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云華
摘 要: 本文通過對近五年來高考語文試題類型和各題型得分情況的研究和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在詩歌鑒賞這一題型中的得分情況不容樂觀,學生普遍反映對這種題型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因此考試時失分較嚴重。鑒于以上情況,作者把創(chuàng)作背景、作者生平和景物特點這三條主線作為解析詩歌鑒賞的突破口,為高三老師教學和學生備戰(zhàn)高考提供參考。
關鍵詞: 高考語文 詩歌鑒賞 抓主線
迎戰(zhàn)2015年高考的號角聲又一次響起,五月的空氣中彌漫的全是刺鼻的硝煙,能在高考中取勝是眾多學子夢寐以求的夙愿。高考語文,作為高考開考后的第一門科目,起著重要的引領作用。能在語文考試中取得高考的開門紅對學子來說至關重要,詩歌鑒賞在高考語文中所占地位舉足輕重。學習詩歌鑒賞的目的不僅僅局限在詩歌本身,更是為文言文水平、現(xiàn)代文閱讀能力提高提供參考。這些題型的本質和精髓是相似的,應觸類旁通,學好詩歌鑒賞,使高考首戰(zhàn)告捷。
一、研背景,定感情基調
學好詩歌鑒賞要求學生研究的是作者創(chuàng)作該作品的背景。說到底,詩歌創(chuàng)作的目的是通過詩詞表達作者當時某種強烈的思想情感。創(chuàng)作詩詞的背景直接關系到詩詞的感情基調,與詩詞的中心思想和主旨息息相關。高三學子一旦把握了這個規(guī)律,注意對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背景加以研究,那么將對詩詞感情基調產生精準的把握,更容易理解詩歌的主旨。
例如,必修一的第1課《沁園春·長沙》,學生在賞析毛澤東的詞句時,必然被其磅礴的氣勢感染。一句“層林盡染”,將滿山坡被紅葉染紅的樹林,生動形象地展示在學生面前;一句“百舸爭流”,把江面上無數(shù)船只爭相前進的場景描寫得活靈活現(xiàn)。通過對全文的通讀,學生對全文有初步的認識。全文是積極向上的,屬于感情基調高漲的類型,然而如果不進一步結合創(chuàng)作詩詞的背景環(huán)境,對文章具體想表達的究竟是游玩時單純的對大自然由衷的熱愛,還是借景抒情表達青年毛澤東的鴻鵠之志的把握就不夠精確。因此,對創(chuàng)作詩詞背景的研究有利于高中學生精確把握文章。當學生知曉此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是毛澤東青年時期參加農民運動,途徑故土家園,有感而發(fā),再結合當時中國革命的時期,1925年的中國革命正處在極艱難的時期,就會對本文產生更深刻的理解。“糞土當年萬戶侯”把革命者對榮華富貴的不屑和對舊社會的厭惡表達得淋漓盡致。通讀全文,再結合創(chuàng)作背景,學生不難勾勒出年少有為,不畏強敵,不慕榮利,以改造天下為己任的英雄青年的形象。
老師幫助學生通過對背景的研讀,不僅可以精準定位,而且可以快速高效地把文章感情基調概括出來。
二、明生平,知詩詞風格
如對作者生平軼事有所了解,就能對作者所處的不同時期的詩歌的語言風格在整體上有所把控,對某些初讀起來較晦澀的詩詞的理解有指引作用。高中語文老師應在教學時,把握這一思想,將最著名的一些詩人的生平及不同時期詩詞的風格講述給學生,以使學生在方向上對詩詞的理解有一個整體的把握。當然,這只是大方向和參考,并不能一概而論,具體的詩詞還要具體予以分析。
高中語文第四冊《李清照詞兩首》中,學生在學習這兩首詞的時候,首先應對女作者有所了解。李清照作為一代詞人,在中國詩詞史上的地位不可估量,是婉約派的代表人物。了解她的詩詞,要了解婉約派的特點。婉約派不是直來直去地抒發(fā)情誼,而是婉轉、含蓄地表達情感。婉約派的詞風加上柔弱如水的女子情愫,構成了李清照獨特的作詞風格。高中教師在講授李清照的詩詞時,可以講授李清照的生平。李清照的作品有前期和后期之分,這與家國命運是分不開的。前期夫妻恩愛,國家昌盛;后期國破家亡,流離失所。試想,身處那個年代的弱女子,經受著許多常人難以想象的苦楚,心情如何,可想而知?!昂熅砦黠L,人比黃花瘦”,將文章與作者的生平結合起來看,作者怎能不瘦?丈夫趙明誠遠行未歸,身處家中的李清照重陽佳節(jié)難免對丈夫心生思念。
高三教師在教授這部分內容時,應將作者生平和創(chuàng)作詩詞的具體背景相結合,加上對作者詩詞風格的有效掌握,使學生逐步對詩歌鑒賞學習的思路逐漸明朗。
三、重景物,曉文章意境
高中學生在學習詩歌鑒賞時要對景物描寫的句子分外注意,作者往往在許多地方通過景物描寫的渲染,為詩詞渲染氛圍。這種氛圍,或哀傷,或欣喜,或激昂,或悲愴。通過對眾多詩詞的分析,發(fā)現(xiàn)有些景物所象征性的情感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因此,高三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重點掌握一些具有典型象征意義的景物描寫,并對景物烘托出的意境加以關注,那么學生詩歌獎賞的能力就會有突飛猛進的發(fā)展。
例如高中語文第四冊《柳永詞兩首》中的《雨霖鈴》,學生在學習這篇詞的時候,在對寫作背景、作者生平及詞風有所了解的基礎上,如果說對詞曲中的景物能夠把握到位的話,對該詞的理解就會更深刻些。“寒蟬凄切”,一個“寒”字不僅是對驟雨初停時天氣寒冷的描寫,更是作者凄涼心境的真實寫照。古人把蟬視為節(jié)操高尚的象征,因為蟬具有餐風飲露的生活特征。而“寒蟬”,在此處的描寫是冷傲、不與官場的他人同流合污的高潔。如果學生本身就有這些知識儲備,那么對詩詞解析起來不就輕而易舉嗎?
又如,“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處的景物描寫極具感染力。作者乘舟遠行,惆悵飲酒,酒醉微醒,醒來也不知道小船行使到何處,借著殘月的映照,只看到河岸旁的楊樹和柳樹隨著寒風輕輕搖曳?!傲鴺洹钡闹C音為“留樹”,常出現(xiàn)在別離的場景中,以渲染悲傷、蒼涼的氛圍。月亮的圓缺更替本屬于自然界的正?,F(xiàn)象,然而作者筆下此時的“殘月”正是作者心情殘缺的真實寫照?!皥A月”象征著圓滿和團聚,而此時作者卻顛沛流離,又與戀人分別,一個“殘月”寫出了作者的心聲。
老師在授課時應當使學生逐步具備抓住景物描寫特點的能力,從文中景物的描寫中剖析出文章想要渲染的意境,再結合文章的其他方面,綜合分析中心思想。老師應當指引學生注重景物描寫,感受文章意境,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詩詞的理解。
詩歌鑒賞作為高考中的一種題型,分值從五年前的八分到近年的十一分,足以看出其地位的重要性。因此,高三教師和學生在思想上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學習時應當從創(chuàng)作背景、作者生平、景物特點方面予以把握,達到確定詩詞的感情基調、知曉詩詞的風格、感受文章意境的效果,如此定能突破詩詞難關,決勝2015年高考。
參考文獻:
[1]馬銀花.詩歌鑒賞復習方略——關于一道考試題的思考[J].學周刊,2015(04).
[2]詹丹.論古詩詞鑒賞的有機關聯(lián)——以2013年高考語文古詩詞鑒賞題及答案為研究對象[J].現(xiàn)代基礎教育研究,2015(03).
[3]徐旭.2013年高考語文古詩詞鑒賞題命題特點分析與教學對策[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下旬),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