄅc蝶、山與泉、石與苔、水與藻、喬木與藤蘿,乃天造地設的自然現(xiàn)象,對偶用之,即可為“人不可以無癖”作了巧妙的鋪墊。須知人人皆有癖好,似乎生而有之。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曾言:“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比欢硖幃斀駮r代,人的個性已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作為個性的一個表征,癖好雖無關輕重,但具有某種癖好卻能映襯個性特征而顯得更加鮮明。
三、對淵博友,如讀異書;對風雅友,如讀名人詩文;對謹飭友,如讀圣賢經傳;對滑稽友,如讀傳奇小說。
以書為鑒,誠乃交友之道又一說。由此引申,能否斷言一個人的生活之旅就是一部豐富多彩的無字之書?如將讀書與交友之間的互動連在一起加以領悟,不能不對上述四句入木三分的比喻而拍手叫好。誠然,人,不能不讀書;人,不能不交友。讀書交友,所求的就是一個“學”字,而交友之道亦即在于斯也。
四、人須求可入詩,物須求可入畫。
從字面上不難看出,人品需要達到詩一樣的韻味特質,才能被人詠頌;物品需要達到畫一樣的美感適用,才能被人鐘愛。而其言的啟示之意也可能在于:不論是人抑或是物,畢生追求的應該是一種理想境界。
五、春者天之本懷,秋者天之別調。
此句充滿著詩一般的格調,有理有情,一進眼簾,即令人久久不能忘懷。一年之始,大地回春,萬物復蘇,欣欣向榮,這是大自然的本色。故在張潮心中,這就是春天的本懷。然而,人世間又早已賞悟了春華秋實的景觀,西陸降臨,天高云淡,北雁南飛,豐收在望。故在張潮心中,則油然而生了難以言明的另一種別調。
六、莊周夢為蝴蝶,莊周之幸也;蝴蝶夢為莊周,蝴蝶之不幸也。
此則文字源自《莊子·齊物論》,原論闡釋宇宙萬物混同之要義,夢中的人與物,難分難解。幸與不幸,深具哲理。在張潮看來,大千世界,紅塵紛擾,名韁利鎖,重重束縛,哪有蝴蝶那樣地飛來飛去的自由自在?!故而道出幸與不幸之間的互換。誠可謂“莊生曉夢迷蝴蝶”,良有以也。
七、新月恨其易沉,缺月恨其遲上。
初月降得太快,滿月升得太晚,月盈月虧,乃自然法則。自古以來,仰望天穹之上的明月,美好的遐想聯(lián)袂而生,神話傳說綿延不絕,歷代文人雅士付諸筆端流傳下來的詠月篇什,更是不勝枚舉。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一個人對待其一生不可避免的缺憾,恐亦復如此,當不必為此而過度傷懷。
八、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深淺,為所得之深淺耳。
書籍乃集知識大成于一體的寶庫,而讀書就是探取寶庫為己所用的一個過程。張潮就此依照讀書人的年序給出三個巧妙的比喻,誠有畫龍點睛之效。三個比喻,講的就是讀書的三個境界。少年讀書,不求甚解,懵懂中仰望一輪明月,但對月之光華,領悟不多,只縫中觀月而已;中年讀書,力求其解,舉一反三,仰觀月輪而能享其光華,猶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不僅甚解其意,且能超越書之立意,恰如高臺賞月,玩味意長。然回首凝思,一言以蔽之,人生閱歷之深淺與讀書所得之深淺,乃相輔相成,取巧之念,豈能存焉?!
九、為濁富不若為清貧,以憂生不若以樂死。
面對貧與富、生與死而發(fā)出對人生境遇的感慨,可謂古今人皆有之。但求做到與其不義而富,不如清貧而安守節(jié)操,正如《論語·述而》所云:“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憂人生之難,不若做到安身立命而樂天,正如范仲淹所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古人如斯告誡,彌足珍貴也。
十、雨之為物,能令晝短,能令夜長。
讀到這個命題,不僅想起了愛因斯坦對“什么是相對論”的提問所給出的那個既通俗而又幽默的回答??梢哉f,雨之為物,對人世間之益之助,中外古今訴諸筆端的贊美之詞可謂多矣哉。然作另一想,整日價淅瀝不斷的細雨,也夠煩人的。若辯證地揣摩人們的心理,恰如短句所言的晝短夜長。這是通過自然現(xiàn)象在人們心理中的一個內在反映,道出了人生之旅的一些無可奈何的境地。
十一、當為花中之萱草,毋為鳥中之杜鵑。
萱草者,人們心靈中的“忘憂草”是也。吟誦此花,即乃罹憂者的一種精神寄托。憂者能自解,他憂者又能互相助解,果若人人如此,則和諧無間矣。至于杜鵑,或曰子規(guī),恰與助人排憂的萱草相反,啼聲凄涼,聞之即生哀愁,故世有子規(guī)啼血之說。歷代詩人的筆下,凡對凄楚哀怨等情愫的描述,無不以杜鵑子規(guī)為例成詩而流傳后世。
十二、目不能自見,鼻不能自嗅,舌不能自舔,手不能自握,惟耳能自聞其聲。
以人體五宮生理現(xiàn)象作為比喻,意在闡釋一個人修身養(yǎng)性之道。耳不僅能聽到別人的聲音,也能聽到自己的聲音。這就是說,別人對自己發(fā)出之聲,不可能都是溢美之詞,若能虛心傾聽別人的忠告,不啻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改正錯誤,完善自我;至于耳能自聞其聲,顯然是告誡人們要對自己發(fā)出的聲音負責,以判斷其言妥當乎抑或失察乎。
十三、情必近于癡而始真,才必兼乎趣而始化。
有關文學史籍時有評述,認為晚明時期學術界涌現(xiàn)出了一種崇真重情的思潮。就“情”的廣義而言,張潮繼承了這種思潮而認為,只有癡于情才能達到情的極致。當然,這里的所指的“癡”,不是癡迷,而是癡智。對此認知,歷代傳世名著,讀者如癡如醉,可為佐證。至于才何以兼乎趣?其潛臺詞似有另一說。蓋“才”之內涵,雖無歧義,但也見仁見智。一部作品,一篇文章,如能讓讀者感受到詼諧妙趣伴隨著主題而逐一呈現(xiàn),其展示的才華方能達到極致的境界。
十四、藏書不難,能看為難;看書不難,能讀為難;讀書不難,能用為難;能用不難,能記為難。
每當人與書結緣,遂產生收藏、瀏覽、攻讀、吸收和牢記等幾個環(huán)節(jié)。此段文字,幽默地就每一環(huán)節(jié)的難度遞增而給出作者自己的見解。將書購之,但束之高閣,待以塵封,則失去了藏書之本意;將書閱之,但走馬看花,不求甚解;則浪費了美好的時光。顯然,這都是讀書人必須摒棄的不良陋習。讀書之難,在于先理解再領悟繼而吸收而為己用,否則,讀了再多的書,恐亦枉然。婦孺皆知的紙上談兵這個典故,應是最好的注腳。學以致用,乃是讀書的根本。
十五、文章是案頭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又一則妙趣的比喻。試想,案頭上諸多錦繡文匯篇章,無不呈現(xiàn)著多種多樣的體裁和各色各樣的風格,足令主人從容選擇,從而獲得不同的益處。而這,豈不正是如同窗外山山水水的秀麗景色給自己帶來欣喜無比的感官享受一般!反之亦然。
十六、風流自賞,只容花鳥趨陪;真率誰知,合受煙霞共養(yǎng)。
舉凡與風流二字結緣的詞藻,諸如風流瀟灑、風流儒雅、風流倜儻等所顯示的出來的內在表征,無不受到人們的羨而賞之。然若反之,自命風流者,輕薄在外,只能得到花鳥的趨奉陪伴而孤芳自賞。直爽而誠懇的率真品格,了無心機而令人尊崇。然若反之,老于城府而自我標榜真率者,只能與飄忽不定的云霞為伍共處而交不上知心的朋友。
十七、涉獵雖曰無用,猶勝于不通古今;清高固然可嘉,莫流于不識時務。
讀書之道的論述,古往今來可謂多矣哉。應該說,讀書廣而不精,不求其解,誠乃大忌。而博覽群書,雖不能學有所長,但亦可略達古今,陶冶情操。至于為人之道,清高固然值得贊許,但不能抱殘守缺而故步自封,否則便是所謂的不識時務而令人敬而遠之。
十八、善讀書者,無之而非書:山水亦書也,棋酒亦書也,花月亦書也;善游山水者,無之而非山水:書史亦山水也,詩酒亦山水也,花月亦山水也。
生活體驗早已告訴人們,讀書學習與生活實際,具有交匯融合相互印證的特征。在善讀者的心目中,山水、棋酒、花月等各類客觀事物,無處不是書籍也。反之亦然,在善游者的心目中,面對書史、詩酒、花月等,無處不是山水也。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乃相輔相成也。
十九、情之一字,所以維持世界;才之一字,所以粉飾乾坤。
馮夢龍《情史·序》中有言:“天地若無情,不生一切物。一切物無情,不能環(huán)相生?!钡莱隽恕叭藶樘斓匦?,心生萬物”之真諦。由此張潮認為,廣義上的這個“情”字,維系了世界萬物。至于廣義上的這個“才”字,從本質上說,就是人類的智力本能與體力本能的一個表征,故而說粉飾乾坤。由此引申,如果人人培育情商獻上一份愛,人人培養(yǎng)才能獻上一份力,世界將會擁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二十、能閑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閑。
嘗云,欲有所不為,方能有所為。由此著眼,故有斯言。畢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事事去趕風頭,反而會一事無成。如若旁眼冷對眾人之忙而去顧及其他方面,將定有所成。治學亦復如此,顯學旺盛,若炒之再炒,或恐了無新意,而忙于冷僻課題,或恐會有斬獲。世上之事,亦恐向來如此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