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華語
[摘 要]本文從“學生解放”的角度,結合筆者參與高中歷史新課改三年的教學實踐及效果,就如何在歷史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fā)展作些初步的探尋。
[關鍵詞]課改 歷史教學 互動課堂 創(chuàng)新 “三新”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 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
一、他山之石——“被壓迫者”學習力之解放
改革,永遠在找路的路上……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傳統(tǒng)的高中歷史教學模式一直困擾著我,特別在廣西名師工程一期培訓結束后,我意識到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與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格格不入。保羅·弗萊雷《被壓迫者教育學》中認為:解放,不是一種恩賜,也不是一種自我實現,而是一個互動過程。由此推知,要真正實施課程改革,使教育真正能夠提高國民素質并適應現代社會發(fā)展,促進社會公平、公正,必須把教育場域中涉及的要素解放出來,尤其是把教師和學生從傳統(tǒng)觀念和行動束縛下的教育場域、教育體制、教育氛圍中解放出來,而首當其沖的正是解放教師。
教育是一個以世界為中介,人作為不完善的存在,意識到自身的不完善,并試圖變得更完善的過程。教育互動的驅動力,發(fā)動機是教師,所以教師的解放關系到教育目標和愿景能否實現。教師要在價值觀的高度認識自我,并把學生當作可塑造的人來看待,時刻關注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從關注學生的成績,轉移到關注學生的素質發(fā)展,讓其快樂學習,快樂成長,將培養(yǎng)學生人性完美做為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的主題,建立起和諧的師生關系和教育場域。
同時,教育的和諧歸根到底就是一個字——“愛”,這個“愛”包含愛自己,愛學生。只有愛自己,才勇于解放自己,解放自己,才能解放學生,解放學生實際是用教師的“愛”溫潤學生的身心。最后,灌輸式教育是師生之間矛盾的根源之一。交流互動才能讓學習更具真義,只有通過學生思考的真實性,才能踐證教師啟思的真實性。教師不能替學生思考,也不應把自己的思考強加給學生。真正的思考,即是對現實的思考,不會自成于學生個體的獨思孤想中,而只能通過交流,互動才能產生。
而作為教師,要真正解放學生,在教育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什么樣的品質和人格呢?讀了《被壓迫者教學》這本書,筆者深深感悟到,作為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內涵發(fā)展,讓“愛”、“創(chuàng)新”和“擔當”的元素在學生的血液中流淌。
培養(yǎng)一:人文主義意識。自由是人性完善的條件之一,人文主義在歷史發(fā)展進程中作出了偉大貢獻,它主張要發(fā)展“人”,尊重人的個性和人的價值,追求是人的自由發(fā)展。具有自由意識的學生,才能有創(chuàng)新學習、交流思想的原動力,有了這一原動力的學生才能在成長的路上持續(xù)健康地放飛理想,追夢前行。
培養(yǎng)二:合作探究精神。該書提倡的對話式教學,需要的是師生、生生之間合作交流,在交流中合作,在合作中交流探究。該書認為,教師必須與學生一起努力,進行批判性的思考,追求雙方的人性發(fā)展。教師的努力應當對人及人的創(chuàng)造力的深信不疑,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在與學生的交往中,教師必須成為學生的合作伙伴。
教師不僅要主動扮演學生的合作伙伴,而且要努力引導學生成為其他同學的合作伙伴,要引導學生從教育過程中的單向知識受體、旁觀者、聽眾等角色轉變?yōu)榻逃龍鲇虻闹魅耍谂c他人的合作中創(chuàng)造教育的“發(fā)展史”。
培養(yǎng)三:反思、批判和“愛”的意識。缺乏對世界,對人的摯愛,交流就不能存在,創(chuàng)造與再創(chuàng)造的行為,若不傾注愛是不可能實現的。愛同時是交流的基礎與對話本身。對人的信任是對話的先決條件,能夠把對話建立在愛、謙遜和信任基礎上,交流就變成一種水平。同時,學生沒有反思批判意識,就沒有追求新目標、創(chuàng)造新業(yè)績的內在動力,他們遲早要回到原點,甘于平淡,只追求眼前功利,不擁有遠大的抱負。所以,要真正解放學生,保持持久的活力,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批判意識。
二、課改在于創(chuàng)新:百花齊放春滿園
自廣西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自2012年秋季實施以來,通過幾個學期新課程改革的理論學習與具體實踐,我們深深體會到了新課改的艱難,也深刻認識到新課改的重大意義,同時也總結了一些新課改的經驗。百色市屬于老少邊山地區(qū),新課改本來就已經落在后頭,加上各種資源配備不齊,新課改存在許多問題與困難。要想緊跟時代脈搏,作為推行新課改主體的教師,必須解放思想,抓住機遇,克服困難,迎接挑戰(zhàn)。
(一)歷史教育的現狀難以適應信息時代對人才的要求
在應試教育體制下,我國的歷史基礎教育現狀是:學校教育仍以書本、教師為中心,學生死記硬背,嚴重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發(fā)展要求;教育觀念相對滯后,人才培養(yǎng)目標同時代發(fā)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適應;課程結構單一,學科體系相對封閉,難以反映現代科技、社會發(fā)展的新內容;脫離學生經驗和社會實際,課程選取過分強調學生學業(yè)成績;教學方法上采用知識灌輸的方式,缺乏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多元化,學生變成了知識的容器;忽視了教育的首要目的是育人、培養(yǎng)學生獨立的人格和尊嚴,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受到嚴重的壓制,教育局面死氣沉沉。
(二)西方國家的教育理論為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論借鑒
1.西方盛行的三種主要教育理論
在西方,教育改革也全面鋪開并已取得了一些成就,改變學習方式的討論在廣泛而形式多樣的實踐基礎上形成了多種成型的理論。包括保加利亞心理學家喬治·羅拉諾提出的整合學習理論;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豪爾·葛德納提出的多種智慧理論;以及在葛德納理論的基礎上,由耶魯大學心理學家納德?薩洛維和羅伯·史登柏格等人發(fā)展起來的情商理論。喬治·羅拉諾認為,那些能將他們的感覺、情緒、智慧投入學習過程中的人能得到最好的成果。因此整合教學法強調因材施教的重要性,要求教師注意發(fā)現學生的特長和學習障礙,以正確的方法加以引導,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由此引申出快樂學習等多種教學方法。他相信每個人的學習速度通過恰當的方式可以比目前認為的正常速度提高2—5倍,關鍵在于重塑學習環(huán)境,將學生從被動的聽講者轉為巧妙而藝術地參加課堂活動者。哈佛心理學家豪爾·葛德納提出的多種智慧理論認為人的智慧可以分為七大類:語文的智慧、數理邏輯的智慧、感覺空間的智慧、動作靈敏的智慧、音樂的智慧、人際交往的智慧、認識自我的智慧。傳統(tǒng)的智力測驗和知識性的考試無法體現出孩子多方面的智能。而情商理論認為人們控制自身情緒的能力才是人生成功的關鍵。這些教育理論的出臺,進一步否定了以傳授知識為目的的教育模式。
2.個體學習類型有很大差異
在長期的教育研究過程中,理論工作者認識到:在學習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應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類型。有些學生屬于視覺學習者,喜歡看照片或圖表;有些人則是觸覺學習者;有些人是偏重文字印刷的,通過讀書就會輕而易舉的學會東西;有些人則是群體相互影響學習者,在與其他人相互影響時會學得最好。
研究表明,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一般會掌握閱讀內容的10%,聽到內容的15%,而親身經歷內容掌握率則高達80%。如果孩子們跳舞,品嘗,觸摸,聽聞,觀看和感覺信息,他們幾乎能學一切東西。然而現代學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抹殺了學習類型的差異性,把每個人都以同一種方式來對待。在傳統(tǒng)的教學和考試中,難以發(fā)現眾多學生的多元智慧和能力。
(三)新課程下課程理念、教學目標的變化對學習方式的變化提出了新要求
廣西高中新課標實施始于2012年,課程改革的出發(fā)點正是看到了中國教育模式的弊端并借鑒了西方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成果而做出的積極回應。教育要改革,課程要先行。這次課改也是建國后最大的一次教育反思的體現。
1.新課程的理念發(fā)生了重大變化
不再過分注重知識的傳授,強調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過程;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發(fā)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注重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與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2.教學目標的變化
與以往課程改革不同的是,這次課改在教學目標上提出了體現新課程理念的三維目標。在知識與能力目標中,強調培養(yǎng)學生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新課程首次把過程與方法作為目標提出,充分顯示了課改以人為本,以學習過程發(fā)展為本的新理念。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上,歷史教學要求提高學生文化素質,培養(yǎng)以人為本、善待生命、關注人類命運的人文精神和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科學精神。
3.新課程倡導學習方式的變化
新課程理念和教學目標的變化歸根結底還要通過學習方式的轉變來實現。所以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成為課程改革最重要的目標之一。新課程在學習方式上要求改變學生被動接受、識記的現狀,把學習過程中的發(fā)現、探究、研討體驗等活動凸顯出來,通過研究性學習、參與性學習、體驗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實現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兼顧學生學習類型的差異性,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把學生培養(yǎng)成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發(fā)展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人才。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認識,筆者在新的歷史課堂教學活動中,以“學生解放”為主題,大膽改革,主要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過程如下:
第一,確定高中歷史行動對話教學的模式為“四新歷史教學法”,即創(chuàng)設新情景,引用新材料,誘導學生自主解決新問題,構建新思想新思維。
第二,依靠集體力量,同年級內幾位教師分工協作,共享課改實踐的創(chuàng)新成果。
第三,解決操作規(guī)程的問題,為了避免“走新路穿舊鞋”的怪圈,提高教學改革的有效性。我們制定了四新歷史教學的一般流程“2515”模式,即課內20分鐘自主合作完成基礎知識的梳理,5分鐘提出問題困惑,15分鐘師生共同解決問題并總結知識規(guī)律。
第四,研究并編寫與“四新歷史教學法”適應的“學案”。此時應注意“學案”是否符合有效解決問題,是否順應時代脈搏和新課程改革理念,是否適應學情是值得認真考究并著力解決的。為此,筆者克服傳統(tǒng)學案的“狹隘性、單一性”的局限,遵循“新情景,解放學生,自主合作創(chuàng)新”的新理念,確定以下模式:
篇目 主題 解決問題 操作方式
一 基礎梳理 掌握基礎知識 學生自主合作完成,教師引導。
二 活學活用 探究問題,突破重難點 學生提出問題,學生自主合作解答,教師引導;教師預先設計,學生自主合作討論,教師引導
三 疑難問題 易淆易錯問題 學生提出問題和老師共同提出
四 思維導圖 總結知識,化繁為簡,化難為易 學生和老師共同提出并設計和解決
五 古今中外知識鏈接 知識的內在聯系和新的歷史觀 學生和老師共同提出和解決
六 史觀運用 培養(yǎng)新的歷史視野 教師預先設計,學生和老師共同提出和解決
七 史料鏈接 創(chuàng)設新歷史情景解決新問題,實現重點難點的突破 教師預先設計,學生自主合作完成,教師引導
八 練習鞏固 鞏固知識 學生自主合作完成,教師引導
第五,總結修正。對實施新的教學模式,筆者一共召開四次總結反思會對新的教學模式進行了五次修正,這期間還面向全年級學生進行了教學問卷調查。學生反饋的意見亦是教學模式修正的重要參考。
這一改革的意義在于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的意義在于有生命力,根據以上新的教育教學理論,筆者認為我的教學改革的創(chuàng)新點在于課堂模式的創(chuàng)新,在教學手段多元化中實現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解放了學生,發(fā)展了學生。
三、成果應用和推廣:“大珠小珠落玉盤”
“四新”歷史教學法實施三年來,與其說是歷史教學改革的三個春夏秋冬,不如說是百花齊放的春天,四年來我收獲了課改實踐的累累碩果。
2012年秋,“四新”歷史教學法起步;一個月后,推廣至高一歷史備課組;當年10月份舉行的百色市高中新課程改革課堂教學優(yōu)質課比賽中,我指導的廖紅標老師執(zhí)教《一國兩制》一課獲得一等獎;在同年12月份舉行的廣西高中新課程改革課堂教學優(yōu)質課比賽中,斬獲第一名;從2013年起,陸續(xù)推廣至全校三個年級的歷史備課組,收效顯著。在全市統(tǒng)考、全區(qū)學業(yè)水平考試和全國高考中屢獲佳績。
廣西新課改后高中歷史的第一次學業(yè)水平考試,2013年12月份廣西學業(yè)水平考試中,他所教的6個班368名學生中有325名學生獲得優(yōu)秀等級A級,其余為B級,A級率高達88%,合格率100%,所在年級有971名學生取得A級,A級率高達72%,創(chuàng)造了我市省級水平考試成績的歷史新紀錄。
我所教的班級歷史科成績在近三年5次全市期末統(tǒng)一考試中,均分、及格率和優(yōu)秀率均遙遙領先全市同類班級,幾乎囊括全市的前10名。
“四新教學法”在全市和全廣西影響逐漸擴大。2012年舉行的百色市高中新課程改革課堂教學優(yōu)質課比賽中,我被聘為評委,并在總結會作總結發(fā)言,反響熱烈。2012年我被聘為百色市文科綜合組組長,主持整個百色市的文科綜合教學改革工作。2014年12月份百色市高考研討會上,我親自給全市歷史教師上了一節(jié)“四新”歷史示范課,得到與會人員的廣泛贊譽。2012年,我被評廣西優(yōu)秀歷史教研員,我的教學改革得到了廣西歷史同行的認可,2014年,作為廣西名師培養(yǎng)工程的學員,我代表本組在上海上了一節(jié)“四新”歷史教學示范課,得到與會歷史教師的好評。
[ 參 考 文 獻 ]
保羅·弗萊雷著,顧建新等譯.被壓迫者教育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 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