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春芬
摘 ? ?要: 傳統(tǒng)大學聽說課教學模式依然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未能得提高,英語聽說能力低下?;贛oodle平臺的翻轉課堂讓大學英語聽說課更具靈活性、時效性、開放性、交互性,從而有利于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提高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
關鍵詞: Moodle平臺 ? ?翻轉課堂 ? ?大學英語聽說能力
一、引言
2007年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我國社會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1],可見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是至關重要的。與此同時,聽力考試在大學英語四六級的比重早已上升到了35%。盡管如此,當前大學生的聽說能力普遍低下,對于傳統(tǒng)聽說課單一模式的學習興趣不夠,學習效果不佳,不能有效發(fā)揮自主學習的作用。因此,“外語教學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改進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教學模式,朝著個性化和自主學習的方向發(fā)展”[2]。基于Moodle平臺的翻轉課堂以其靈活性、時效性、開放性、交互性的特色,積極發(fā)揮師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師生認知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fā)揮,讓學生時刻置于英語聽說互動交際之中,從而提高英語聽說能力。
二、建構主義學習、教學理論和基于moodle平臺的翻轉課堂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
建構主義又稱結構主義,早期的代表人物有皮亞杰(Piaget,J)、布魯納。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馮·拉格斯菲爾德(Von Glasersfeld)為代表的建構主義者明確提出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的基本觀點具體概括如下:1.認識是由主體主動建構的,而不是從外界被動地吸收,即認識具有主動性;2.主體在認識過程中,不是發(fā)現(xiàn)獨立于他們頭腦之外的知識世界,而是通過先前個人的經驗世界,重新組合,建構一個新的認知結構,認知具有建構性。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是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建構主義的學習觀可概括為:1.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2.學習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構對事物的理解;3.學習應該是一個交流合作的互動過程[3]。建構主義的教學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扮演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利用情境、合作、會話等學習環(huán)境要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積極性,達到學生對知識建構的目的。
(二)Moodle學習平臺和翻轉課堂
Moodle(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是澳大利亞教師Martin Dougiamas研制和開發(fā)的一個免費課程管理系統(tǒng),意思是模塊化面向對象的動態(tài)學習環(huán)境,Moodle平臺主要功能模塊有:課程管理、作業(yè)、投票、論壇、測驗、資源、問卷調查、互動評價、日志等。
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 Model)起源于2007年的美國林地公園高中,由于學校地處山區(qū)、交通不便等問題,導致學生缺課現(xiàn)象普遍,于是喬納森·伯格曼(Jona than Bergmann)和亞倫·薩姆斯(Aaron Sams)兩位化學老師嘗試使用屏幕捕捉軟件錄制PPT演示結合實時講解的視頻上傳到網(wǎng)絡,以此幫助課堂缺席的學生補課。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翻轉課堂逐漸普遍起來。另一位為翻轉課堂作出重大貢獻的當屬薩爾曼·可汗,早在2004年,可汗通過雅虎的聊天軟件、互動寫字板和電話,為自己12歲的表妹解答數(shù)學難題,很快他的其他親戚紛紛上門討教,可汗把這些輔導材料制作成視頻放到You Tu be網(wǎng)站上。就這樣,薩爾曼·可汗在2006年創(chuàng)辦了可汗學院,截至2014年1月,You Tu be上的“可汗學院頻道”共有163.3萬訂閱號,觀看次數(shù)超過3.55億次[4]。薩爾曼·可汗和他創(chuàng)立的可汗學院把FCM推向了全世界。
三、大學英語聽說課的現(xiàn)狀
當前的大學英語聽說課盡管或多或少采用了多媒體視聽說教學,但具體到聽力教學,還是改變不了傳統(tǒng)單一的授課模式,即放錄音—對答案—講解—再放音。這種以教師操作和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很難調動學生對于聽說課的興趣和積極性,也無法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更不用說有效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再者,聽說課的大班教學帶來的弊端是教師和學生互動困難,即便互動,也只有極少數(shù)學生才能參與其中,學生說英語的機會少之又少。另外,傳統(tǒng)的聽說課很難實時了解學生自主學習情況,教學沒法以學生為中心,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是不可能的。
四、基于moodle平臺翻轉課堂在大學英語聽說課的應用探索
華南師范大學的汪曉東博士在“翻轉你的課堂”的講座中指出:翻轉課堂的核心是“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在此基礎上,他設計并繪制了翻轉課堂的操作流程圖(如下圖)。
圖 ? ?翻轉課堂操作流程[5]
結合汪曉東博士的翻轉課堂操作流程,參考國外翻轉課堂的一些案例,筆者進行了基于Moodle平臺翻轉大學英語聽說課的嘗試和探索,要真正地做到翻轉課堂,應分三個階段具體實施:1.聽說課前準備;2.聽說課上安排;3.聽說課后互動與反饋。以下就是筆者基于Moodle平臺的翻轉課堂在大學英語聽說課中的嘗試:
(一)聽說課前準備
首先教師要設計好聽前任務,并在Moodle平臺“課程管理”——“主題”板塊上傳與本課相關的背景知識的課件、音頻和視頻,讓學生提前預習相關詞匯和表達,拓展背景知識。在此期間,學生隨時可以通過“聊天室”跟老師進行互動交流,及時解決問題,降低聽力中的焦慮感。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教師可以通過Moodle平臺報表中的“日志”功能,對每一學生的課前預習情況進行實時跟蹤,以便更好地開展教學。
此外,為了讓學生時刻關注時事,教師可在“新聞討論區(qū)”上傳最近的一兩則VOA或BBCnews,要求學生在課前認真練習聽力,熟悉主要內容,并讓學生在聽說課上對此新聞發(fā)表感想。將聽說課上的教學內容特別是聽力練習通過“作業(yè)”方式讓學生預聽,教師通過“作業(yè)”中反映出來的情況濃縮教學重點,凸顯教學難點。
(二)聽說課上安排
聽說課前的準備已經將課上的教學內容進行了有效的翻轉,因此,教師在課堂上主要是以檢查和釋疑為主。首先,教師應在上課前通過moodle平臺中“新聞討論區(qū)”和“日志”功能,細致掌握學生的預習情況選取認真預習,積極討論的學生來回答問題,并對其進行大力的表揚和鼓勵。鑒于課前已經對學生進行了一個有效輸入,大部分學生在充分準備之后從容自信地發(fā)表感想,大大增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基本達到理想的輸出效果。以輸出為驅動明顯縮短從輸入到輸出的距離,使學生容易產生成就感,調動其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5]。當然,對于那些沒有提前預習的同學,教師應在課下善意而委婉地提醒并督促學生及時彌補作業(yè),讓學生感受到老師溫暖和關注的同時不忘自身的學習使命。
課上,教師應選取課前已完成的聽力中學生普遍反映的難詞、難句進行聽寫并解釋,重點講解難度較大的題目,尤其是在聊天室和論壇板塊學生集中反映的問題。
此外,翻轉后的聽說課堂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說英語。教師提前布置口語作業(yè),學生錄下或拍攝下她們的對話或表演,并上傳到討論區(qū),然后讓學生進行互評,最后選取評價高反響好的對話或表演在課上播放,達到激勵和示范的效果。
為了更好地掌握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每個學期都讓學生圍繞新視野視聽說教材內容,分組拍攝并制作微電影。在微電影制作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學以致用,而且鍛煉了很多相關的能力,增強了團隊協(xié)作能力,增加了團隊精神,給他們的英語學習帶來了無限樂趣和成就感。
(三)聽說課后互動與反饋
課后的互動和反饋是非常重要的。在每一單元課程結束后,學生可以通過“測驗”評估、小結學習情況;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討論區(qū)”及時反饋本單元教學內容和方式中的主要問題,以便教師及時進行刪減和調整。對于程度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充分發(fā)揮“wiki”模塊功能,允許師生一同創(chuàng)建、擴充或修改學習內容,對一些難度不適合的、不感興趣的聽力內容,老師和學生都有權利進行刪改,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和能動性,同時讓學生們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教師可以在浩如煙海的網(wǎng)絡資源中甄選出合適的文本、音視頻資源供學生學習。教師可以將學生的微電影上傳至音視頻資源,讓學生相互學習,對于特別優(yōu)秀的微電影,還可以將它作為系統(tǒng)音視頻資源,供全校其他班級同學欣賞學習。
五、結語
基于moodle平臺的翻轉課堂在大學英語聽說課的應用有很深刻的意義,這樣的教學模式轉變不僅引起了教學手段的轉變,更重要的是引發(fā)了教學理念的一場變革。它改變了我國長時期來以教師為中心、單純傳授語言知識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開始確立了一種以學生為主的積極主動的個性化教學方式[7]。當然,“沒有教師的支持,學習者很難達到學習的自主性”[8]。可見這樣的轉變給教師帶來了很大的挑戰(zhàn),教師的角色由傳統(tǒng)的“傳道、授業(yè)、解惑”轉變成了教學的設計、指導、參與和研究者。教師應更新教學觀念,增加知識儲備,深入學習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以便更好地適應新的教育模式。
由于翻轉課堂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對于部分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不高的學生,并不適應這樣的教學方式。長期以來被動的學習方式造就了部分學生的惰性思維,在學習任務、聊天、討論等模塊中始終處于“潛水”狀態(tài),因而學習效果不佳。還有部分學生因為受限于計算機和網(wǎng)絡,影響正常的學習,針對這樣的學生,教師應該一對一地重點輔導,讓學生逐漸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從而學會自主學習。
參考文獻:
[1][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Z].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具瑛梅,劉旭東.當代國外教學理論[M].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2004.8:222-226.
[4]薩爾曼·可汗.翻轉課堂的可汗學院——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教育革命[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5.
[5]汪曉東.翻轉你的課堂[EB/OL].http://www.56.com/u57/v_MTAyMjI2NTY2.html.
[6]文秋芳.輸出驅動假設與英語專業(yè)技能課改革[J].外語界,2008(2):2-11.
[7]蔡基剛,武世興.引進多媒體網(wǎng)絡技術,改革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J].外語界,2003(6):7.
[8]Littlewood,W.Defining and developing autonomy in east Asian Contexts[J].Applied Linguistics,1999,20(1):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