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星 李佳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制度的改革和發(fā)展,高校資助工作實現(xiàn)了獎、貸、助等全覆蓋的工作體系。資助對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yè)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國內資助普遍存在“重資助,輕德育”等不足。本文旨在通過對當前國內普通高等院校資助工作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加以分析研究并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高等院校;貧困生;資助
中圖分類號:G647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27-0131-02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迅速,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高等教育經歷了一系列的發(fā)展和變化。1978年恢復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學生成了“時代寵兒”“天之驕子”。那個階段不僅上大學免學費,國家還包分配工作;自1989年高等教育實行收費,但學費相對低廉;1996年部分高校試行并軌招生,學費上漲至千元以上;1997年全面并軌后,學費步入數(shù)千元。高校完備的資助育人體系制度建設也就顯得更為重要了,完善的資助體系可以有效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yè)。
一、當前國內資助工作概況
隨著教育制度的改革,國內高校資助體系已經形成,目前共建立了“獎、貸、助、勤、補、免”和綠色通道并存的資助體系[1]。高校資助政策體系的不斷健全,從制度上保障了不讓一位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讓每一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都享有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2],然而,當今高校在資助育人工作中,存在“重資助,輕育人”的不足,主要采取了“無償”資助的模式,對貧困生自立自強、勵志誠信、感恩等教育極為不利,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資助工作的健康快速發(fā)展。
二、當前國內高校資助工作存在的問題
1.貧困生認定標準有待完善。在高等院校資助工作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對資助工作來說意義重大,但目前主要存在著如下問題:第一,學校無法掌握學生家庭的實際經濟狀況。在認定過程中,往往從《家庭收入證明》等開展認定工作,證明材料的開具單位未對材料真實性進行核準就隨意加蓋公章,學校僅憑《收入證明》無法掌握學生家庭的實際經濟狀況以及能否承擔起學生的上學費用情況。第二,地區(qū)經濟發(fā)展不均衡。各地區(qū)經濟發(fā)展不均衡[3],由生源地民政部門出具的貧困生證明缺乏科學可行的認定家庭貧困的評審標準,且東部發(fā)達省份城鎮(zhèn)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較高,從而導致發(fā)達地區(qū)高校貧困生數(shù)據庫龐大,貧困生總人數(shù)占在校生人數(shù)的比例偏高。
2.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待加強。高校資助工作更注重于經濟幫助而忽視心理健康教育,認為只要對貧困生多給予經濟幫助,一切問題就可迎刃而解,但是在高校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出現(xiàn)心理問題的比例相對較高,他們不僅面臨經濟上的資助,容易產生挫敗感,而且要背負著整個家庭的期望,一旦學習成績不理想更容易產生焦慮心理。自卑的心理使得他們不愿意參與校園活動,更容易產生自卑、自閉的心理,更有極少數(shù)學生還會和條件較好的學生對比,覺得自己和別人有巨大差距,感到社會不公平,導致產生仇恨他人乃至社會的心理[4]。但目前高校對貧困生心理問題重視程度不夠,沒有根據貧困生的特點采取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3.資助資金來源途徑有待拓展。當前高校獎學金、助學金、補貼等各類資助經費均來源于財政支付,與西方起源于教會資助的方式不同的是,我國歷史上的官學長期以來就形成了政府資助學生的傳統(tǒng)。資助工作中對國家、政府的依賴性過強,社會資助偏少,多元化的資金籌措渠道尚未建立起來[5-6]。如果高校能夠爭取更多的社會機構捐贈并設立獎學金或助學金,必將會進一步擴大受助學生的數(shù)量[7-8]。
4.貧困生動態(tài)監(jiān)管機制有待完善。高校目前通過學生申請并提交相關證明材料來認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缺乏對貧困生真實情況的掌握,同時在日常管理中疏于對貧困生在感恩誠信勵志及愛心意識等方面的培養(yǎng),這類貧困生不懂得感恩,表現(xiàn)為冷漠、缺乏愛心,甚至缺失誠信,通過弄虛作假等手段申請貧困生資格,進而擠占了資助資源,但目前高校尚未建立中途退出機制和貧困生黑名單制度。因此,為確保正常的資助工作秩序,必須建立起基于貧困生的動態(tài)監(jiān)管,建立貧困學生中途退出機制。
5.貧困生資助方式有待改善。目前國內除了國家助學貸款、勤工助學等資助需要受助償還或付出勞動外,其他形式的資助方式均為無償資助。但無償資助容易造成學生缺乏自立自強精神。受助群體由于不斷得到無償資助,形成了一種理所當然的心理,他們變得麻木,認為這是理所當然,有的有了第一次無償資助還想要第二次,有的覺得給的太少,還伸手向學校要,他們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不愿意通過勤工助學等主動方式來獲得資助,不愿意從事比較艱苦或者不體面的勤工助學工作,更樂意于“不勞而獲”[9]。也存在著少數(shù)群體,他們整日無心學習,終日沉迷于網絡游戲、忙著談戀愛,成績出現(xiàn)大批次不及格,個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出現(xiàn)學籍異動,更有極少數(shù)被學校勸退。
三、相關對策及建議
1.完善貧困生認定標準,建立生源地城鄉(xiāng)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數(shù)據庫。在貧困生認定過程中,拋棄過去僅僅依靠證明材料作為認定依據的唯一做法,爭取全面掌握學生的真實情況,從日常就餐消費、家庭收入、人均月消費等多方面了解學生的真實生活情況;同時,由于發(fā)達地區(qū)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線設置較高,因此,建議采取把學生生源地城鄉(xiāng)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線設置為該生申請貧困生依據的標準,將最大限度地保障受助群體,同時降低貧困生在校學生總數(shù)的百分比,進一步提高符合條件受助群體的補助水平,杜絕擠占資助資源行為的發(fā)生。
2.關愛貧困生群體,加強對受助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考慮貧困生特點,開展針對貧困生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詢活動,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心。同時,高校應對新生家庭經濟情況和心理健康狀況進行普查,了解貧困生的家庭情況和心理健康狀況,定期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時通過班級心理委員積極觀察貧困生群體中的關愛,提升貧困生的心理調適能力。要讓在校高年級優(yōu)秀貧困生介紹自己擺脫困惑的經驗,指導貧困生擺脫心理束縛,減輕心理壓力,樹立起走向成功的信心。同時要通過積極指導貧困生參加各類社團組織,積極參與各類社會公益活動或志愿活動,在活動中群體之間相互支持,擴大活動范圍,增強貧困生的心理適應性并緩解壓力,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3.加大政府對教育的投資,拓寬資金來源渠道。雖然近年來政府在教育事業(yè)的投入不斷增加,教育投入經費不斷增多,但經費不足且渠道單一仍是制約教育發(fā)展的障礙,也制約了高校資助工作的開展。高等教育經費的增長速度遠遠落后于高等教育規(guī)模的擴張速度,高等教育經費的主渠道單一且很薄弱。因此,要使高校資助工作得到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在增加高等教育的財政性經費投入的同時,還要積極多方面籌措社會資金,轉變工作思路,挖掘社會資源,積極爭取有組織的專業(yè)化的教育募捐,擴充資助資金來源渠道要不斷開拓高校與企事業(yè)單位合作的渠道。
4.建立動態(tài)監(jiān)管機制,進一步完善動態(tài)監(jiān)管制度。高??梢酝ㄟ^嘗試建立個人信用檔案,建立貧困生誠信動態(tài)監(jiān)管制度,通過了解學生申請國家助學貸款和還款、學雜費交納、參加勤工助學、志愿活動、愛心積分情況等,及時掌握學生在校的品行說明、信用記錄等,設立誠信積分制度等,存在虛假信用狀況或不良行為記錄將立即停止發(fā)放國家助學金等,并不再享受在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相關補助補貼,同時納入貧困生誠信體系中的黑名單,進一步完善對貧困生的日常動態(tài)監(jiān)管。
5.推進有償助學,提升貧困生群體的責任意識。高校資助工作將從“無償資助”向“有償資助”轉變,從以助學金、獎學金為主向以學生貸款為主轉變,引導貧困生自主選擇有償資助的方式,通過勤工助學、辦理國家助學貸款(含生源地貸款)等形式,使他們意識到自己必須分攤自己的教育成本,培養(yǎng)他們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拋棄過去“等、靠、要”的懶散習慣,切實提升他們的責任意識,推進有償助學為主的資助工作制度建設,國外多年的資助發(fā)展和趨勢是,以助學金為主的資助政策轉變以為助學貸款為主的資助政策,從無償轉向有償[10-11]。
6.強化誠信教育,提升貧困生群體的誠信意識。建議學校、學院、年級小組相結合的三級誠信教育模式。將誠信教育推廣到院系乃至班級,以班級或年級貧困生群體組成年級小組,開展以年級小組為單位的誠信教育活動,提升誠信教育的參與度,同時加強對參加國家助學貸款學生的誠信教育,不同時段突出誠信教育的重點:申請時加強明禮誠信的教育;放款時加強感恩、自強自立教育;離校前要加強貸款還款和相關法律法規(guī)教育。
參考文獻:
[1]吳毅,王琦.新時期高校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體系研究[J].改革與開放,2012(4).
[2]2011年全國學生資助金近900億,已初步建立資助體系[EB/OL].中國網,[2015-04-13].http://news.china.com.cn/-
txt/2012-01/30/content_24506156.htm.
[3]梁軍.構建和完善高校貧困生幫扶體系的探析[J].高教論壇,2007(5)
[4]吳躍峰.高校貧困生資助問題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08:22.
[5]靳京陽.高校貧困生認定和資助問題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1:28.
[6]劉娟.對高校貧困生資助問題的幾點看法[J].哈爾濱金融高等??茖W校學報,2003(2):67-68.
[7]李娟,龍耀.徘徊在“成年”與“未成年”之間——中國大學生社會資助問題思考[J].中國青年研究,2008(6):33.
[8]李建坡.構建“資助+教育”一體化資助工作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1):33.
[9]姜旭萍.關于進一步完善資助育人工作的若干思考[J].孝感學院學報,2012,32(1):105-108.
[10]王海生.大學生資助觀念和方式亟待轉變[J].高等教育研究,2000(5):39.
[11]甘劍鋒.論高校貧困生資助的六大原則[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