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芳
閱讀就是對書面信息進行認知構建的心理語言過程。閱讀是英語學習過程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人們通過閱讀學習,獲得外來信息,因此閱讀的過程實質上就是獲取信息的過程。20世紀80年代初,卡魯爾等人提出了“現代圖式理論”。根據這一理論,在閱讀教學中,人們將圖式區(qū)分為內容圖式與形式圖式。內容圖式指讀者對一篇課文的熟悉程度,即狹義的背景知識;形式圖式指讀者對課文結構排列的熟悉程度,即通常所說的篇章知識。
作為一名英語教師,應深知我們的閱讀教學目標是什么,有的放矢才能高效。正如《英語課程標準》對初中學生閱讀理解的目標部分描述的:初中學生應該:(1)能根據上下文和構詞法推測、理解生詞的含義;(2)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3)能找出文章的主題,理解故事的情節(jié),預測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和可能的結局;(4)能讀懂常見題材的閱讀材料;(5)能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運用簡單的閱讀技巧獲取信息。
教師應如何組織閱讀教學以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提高英語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呢?
第一,必須改變閱讀教學觀念,在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為主導,確立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加強對閱讀的基本技能的訓練指導?!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比~圣陶先生曾說:“教師之為師,不在于全盤授予,而在于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領悟之源光開,純熟之功彌深,乃為善教者。”因此,在提倡素質教育的新形勢下,教師應避免像以往一樣“滿堂灌”,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對閱讀的速度、技巧及猜詞技巧等作相應的指導。為了提高閱讀速度,可對學生進行泛讀、速讀、略讀、尋讀等閱讀方式的指導。泛讀是指廣泛閱讀、大量設計不同領域的書籍;速讀可采用計時方式,每次進行5~10分鐘即可,不宜太長,因為計時閱讀,精力高度集中,時間一長,容易疲勞,精力分散,反而乏味。閱讀前先記下開始時間,閱讀完畢記下停止時間,即可計算出本次閱讀的速度。隨手記下,長期堅持,必定收到明顯效果。
第二,應采用語篇教學法。篇章是具有內在邏輯相關性的結構系統(tǒng)。語句的連貫,并不一定能夠形成篇章,原因是連貫只能保證語句間能建立起一定的邏輯關系,但不能保證作為一個結構系統(tǒng)所必需的完整性,這種完整性反映在邏輯關系上,就是邏輯的完備性。如果我們把語言基礎知識從它的載體(篇章)上剝離下來,鼓勵教師教學一個個語言點,所理解到的知識便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這無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無助于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無助于閱讀技能和習慣的培養(yǎng),因此閱讀課的教學過程應該由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體,按“整體——局部——整體”的方法指導學生進行整體閱讀和訓練。
第三,閱讀中應以提問為契機,精心設計各類問題,采用問題教學模式。閱讀并非被動的解碼過程,而是一個語言心理的猜測過程。讀者在對語言層次的詞語進行解碼的同時,也在運用自己的知識對文章的下文進行預測,閱讀過程應是檢驗自己的預測、修訂自己的預測、再進行新的預測的過程。整個閱讀過程實際上就是讀者與文章的交互過程。因此,提問無疑是引導學生進行“預測——檢驗預測——再預測”的最佳方式。古希臘的學者普羅塔戈早在三千年以前就指出:“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苯處煹呢熑尉驮谟谟米约旱男切侵鹑c燃學生的火把,而有效的提問正是這種星星之火。實際上,教學始于提問,并以進一步的提問來推進。提問可以喚起學生注意,鼓勵學生參與;檢查學生對閱讀任務的準備情況,幫助學生回憶,運用相關知識,幫助學生對文章進行理解;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確定學生對文章基本事實的理解。
第四,閱讀后的強化。閱讀后應利用對比、圖表等手段再現文章的整體結構,設計形式多樣的練習對語言知識加以鞏固,閱讀可以結合聽、說、寫來加強訓練。如閱讀材料可以作為聽力材料,可以改為完形填空,可以作為討論的話題,還可當作書面表達要求學生進行改寫、續(xù)寫等,同時融合課外閱讀。目前,閱讀教學主要是通過課堂來完成,課外閱讀能拓寬學生的新視野。常言道:“厚積薄發(fā),熟能生巧。”沒有大量的閱讀輸入,就不可能有良好的運用性輸出,更談不上創(chuàng)新運用了,大量的閱讀也可以幫助學生擴大詞匯量,鞏固語言知識,豐富認知圖式。閱讀是一種技能,雖然可以通過培訓學習一些技巧,但要真正獲得技能,最終仍然要通過大量的課外閱讀來完成。
第五,課堂教學要形成模式。好的模式代表著良好習慣,習慣的力量不可小覷。歌德說過這樣一句話:“由于習慣的力量,我們總要看眼已經停了擺的鐘,似乎它還在走。”“把一個信念播種下去,收獲的將是一個行動;把一個行動播種下去,收獲的將是一個習慣;把一個習慣播種下去,收獲的將是一種性格?!贝_實如此,我們身為教師,在教育學生養(yǎng)成良好習慣去獲取成功的同時,自身也應該看到在爭取教育事業(yè)成功的道路上,良好習慣的重要性。
總之,要提高英語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教師要改變教學觀念,充分實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加強對學生閱讀技能的訓練;采用語篇教學法;閱讀前作有效的導入;采用提問教學模式,有效地設問貫穿整個閱讀教學過程;閱讀后加強訓練以鞏固;擴大課外閱讀量,形成一套科學的閱讀習慣,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必會取得良好教學效果。同時,只有教師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倡導體驗參與的教學模式,才能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才能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才能真正實現教育的目的和意義。
參考文獻:
1.史道群.淺談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設計[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5(5).
2.胡春洞.英語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實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