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婷婷
摘 要:音樂作為藝術類學科,學生不僅需要持之以恒,還需要教師引導方能探得其中奧妙。教師富有魅力,學生精神集中;教師富有魅力,學生聽指揮;教師富有魅力,學生愿意探討。教師的魅力對學生學習具有很大的影響,富有魅力的教師總能將課堂推向一撥又一撥的高潮,在不知不覺中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
關鍵詞:音樂;教師魅力;課堂教學
藝術類科目的學習狀況大多如此:學習伊始,學生興趣高昂,等開始的新鮮感消退、教師開始規(guī)范化培養(yǎng)后,學生的熱情就大幅削減。這對教學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渡過這一道坎的方法有許多:外界施壓、培養(yǎng)學生對課堂的興趣、教師吸引學生注意力等方法。外界約束這一辦法是大多數(shù)家長和教師使用的辦法,通過教師和家長給予學生高壓環(huán)境,迫使其學習。這對學生自由散漫行為雖然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但“關得住身未必關得住心”,耗費大量的精力,效果未必明顯,還有可能讓學生產(chǎn)生一定的負面情緒。普遍認為讓學生對音樂產(chǎn)生興趣是較好的教學方式,教師激勵、引導學生,使學生從上音樂課轉變?yōu)橄雽W音樂。通過轉變學生的想法,使學生在學習上由被動變主動,效果良好。但其中有一些障礙較難解決:師生的年齡層次有一定間隔,一部分教師自認為有效的教學方式實際效果并不明顯;目前教學情況為一對多,教師精力有限,難以照顧每個學生;每個學生的性格習慣又各不相同,教師難以完全把控。而如果提升教師的個人魅力,讓學生主動注意教師,學生喜歡教師,喜歡教師的授課方式,學生自然而然地就能產(chǎn)生學習興趣。相比直接培養(yǎng)學生對課程的興趣,培養(yǎng)教師自身魅力更加簡單容易,可控性更強,是一種優(yōu)秀的教學思路。
一、從學生的眼中尋找自身的魅力
教師的個人魅力可從多個角度去展現(xiàn),如儀表、性格、思維、態(tài)度、精神。學生對教師是敏感的,當新學期開始,學生迎來了新老師,學生之間或多或少會對老師進行評論,這是學生對老師的第一印象,而第一印象就包含了魅力所在:
“老師一臉嚴肅,會不會很嚴格呢?”
“老師在上課時和我們開玩笑呢,真好玩。”
“老師在課上居然認真地思考了我提出的問題,真好?!?/p>
“老師的那身西裝看起來真棒!”
學生諸如此類的評論對于教師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自我魅力大有幫助。當學生對教師沒有評論時,也就意味著教師不能吸引學生,這時教師就需要改善、放大自身人格魅力了。
二、放大自身魅力,提升課堂效果
學生的直觀感受主要有兩點:看與聽。因此教師的氣質(zhì)非常重要。教師進入教室的時候,學生感受到一股氣息撲面而來,或威嚴、或大氣、或穩(wěn)重、或嚴肅,這便是氣質(zhì)。我的物理老師便是如此,一個瘦小并彎著腰的老頭。但他的衣著總是干凈整潔、一絲不茍,目光總是炯炯有神,在他身上我們感受不到老年人的衰老之氣,而是一股朝氣、一股正氣,多年后我仍然清晰地記得老師那炯炯有神的眼睛。在藝術的課堂尤其如此。音樂偏向感性,學生對氣質(zhì)更加敏感,如果教師衣著得體,干凈整潔,朝氣蓬勃;談吐優(yōu)雅,娓娓道來;舉止大方,意氣風發(fā),便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便是聽。一堂課絕大多數(shù)的時間都是教師講學生聽,倘若一堂課四十分鐘的“大米飯”式教學,學生無趣,教師也身心疲憊。因此不妨換一種說話方式。
1.善用比喻
音樂不同于美術,更考驗學生的空間想象力與抽象思維能力。而如果加入一些恰當?shù)谋扔?,學生不僅更加容易理解,還能成為課堂的“潤滑劑”。比如《帕赫貝爾的卡農(nóng)》,如果枯燥無味地說:“同一段旋律在多個聲部先后出現(xiàn),一個聲部的曲調(diào)一直在追尋另一聲部,直到最后一段,融合在一起。”學生可能無法很好地理解。但如果這么說:旋律就像一對愛人,不停在不同的聲部中追逐,努力靠近,終于在劇終之前纏綿在一起,就像一個美麗的愛情故事一般,生死相隨,至死不渝。學生不僅一下就理解了這一手法,而且還理解了作者在作曲時的感受。
2.根據(jù)曲目風格改變句式
比如貝多芬《第三交響曲》的第一樂章,雄偉宏壯,教師在講解時可以多用短詞組成的排比句,鏗鏘有力,使學生能加深感受。而在講解《四季·春》時,曲風柔和優(yōu)美,教師可以使用一些美麗輕柔、相對綿長的語句,或是引用中國古詩詞,加深學生的理解。
3.和學生多交流
學生懼怕教師是因為在學生心中教師一直很嚴厲,不由得敬而遠之。但音樂并不需要過多的嚴肅,相反,教師可以嘗試加入一些幽默的語句,拉近師生距離,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當師生的距離不再疏遠后,鼓勵學生對課堂與教師進行評論,這樣才能了解學生中的教師和課堂是什么樣,進而改進。學生感受到教師的親近以及為學生做出的種種努力,自然會折服,而這正是我們的目的。
教師的人格魅力吸引著學生的目光和注意力,當教師站在課堂上,學生的心在學習上。課下,學生愿意和教師進行深層次的溝通與交流。如此耳濡目染,學生不僅能學到知識,還能培養(yǎng)正確的價值觀,獲得與教師身上一樣的魅力。而這正是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劉亞洲.淺談互動環(huán)節(jié)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應用[J].快樂閱讀,2012(15).
[2]劉芳秀.初中音樂教學中互動教學研究[J].時代教育,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