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錫華等
[摘要] 目的 分析頭頸部CTA診斷腦血管性病變的臨床應用價值。 方法 選擇我院在2013年9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31例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入院后均行頭頸部CTA檢查及超聲檢查。 結果 本組病例CTA發(fā)現(xiàn)45例腦動脈瘤,21例血管畸形。本組74例血管狹窄,輕度狹窄27例,中度狹窄21例,重度狹窄18例,閉塞8例,同時明確斑塊性質,軟斑塊21例,鈣化斑塊22例,混合型斑塊31例。頭頸部CTA診斷腦動脈瘤、腦部血管畸形的符合率明顯高于超聲診斷,兩種檢查方法的診斷符合率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 結論 頭頸部CTA在診斷腦部血管性病變方面具有安全快捷、準確及無創(chuàng)性的特點,可推廣使用。
[關鍵詞] 腦血管;CTA;頭頸部;病變;診斷
[中圖分類號] R816.1;R74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5)13-172-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of the cranio-cervical CTA in the diagnosis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Methods 131 patients who wer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3 to December 2014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all patients were received cranio-cervical CTA examination and ultrasonography. Results 45 patients were found with cerebral aneurysm and 21 patients were found with vascular malformation. 74 patients were found with vascular stenosis and the number of these 74 patients with light, moderate and severe vascular stenosis and vascular occlusion was 27, 21, 18, 8 respectively. Plaque features were clear at the same time. The number of patients with soft plaque, calcified plaque and mixed plaque was 21, 22, 31 respectively. The coincidence rate of Cranio-cervical CTA in the diagnosis of cerebral aneurysm and cerebral vascular malforma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ultrasonography. The coincidence rates of the two examination methods had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s (P<0.05). Conclusion The cranio-cervical CTA in the diagnosis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is safe, rapid, accurate and non-invasive which is worth of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Cerebrovascular; CTA; Cranio-cervical; Diseases; Diagnosis
腦血管性病變可引起非常嚴重的并發(fā)癥,致殘率高及死亡率高。引發(fā)腦血管性病變的原因包括血液粘稠、高血壓及吸煙等,由于發(fā)病機制復雜,因此難以做到有效根治[1]。為了改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降低致殘率、病死率及改善預后狀況,則應注重及早診斷與治療。本研究選取我院在2013年9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31例患者分析頭頸部CTA診斷腦血管性病變的臨床應用效果及價值?,F(xiàn)將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在2013年9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31例作為研究對象,男78例,女53例,年齡42~93歲,平均(65.7±3.9)歲。所有入選行CTA檢查的患者均經數(shù)字血管造影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確診患有腦血管性病變,合并腦梗死42例,額葉出血5例,顳葉出血9例,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23例,短暫性腦缺血35例。其余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有:黑朦3例,眩暈10例,其他不適4例。既往病史包括吸煙42例,高血脂病29例、冠心病75例,高血壓病81例,糖尿病68例。
1.2 方法
131例患者入院后均行頭部CTA檢查及超聲檢查。(1)頭頸部CTA檢查:掃描方法 使用飛利浦Brilliance256層螺旋CT機,行平掃+增強掃描掃描范圍自顱底至顱頂。掃描條件為120kV,300mAs,掃描野190mm,掃描層厚3mm,螺距0.923,床速49.2mm/s,矩陣512×512。行三期增強掃描,對比劑使用江蘇恒瑞醫(yī)藥碘佛醇(每1mL含320mg碘)經肘靜脈注射,劑量1.5mL/kg體重,流率3.5mL/s。對比劑濃度監(jiān)測和觸發(fā)應用BolusTracking軟件,將感興趣區(qū)(region of interest,ROI)設定在主動脈弓,注入造影劑1s后監(jiān)視主動脈弓對比劑濃度變化,CT值達到150Hu自動觸發(fā)第一期增強掃描。第二期在觸發(fā)后延遲30s 掃描,第三期在觸發(fā)后延遲120s掃描。完成頭部CTA掃描后將重建數(shù)據(jù)傳入相配套的工作站,并利用軟件處理圖形,以獲取多平面及曲面重建圖像,從而診斷血管性病變。(2)超聲檢查。采用Philips IE 33型超聲診斷儀對患者進行檢查,超聲探頭頻率為9MHz,利用超聲檢測腦血管內膜厚度,血流阻力,血流速度,斑塊位置、數(shù)目及數(shù)量等。(3)DSA檢查。使用飛利浦公司ALLURA FD20數(shù)字平板血管造影系統(tǒng)和Annet三維工作站。行正、側位DsA檢查,獲取2D-DSA圖像,然后行旋轉DSA造影,圖像由主機自動傳送到工作站上,從不同角度觀察3D-DSA圖像,然后再對有意義的區(qū)域作細致分析。endprint
1.3 觀察指標
(1)以DSA診斷結果作為金標準,比較超聲與頭頸部CTA對于顱內動脈瘤、腦部血管畸形(動靜脈畸形)及動脈狹窄診斷的符合率。動脈狹窄程度分級如下:≤29%為輕度狹窄,30%~69%為中度狹窄,70%~99%為重度狹窄,100%為血管閉塞。(2)血管狹窄病例血管壁病變分析,區(qū)分軟斑塊、鈣化斑塊、混合斑塊。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tǒng)計學軟件包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行x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頭頸部CTA與超聲診斷動脈瘤及腦血管畸形的符合率比較
采用不同的方法對131例患者進行檢查診斷后,發(fā)現(xiàn)頭頸部CTA診斷顱內動脈瘤(圖1)、腦部血管畸形(圖2)的符合率明顯高于超聲檢查,兩種檢查方法的符合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頭頸部CTA與超聲診斷動脈狹窄的符合率比較
頭頸部CTA診斷輕度狹窄、中度狹窄及重度狹窄的符合率均高于超聲診斷,其中兩種檢查方法的輕度狹窄、中度狹窄診斷符合率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
2.3 頭頸部CTA明確斑塊類型
本組病例74血管狹窄中,軟斑塊(圖3)21例,鈣化斑塊22例,混合型斑塊31例。
3 討論
腦血管性疾病可對患者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的危害,及早診斷與對癥治療是改善臨床療效及減少致殘率與病死率的關鍵。目前診斷腦部血管性病變的公認的方法為DSA,其分辨率較高,可以保證血管性病變診斷的可靠性[2]。但是DSA存在使用大劑量X線、費用高、操作時間長及創(chuàng)傷性等缺點,且只能夠將對比劑相對充盈的腦血管管腔內部結構顯示出來,難以有效診斷血管壁發(fā)生的病變,因此DSA診斷的可重復性較低,患者對于DSA診斷的依從性也相對較低。為了及時鑒別診斷腦血管性病變,則應積極尋求一種操作較為方便且診斷符合率較高的檢查方法[3]。而彩色多普勒超聲具有簡便、無創(chuàng)性、經濟、可重復性和快速安全等特點,可檢測頸動脈內-中膜厚度,斑塊回聲及性質,血管狹窄程度,觀察其血流動力學改變[4],但是超聲檢查容易受頭頸部骨質干擾,而且超聲檢查結果的準確性受操作者水平的影響較大[5]。本研究所用的CTA采用256層螺旋CT觸發(fā)掃描,檢查穩(wěn)定性,三維顯示血管的完整形態(tài)、走行和病變[6],血管徑線的測量相對最可靠,而且能顯示不同層次的密度,可同時觀察到血管及血管壁鈣化,在斑塊的性質判斷上有很高的價值[7]。
本組病例CTA發(fā)現(xiàn)45例腦動脈瘤,21例血管畸形。本研究對比分析了131例患者的超聲診斷及頭頸部CTA診斷結果,將DSA診斷作為金標準,結果證實CTA診斷顱內動脈瘤、腦血管畸形的符合率明顯高于超聲診斷(P<0.05),提示CTA在診斷腦部血管畸形及動脈瘤方面具有明顯優(yōu)勢。動脈瘤是引起腦出血的主要原因,患者的顱內形成動脈瘤后可發(fā)展為四種情況即大小形態(tài)維持不變、出現(xiàn)血栓閉塞、形成大動脈瘤及破裂出血,破裂出血發(fā)生的概率約為90%。動脈瘤首次出血時病死率約為15%,如發(fā)生第二次破裂出血,則病死率可增加至45%左右,因此通過CTA診斷動脈瘤對于減少病死率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指出,CTA診斷動脈瘤的符合率為80%~100%[8],本研究中CTA確診為動脈瘤的有45例,符合率為95.74%,與目前多數(shù)研究所得出的結論相符。行頭頸部CTA檢查時不但能夠清楚了解動脈瘤大小、輪廓、形狀及部位,還能明確顱底骨與動脈瘤的位置關系,因此可以為制定臨床治療方案提供有效依據(jù)[9-10]。另一方面,CTA可以清楚顯示腦部引流靜脈、畸形動靜脈血管團、供血動脈之間的位置關系,同時在檢查過程中還能獲得動靜脈與毗鄰骨結構的俯視位圖,因此可以清楚直觀了解動靜脈與骨結構的空間關系,這就有助于提高血管畸形診斷的符合率[11]。本研究中CTA診斷血管畸形的符合率為95.45%,再次證實了上述觀點。
此外,本組74例血管狹窄,輕度狹窄27例,中度狹窄21例,重度狹窄18例,閉塞8例,于此同時明確斑塊性質,軟斑塊21例,鈣化斑塊22例,混合型斑塊31例。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CTA診斷動脈輕度狹窄、中度狹窄的符合率與超聲診斷結果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提示應用頭頸部CTA能夠提高輕度與中度動脈狹窄的診斷率,這對于腦血管性早期病變的診斷與治療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12-13]。動脈狹窄是導致腦部缺血性病變的重要原因,行CTA檢查時能夠獲得清楚的血管閉塞與血管狹窄圖像,同時還可以顯示血管管壁附著的血栓,因此能有效提高輕度與中度血管狹窄的診斷率,本研究所得出的結論與上述報告大致相符[14]。
綜上所述,頭頸部CTA在診斷腦血管性病變方面具有明顯優(yōu)勢,具有安全快捷、準確及無創(chuàng)性的特點,能明確血管腔狹窄程度、斑塊性質,可在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李向平,李電明,王煥.丹紅注射液對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患者腦血管血流動力學參數(shù)及神經功能相關因子的影響[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3,19(9):336-338.
[2] 張岳農,曾志文,林躍華.不同麻醉方法對神經外科手術患者腦血管自身調節(jié)功能影響的對比研究[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3,20(13):84-85.
[3] 懷鵬,史萬超,蘇治國,等.機械碎栓、支架取栓聯(lián)合動脈注射rt-PA治療急性腦血管閉塞的療效觀察[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12,28(11):1116-1119.
[4] 張軍,王劍虹,劉軍,等.頭頸聯(lián)合CT血管造影在頭頸動脈狹窄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 2013,19(2):97-101.
[5] 楊春麗,陳志,盧院華,等.不同呼氣末正壓水平對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腦血流和腦血管自動調節(jié)功能影響的研究[J].中華危重病急救醫(yī)學,2014,26(5):335-338.
[6] 李明春,劉振華.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腦動脈狹窄的好發(fā)部位及危險因素的研究[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2,19(11):152-154.
[7] 申偉,陳謙,黃偉,等.應用CT灌注成像評價腦血管重建術對煙霧病患者短期腦血流的影響[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14,11(1):23-27.
[8] 程莉莉,陸恩祥.彩色多普勒超聲對頸動脈狹窄、閉塞的診斷及臨床價值[J]. 中外健康文摘,2012,9(51):147-148.
[9] 周如海,趙平,喬彩鳳,等.彩色多普勒超聲在頸動脈狹窄診斷中的臨床應用[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09,19(12):1526-1528.
[10] 劉修健,徐創(chuàng)業(yè),何玉娜,等.運用CTA影像定量評價冠脈重構及斑塊發(fā)展[J].北京生物醫(yī)學工程,2015,34(2):140-145.
[11] 牛秀蘭,郝玉梅,王忠民.頭頸部CTA在診斷腦血管性病變的診斷價值[J].疾病監(jiān)測與控制,2011,5 (34):271-272.
[12] 牛宏圖,孫曉麗,徐健華,等.頭頸部CTA對頸部動脈血管狹窄性病變的診斷價值及與DUS和DSA對比分析[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1,10(43):1740-1742.
[13] 任科研.腦梗死患者頸部CTA結果分析與評價[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4,11(2):17-18.
[14] 張龍江,柴學,趙艷娥,等.單次對比增強雙能量去骨CTA診斷顱內動脈瘤的價值[J].臨床放射學雜志,2009,28(42):1349-1352.
(收稿日期:2015-04-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