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英
導游詞英譯是一項跨文化的交際活動。本文分析了麗江景點導游詞在跨文化交際中的主要障礙,提出了一些消除跨文化交際障礙的措施,以達到兩種文化順利溝通和相互理解的目的,完成通過導游詞傳播文化的重任。
“跨文化交際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信息發(fā)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間的交際;從心理學的角度講,信息的編、譯碼是由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進行的交際就是跨文化交際”。翻譯已不再僅僅被看作是語言符號的轉換,而是一種文化轉化的模式。隨著旅游業(yè)國際化進程的不斷深入,跨文化交流日趨頻繁,文化沖突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因此,跨文化交際不僅對所有的譯者都非常重要,對導游詞的英譯尤為重要。換種角度說,景點導游詞(以下簡稱導游詞)的漢譯英,即一種典型的跨文化翻譯。麗江以其美麗的景色,獨特的文化資源吸引著全世界的人們前來旅游觀光。但麗江目前旅游文本英譯現狀卻令人堪憂。因此,對導游詞英譯的跨文化問題進行研究不僅具有理論意義,更有現實意義。
一、導游詞翻譯的含義
“導游詞是導游人員在途中或景點等地向游客提供口頭講解服務所使用的,其主要功能是使游客更好地了解旅游地的自然風光和民俗風情?!薄皩в卧~的創(chuàng)作和實地的口語導游的講解既是獨立分離的兩個階段,又是相互聯系的統(tǒng)一體,這一過程可以圖示如下:導游詞(書面語)——導游——導游詞(口語)——游客。”導游詞的翻譯既可以是口譯,也可以是筆譯。這是由導游詞這種文本類型所決定的。
二、跨文化交際的主要障礙
跨文化導游詞翻譯經常會發(fā)生故障。這不僅涉及老生常談的拼寫、語法、詞匯、濫用拼音等,而且涉及語用失誤和文化信息處理等方面的問題。
(一)景點名稱英譯不統(tǒng)一
旅游景點名的翻譯主要包括意譯、直譯、音譯、意譯加音譯、直譯加音譯及意譯加直譯等幾種。然而,何時采用什么譯法就需要譯者考慮跨文化因素。奈達曾說:“如果譯者不向假想讀者調整信息負荷,接受者就可能失去信息中的一些關鍵因素,或覺得譯文太難懂而停止閱讀?!丙惤包c名稱英譯存在一景多名的不統(tǒng)一。參看了麗江景點圖冊、旅游圖書及景點公示牌簡介,同一個景點名有各種版本譯名?!坝颀堁┥健庇衁ulong Snow-Capped Mountain、Yulong Snow Mountain和Jade Dragon Snow Mountain等幾種譯法,甚至在同一份旅游資料中,前后使用不同的表達;“白沙壁畫”有的譯為Baisha Frescoes,也有Baisha Mural;“五鳳樓”有的譯為Five-Phoenix Hall,有的譯為Five-Phoenix Pavilion等。筆者跟隨幾個外團收集資料,其間發(fā)現不同外導游對景點名的口譯也是五花八門。如此,容易使外國游客產生懷疑,翻譯顯得太隨意。
(二)中英導游詞表達習慣不一致
漢語屬于意合語言,英語為形合語言,這種差異造成漢語導游詞句型華麗、注重文采;而英語則注重表達的信息性,屬實性。英國翻譯理論家彼得·紐馬克將文本分為三大類:表達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召喚型文本。導游詞具有旅游文本召喚、宣稱的特點,目的在于激發(fā)游客游覽的興趣,增強他們對異國文化的了解。例如,玉龍雪山銀裝素裹,十三座雪峰連綿不絕,宛若一條“巨龍”騰越飛舞,故稱為“玉龍”。此段落中文導游詞文辭華麗,詩意盎然,以達到詩情畫意的審美效果。而參看景區(qū)導游圖英文介紹為:Yulong Snow Mountain is always covered with snow and an extensive chain of 13 snow peaks looks like a flying dragon,so called“Jade Dragon”.體現了英語注重的信息和事實性的特征。
(三)民族特色文化詞的不可譯性
語言既是文化載體,又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歷史條件、地域環(huán)境、社會習俗、宗教信仰和價值觀念,致使?jié)h、英兩種語言出現了一些不對應現象,主要表現在語義上無對應和詞匯空缺。文化層面的不可譯性,顯然是我們交際的最大障礙。不可譯的結果往往使譯作令人不知所云或不忍卒讀,譯作的可讀性便成了緊要的問題??缥幕Z境下的可讀性問題。紐馬克指出:在翻譯評論者的眼里,一般讀者所能接受的譯作,如果準確度打了折扣,則是不可接受的。不可譯但強行譯之,語義或形式出現重大虧損,那么就會帶來交際障礙,不可譯的結果只能等于沒有譯,或幾乎沒有譯。由于譯入語不可避免地存在語言和文化的空白,定會產生不可譯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比喻、意象、修辭、雙關語等方面。
對于不可譯詞,目前主要傾向于兩種解決辦法:一是按照字面直譯,二是徹底刪除不譯。前者會因語義不明而導致譯猶未譯,后者看上去則有些不負責任。兩種方法都不太可取。例如,玉龍雪山在納西語中被稱為“歐魯”譯為“Olu”,后加釋譯:silver rock;“吾魯游翠閣”譯為“Wu-Lu-You-Cui-Ge”,后加釋譯:the land of dying for love。它們是麗江地域中歷史文化的沉淀,是漢語中獨有的詞匯,蘊含著深刻而獨特的歷史文化內容,而在英語中卻找不到與之相對應的詞匯。如果只采用簡單的音譯,不免丟失其深層的文化信息。
(四)民族中心主義與導游詞英譯
民族中心主義就是按照本族文化的觀念和標準去解釋和評價另一種文化現象、事物和他人的行為。民族中心主義阻斷了文化間的有效互動與交流,導致文化上的自大和偏見,制約了人們理解其他文化的能力。若將導游詞翻譯過分帶入民族主義的思想,而不考慮譯文讀者的接受心理及能力,偏離異化策略的標準。例如,如果將“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簡單的譯為three Zhaobi square,four five yard,那么,這樣的譯文只能自己津津樂道,達不到傳播民族文化的目的,造成交際的障礙。合理的譯文應該為:three houses and one screen wall,or as four houses and five courtyards.又如,將“木府”譯為:Mu’s Mansion(the mansion of the magistrate Mu),而非簡單的Mu’s house,達到了交際效果。
(五)古詩詞及文言文的跨文化翻譯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一脈相承。大多數旅游景點都留有古代名人優(yōu)美的詩詞歌賦佳作,增加了景點的文化內涵,更體現了漢語文化的優(yōu)勢與博大精深。古詩詞及文言文具有文筆優(yōu)美,文化性、抒情性強的特點。根據現代翻譯學理論,導游詞文本具有“表情文本”(expressive text)的特色及功能。例如,麗江古城形成“家家溪水繞戶轉,戶戶垂楊賽江南”的獨特風貌,被譽為“高原姑蘇”。譯文:The town is uniquely characterized as“rivers winding through every house and willows weeping before every family”,being called“Gaoyuan Gusu”.導游詞中出現古代詩詞歌賦和四字成語是越來越多,整齊、優(yōu)美、押韻的詩詞更能體現文化的精深和景點的秀美。若置中國古詩詞于不顧,可謂典型地缺乏跨文化意識,缺乏譯者責任感;反之,蹩腳譯文又會讓人哭笑不得。當年徐霞客曾贊嘆木府“宮寶之麗,擬于王者”,吳的譯文為“the magnificence of the mansion can be compared to that of a prince’s residence”,譯文將原文的風格與韻律原汁原味傳達出來,這不是件易事。
(六)文化信息處理
導游詞屬“信息文本”(informative text)。翻譯時“要重達,便是漏譯一兩句也無關宏旨?!绷硪环矫妫鶕氖茉捜酥郏╤earer-oriented)的Halliday的信息理論,信息單位分為已知信息(given information,即說話人認為受話人已知的、也應是受話人確實應了解的)和新信息(new information),根據導游翻譯應是“文化的使者”,以傳播中國文化為己任的原則,而了解中國文化也正是來華旅游者的重要目的或主要目的,譯者在處理導游詞時應以旅游者為導向(tourist-oriented),盡量保存中國文化等信息。但在實際操作中,往往與上述原則不一致。例如,“黑龍?zhí)丁薄坝颀堁┥稀敝小埃垺币辉~均譯為Dragon,中國文化中“龍”是民族傳說中的神物,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和心中的圣物,然而在英語文化中dragon是一種恐怖的怪獸,被寓意為“怪物、魔鬼、兇殘”,是“罪惡”的象征。此時一定要介紹一下傳統(tǒng)文化的來由及歷史、神話傳說或典故,避免引起外國游客的理解錯誤。
三、導游詞英譯中消除跨文化障礙的主要措施
跨文化交際包括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語言像一面鏡子,反映著民族的全部文化,又像一個窗口揭示著該文化的一切內容。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這種文化是在特定自然環(huán)境、歷史條件、地理位置和社會現實中形成的,因此具有特殊性。要想達到兩種文化的溝通和理解,就必須理解本民族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的差異。
(一)具備跨文化意識,減少語用失誤
所謂文化意識,指的是對文化多元性的意識和對差異的寬容態(tài)度、對異文化成員的共情能力,以及對自身文化價值觀念及行為方式的覺察和反省。導游詞翻譯是傳播文化的重要渠道,世界各國之間的文化傳統(tǒng)、民俗風情各不相同,旅游者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各不相同,跨文化性是導游詞翻譯的顯著特點。導游詞譯者除了具備隨機應變的能力,特別要求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要以跨文化意識為指導,為游客傳遞準確的文化信息,盡量減少因文化差異而引起的語用失誤和誤解。因此,跨文化意識、跨文化思維及跨文化知識是導游詞譯者的必備素質,跨文化意識的自覺培養(yǎng)有助于減少乃至消除交際中的語用失誤,從而促使跨文化交際的成功實現。
(二)深刻理解文化差異
對于本土人,納西文化幾乎耳熟能詳,因而在導游詞的原文中無須作詳細的描寫和詮釋。然而,對于外國游客,卻是前所未聞的文化知識。文化差異形成了固有的審美情趣和欣賞習慣,從而制約著他們對語言的直覺和對語言的表達方式。首先,譯文在譯入語語境中附有“意義”;另外,譯者應選用注釋和增補甚至改寫的翻譯方法,填補由于跨文化差異所導致的文化空缺。
(三)掌握溝通的方法和技巧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由于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情感和行為方式不同,往往會產生理解上的障礙。導游詞的英譯應善于把握由于社會歷史差異和民族文化心理造成的距離,應充分考慮譯文讀者的文化心理和審美情趣,迎合讀者審美訴求。
(四)適當的異化翻譯策略
適當的異化策略,能使譯文不僅具有異國情調,且聽起來就像是帶有口音的英語,值得欣賞,但過分加重口音,就會影響理解能力,甚至喪失興趣,導致翻譯失真問題出現。而簡單的歸化不僅刪除了特色內容,甚至偏離、扭曲了原文要表達的含意。此時,跨文化交際的態(tài)度是至關重要的。
四、結語
導游詞的英譯者必須努力體現中英兩種語言的運用能力,自覺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提高溝通的效率。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比較中外文化的差異,把握兩種文化的交融互補的性質,消除旅游過程中的跨文化障礙,跨文化交際指導下的翻譯策略在麗江景點導游詞英譯中起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