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娟 姜雪梅
【摘 要】目的:分析研究青少年發(fā)生缺鐵性貧血的主要原因;方法:對2013年-2015年健康普查時確診的300例缺鐵性貧血的青少年進行資料進行分析,并對其進行問卷調查,分析其缺鐵性貧血的發(fā)生原因;結果:導致青少年缺鐵性貧血的原因主要飲食不當(142例)、鐵吸收障礙(43例)、胃腸道疾?。?0例)、胃部手術后或患有小腸吸收綜合癥引起鐵吸收不良(33例)以及其他情況(32例);結論:導致青少年患者缺鐵性貧血的原因較多,在臨床治療時,要根據(jù)患者的發(fā)病原因,有針對性的進行治療,并對青少年進行相關知識的宣傳教育,預防青少年缺鐵性貧血的發(fā)生。
【關鍵詞】青少年;缺鐵性貧血;病因
缺鐵性貧血(IDA)是一種常見的貧血疾病,當機體對鐵的需求與供給平衡失調時[1],使體內所貯存的鐵消耗過量,引起紅細胞內鐵的缺乏,血紅蛋白合成減少,從而導致了缺鐵性貧血的發(fā)生。青少年處于成長的關鍵階段,常由于缺鐵性貧血可影響其正常的發(fā)育生長,因此對于青少年缺鐵性貧血的預防十分必要。本院通過對臨床收治的缺鐵性貧血的青少年資料進行研究,分析了其發(fā)病的原因,為臨床研究提供了參考,現(xiàn)報道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2013年7月-2015年7月間我院查體科對全身學校12-14周歲青少年進行健康體檢時所發(fā)現(xiàn)的300例缺鐵性貧血青少年患者,其中男197例,女103例,平均年齡15.73±1.35歲。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通過血常規(guī)檢查,其紅細胞和血紅蛋白數(shù)量、平均紅細胞體檢、平均細胞血紅蛋白量、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情況異常,符合《血液病學》中缺鐵性貧血診斷標準[2]。
1.2方法
本次研究對300例缺鐵性貧血的患者進行資料分析,并對其進行問卷調查,其臨床資料調查內容包括常規(guī)體檢數(shù)據(jù)和實驗室數(shù)據(jù),問卷調查內容主要包括既往病史、飲食結構情況、日常生活習慣。
1.3統(tǒng)計處理
本次研究數(shù)據(jù)采用SPSS17.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t檢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通過臨床資料分析和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300青少年缺鐵性貧血的原因較多,其中以飲食不當為主,其具體原因見表1。
表1 青少年缺鐵性貧血原因
病因 患者數(shù)量 比例
飲食不當 挑食 112 37.33%
飲食結構不合理 30 10.00%
鐵吸收障礙 膳食因素 43 14.33%
胃部手術 21 7.00%
鐵損失 胃腸道腫瘤 17 5.67%
胃炎 14 4.67%
十二指腸潰瘍 19 6.33%
小腸吸收綜合癥 12 4.00%
女性月經 19 6.33%
其他情況 腎功能障礙 7 2.33%
腫瘤 2 0.67%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4 1.33%
3討論:
缺鐵性貧血(IDA)是一類常見的疾病,青少年的臨床發(fā)病率約為13%左右,對其身體健康情況有著嚴重的影響。貧血可使患者生長發(fā)育遲緩、認知、學習能力下降,智力發(fā)育情況不佳,嚴重者會造成終身性的損傷。目前在臨床上,通常將IDA分為3個階段[3],即鐵缺失(ID)、缺鐵性紅細胞生成(IDE)和缺鐵性貧血(IDA),在第一階段是指體內鐵的貯存減少,是貧血的早期表現(xiàn),第二階段開始表明機體除了存儲的鐵量減少外,運轉的鐵量也在減少,在這個階段,紅細胞內鐵含量降低,但是血紅蛋白減少情況并不明顯,第三階斷,各類臨床癥狀明顯,病情發(fā)展嚴重。
通過研究表明,目前青少年主要的缺鐵性貧血發(fā)生原因為飲食不當所造成,而造成飲食不當?shù)脑蜉^多,但是以自身挑食、膳食結構不當為主要的原因。青少年階段處于生長發(fā)育階段,其對鐵的需求量較高,在食物中鐵元素的攝入量不足的情況下,其機體極易發(fā)生缺鐵性貧血情況。而被調查的缺鐵性貧血青少年中有近40%的患者存在挑食、偏食行為,不喜進食含鐵量豐富的蛋類、青菜以及動物肝臟類食物。而其余由于飲食不當而造成的貧血患者,主要是由于其對于營養(yǎng)均衡攝入了解不足,日常飲食中含鐵量不足以滿足機體需要,導致青少年發(fā)生缺鐵性貧血。此類患者通常呈現(xiàn)輕度或中度貧血,對于其精神和機體的發(fā)育有著重要的影響。
鐵吸收障礙是由于機體對所攝入的鐵無法有效吸收而造成的鐵缺乏[4],其也是造成缺鐵性貧血的原因之一。鐵吸收障礙重要和膳食結構、生理因素和日常營養(yǎng)狀況有關。在日常膳食中,當含草酸、磷酸、植酸的食物以及茶和咖啡等攝入量過高時,其可與體內的鐵所發(fā)生反應,使鐵沉淀不宜被機體吸收。另外當患者做過胃部手術或者胃酸分泌過低、長期服用H2受體拮抗劑以及質子泵抑制類藥物都可以降低機體對鐵的吸收能力。
鐵損失造成是除飲食因素外另一個造成缺鐵性貧血的主要因素,尤其是機體長期慢性失血,即使失血量僅為3-4ml/d,也可引起缺鐵性貧血。由各類胃腸疾病或者長期服用阿司匹林都可引起慢性失血。而青少年女性在其生理期內月經量過多,也可引起缺鐵性貧血[5]。研究發(fā)現(xiàn),青少年女性中有部分女性存在著子宮功能性出血,其缺鐵性貧血發(fā)病率高于健康的青少年女性。其他如腎臟功能性障礙、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以及惡性腫瘤等也是導致青少年缺鐵性貧血的發(fā)生原因之一,均可導致機體的紅細胞含鐵量下降,造成機體出現(xiàn)缺鐵性貧血。
結論:
導致青少年患者缺鐵性貧血的原因較多,在臨床治療時,要根據(jù)患者的發(fā)病原因,有針對性的進行治療,并對青少年進行相關知識的宣傳教育,提高青少年缺鐵性貧血認知度,降低缺鐵性貧血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王燕,蔣競雄.兒童缺鐵性貧血的防治[J].中國婦幼衛(wèi)生雜志,2010,1(4):221-224.
[2]張之南,郝玉書,趙永強,等.血液病學,第二版[M].北京:人們衛(wèi)生 出版社,2011:284-291.
[3]鄒堯,竺曉凡,缺鐵性貧血[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0,25(02):158-160.
[4]馬薇,夏蕓,郭力文.不同人群缺鐵性貧血危險因素探討[J].中國臨床醫(yī)生雜志,2014,42(10):87-90.
[5]黃香娟,李樂.湖南省高校女生鐵缺乏癥的流行病學調查原因分析及治療措施[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3(1):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