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連奎
幾天前與林毅夫教授交流并一起就餐,回來后想了很多,大概有這樣幾個感慨:
諾獎學者多是通俗寫作的高手
諾獎是經(jīng)濟學界的最高獎項,是很高大上的獎項,但人們很難將諾獎學者與暢銷書作家劃上等號,但很多學者確實是暢銷書作家,而且不是因為他們獲得了諾貝爾獎,他們的書才暢銷,而是因為他們在獲獎之前就非常暢銷,比如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是典型的暢銷書、弗里德曼的《資本主義是自由》是暢銷書、阿瑪?shù)賮?森的《以自由看發(fā)展》是暢銷書,希勒的《非理性繁榮》是暢銷書,克魯克曼、斯蒂格利茨也都是暢銷書寫作的高手。
當然凱恩斯、亞當斯密等諾獎立項之前的學者也都是暢銷書作者,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是十足的暢銷書,凱恩斯在寫《通論》也寫作了《二戰(zhàn)的后果》、《通往繁榮之路》等經(jīng)濟暢銷書。這些人都文筆極佳,表達能力極強,甚至大部分都有政治家一樣的煽動本領(lǐng)。
這些影響最大的諾獎學者都是通俗寫作的高手。學術(shù)表達有很多方式,如果一個學者不擅長將自己的思想以通俗的方式表達出來,那就很難傳播。因為同樣的觀點,通俗文章的含金量更大,同一個觀點用論文形式寫出來,篇幅要增加十倍,花費的時間要增加十倍以上,而讀者反而減少了百倍,千倍以上,因為一篇通俗寫作讀者可以由幾萬人,而一篇論文的讀者可能只有幾十人,達到幾百人上千人都很難。如果學者都將時間都用在了規(guī)范寫作上,他的時間將是巨大的浪費。畢竟最具價值的是思想,而不是格式與規(guī)范。
當然暢銷也并非核心因素,也要看觀念的價值,比如張五常也寫了很多暢銷書,但目前僅獲得提名,而沒有獲獎,我感覺主要是因為張五常的書大部分是在做科普,而不是闡述他自己的思想,更多是對入門者的科普,而不是兜售自己的主張。
諾獎學者也需要有群眾基礎(chǔ)
每年的諾獎學者確實很難猜到,但是一旦名單公布,得獎的必然都是行業(yè)大腕,沒有一個是籍籍無名之人,諾獎就跟選拔官員一樣,都需要一定的群眾基礎(chǔ),共產(chǎn)黨的組織部提拔培養(yǎng)干部需要群眾基礎(chǔ),西方國家搞精選更是民眾直接投票,沒人緣根本不行。
學者的群眾基礎(chǔ)從哪里來?一是你的思想廣為人知,其實是同行中廣為人知,其次得有很多人在你之后繼續(xù)開拓你的研究,別人繼續(xù)你的研究,你就成了宗師,即使不得諾獎,也會是學派領(lǐng)袖。
這其實就回到了上一條,追隨者的數(shù)量也跟通俗寫作有關(guān)系,寫作不通俗,幾乎就沒人看,是人都喜歡看輕松的,不需要費腦筋的讀物,諾獎評委也是人,只要是人就喜歡看輕松的東西,如果你的書暢銷到連諾獎評委都人手一本,甚至他們都成了你的粉絲,那你還有什么理由不獲獎呢!
諾獎評委也有思想傾向,有感情,也不完全客觀,更重要是諾獎也是個私家獎項,也有一定的隨意性,也不是機器或是電腦大數(shù)據(jù)篩選。
其實林毅夫先生的思想非常棒,但目前的缺陷還在于通俗寫作方面做的不夠完美,導致他的思想即使在中國還有很多人不知道,這是一個遺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