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以“復旦投毒案”為例反思我國的死刑制度

      2015-11-09 16:50徐宗勝
      中國檢察官·經典案例 2015年10期
      關鍵詞:刑罰合理性

      徐宗勝

      內容摘要:死刑制度是否應當被廢除,一直是我國刑法理論上爭議的熱點問題,“復旦投毒案”的發(fā)生讓這一話題再次升溫。這些年來,死刑不斷地受到質疑和拷問,從刑罰目的論、量刑均衡、刑罰替代措施和死刑效果出發(fā),以“復旦投毒案”為例反思我國的死刑制度,能夠更加直觀的釋明死刑被廢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關鍵詞:死刑廢除 合理性 刑罰

      “復旦投毒案”曾經一度引發(fā)了社會的關注,對于被告人林森浩應不應該被判處死刑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聲音:一種認為應該判處死刑,理由是既然刑法規(guī)定了死刑制度,而且林的行為也符合判處死刑的條件,那么根據“殺人償命”的傳統觀念以及嚴厲打擊殺人犯罪的刑事政策,理應判處被告人林森浩死刑。另外,如果不判處林死刑,那么對于之前的其他殺人犯被判處死刑就是不公平的。法治社會以公平為價值追求,所謂的公平就是同樣情況同樣對待,不同情況不同對待。既然都是殺人,而且都達到了判處死刑的條件,那么就應該相同對待,不能法外開恩。另一種觀點認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即使犯罪分子犯了非常嚴重的犯罪也不應當被判處死刑,只要判處一定的刑罰能夠足以防止其再次犯罪就可以了,刑罰的目的不是報應而是改造。另外,死刑極不人道,世界上有一百多個國家廢除了死刑制度,這是尊重公民生命權的表現。根據社會契約論的觀點,即使是國家也沒有權利剝奪一個犯了罪的人的生命。社會的發(fā)展、人權保障的需求決定了刑罰一定是由重到輕的變化,因此廢除死刑是歷史必然的趨勢。[1]筆者認為我國應當廢除死刑制度,理由包括以下幾點:

      一、刑罰應當堅持目的刑論

      刑罰具有雙重性質:一是懲罰罪犯;二是教育改造罪犯。這兩種性質作為刑罰的兩種手段都是為達到刑罰的目的服務的,我們國家刑罰的目的在于預防犯罪,即一般預防和特殊預防。一般預防的對象是沒有犯罪的人,一般預防的目的是通過對犯罪的人適用刑罰,威懾、儆戒可能會犯罪的危險分子,使其恐懼、害怕受到同樣殘酷的刑罰而不敢去以身試法,即通過讓犯罪分子以外的人看到犯罪的痛苦而防止他們走向犯罪之路。特殊預防的對象是已經犯了罪的人,即通過對犯罪分子適用刑罰而避免其重新犯罪。特殊預防的手段一般包括教育改造、消滅犯罪條件、剝奪生命等方式。不同的犯罪,適用的刑罰也不同,有些犯罪可能更側重一般預防,而有些犯罪可能更側重特殊預防。一般預防與特殊預防是目的刑論的主要內容,目的刑論是以刑罰目的的正當性為刑罰這種“惡”尋求合理存在根據的理論,它主張刑罰的目的不是對已犯之罪的報應,而是關注未來犯罪的預防。報應刑論強調刑罰的施加在于報應,即刑罰的正當化根據是對犯罪分子過去所犯之罪的回報。報應刑論認為,刑罰的科處應絕對以犯罪為其法律上的原因,此外絕不應追求任何目的,因此報應刑論又被稱為絕對主義。報應刑論的缺陷主要表現在:1.國家在立法中設定刑罰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報復犯罪,更重要的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和現有的社會秩序。犯罪侵犯了法益,使得原有的社會秩序和法律秩序遭到破壞,對犯罪分子施以刑罰,恰恰是為了防止他再次犯罪進而危害社會和恢復已經被破壞的秩序,而不僅僅是國家要求犯罪分子為其行為買單。[2]2.犯罪的原因是多種多樣,既有犯罪人自身的原因也有社會的原因,僅以犯罪作為刑罰的唯一原因是不合理的。只是對已經發(fā)生的犯罪行為進行非難、譴責是不足以防止犯罪的,刑罰可以改善行為人的性格,卻不能改善具有危險性格的人的性格,因此必須要考慮到其他犯罪原因。

      自古以來,“以血還血、以牙還牙”、“殺人償命天經地義”等傳統觀念就被視為刑事法律的原則和理論基礎,而我國保留死刑制度也是與古代刑事法律一脈相承的。社會在發(fā)展,時代在變遷,人們的價值觀念也在不斷地發(fā)生著變化,死刑的廢除并非人們所不能接受,比如歐洲的很多國家就廢除了死刑,反而取得了大多數國民的認同。目的刑論恰恰是從刑罰設置的目的角度出發(fā)解釋刑罰的,它更加全面地考慮了刑罰的功能、目標以及影響因素,它認為刑罰的目的不是報復犯罪人,而是防止其再次犯罪。[3]結合“復旦投毒案”中的被告人林森浩,按照目的刑論的觀點,只要足以防止林森浩再次犯罪就達到刑罰的目的了,而沒有必要通過剝奪其生命的報復手段對其適用死刑。

      二、量刑的不公更有可能激勵犯罪

      死刑是以剝奪犯罪人的生命為手段的刑罰方法,是針對社會危害性極大、手段極其殘忍、后果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而設置的刑種,是所有刑罰種類中最重的一種。其適用的條件是社會危害性極大、情節(jié)特別嚴重、造成嚴重后果、手段特別殘忍等?!皬偷┩抖景浮敝械谋桓嫒肆稚仆ㄟ^投毒的方式致被害人黃洋死亡,其犯罪起因是跟被害人黃洋之間小摩擦、小矛盾是分不開的,林森浩采用的投毒殺人手段并非無理取鬧地面向不特定的公眾或其他任何第三人,相比于那些暴恐犯罪、反社會犯罪,其人身危險性和社會危害性輕得多?,F實生活中,很多殺人案件都是發(fā)生在熟人之間,情殺、仇殺比比皆是。也就是說這一類的犯罪都是針對特定對象實施的,如果對象換作是其他任何第三人則不會出現殺人犯罪,因為一個正常的人通常是不會無緣無故地去殺一個跟自己無冤無仇的人的。林森浩也僅僅是將跟自己有過節(jié)的黃洋作為犯罪對象而沒有去殺害其他任何不相關的人,并且也沒有任何跡象表明林森浩具有反社會的性格,更不可能是暴恐分子。

      殺死一個人是死刑,殺死十個人也是死刑,會造成量刑的不公正甚至更有可能激勵人們去犯罪。雖然生命是等價的,結束一個人的生命與結束十個人的生命無法用價值衡量,但是卻可以用社會危害性衡量,林森浩基于仇恨而殺死特定的一個人,暴恐分子基于反社會的心態(tài)而殺死不特定的多人,顯然殺死一個人比殺死十個人的社會危害性和人身危險性輕得多。如果殺一個人與殺十個人的量刑相同,那么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大小也就沒有區(qū)分的必要了,只要達到嚴重的程度就可以適用死刑,這樣會造成死刑條件認定的模糊性和主觀臆斷。筆者認為,即使兩種犯罪行為都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在量刑的時候也應當把兩種犯罪行為作對比區(qū)分危害性的大小,并且也應當采取不同的刑罰種類和幅度。我國《刑法》規(guī)定的死刑認定標準不明確,法院在對某些個案適用死刑的時候自由裁量權比較大,也許立法者設置死刑的目的并非是針對殺死一個人的犯罪,而是針對社會危害性極大的殺死多個人或者多次的犯罪。另外,死刑的擴大適用反而有可能激勵人們去犯更多嚴重的罪,比如搶劫致死會被判處死刑,行為人在得知該法律后果后其犯罪心理很可能會走向極端,既然搶一個人致死要被判處死刑,那么還不如多搶幾個人或再強奸幾個人呢。再比如,李四基于對張三的仇恨而殺死張三,在得知殺死張三會被判處死刑的情況下,李四還有可能會殺死看到自己作案的張三的家人以達到報復和滅口的效果。此時,死刑無疑刺激了犯罪人再次犯罪的心理,增加了案件偵破的難度。有人也舉過同樣類似的例子,如果偷盜十塊錢和殺死殘暴的國王都會被判處死刑,相信更多的人會選擇殺死國王。雖然這個例子是一個設想,但是也可以反映出人們對于不同程度、不同種類犯罪應否被判處死刑的態(tài)度,通過對兩種犯罪的比較,人們顯然傾向地認為更為嚴重的犯罪應該被判處死刑。

      三、死刑存在可替代的措施

      黃洋已經離開了人世,無論如何也是挽回不了的,雖說金錢彌補不了黃洋父母的喪子之痛,但是如果讓林森浩在監(jiān)獄里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為社會創(chuàng)造一份價值,不斷地回饋社會,把他勞動改造獲得的價值以個人或國家的名義補償給黃洋父母,也未嘗不是一種贖罪的方式。我國法律雖然明文規(guī)定了刑事犯罪致人死亡時被害人家屬的賠償請求權,但是司法實踐中較難實現。另外,我們國家也沒有設計以國家補償的方式給予被害人家屬安慰的制度,如果年邁多病、甚至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被害人家屬既得不到被告人的賠償也得不到國家補償的話,必定會引發(fā)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導致社會負擔的加重。根據目的刑論的觀點,刑罰的目的是預防犯罪、維護法律秩序,采取的刑罰措施只要足以防止犯罪人再次犯罪就夠了,而不必要對犯罪人適用死刑。我們國家也應當順應歷史發(fā)展的潮流盡早廢除死刑,取而代之的是終身監(jiān)禁(無期徒刑)或者其他刑罰。筆者認為,對適用死刑的犯罪分子改為終身監(jiān)禁,并讓其用勞動改造的方式創(chuàng)造價值回饋社會、彌補罪過,通過補償的方式向活著的被害人家屬贖罪,通過監(jiān)禁懺悔的方式向死去的被害人贖罪,更能實現刑罰的目的,達到良好的社會效果。再者,死者已逝,何必再制造多余的殺戮斷送另一條年輕的生命,讓兩個家庭都支離破碎、痛不欲生呢?我國曾經發(fā)生過這樣一起案件,一名中國男子殺死了一個外國人,中國法院判處該名中國男子死刑,該名被殺害的外國人的家屬在得知此判決后向中國法院寫了一封信,要求不要判處該名中國男子死刑。因為他們認為死刑太過殘忍,不人道,而且他們國家也早已經廢除了死刑,替代死刑的方式是終身監(jiān)禁。從這起案件也可以看出,廢除死刑是有先例可循的,設置終身監(jiān)禁的刑罰措施并且讓被告人用勞動改造的方式折抵其罪并非行不通。

      四、死刑能否達到震懾犯罪的效果有待商榷

      世界上有一百多個國家廢除了死刑制度,尤其以歐洲國家居多。美國不同的州對死刑存在不同的態(tài)度,有的州保留了死刑,有的州廢除了死刑。從這些廢除了死刑的國家以及州的刑事犯罪率來看,沒有任何證據顯示死刑廢除后犯罪率較廢除前提升了,也沒有任何資料證明死刑的存在能有效地減少嚴重的犯罪(比如殺人、強奸、搶劫等)。[4]有些國家在廢除死刑后犯罪率恰恰降低了,比如立陶宛、越南等國家。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的嚴刑峻法也并沒有真正起到威懾犯罪的作用,因為沒有確切的史料可以證實。并不是說一個朝代的刑罰越嚴苛犯罪就越少,死刑適用的范圍越廣暴力犯罪就越少,相反卻有規(guī)律表明,嚴刑峻法更容易激起民變,促成一個朝代的終結。概括來講,死刑的存在與犯罪率不成反比,死刑的廢除反而可能會降低犯罪率。因此,死刑能夠威懾犯罪的結論是值得懷疑的。既然死刑并不一定能夠帶來良好的社會效果,基于刑罰的目的是預防犯罪而不是報復犯罪、刑罰的措施以能夠足以防止再次犯罪為限的目的刑論的立場,和出于人道主義的考慮,倒不如廢除死刑。

      注釋:

      [1]張明楷:《刑法學》,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475頁。

      [2]馬克昌:《論刑罰的本質》,載《法學評論》1995年第5期。

      [3][意]貝卡利亞:《論犯罪與刑罰》,黃風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2年版,第42頁。

      [4]賀衛(wèi)方:《拷問死刑》,載騰訊網http://v.qq.com/cover/0/0g67dw6i2rib6gv/8o7JiM7Uj7a.html,訪問日期:2015年6月2日。

      猜你喜歡
      刑罰合理性
      從合理性和高效性淺談初中生物多媒體教學的問題與對策
      藥學管理對臨床用藥合理性的影響觀察
      人類為何需要刑罰
      奇遇
      刑罰現代化本體初論:目的與路徑
      斷鹽也是一種刑罰
      關于用逐差法計算紙帶加速度合理性的討論
      關于韋伯科層制合理性的再思考
      施秉县| 巴青县| 曲麻莱县| 武平县| 青海省| 莱州市| 铜梁县| 若羌县| 东海县| 宁乡县| 桃园县| 本溪市| 莱芜市| 凭祥市| 太保市| 内丘县| 根河市| 繁峙县| 繁昌县| 大化| 衡阳县| 万宁市| 青田县| 宝兴县| 阳山县| 双流县| 景德镇市| 资阳市| 尼木县| 永和县| 连平县| 和林格尔县| 横山县| 前郭尔| 万年县| 泸州市| 白银市| 晋城| 赞皇县| 墨江| 通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