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雪
摘 要: 本文從現(xiàn)代大學制度角度出發(fā),闡述高校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的內涵,分析二者辯證關系:學術權力為主,行政權力為輔,二者協(xié)調發(fā)展。以此為基礎,分析高校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制約關系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推進我國高校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平衡發(fā)展的對策。
關鍵詞: 現(xiàn)代大學制度 學術權力 行政權力
一、相關概念內涵
現(xiàn)代大學是一個稱謂,是相對于中世紀大學而言的?!艾F(xiàn)代”主要指大學制度依據(jù)的理論、思想觀念等而不是某一段歷史時期。教育部部長袁貴仁認為:“現(xiàn)代大學制度的核心是在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指導下,大學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實行科學管理?!睂W術權力是權力的一種,既具有權力的特點又帶有學術色彩,它是學術組織和學術人員在對學術活動中的各種學術事務進行評價和判斷時表現(xiàn)出的一種獨有資格和優(yōu)越性能。因為“他們最清楚高深學問的內容,因此他們最有資格決定應該開設哪些科目,以及如何講授,此外老師還應該決定誰最有資格學習高深學問,誰已經掌握知識并應該獲得學位,更顯而易見的是教師比其他人更清楚誰最有資格成為教授”[1]。高校的本質就是一個學術組織,所以學術權力應該是高校的主導權力。學術權力是學科和專業(yè)的權力,具有較強的分散性和自主性,涉及廣泛,既有職務、機構管理的一般事務,又有鉆研高深的學問事務?!芭c其他組織生活模式相比,學術權力的基本特征是底部沉重,影響彌散和決策漸進”[2]。
“行政權力是政治權力的一種,是國家行政機關依靠特定的強制手段,為有效執(zhí)行國家意志而依據(jù)憲法原則對全社會進行管理的一種能力”[5]?,F(xiàn)代高校規(guī)模大、事務多,大多仿照政府的管理模式。
二、高校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制約關系中存在的問題
(一)行政權力與黨委領導在執(zhí)行上存在交叉和摩擦。
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是現(xiàn)階段我國高校實行的領導體制,黨委是為了把握高校大的發(fā)展方向即社會主義方向,按照黨的教育方針管理好高校的財政、人事、思想政治和發(fā)展方向等重大問題;校長負責制指以校長為首的行政系統(tǒng)負責執(zhí)行黨委做出的決策,將決策認真落實到具體的行政措施上。雖然二者在職能上有明確分工,但在具體行使職權的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相互交叉的現(xiàn)象。
(二)行政權力泛化,學術權力弱化。
行政權力泛化將阻礙學術自由氛圍和發(fā)展空間,各專業(yè)教師和學者們積極性不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開展科學研究,難以保障教育目標實現(xiàn);學校內部行政機構臃腫,人員眾多,行政人員成為高校的主體,占據(jù)大量資源,造成教師與行政人員的利益沖突。我國高校掌握主要權力的是黨政委員會,而代表學術權力的學術委員會常常作為咨詢機構形同虛設。學術組織的成員一般是高校的行政領導,有些領導雖然是教授、學者,但他們以行政身份參與其中,做出的決策難免帶有行政色彩?!皩W術權力在高校領導和管理中所起的作用基本取決于高校主要領導人的開明程度和民主意識水平,缺少來自法律、制度、政策等方面的剛性規(guī)定支持”[3]。行政權力泛化、學術權力弱化已經成為現(xiàn)代高校的普遍化問題。
(三)高校內部權力重心上移。
我國高校實行校院系三級管理體制。校級權力實際上就是以黨委、校長及副校長為首的行政組織,高校權力主要集中在這一級,他們的權力幾乎覆蓋高校所有事務,從招生到就業(yè)、從人員聘用到職稱評定等,過多地干預教學、科研、學科設置等學術性事務。學院和系這些學術性機構擁有的決策權很有限,院長和系主任都是由上級任命,只是執(zhí)行、貫徹上級命令?;鶎訉W術組織本應享有的學術自由和自主被行政權力取代,變成院系的執(zhí)行機構。西方國家的教授在學校事務管理中擁有相當大的決策權,而我國正好與之相反,并沒有賦予他們決策和管理的權力,導致學術權力弱化。
三、推進我國高校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平衡發(fā)展的對策
(一)減少國家教育行政的干預,落實高校辦學自主權。
高校只有擁有辦學自主權,擺脫政府教育行政的控制,才能按照自身發(fā)展需要調整內部行為,適應社會需求?!斑@既是一個實際問題,是高等教育體制改革中必須解決的核心問題,又是一個理論問題,是高等學校按照教育規(guī)律辦學的本質要求”[4]。高校辦學自主權實際上是賦予高校在學術事務上的自主決策權力,肯定學術權力在高校發(fā)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只有充分發(fā)揮高校辦學自主權,沖破原有限制,讓教授和學者們按照其意愿發(fā)展和鉆研各個領域的專業(yè)知識,才能切實提高培養(yǎng)人才的質量。我國雖然在立法上規(guī)定了要賦予高校辦學自主權,但在實踐中難以操作。政府不放權,高校無法對其內部事務自主決策。政府只有打破原有管理思想,進一步放權,轉變觀念和職能,高校才能享有更大自由空間,實現(xiàn)依法自主辦學。
(二)提升學術影響力,健全學術組織機構,強化學術權力地位。
首先,弘揚學術精神。在當今市場經濟社會中,學者的學術研究水平高低與利益掛鉤。有的學者抵制不住誘惑,不惜以學術造假、抄襲達到其功利性目的。真正的學者應擁有研究熱情,淡泊名利,為了學術追求耐得住寂寞。其次,加強學術規(guī)范。隨著學術造假、抄襲、權學交易等現(xiàn)象日益泛濫,有必要建立健全學術監(jiān)督機制,懲罰那些學術不端的行為,加強學術規(guī)范。最后,健全學術組織機構。我國高校雖然設立了學術委員會、教授委員會等學術組織,看似越來越完善,但實際上有的組織被行政組織取代,并未發(fā)揮其職能。要健全學術組織機構,首先要明確各學術組織機構的性質、地位、權力及其與行政的關系。
(三)實行學術事務和行政事務決策制約體制。
高校內部的行政事務和學術事務要通過委員會民主管理。首先,由校領導、各院系領導、教職工和學生代表等成立校務委員會,有權對學校內部事務進行最高決策,但是涉及學術事務的決策,必須尊重學術委員會的意見;其次,由教授、專家學者們成立學術委員會,以此作為高校最高學術管理機構,有權對教學、科研等學術事務進行決策;最后加強執(zhí)行監(jiān)督,無論是學術權力還是行政權力,在對學術事務做出決策之后、執(zhí)行之前,要有一段公示期,在公示期內,如果有反對意見,則大可通過合適程序和正規(guī)渠道申訴。
(四)擴大院系權力,將權力重心下移。
我國高校權力主要集中在學校一級,學院權力微乎其微?;鶎咏M織是研究、產生、傳播高深知識的地方,“既然是高深學問,需要超出一般的、復雜的甚至神秘的知識,那么,自然只有學者能夠理解它的復雜性。因而,在知識問題上,應該讓專家單獨解決這一領域的問題。他們應該是一個自治團體。這就是為什么學院和大學常常被稱為學者王國的原因”[5]。高校作為一個學術組織,學術權力的地位毋庸置疑,從學校到學院,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應該呈現(xiàn)遞增和遞減趨勢。
參考文獻:
[1][美]約翰·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王承緒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31.
[2]伯頓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統(tǒng)——學術組織的跨國研究,1983.
[3][美]約翰·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王承緒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42.
[4]張艷,梁戈.西方大學教授權力的合理性分析比較.比較教育研究,2000(6):26-30.
[5]伯頓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統(tǒng)——學術組織的跨國研究(王承緒等譯)[M].杭州大學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