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寶友 劉妮波 王淼 韓赫宇
摘要:抄本中醫(yī)藥古籍是珍貴的中醫(yī)藥文獻,同時也是中醫(yī)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實物標志。抄本中醫(yī)藥古籍具有善本古籍的“三性”(歷史文物性、學術資料性、藝術代表性)。近些年來,對于抄本中醫(yī)藥古籍的文獻價值和歷史文物價值的研究工作有所進步;對于它的藝術美學價值的研究、整理及修復工作尚需進一步展開。古籍修復工作者應在加強中醫(yī)藥古籍修復工作實踐的同時,重視其美學價值,以充實修復內涵。
關鍵詞:抄本;中醫(yī)藥古籍;毛裝;古籍修復
抄本古籍是指凡由手寫而非版印的古籍。抄本中字跡工整的稱寫本,字跡工整而精致的稱精抄本或精寫本。抄本古籍分為普通抄本、稿本、繪本、彩繪本等;其中稿本又分為草稿本、清稿本及批校本、點校本等。在眾多的抄本古籍中,抄本中醫(yī)藥古籍是其中的重要部分。目前,我國大部分圖書收藏機構及個人收藏者都收藏有抄本中醫(yī)藥古籍,它屬于等級較高的中醫(yī)藥文獻?,F(xiàn)存的許多抄本中醫(yī)藥古籍中,都記載有古代醫(yī)家對中醫(yī)藥學獨特的臨床經(jīng)驗和精辟的學術見解。因此,在中醫(yī)藥的教育教學、科研、臨床等各項工作中,抄本中醫(yī)藥古籍具有極高的文獻參考和文獻研究價值。相對于雕版古籍(木刻雕版印刷的古籍)而言,抄本中醫(yī)藥古籍更具獨特的藝術美學價值。
1.抄本中醫(yī)藥古籍的特色
1.1毛裝狀態(tài),古樸自然
所謂毛裝古籍是指天頭、地腳及書脊的毛茬沒有剪齊,紙捻粗裝,有加簡單封皮,也有不加封皮的。因此,毛裝古籍不能算作是一種獨立的古籍裝幀形式?,F(xiàn)存的抄本中醫(yī)藥古籍中,許多是以這種“毛裝狀態(tài)”存在。這種古籍雖然只是粗裝的“半成品”書籍,但如果仔細審視它,就不難發(fā)現(xiàn)古人制書的精湛技藝、良苦用心,及存在于這種書的審美情趣。
首先,書的天頭、地腳和書脊處的毛茬沒有做裁齊的深加工。但如果用重物將書口處壓緊,用棉布輕輕地擦幾下,就可以看到書口處有亮光,這說明該書的書口非常整齊、紙張質地好,也說明該書在折頁、碼頁、裝訂時的精細程度。
其次,看裝訂所用的紙捻。通常情況下,這種書的紙捻是用韌性較好的皮紙等紙張制成。一般的手本書(類似現(xiàn)代書籍,長度約25 cm,寬度約15 cm,厚度為1.5 cm,拿在手中較為方便,故稱手本書),要用兩條紙捻裝訂,書腦處(書籍穿孔、訂線、訂紙捻右側的空白處)須打兩對釘孔。將紙條折疊成約3 mm寬的小紙條,兩邊搓成紙捻,中間保持平整,然后把紙捻的兩頭穿過書腦處的兩個釘孔,打成螞蟥襻扎緊,涂抹少許漿糊后錘平。另外一條紙捻也同樣處理。部分該類古籍是直接將整本書的書頁、封皮、封底全部用紙捻釘在一起,紙捻外露,叫做明訂捻。也有一些則是用紙捻釘全書的書頁,在紙捻上、下兩處涂抹少許漿糊,然后粘貼書的封皮和封底,同時也粘結了紙捻打結的地方,使其更牢固,一舉兩得。然后用重物將整本書壓平。這種訂法又稱暗訂捻。這樣制成的書籍的優(yōu)點一是結實耐用、耐翻閱;二是如果是書需再加工或修復,拆解整本書時,可很少觸動原書書頁紙張,其封皮、封底也可輕易地揭下來,能基本保持全書的原貌。可見古人在制書時構思的周密細致和工藝的巧妙。
1.2紙墨精良,字跡佳妙
毛裝抄本中醫(yī)藥古籍的用紙用墨質地優(yōu)良。此種古籍多以皮紙、宣紙等質量上乘的紙張制成,完全可以和雕版古籍中的官刻本、家刻本等精刻古籍的用紙用墨相媲美。例如,筆者修復的《彭氏醫(yī)書三種》古籍,該書是一本毛裝抄本中醫(yī)藥古籍,成書于清代道光年間。其用紙類似古代文牘用紙,色彩自然淡雅,質地細膩,厚而堅韌;簾紋不明顯,光潔勻凈,硬而不脆,以手撫之柔潤可愛;著墨著色效果極佳。
是書以館閣體蠅頭小楷抄寫,天頭、地腳比例適當,每行字的字體非常整齊且無欄格。從整體上看,墨色溫潤如漆,落在微微泛黃的古紙上,黃、黑分明,觀之令人賞心悅目。全書用字為當時的標準字體,訛誤字極少。每一字均端莊秀麗,書寫工整,筆畫柔媚而不失勁健,頗具書法功力。
1.3敘言完整,句讀精當
《彭氏醫(yī)書三種》在修復之前,其封皮已有2/3的破損丟失;敘言頁已被撕裂,且污損較重。但難能可貴的是,敘言頁竟無一字缺失。敘言雖僅400余字,卻將敘作者與該書作者的相識過程、所處的關系、編書緣起,以及是書作者的職業(yè)操守、道德修養(yǎng)、中醫(yī)藥學的臨證水平等等都介紹得非常明了,充分顯示出該敘作者優(yōu)美的文筆和深厚的文學功力。敘言以小楷或行楷,或草書寫就,墨色沉厚,氣韻生動。通篇一氣呵成,無一筆茍且;行筆似連似斷,如行云流水,神采飛揚,奔放而含蓄,熱情而穩(wěn)??;每一字運筆又如刀雕斧鑿,蒼勁有力。全篇作品雖不屬于書法的佳妙之品,也應視為上乘之作。在敘言結尾處有“道光十五年歲次旃蒙協(xié)洽郟鄖濟遠齋史學光拜序”和“古綱陽徐統(tǒng)藩書”的落款,及“徐統(tǒng)藩”名的白文印和“字屏之”字的朱文印印章各1枚。兩方印章以小篆刻成,形圓潤而色殷紅,古樸大方、安靜雅致。恰如全篇敘言的點睛之處。印章與字跡,一豪放,一優(yōu)雅,二者相映成趣。從落款也可以看出,該敘的作者與書寫者分由兩人完成。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該書的校點句讀非常精細、恰當。全書的每一句話、每一條方劑都做了仔細的句讀;在每條方劑的每一味中藥之間,也做了標準斷句。使用的紅顏色依舊鮮艷、牢固,用水清洗亦無洇染。而且是用標準的圓圈點畫而成。這一點正如序言中所言:“內論女科、論雜癥、論外科,分陰陽,辨虛實;調理之說,敷藥之法;條條各有至理。反復披(批)閱,不能釋手。知先生救世之苦心盡發(fā)于是書中矣!”由此可見,是書的作者、批閱者、敘言的作者及敘言的書寫者,都是在盡心盡力而為。
2.抄本中醫(yī)藥古籍的修復
毛裝抄本中醫(yī)藥古籍屬于珍稀古籍。在修復之前,必須絕對有修復好并不出一絲紕漏的把握,在修復實踐中所使用的修復材料及技術、工藝等方面均有別于其他裝幀形式的古籍。制定修書預案、建立修書檔案,修復時的每一道工序等都必須做到審慎周密、精益求精。
2.1嚴格遵守古籍修復原則,保障古籍載體和文獻信息安全
修復任何一部古籍,最重要的前提就是保障古籍的安全,必須遵守各項古籍修復原則。在具體修復實踐過程中,抄本毛裝中醫(yī)藥古籍的修復難度大、工藝復雜。對其使用的修復紙張、漿糊種類,書頁的清洗方法、清洗用水,個別書頁是否托裱、漿糊的黏稠度,以及確定為何種裝幀形式等,都有嚴格要求。其最終目的就是要保證修復后整部古籍的堅固性、耐翻閱程度、藝術審美性及文獻內容和文獻載體高度安全。
2.2制定周密的修書預案,建立真實的修書檔案
修復毛裝抄本中醫(yī)藥古籍時很容易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難題,制定嚴謹周密的修書預案是非常必要的。修復之前必須考慮到修復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例如,通常情況下此類古籍的文字、繪畫(特別是彩繪本)等使用的墨色在施水清洗時多不會發(fā)生洇染、跑墨。而那些使用紅、藍等顏色印刷了欄格及書寫有批注、句讀符號的抄本古籍,在用水清洗時,應格外重視其有無洇染現(xiàn)象。整部古籍的破損程度,書頁霉損、絮化情況,用何種清洗介質、清洗方法,以及配紙等問題都應當有所預知。
修復過程中應建立細致的修書檔案。記錄整本書的受損狀態(tài)、破損程度,破損、污損較重的書頁應盡可能拍下照片,使用的漿糊、襯紙、溜口、托裱、紙捻用紙及所使用的干洗或水洗方法等,一定要有詳細記錄。即使在修復條件稍差的情況下,也應該把整個修書過程書寫清楚。一份明晰完整、真實可靠的古籍修書檔案或修復記錄,與該書未來的修復息息相關,也是今天修復后的古籍不受來者詬病的“保證書”,以之告訴來者,在中醫(yī)藥古籍修復過程中嚴格遵守了古籍修復原則。
2.3修復過程精益求精
一部古籍從取書直到完成修復送回古籍書庫,從拍照片、建檔、拆解、標記等,前后需幾十甚至是上百道工序才能完成。其中最主要的工序是對古籍書頁的清洗。在對墨色、顏色試水后無散墨、洇染的情況下,對古籍中污損較重、有撕裂的書頁,采取清水加溫噴洗方法。在清洗過程中,對書頁一邊噴水,一邊用毛筆輕刷,將污物、灰塵等雜物洗凈;然后將撕裂處按原樣對齊,用清稀漿糊水溜口、托裱;夾吸水紙,用重物將書壓平、吸干。將整本書的書頁修復完畢,前后加護頁、封皮封底,再按原樣裝訂成書。
特別值得重視的是,用噴洗方法修復此種古籍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書頁紙張韌性好壞,有無絮化、風化、霉損等問題。如果噴壺噴出的水流壓力過大,就很容易把有上述問題的書頁打碎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另外筆者認為,毛裝抄本中醫(yī)藥古籍修復后比較適合裝訂成“金鑲玉”(指古籍修復工作中特殊的加襯紙修復法)的裝幀形式?!敖痂傆瘛毖b幀雖然費時、費工、費料,制作工藝復雜,但這樣修復后,既有利于古籍的保護和收藏,又能夠提升其藝術審美價值。
3.小結
今天所見到的毛裝抄本中醫(yī)藥古籍,絕大多數(shù)都屬于珍稀孤本,具有善本古籍的“三性”,即歷史文物性、學術資料性和藝術代表性。抄本中醫(yī)藥古籍是中醫(yī)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醫(yī)藥學發(fā)展過程中各個不同歷史時期重要的、典型的實物標志,是中醫(yī)藥文化中彌足珍貴的文化瑰寶。同時也應該看到,抄本中醫(yī)藥古籍的繪畫、書法藝術的美學價值卻很少被整理、研究,實屬遺憾。因此,修復抄本中醫(yī)藥古籍不能只停留在“修”上,更應多看一看其美學的“閃光點”。進一步充實古籍修復工作的文化內涵,增強古籍修復的特殊意義,使這些珍貴的祖國文化遺存得以完美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