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語
我初到廣州時,是個炎熱的夏天,第一次聽說“糖水”,就和大多數(shù)外省人一樣,心里犯起了嘀咕:糖水?白砂糖用開水沖化了喝么?
站在街口,隨隨便便一張望,就能看到好幾家賣糖水的店。簡陋的,支個涼棚,店里店外擺幾排廉價的塑料桌椅,花花綠綠,有路人經(jīng)過,坐下來歇一歇腳,店家也不介意。有人歇完腳就走了,有人會叫上一兩樣糖水,喝完再走。講究一點的,也沒有小橋流水,只是窗明幾凈,從櫥窗往里看,有時人頭攢動。
傳說中的糖水,有用玻璃小碗裝的,有用透明水杯裝的,也有白瓷小盅。里面的內容,有果汁狀,有漿粥狀,有糊糊狀。
看得多了,心生好奇。有次出門,走了很遠的路,熱得口干舌燥,總想喝點什么。白開水,多少嫌它淡而無味;可樂,太刺激了;涼茶?我怕苦。嗯,那就糖水吧。
于是我隨便找了家小店坐下,點了份西瓜西米露,很快就上來了,用一只磨砂方口玻璃杯裝著,上層浮沉幾塊西瓜,底層堆積透明的西米,像堆沙,中間是紅得十分純正的果汁。插好的吸管,用力吸一口,當即精神一振,就仿佛一股清泉,從舌尖掃射進來,穿過腸胃,直擊心底。糾纏一路的暑氣,煩躁,忽然就散了個干干凈凈。
到暑氣散盡之后,才有心思慢慢回味,沙的西瓜,Q的西米,甜的果汁,每一口,都香甜水潤,偎貼到每個毛孔,每個毛孔都舒展開來,像是從窗門緊閉的密室里出來,忽然呼吸到了新鮮空氣。
真甜哪!
甜食的誘惑——這個時候咱們就不要提起減肥這種喪心病狂的事了——你知道甜食有多少好處么?它能讓你忘記痛苦,忘記壓力,忘記周身的贅肉,一心一意只沉浸在這瞬間的甜蜜之中。我們會愛上甜食,雖然明知它等于L,或者XL,甚至XXXL-……
后來在廣州呆了很多年,漸漸明白為什么廣東人熱愛糖水——因為廣東沒有胖子?錯!因為喝糖水并不發(fā)胖。
廣東人喝糖水,是養(yǎng)生的一部分,講究四時不同,講究對癥下藥,講究各種食材配比,滋潤身心。比如夏天炎熱,多用綠豆、水果消暑;秋天氣燥,銀耳、杏仁,清心潤肺;冬天滋補,用黑糯米、番薯湯、芝麻糊……
再比如止咳有雞蛋腐竹糖水,滋陰用木瓜雪蛤,補氣用桂圓枸杞,蓮子紅豆補血養(yǎng)顏……
和廣府糖水追求養(yǎng)生不同,潮汕糖水的目的更純粹一些,它就是一款零食,以好吃為目的,所以潮汕糖水最鮮明的特點就是甜,甜得你想要連舌頭一起吞下去。
比如同樣一款綠豆爽,廣府人并不輕易就食,因為綠豆性涼,所以往往要煮到綠豆起沙,再配以廣皮之類的中藥,壓制它的寒涼。潮汕糖水就不,只要略煮到開花,加了糖,就喜滋滋開吃了。
潮汕有一種叫清心丸的糖水,是用薏米、柿餅片、涼粉、木耳、糖冬瓜條、淮山、百合、芡實,配比入鍋,煮得熟了,保存在冰水中,賣的時候舀一勺,勺里可能什么都有,在糖水里一滾,倒進碗中,加湯,再調和一點香油,又甜又清爽,是夏天里的消暑良品。
還有膏燒白果。白果是銀杏的果實,止咳潤肺。白果去了殼,除掉外膜和芯,蔥切丁,還要準備豬膏,就是凝固的豬油。白果最先放進糖水里熬煮,等煮到透明,糖水濃稠如漿,再加豬膏、蔥丁,入水一滾就起鍋,奇妙的香甜就會竄進你的鼻子里。
TVB是上個世紀盛行一時的香港電視臺,雖然在新世紀影響力大不如從前,但是在70后、80后的青少年時代,還是留下了深刻的痕跡。至今仍有人在懷舊貼里懷念古天樂的美貌呢,當然也少不了TVB的招牌金句:餓不餓,我給你煮碗面吃?
其實,TVB電視里出鏡最多的食物不是面,而是各種各樣的煲湯和糖水,比如番薯甜湯、杏仁糊、椰子糊、芒果椰奶昔、芒果西米撈、蓮子杏仁茶、桑寄生蛋茶、麻蓉湯圓,等等等等。
港式糖水起源于廣府糖水,在上個世紀風雨飄搖的亂世,香港在中西方的夾縫中發(fā)展起來,他們的食物也染上了這個特點,既如廣府糖水講究養(yǎng)生,又加進了西方的甜品,有了自己的創(chuàng)新。
比如石墨坊的芒果撈河。用椰汁、澄面、牛奶和糖做成奶凍,等凝固好,切成一條一條,因顏色雪白似河粉,形狀也類似,所以叫“河”。這兩者之間,外觀雖然像,但是光看原料,就可想而知,這種“奶河”會比真正的河粉滑嫩香甜得多。
香港人說“撈”,是指用醬汁拌勻入食。
糖水里用的當然是糖汁。這款糖水用的是芒果糖汁,芒果糖汁拌著滑嫩香甜的奶河一起入口,你會感覺到你口腔里所有的味蕾都在舞蹈——它有那么多層次,值得所有的味蕾都工作起來。
又有地茂館的芝麻糊,據(jù)說是用的七分黑芝麻,三分白芝麻混合熬制,因為白芝麻油多,所以比一般芝麻糊要香上許多。
小小一道糖水,都能夠不斷推陳出新,可見港人在吃食上的用心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