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曙光
摘 要: 上帝是西方世界最為人所熟知的形象之一。他的出現(xiàn)與基督教在歐洲國家的傳播關系密切。從基督教在西方確立地位以來,上帝在西方文化中一直是一個重要形象。這種形象滲透進了每一個西方人的腦海中。興起于羅馬帝國晚期,全盛于中世紀的基督教使得西方人對上帝的崇拜達到了深入骨髓的程度。主要體現(xiàn)于《圣經(jīng)》經(jīng)文中的上帝的神威和如人一般的行為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的生活方式。從對《圣經(jīng)》的研究和對西方人生活和歷史的探究中看,上帝在方方面面扮演了一個西方人精神支柱的角色。即使在科技發(fā)達的現(xiàn)代,上帝也依然存在于西方人的精神世界里,而非被他們完全摒棄。
關鍵詞: 上帝 圣經(jīng) 西方人 基督教
一
作為東方人,我們主要是通過大眾媒體接觸到西方文化的。在小說、電視劇或者真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諸如“上帝”、“主”這樣的字眼從西方人的嘴里說出來。在西方社會里,可能沒有人能夠擁有和上帝一樣的名望和影響了。這里有一幅圖①,如圖1,向我們展示了2005年在歐洲國家所做的一項人口調(diào)查。上面顯示了回答“我相信有上帝存在”的人口的百分數(shù)②。
“上帝最常被理解為超自然的造物主和宇宙的監(jiān)督者。神學家們已經(jīng)把許多不同的特質(zhì)歸入了上帝的概念里。其中最常見的包括無所不知(無限多的知識)、無所不能(不受限制的權力)、無所不在(存在于任何地方)、大慈大悲(完美的善)、神圣的一體和永久及必然的存在”③。
不管神學家們給出的定義有多么復雜,這都是上帝形象在普通歐洲人心中的反映。最典型的場景就是在中世紀歐洲出現(xiàn)的:家庭中的成員在一天中的每頓飯之前都會祈禱。他們認為自己應該為上帝賜予他們食物讓他們生存下去而感激。這種做法從窮人家到高貴富有的人家都十分流行。在政府官員甚至是國王的各項活動中,他們必須尊重上帝的意志。上帝的意志是由分布于國家各個角落的各級主教、牧師和教士履行的。嬰兒在出生后不久就進行洗禮和冠以教名。年輕人在教堂舉辦他們的婚禮儀式以求得到上帝的見證。此時牧師一般會被邀請到場作為主持人和見證人。當一個人死去被掩埋之時,他必須在棺材被土覆蓋之前得到一位牧師的評價。罪犯常常被教堂所驅離——一種失去社會生活權利的標志。虔誠的教徒去教堂找牧師懺悔他們的罪惡或傾訴他們的憂慮。因為上帝擁有無限的權威、能力和洞察力并且無時無處不在,他得以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jù)一個至高無上的位置。能從一個如上帝般無所不能的人物那里得到傾訴或求助的機會當然是件好事。
二
歐洲人一直都是向這個最高的神祈禱嗎?不是的。
上帝這個神話人物最早是出現(xiàn)在猶太教的圣經(jīng)里面,他的名字是耶和華。他被描繪為希伯來人民應該敬畏的唯一的一位神,是上帝創(chuàng)造了萬事萬物。此外,他還將以色列人從埃及人的奴役之下解救出來,并與以色列人約定了十條戒律。
由于歐洲宗教文化深受希伯來文化影響,上帝被基督徒引介作為歐洲人的崇拜對象就不奇怪了。曾經(jīng)輝煌的羅馬帝國所信奉的是一種和希臘人很接近的宗教。羅馬人信仰朱庇特等為數(shù)眾多的神靈。然而,在羅馬帝國的晚期,從猶太教發(fā)展而來的基督教,迅速地從小亞細亞傳播到了歐洲大陸。這種宗教宣傳博愛的教義并且贏得了帝國底層人民的擁戴。在之后的數(shù)年里,上帝取代了羅馬諸神,成了西方人生活中的唯一的主宰。盡管當時的上帝還保留著神學家和猶太教里的那些特征,從那以后,他卻是越來越有“人性”。在基督教中,上帝的一種定義就是創(chuàng)造并維持這個宇宙的永久存在?;浇淌ソ?jīng)從未以一種非人類的角度去講起上帝。相反,提及上帝時總是會用到一些和人有關的詞語——上帝是作為一個存在著,會說話、會看、會聽、會行動也會愛的角色出現(xiàn)的。上帝被認為是有意志、有個性并且是全能、神圣和慈悲為懷的存在體。在圣經(jīng)文稿中,他被描寫為心系人和人的救贖④。
換句話說,上帝漸漸地在西方人腦海里扎下根來,不僅是因為他的神性,還因為他的慈悲為懷。這就使我們想起了佛教中的釋迦牟尼和其他宗教中的神的形象。那些神靈都是撫慰弱者心靈的。但是猶太教和基督教里的上帝是一個神,而且是唯一的最高權威。當我們比較上帝和其他宗教偶像的神性和權威時還是可以發(fā)現(xiàn)一些差異的。
三
如果你不是一個基督徒或猶太教徒或任何其他信仰同一個上帝的人,你就會很容易感受到圣經(jīng)文稿中對上帝行為描述所反映出的那些人性化的特征。圖2是一幅米開朗基羅的著名油畫,反映了西方藝術中對圣父上帝的形象的想象⑤。在畫中作者運用自己的想象生動地描畫了上帝的形象。不過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上帝只是存在于普通人的腦海里而沒有任何具體形象的。他的形象是通過他的事跡表現(xiàn)出來的。
例如,上帝可以創(chuàng)造,也可以摧毀。在《創(chuàng)世紀》中有如下字句:“起初,上帝創(chuàng)造了天和地……上帝說:‘讓光出現(xiàn)吧,’世上就有了光……上帝把這個穹頂叫做‘天’……他創(chuàng)造了兩個大的發(fā)光體:大一點的那個管理白晝,小一點的那個管理黑夜,還有諸星辰……上帝說:‘讓大地上繁衍出各種生物自己的種族吧:牛,爬行動物和各種各樣的動物?!?/p>
盡管古人未曾詳細描繪上帝時如何進行所有這些精彩的創(chuàng)造工作的,我們?nèi)匀荒軌蚩吹剿诎才胚@個世界整體的環(huán)境和形式時所具有的創(chuàng)造力。每一種單個的事物被創(chuàng)造出來時都有其獨特的形式和功能。萬事萬物在一起構成了一個繽紛而緊密相連的世界。這讓上帝看起來像一個杰出的工程師。另外,他能夠在短時間內(nèi)摧毀任何事物。最著名的例子當屬諾亞時代的大洪水。當上帝發(fā)現(xiàn)大地上的人都罪孽深重而無法得到救贖時,他決定把自己創(chuàng)造的人全部殺死以解決這個問題?!拔視盐宜斓娜祟愔蟮厣系囊磺谐簟彼尯樗僚傲碎L達一百五十天。另一個例證就是所多瑪城和蛾摩拉城的毀滅。這兩個城里的居民生活墮落,成為上帝眼中的罪人。因此,上帝“落下硫黃和火雨而頃刻毀掉了它們”。不管是什么東西,只要犯下惡行,最終就會被上帝從塵世上抹掉。沒有誰例外。
上帝喜歡那些服從他的人,厭惡那些不執(zhí)行他意志的人。作為人類,同樣的,我們也常常是傾向于那些贊揚我們或按我們想法做事的人。對于和我們有不同見解的人,我們潛意識里多多少少會有敵視態(tài)度。在這一點上上帝沒有例外。在《圣經(jīng)》中,那些尊敬他、崇拜他及向他進貢的人都得到他的青睞。他們生活,繁衍,建立偉大的國家并擁有巨大財富。諾亞、亞伯拉罕、約瑟夫、摩西、大衛(wèi)等人,都是因對上帝的虔信而受到護佑的。這是我們天性的一種反映。當我們讀到相關部分時(除了那些神跡創(chuàng)造不了之外),其實我們是在讀人類自己的故事。
上帝也有他為了保證自己造物主地位而不愿與人類分享的事物。對于智慧樹的保衛(wèi)和摧毀巴比塔的修建就是很好的例子。人類常常通過暴力或陰謀手段捍衛(wèi)自己的社會地位或其他地位。這聽上去不光彩,但是是真實的。在《圣經(jīng)》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鄰里或親族之間殺戮或激戰(zhàn)的事件,上帝通常會懲罰作惡的人。然而,對于他自己宇宙主宰的地位,他是不容有人挑戰(zhàn)的。創(chuàng)世之初,亞當和夏娃還生活在伊甸園里時,他們被禁止智慧樹和生命樹上的果實。一旦他們吃了,就會“能辨別善惡,得到永生”。很明顯,上帝不想讓人類和他平起平坐的。他需要這低等的生靈支持他至高無上的地位。在巴比塔的事情上,上帝害怕世界上的人會在塔修好后到達他所居住的天堂。因此,他下凡并使建造巴比塔的人開始講不同的語言。他說:“那樣他們會成為講一種語言的一個民族!他們要做的還不止于此呢!那么任何他們想做的事都不會是不可能的了?!笨雌饋砩系凼菓n慮和恐懼這一點的。否則又會是哪種可能呢?當人類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威脅,也會采取類似措施保護自己的。
上帝通過懲罰或獎賞達到在世間懲惡揚善的目的。在對待原罪這件事上,他對夏娃說:“你將在生產(chǎn)時極度痛苦,你的后代將在你的痛苦中出生。你會一直渴望丈夫的陪伴,而他將主宰你的生活?!睂啴敽湍菞l毒蛇,他也給予了他們其他種類的永恒的痛苦。在這一點上,我們不禁想象到夏娃犯罪之前是和亞當享有同樣地位的。那么剝奪她和亞當?shù)钠降鹊匚皇且粋€很重的懲罰。因為她從那以后要“被丈夫所主宰”了。現(xiàn)在,我們依然通過剝奪罪犯的財產(chǎn)或自由等東西懲罰他們。
在亞當和夏娃的后代的事情上,上帝依然不能容忍罪惡。當該隱對自己的兄弟亞伯感到憤怒和沮喪時,上帝提醒他控制心中的憤怒以避免做惡事。可是該隱最后還是殺了亞伯。上帝為了懲罰他,把他變成了“一個無家可歸的流浪漢”。
四
我們一邊總是希望好的事情發(fā)生在我們周圍,一邊希望罪犯為他們的惡行受到懲罰。上帝是這個任務的最佳執(zhí)行者。當普通人無力靠自己的奴隸得到公平時,上帝是他們心中那個唯一的希望。這一點和世界上其他宗教是類似的。
數(shù)百年來,許多代的西方人在歌頌上帝和他的創(chuàng)造的歌聲中出生和死亡。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他們都可以求助于上帝。對于困惑的個人,上帝是啟明星;對于被腐蝕的靈魂,上帝是拯救者;對于有理想和熱情的人,上帝是一個值得崇拜的對象。
發(fā)生在1096年到1291年間的六次十字軍東征就顯示了這位神明的巨大的感召力。以上帝的名義,上百萬人被卷入了當時的遠征。在后來的戰(zhàn)斗中,還有更多平民慘遭屠戮。羅馬教廷和歐洲的君主們一再發(fā)動戰(zhàn)爭。為了將心中的宗教圣城耶路撒冷從穆斯林手中奪回,年輕人積極熱情地響應這種號召。對于戰(zhàn)爭的發(fā)動者而言,一定還有其他原因。但毫無疑問,許多人是被宗教熱情鼓舞而加入行伍的。
另一個例子就是公元十六、十七世紀發(fā)生的宗教改革運動。宗教改革是普通人從教堂那里爭取權利的一場斗爭。馬丁·路德這樣的人拒絕承認教堂代表上帝。就是說,上帝依然指導他們的生活。但是他們希望直接被上帝指導,而不是接受他們認為沒有資格的人的指導。當時著名的生物學家查爾斯·達爾文出版《物種起源》時,認為這可以更好地解釋上帝與人類的關系。
從17世紀到19世紀,西方國家的傳教士為了傳播對上帝的信仰跑遍了其他大陸的各個角落。其他宗教事務的人員很少會這么不遺余力地傳播宗教觀點。上帝在西方人頭腦中的魅力使他們做出這樣的壯舉是很獨特也很感人的。
我們甚至可以在美國的形成和建立中尋找到他們因為對于上帝的堅定信念和對于理想國土的不懈追求。在美國建立之初的人們心中,這個國度應該是可以給居民提供一個理想和公平的生活環(huán)境的。北美大陸的最初定居者是經(jīng)歷了很多艱難才最終在這個新世界里安定下來的,他們不僅生存了下來而且越來越興旺。上帝如果在看,那么一定會很感動。
科技接管了照料人類的責任已經(jīng)很長時間了?,F(xiàn)在很多人都聲稱不信仰任何事物。如今的西方國家里,宗教活動越來越少。然而,上帝并未如我們所預測的那樣很快消失。在全世界,擁有不同教義但都聲稱信仰上帝的團體所信仰的還是同一個上帝。在科學家中還有上帝的信徒。工作在所謂的“異教”地區(qū)的西方人常常還會懷有一種思維定式即他們來自于文明的中心并且在幫助那些一生都不知道上帝的人時也常常以一種類似于上帝的心態(tài)去做事。
注釋:
①這篇論文中的圖畫和圖表取自于維基百科網(wǎng)站上與“上帝”詞條相關的網(wǎng)頁。
②這幅圖取自維基百科上“上帝”詞條顯示的頁面。
③此定義取自維基百科上“上帝”詞條顯示的頁面。
④⑤此定義取自于維基百科上“基督教中的上帝”詞條顯示的頁面。
參考文獻:
[1]Samuei Sandmel,The New English Bible,Oxford Study Edition,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792.
[2]The Gideons International“The Holy Bible”(The Authorised King James Version),National Publishing Company,Nashville,Tennessee,1975.
[3]新舊約全書(官話和合譯本).上海圣公書會印發(fā),1928.
[4]劉意青,馮國忠,白曉冬,譯.圣經(jīng)故事一百篇.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5]Oliver A.Johnson & James L.Halverson,Sources of World Civilization,Translated by Mating,Wang Weimin,Pearson Education Asia Limited and 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