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子
我有一份特殊的經(jīng)歷。小時候,可能因父母不喜吃羊肉,記憶中,家里從未做過有羊肉的飯菜,且常聽人說羊肉很腥膻,因此,不管在哪兒吃飯,一聽飯里有羊肉,我心里就滿是恐懼,從來不下筷子。直到那年,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我,同領(lǐng)了第一個月薪水的年輕同事一起聚餐慶賀。滿滿一桌香味,青春飛揚的面孔,灑落的笑聲,沒有人告訴我,哪個菜是羊肉做的,各種禁忌和拘束被徹底忘卻!一桌菜中,一道以大蔥和肉為主料的菜最好吃,聚會幾天后依然想起那道美味,一打聽才知菜名是“蔥爆羊肉”。知后,怔了半天,剎那間,沉積了多年對羊肉的排斥感像風化了幾十年的老墻皮,一點點脫落碎掉。
看來,在我們身上,總有一些先入為主、刻板的成見左右著我們的判斷,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在養(yǎng)育孩子上也是如此!作為父母,我們與孩子朝夕相處,本應(yīng)對孩子了解的很透徹,事實上,很多父母常會以已有的經(jīng)驗或知識來判斷孩子的行為和表現(xiàn)。聽聽一些父母對孩子的評價:
“我兒子做作業(yè)慢,干什么都慢,能力很差!”這個判斷的邏輯是:因為慢,所以能力差。在這樣的論斷下,哪里還能再看到孩子字跡工整、掌握知識牢固等,這些“慢”出來的優(yōu)點。
“女兒越來越愛打扮,特別愛照鏡子,這次考試成績不好肯定與這有關(guān)。因為女孩子一臭美就不專心學習了?!边@樣的判定讓人黯然神傷!愛美與孩子天性的審美發(fā)展有關(guān),也是一個孩子身心健康發(fā)展的標志。一個愛照鏡子、懂得打扮的孩子,起碼說明他們對自己是接納的。而持這樣想法的父母對孩子的指責、暗示或干擾,怎能不會讓孩子背上心理包袱而影響學習呢?
“上學時,我們夫妻倆數(shù)理化都不好,我孩子在這方面估計也夠嗆?!边@個執(zhí)念無論從情感還是邏輯上都讓人難以接受。
很多類似這樣的有意或無意的成見不僅使我們越來越狹隘,更會因我們的不時表露或暗示嚴重地影響到孩子的心態(tài)和品質(zhì),更可能因此壓抑了孩子的潛能,泯滅了他們的興趣。
親們,還等什么?為了不讓這些似是而非的成見沉積和傷害孩子。我們要做的是放空舊識,開放心胸博納教子新知,無條件地接納和包容我們的孩子。而做一個開放悅納的父母,與學歷高低和知識多少無關(guān),它只需我們放低姿態(tài),真切地傾聽孩子的心聲,對等地與孩子溝通交流,然后放手讓孩子自己去經(jīng)歷,去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