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良
名勝與名聲
朱國良
平等的文化是開放的、寬容的文化,即贊賞成功,也容得下錯誤和失敗。平等文化是尊重社會多元化的文化,名利不應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標準
閑適時代,愛去走走。這一日,結伴去遠郊一座千年古剎游玩。寺廟坐落深山之中,殿宇巍峨、庭院清幽,保留著明清時期的風貌特征,故素有江南“第一古剎”的美名。游人到此,既可享受寺外明媚的自然風光,又能領略深厚的文化內涵,實為清心幽雅之地。
然而,這樣的氛圍被熙熙攘攘的游客一掃而空。到處是人頭簇動,人聲鼎沸,焦灼、煩躁的情緒彌漫在空氣中;垃圾隨處可見,花木受損被折。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難以讓人賞心悅目。幾次想駐足多看一眼,卻惹得旁人不耐煩,或是一不留神成了他們鏡頭中的風景。無奈只得悻悻離去。
歸途中,又遇到了另一座寺廟。心想既然這么遠來了,總不能一無所獲而歸,遇上了總是有緣,去看看罷。沒想到這個不經意的決定竟使我收獲意外驚喜。
寺內游人寥寥,十分清靜幽雅,始于遼代的建筑群,錯落有致,古樹抱塔,松柏森森,莊嚴肅穆,更有鐘聲悠揚,令人心神寧靜。就在這挺拔蒼翠的參天古樹間,在飛檐挑角的紅墻琉璃瓦間,我細細探詢禪意,內心回歸寧靜。直至夜幕降臨,才依依不舍離去。
僅相距幾公里的兩座寺廟,因名氣不同,遭遇和環(huán)境卻如此不同。不過想來也并不覺得詫異。但凡冠之以“天下第一”、“東方什么”的盛名,必然會格外吸引眼球,難逃眾人追捧。而過度的“追捧”,往往帶來傷害,除了設施、環(huán)境的破壞,更要承受人們“慕名而來,敗興而歸”的失望。由此看來,出名實在是大不幸。這也是佛家“事不可太盡,凡是太盡,緣分勢必早盡”的禪意吧。
在現(xiàn)實生活中處處是這樣的例子,無論是運動會的冠軍,還是演了一部電影或唱了一首歌而瞬間大紅大紫的藝人,甚至得了諾貝爾獎的作家,一夜之間就成為了媒體報道的焦點,冠之以“中國有史以來的”、“世界之最”什么的頭銜,記者圍堵,粉絲追捧,應接不暇的各種應酬活動……熱鬧過后,再無突破,過度關注很快成了負擔,無法再做到像成名之前那樣有時間有精力去潛心專研,事業(yè)往往從此停滯不前。而各種質疑、攻擊更是蜂擁而至,落井下石的有之,冷嘲熱諷的有之,于是便有了“名人三秒鐘壽命”的理論。
俗話說“滿口飯不能吃,滿口話不能說”,意為凡事要有分寸,當留有余地。在名勝之中,蘇州天平山上的白云泉,細流晶瑩,如珠似玉。行家有論:此泉決不比那些號稱”天下第一泉”的泉水遜色,然而在泉邊的巖壁上,卻刻著五個大字“吳中第一水”,這五個字奇妙在不以天下第一嚇唬人。雖然它也稱第一,但只是說自己是區(qū)域很小的“吳中第一”,況且還把一個“泉”字換成了一個“水”字,則愈加顯出謙遜的風度、開明的氣質。
這“吳中第一水”,我覺得這分明是一塊“警策牌”,對無端自視頗高,目中無人者,分明是一種十分婉轉的規(guī)勸和誠懇的告誡。在生活中,有些人覺得自己比天高幾分,比地厚幾寸,一開口,就霸氣十足,火氣蠻旺,痞氣發(fā)作,匪氣橫溢,總有點“舍我其誰”的味兒,在他們身上與靈氣、文氣、素養(yǎng)、修養(yǎng)相去甚遠。慣于唬人嚇人,只會裝腔作勢,正是沒有啥本事的寫照,明眼人一看便知,古人言:“驕不可長,欲不可縱,樂不可極,志不可滿?!憋@然,拉大旗作虎皮、硫化銅當金子的作派,遲早被人要識破,終是“門背后拉屎——到不了天亮的”!
縱觀歷史,但凡智慧者,總能保持榮辱不驚的淡定,總能堅持理性的思考,去除浮躁,保持謙虛的本色,面對外界各方聲音,都能做到“心如巨石,風吹不動”。我總覺得,我們的社會缺乏的是平等文化,人們通常對成功人士頂禮膜拜,趨之若鶩,對失敗者不分青紅皂白嗤之以鼻。平等的文化講求的是眾生平等,一視同仁,社會能以平常心對待名利成功。平等的文化是開放的、寬容的文化,即贊賞成功,也容得下錯誤和失敗。平等文化是尊重社會多元化的文化,名利不應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