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兩組量表得分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關鍵詞】健康教育模式;消化內科;"/>
滿云虹
【摘 要】目的:分析探討健康教育模式在消化內科住院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可行性。方法:選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100例消化內科住院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患者各5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的護理方式進行干預,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健康教育護理。對比分析兩組患者護理效果。結果:護理前,觀察組與對照組的SAS與SDS差異不顯著,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兩組量表得分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健康教育模式在消化內科住院患者護理中效果顯著,值得廣泛推廣。
【關鍵詞】健康教育模式;消化內科;住院患者;護理;應用可行性
現階段,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與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也不斷加快,工作壓力也越來越大,消化科患者的數量越來越多,因此,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護理人員的工作強度[1]。怎樣提高消化內科的護理服務質量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因此,本研究以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消化內科住院患者100例為研究對象,分別對患者進行常規(guī)護理與健康教育護理,具體研究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對象為2014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消化內科住院患者100例。并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為24-71歲,平均年齡為(43±3.5)歲,病程為1-5年,平均病程為(2.1±0.5)年;對照組患者50例,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為21-70歲,平均年齡為(44.1±3.5)歲,病程為1-6年,平均病程為(2.3±0.6)年。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臨床表現等基本資料相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護理的主要內容包括: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監(jiān)測,觀察患者病情,進行心理、飲食以及并發(fā)癥護理。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健康教育護理,教育的方式以床邊宣教為主,與此同時,進行健康指導資料發(fā)放與定期講座。其次,護理人員要在患者入院時做好準備工作,根據患者的臨床資料、情緒狀態(tài)以及病情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方案。健康教育的具體內容包括:(1)護理人員在患者入院時要對患者進行熱情接待,并主動和患者進行交流,向患者詳細講解入院須知,主要包括攜帶有效證件辦理住院手續(xù)以及住院的相關事項等。(2)通過“一對一”的方式,由護理人員向患者耐心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注意事項、用藥方案、治療方法等內容,糾正患者對疾病的錯誤認知,重新建立起患者的疾病認知機構,促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與護理工作。(3)對患者進行口頭教育以后,護理人員要向患者及家屬分發(fā)健康知識卡片或者手冊,并告知患者閱讀方法,對于文化程度不高的患者,可以通過播放視頻的 方式對其進行健康知識教育。(4)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變被動護理為主動護理,促使患者主動調整飲食習慣與生活作息等,增強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5)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通過與心態(tài)樂觀的患者進行配合,對其他患者進行現身說法,增強患者的治療信心。
1.3療效標準[2]
我科自制調查問卷表,對患者護理滿意度進行調查,分為滿意與不滿意兩個級別,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與滿意度。參照抑郁(SDS)自評量表和焦慮(SAS)自評量表,對護理前后患者的抑郁與焦慮情況進行對比,得分越低,則說明程度越輕。
1.4統(tǒng)計學方法[3]
統(tǒng)計相關數據,應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9.0處理,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X?檢驗。P>0.05則對比結果無顯著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則對比有顯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
2組滿意度情況對比,對照組中30例滿意,20例不滿意,護理滿意度為60%,觀察組中48例滿意,2例不滿意,護理滿意度為96%,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滿意度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X?=18.3947,P<0.05)。
2.2兩組患者護理前后抑郁與焦慮量表評分對比
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抑郁與焦慮量表評分進行對比分析(表1)可知,觀察組護理前SAS評分為(57.23±7.8)分,對照組為(56.8±8.2)分,差異不顯著,無統(tǒng)計學意義(t=2.3,P>0.05)。觀察組護理后SAS評分為(40.5±4.5)分,對照組為(52.9±6.5)分,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7.5,P<0.05)。
觀察組護理前SDS評分為(55.6±7.5)分,對照組為(55.2±7.8)分,差異不顯著,無統(tǒng)計學意義(t=2.45,P>0.05)。觀察組護理后SDS評分為(40.3±5.8)分,對照組為(51.2±6.2)分,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8.5,P<0.05)。由此可知,在護理前,觀察組與對照組的SAS與SDS差異不顯著,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兩組量表得分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抑郁與焦慮量表評分對比
組別 例數 護理前SAS 護理后SAS 護理前SDS 護理后SDS
觀察組 50 57.23±7.8 40.5±4.5 55.6±7.5 40.3±5.8
對照組 50 56.8±8.2 52.9±6.5 55.2±7.8 51.2±6.2
3.討論
現階段,隨著醫(y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護理水平與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于消化內科的患者來說,發(fā)病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心理狀態(tài)、生活習慣等因素的影響,所以,對患者進行健康知識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通過健康教育的方式不僅能夠提高患者的護理參與積極性,而且能夠提高護理的質量。護理人員在進行健康教育的過程中,要注意健康知識的講解,并向患者詳細介紹疾病的臨床癥狀以及治療方法,指導患者積極配合醫(yī)師治療,并加強日常飲食結構的調整,保證患者每天攝入足夠的營養(yǎng)物質。
本研究通過對2014年2月~2015年2月我院100例消化內科住院患者進行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前,觀察組與對照組的SAS與SDS差異不顯著,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兩組量表得分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健康教育模式在消化內科住院患者護理中效果顯著,值得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李晶,孟芳菲.健康教育在消化內科護理運用效果分析[J].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2015(10):42-43.
[2]吳文英.消化內科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調查[J].中醫(yī)藥管理雜志,2015(06):22-23.
[3]朱利亞.消化內科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調查與分析[J].中醫(yī)藥管理雜志,2015(08):14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