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陳虹
〔關(guān)鍵詞〕達克效應(yīng);家庭教育;習(xí)得無助;習(xí)得樂觀
在“不能輸在起跑線”的誤區(qū)下,中國的大部分孩子從小就要體驗各種競爭和學(xué)習(xí)壓力,一些孩子小小年級就產(chǎn)生悲觀、失望的情緒。如果孩子長時間處于悲觀情緒中,很容易遇事就往壞的方面去想。例如總是認為事情不順心,常常體驗到焦慮和不安,結(jié)果變得愛抱怨、沒自信,不敢也不愿意接受挑戰(zhàn)。這種焦慮和不安的情緒,常常會讓孩子感到無助,最終可能導(dǎo)致放棄努力和嘗試。
樂觀的人更傾向于積極地迎接問題、處理問題,不畏懼困難。在樂觀者眼里,只要找到了解決辦法,問題就沒了。所以,樂觀的人不怕困難,而且覺得克服困難很有趣。雖然知道克服困難有難度,但始終相信總會有辦法克服。具備這種人格特質(zhì)的家長對孩子具有支持激勵的作用,可以幫助孩子度過艱難時期,引導(dǎo)孩子克服困難、戰(zhàn)勝恐懼。
達克效應(yīng)基本思想是:想會做,想做好,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做下去,你就可以做到”。比如,一位父親讓孩子學(xué)習(xí)游泳,當(dāng)有人問這位父親:你是怎么讓孩子學(xué)會的?父親笑著:放到水里游,游到能游、游到游好。在家庭教育中應(yīng)用“達克效應(yīng)”,不僅可以幫助家長們變得樂觀一些,而且也可以幫助孩子敢于做、做起來、做下去、能做好,最終勝任各種任務(wù)。
我們希望培養(yǎng)孩子們變得樂觀一些,以便讓孩子習(xí)得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面是一例在家庭中應(yīng)用達克效應(yīng)的有趣案例。
周六晚上,上小學(xué)一年級的兒子喊爸爸:“老爸,我想玩一會兒IPAD?!?/p>
爸爸說:“不行。”
兒子:“那我想玩折紙?!?/p>
爸爸:“可以。”
兒子很高興,快速跑到電腦前,叫道:“老爸,來,和我一起玩折紙?!?/p>
爸爸:“我沒時間,叫你媽媽陪你?!?/p>
孩子叫媽媽:“媽,來,和我一起折紙?!?/p>
媽媽很喜歡和兒子一起玩游戲,尤其是做手工,所以,來到電腦旁看兒子選擇哪款折紙游戲。
兒子邊選邊說:“我想折這個小船,但太難了,我折不了。這個紙彩蛋我也不會。這個小傘也夠難折的……到底折哪個呢?”兒子一直猶猶豫豫。
當(dāng)光標(biāo)在某一個折紙飛機的圖片上時,媽媽說:“等等,這個你想折,是嗎?”
兒子:“是呀?!?/p>
媽媽:“哦,那咱們折吧?!?/p>
兒子:“不行,太難,折不了?!?/p>
媽媽:“不試一試怎么知道不行呢?”
兒子:“不行,真的很難?!?/p>
媽媽:“誰說的?是你折過,還是別人告訴你的?”
兒子:“我爸說的。前幾天,我和老爸找折紙游戲時,他就說這個特別難,如果折不好,紙就撕破了。”
媽媽:“哦,是嗎?那你打開,看看老媽我折得了嗎?!?/p>
兒子打開這款折紙的文件,媽媽念:“第一步是,準(zhǔn)備一張平整的紙……你念,這些字你都認識?!?/p>
兒子念:“折一個等邊三角形。”
媽媽:“第二步是……”
兒子念:“掀起一角向?qū)χ囊唤钦廴??!?/p>
媽媽:“哦,這兩步挺簡單的。去找一張紙來,我們按照這兩步先做起來?!?/p>
兒子飛快找來紙,開始第一步、第二步。
媽媽:“挺好玩的,你再打開第三步,看看說什么呢。第三步,沿折痕……”(媽媽慢慢念)
兒子照著媽媽的速度也一字一頓地念:“向內(nèi)折去,再次壓平?!?/p>
媽媽:“說得真清楚,一點兒都不復(fù)雜?!?/p>
兒子行動了起來,在不知不覺中按照提示步驟開始安靜地折紙,非常專注。
媽媽:“第四步你自己念一下,慢慢念,讓自己讀懂。我去找張紙,我也想折。你參照第四步、第五步先做著,做的時候邊念邊做。我找到紙后,也來折?!保▼寢層幸怆x開一會兒,讓兒子自己嘗試)
兒子饒有興趣地邊看電腦邊念步驟邊折小船(步驟旁邊還有圖片提示)。
“第四步,掀起兩角,折向頂端。
第五步,再次向中線折邊。上下都折。展開得到兩道內(nèi)痕。
第六步,掐住頂端,向邊折去,成豎起的角。
第七步,向后翻折?;拘螤钜研纬闪??!?/p>
媽媽聽到兒子念到第七步了,有意問道:“一共有幾步?”
兒子:“十步?!?/p>
媽媽:“好,繼續(xù)吧?!?/p>
兒子十分耐心地進行著:第八步,沿中線對折。第九步,掀起一個邊,折出翅膀。第十步,展開翅膀。用鉛筆卷。
大功告成!最后,媽媽其實并沒有在身邊,兒子卻獨立把紙飛機折好了。折好后,他興奮地沖老爸說:哪有你說的那么難呀。
整個過程持續(xù)了四十多分鐘,上小學(xué)一年級的兒子非常專注地完成了折紙游戲,而在此前,他受爸爸“這個特難”“你根本做不了”的消極暗示的影響,處于悲觀、失望情緒中,認為自己根本不可能做得了,完全沒有信心和勇氣來進行嘗試。
如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經(jīng)常處于一種悲觀的情緒中,很容易遇事就往壞的方面去想。
在孩子折紙飛機的過程中,媽媽并沒有直接幫助兒子做什么,而是指引兒子折紙的方向——難不難不重要,重要的是先做起來;做都不做,哪里可能有會與不會,或好與不好?
孩子受他人影響(在這個案例中主要是受爸爸的影響),產(chǎn)生了一種悲觀信念:這個太難,我做不了——我能力達不到(無能無為);我不行——我沒有方法做到(感到無助);放棄吧——反正我也做不了(沒有希望)。但媽媽巧妙應(yīng)用了達克效應(yīng)——想會做嗎?想做好嗎?最好的辦法就是:“做下去,你就可以做到;不做,永遠做不到”,讓兒子充滿自信地完成了折紙游戲。
人生也是這樣,想做嗎?想做好嗎?那就做起來,邊做邊尋找方法!這樣,便會引導(dǎo)兒童建立樂觀、幸福的人生。
(作者單位:1.山東省魯中中等專業(yè)學(xué)校,濱州,256200; 2.開明出版社教育與心理分社,北京,100089)
編輯/王抒文 終校/于 洪 曹朦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