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衛(wèi)星
讀寫結合是以文章為載體,從文章內容出發(fā),設計與之相關“寫”的訓練,使閱讀、寫作、思維訓練三者融為一體,通過以讀帶寫、以寫促讀的讀寫訓練,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fā)展,能力得到提升。葉圣陶先生曾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币虼耍x寫結合的訓練在整個語文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尤為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讀寫結合呢?
一、讀中批注,寫在課堂點滴處
讀寫結合應落實于課堂教學的細微之處,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讀寫結合不是要求動輒寫成段成篇的文章,可以從一兩個詞入手,從一兩句話開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批注不失為一種讀寫結合的好辦法。當學生在獨立的研讀文本、析字析詞的過程中,在對文章重點句段的品讀中,自然會產(chǎn)生零散的、瞬時的體驗和感悟,此時讓學生用符號、用圖畫、用文字,把它們記錄下來,這就是學生讀文后的一種傾吐和反饋,就是讀后的“寫”。
在學生的批注中,教師應有層次地引導學生從字詞入手,進而到句段的層次來寫批注;引導學生從預習時的“初次批注”,到品讀后適當調整補充的“再次批注”,使批注由詞到句,體現(xiàn)層次,從而真正發(fā)揮批注的作用,使批注成為“練寫”的常態(tài)途徑。
二、讀中學法,寫在方法指導處
讀寫結合,不是追求學生自主的原生態(tài)寫作,即所謂的“原創(chuàng)”,而是通過引導學生在大量閱讀中,潛移默化地感悟表達與寫作的方法、技巧,適時適度地通過閱讀教學指導學生表達與寫作的方法,由讀導寫,以讀促寫,使閱讀過程成為學生感知寫作技巧、教師指導寫作方法的過程,真正實現(xiàn)讀寫結合。
如教學課文《鳥語》時,學生學習“從終日忙碌的燕子那里,我認識到勤勞的可貴;從飛行整齊的大雁那里,我懂得了紀律的重要;從搏擊風雨的蒼蠅那里,我學到了勇敢頑強的精神……”一段后,我注意引導學生通過反復品讀句子,適時點撥,體會作者在寫作中以“從……那里……我……”排比反復的形式,用排比的修辭方法,形象生動地寫出我從鳥兒身上學到的道理,并適時安排學生學習寫作方法,練習寫作,效果很好。
三、讀中明理,寫在獨特認識處
著名特級教師支玉恒認為,作文難,難在學生認識生活的能力。學生對生活的認識不足,導致學生對現(xiàn)實世界不能從一個更高的角度立意、感悟,導致寫作時無話可說。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利用文章中優(yōu)美的景物、生動的故事、高尚的人物,讓學生感受自然景物的美、明白生活瑣事中常常蘊含深刻的人生哲理,認識生活中平凡而偉大的人物所具有的精神,從而提升自己認識生活、認識社會,學會從多個角度觀察自己生活的美好,從而使學生以獨特的視角、較高的立意作文,提高作文能力。
如在教學《沙漠中的綠洲》時,引導學生認識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要性,以“森林實在太重要了”為中心句寫一段話;在教學袁鷹的《黃河的主人》一文時,引導學生學習側面烘托的方法,寫寫身邊“學習的主人”、“勞動的主人”;在教學《生命的壯歌》時,引導學生明白動物是人類的朋友,它們具有我們人類的品格,拿起筆寫寫可愛的小動物。這樣在讀文中指導學生認識世界,學生的認識不斷提升,自然能在平常生活經(jīng)歷中覓得獨特的寫作素材。
四、讀中激情,寫在情感激動處
在閱讀教學中,善于引導學生抓住教學中情感的激動點,創(chuàng)造時機,讓學生激情寫作,從而在讀中練寫。學生的“激動”,一定要建立在教師“激動”的基礎上,密切關注學生的生活積累,使學生的“激動”有認識準備、有生活經(jīng)驗積累、有正確表達的方向,從而避免“無病呻吟”。
依稀記得多年前,一位老師在教學經(jīng)典課文《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時,讓學生讀了一兩遍課文,初知大意后,就飽含感情地為學生范讀課文,讀到動情處甚至聲淚俱下。接著教師又播放音樂,學生跟著老師聲淚俱下地朗讀課文。整堂課似乎學生全都沉浸在悲痛的情境中。但結束時,教師讓學生寫寫“你想對周總理說些什么”,學生的寫作大多都停留在“周總理,我們舍不得你”、“周總理,我們相信你”等程式化、表面化的表達上,沒有發(fā)自內心的真情、高立意的表達。究其原因,不難明白。周總理鞠躬盡瘁、為國為民的動人事跡,離學生的生活很遠,學生沒有對當時歷史背景的了解,沒有對周總理具體事例的了解,在閱讀中入情入境是沒有“土壤”的,所以才會導致學生“無病呻吟”。
如教學《永遠的白衣戰(zhàn)士》一文時,我通過圖片、實例,讓學生感受2003年那場“非典”的可怕。我適時激發(fā)學生:如果你是一名醫(yī)務工作者,面對患有這種極具傳染性疾病的病人,你會怎么想?又會怎么做?你想對像葉欣一樣戰(zhàn)斗在一線的醫(yī)務工作者說些什么,盡情地寫出來。學生思如泉涌,激情的文字從筆尖噴涌而出,語言生動,情感動人。
五、讀中知事,寫在內容延伸處
寫作,是作者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反思。寫作的發(fā)生,總是源于寫作對象,來源于讓人難以忘懷的事物或讓人良久思索的話題。因此,在教學中,抓住課文講述的故事的延伸點,進行擴寫、續(xù)寫、改寫,是對學生進行習作訓練的一種極好途徑。
如在教學《推敲》一課后,適時點撥學生:有一天,賈島碰到了他的好朋友李凝,會如何把韓愈幫他改詩的事情告訴李凝呢?學生通過學習課文,在對文中人物和故事情節(jié)有了一定理解的基礎上,自然能做適當延伸,寫出有趣的故事。
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要善于捕捉機會,創(chuàng)造機會,巧妙架設讀與寫的橋梁,讓學生在常態(tài)的語文課堂中,形成讀寫結合必備的基本能力,使學生的讀寫成為有機整體,讓讀寫訓練水到渠成,這樣才能使學生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得到整體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