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暢
摘要 “慣習”(Habitus)和“場域”(Fields)這兩個概念是法國哲學家和社會學家先驅皮埃爾·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文化分析的核心概念。本文將利用文化分析理論對微博文化形成原因、表現特征及影響進行探析,力圖揭示微博如何將特定社會的規(guī)則、體系、價值觀念內化于社會成員的心智結構內,體現出具有微博文化特色的思維、知覺和行動。通過剖析微博媒介特性背后的文化圖景,找尋微博媒介屬性呈現的文化因素,以期為新媒體的研究提供新的角度與視野。
關鍵詞 文化分析;慣習;場域;微博
中圖分類號 G206
文獻標識碼 A
微博書寫主體和現代符號消費的時代特征,促成微博成為風行一時的新文化平臺和文化類型。微博書寫一旦完成,符號內容就脫離作者,凝定為自足的文本。這一新的文化類型,以其新的文本形式和別樣的主題,豐富著日常生活的符號內容。承載著個人內觀滿足功能和人際間信息共享功能的微博文本,在文本形式、內容與功能諸多方面,都有與眾不同的個性特征。微博文本的戲謔性、語錄體、片段式、互文性特點作為使用群體性情傾向系統(tǒng)的折射,其背后是一套穩(wěn)定的文化系統(tǒng),本文試圖通過“慣習”和“場域”概念的分析,揭示文化權利如何作用于微博,如何在使用者身上產生潛在的隱性影響,并最終形成一套下意識的行為方式固化于個體成員當中,體現出具有微博文化特征的思維、知覺和行動。
一、“慣習”:微博文本形式特征的原因分析
微博文本的形式特征,跟現代人的思維方式密切相關。思維方式不是先驗性存在的一種抽象物,而是人與世界互動之后,形成的一種認識事物、分析事物、判斷事物的一種能力。不同歷史時期,人們觀察、思考、評價和表達時借助的媒介是不同的,不同的傳播方式作為人與世界互動必須的通道和互動載體,作用于人之后必然塑造出不同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是處于一定時代的人類對客觀世界理性認知的方式,是人們認知與行動的基礎和內在機制。它是人類對于某種客觀規(guī)律把握的方式和程序化路徑,表現為相對穩(wěn)定的定型化的邏輯樣式。當微博成為個人生存方式的一部分之后,微博文本必體現出不同的思維方式并凝定出不一樣的文本特征。
而現代人的思維特征又與其生活的社會文化權利息息相關。文化權利是指文化所擁有的對第三方產生影響的能力,人們通常將政治、經濟、文化列為同一高度,從權利角度而言,他們彼此獨立又相互聯系。與政治權力、經濟權力相比,文化權力的存在更加普遍,也更加隱蔽。比如觀念、習俗、傳統(tǒng)、制度等無時無刻不對人們產生著影響,但這種影響往往又讓人習焉不察。因為從廣義上講,文化就是人類群體整個生活方式和生活過程。
布爾迪厄在研究人的行為是如何被規(guī)范這一問題時,提出了“慣習”概念:所謂慣習,就是由知覺思維、外部評價和人類行動組成的綜合性系統(tǒng),它受到外部社會制度的影響,又深深植根于生命個體物理屬性當中。“慣習不是習慣,它是深刻存在于性情傾向系統(tǒng)中的、作為一種技藝存在的生存性的能力。”
換句話說,慣習是將特定社會的規(guī)則、體系、價值觀念內化于社會成員的心智結構內,它將社會的歷史文化關系作為下意識的行為方式固定于社會個體成員當中,體現為具有文化特色的思維、知覺和行動。由此可知,慣習作為文化權利對于微博的介入主要通過信息生產者和傳播者實現的,由于慣習因人而異,因此具有主觀性。微博生產的最終承擔者是一個個使用微博的用戶,每一名用戶都擁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覺,大批“80后”“90后”的微博使用者導致微博內容在最終表現形式上以戲謔性、語錄體、片段式、互文性為主。
(一)戲謔性、精彩性
艾瑞咨詢研究發(fā)現:“微博的人均單日有效瀏覽時間高于博客服務。雖然微博服務的單頁瀏覽時間短于博客,但其人均單日瀏覽頁面達4.87頁,顯著高于博客服務的3.59頁;微博服務的人均單日有效瀏覽時間達224秒,博客服務為219秒,微博服務略優(yōu)于博客。這表明微博服務雖然內容精悍短小卻不失精彩,能夠吸引受眾有效閱讀”。
微博的書寫主體是年青人,80后、90后成長起來的新一代,是在電子游戲環(huán)境中長大的一代。這代人在網絡游戲情境中,有著充分的游戲主體精神。在游戲中,自己控制著自己的“生死”、性別、年齡、身份……網絡環(huán)境培養(yǎng)了強烈的主體感。在自己支配自己的網絡使用習慣中,現代人逐漸重視個人的價值,以我為中心的表達就不會去考慮承擔宏大的生命意義和社會價值觀。以自我為中心的表達,就會聚集于個人感受與見聞的零碎,雖然這些內容在他者看來瑣碎不堪,但對表達主體而言是生命組成的一部分。也正因為如此,注重個體存在感所需要的粉絲效應,使得微博主在書寫時追求“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效應,一些微博博主在書寫時講求思想性,追求表達一針見血的效果,期望粉絲閱讀時有醍醐灌頂的快感。通過微博進行思想交流也成為使用者生活、學習、工作的一部分,日常點滴的思想精華被及時記錄和分享,那些與之相關的最有價值的信息與資源也通過轉發(fā)功能得以實現。
(二)語錄體、凝煉性
Web2.0的本質特征是傳播與接受互為一體,具有很強的互動性。微博的即時性特征和短文本特征,使互動更為便捷和頻繁。微博的強互動性進一步讓大眾擺脫了個人獨立的、冥想的、反思的思維狀態(tài),此時的思維是整體的、互動的、創(chuàng)新的、跳躍的狀態(tài)。微博的多人在場性互動,讓使用者的思維方式具有了多元整合關聯的特征,從以集體性為主到獨立的個體性為主。
沒有鋪陳烘托,沒有修飾說明,用最少的文字,表達盡可能多的信息。諺語式、格言式的凝煉內容,成了微博文本表達形式的首選特征;意象豐富、意境深遠就成了微博文本的首要審美追求。微博在文本組織上可能并不追求嚴格的系統(tǒng)性和邏輯性。時效性對深度邏輯的超越,使書寫有更多“留白”,促使網民習慣以最簡短最凝練的語言概括事件,將意象性的補充留給了更多關注此事的參與者。
(三)片斷式、互文性
網絡的長期使用,其技術特征必然影響到人的思維特征。網絡具有的超級鏈接特性,任何一個信息片斷,都能迅速跳躍至另一個關聯文本。任何一個完整的文本,都是由若干信息片斷組成的,而其中任何一個信息片斷,都可以關聯至很多個相關的文本。因此只要進人任何一個文本,就相當于進入到一個連接到無數個通道的路口,選擇哪個路口繼續(xù)前行,完全憑個人興趣。一個文本套著若干文本,而被關聯著的文本又同樣套著若干的文本。
盡管每個人都試圖以片斷式的文本內容幫助對象信息減負,但是,無數個人提供的小容量文本又組成了一個巨大的微博話題文本。某一個體提供的小文本又會因此淹沒在巨大的且不斷被補充更新的話題大文本,仍然引不起其他人的注意。為避免被忽略,個人提供的微博小文本可能相互補充,相互說明,不斷強化,以互文性來增強個人微博小文本的影響力不足問題。這樣,在話題大文本中,就存在大量互文的小文本內容。
二、“場域”:微博文本形式特征的表現分析
借用物理學中的磁場理論,布爾迪厄提出了“場域”的概念。他認為場域是各種位置之間存在的客觀關系,而這種客觀關系又會成為一個網絡構型。由此,布爾迪厄研究了形形色色的場域,包括藝術家和知識分子、階級生活方式、名牌高校、科學、宗教等場域,還有權力、法律、居民住宅建設等場域。并且,布爾迪厄將資本作為場域轉換的原動力,他說:“只有在與一個場域的關系中,一種資本才得以存在并且發(fā)揮作用”。他所強調的資本分別是經濟資本、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作為經濟資本可以實現與金錢的立即轉化,并通過財產權確立其合法性。文化資本雖然不能直接轉化為金錢,但是以教育資格的形式被制度化后也能實現與經濟資本的轉化。社會資本強調的是各種社會義務與聯系,它以各種等級和秩序被制度化,在某些條件下也能實現與經濟資本的轉化。由此可知,微博的信息生產與傳播都受制于一定場域當中,這種場域可以理解為信息生產的文化場域,下面筆者將具體分析當下微博所處的文化場域。
(一)大眾文化背景
進入20世紀后,在市場化、技術化和全球化三股浪潮影響下,人類的生存方式由垂直結構變更為橫向結構,從共同生存方式過渡為公共生存方式。垂直結構的社會不論其表現形態(tài)如何各異,但是就其根本而言,卻又有其共同之處,就是要取決于背后的各種關系:國家、民族、家庭、階層、地緣、血緣等等。而共同生存,則意味著生活方式不論表現形式如何各異,都要服從于一個統(tǒng)一的價值標準,共同的社會規(guī)范。不管是強調隱秘生活的私人領域還是強調集體生活的社會領域,都必須統(tǒng)一在一個框架當中。然而,公共生存卻不同,它是離心的,也是匿名的,不服從于任何一個統(tǒng)一的價值標準。它在個人私密空間與社會權力的空隙之間建立起來的是公共空間。于是,社會生活從共同生活轉向公共生活。顯而易見,這是一種為市場化、技術化、全球化所認同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種以聚會、酒吧、廣場、商場、娛樂廳、快餐店、舞廳、體育場、美術館、旅游勝地等等公共場所為核心活動區(qū)域的城市生活的必須方式。在此背景下,人類文化開始發(fā)生根本性的轉換。進入20世紀后,人類開始為創(chuàng)造出一種適合當下的新的文化,為自己的物種建構起一種新的文化適應機制而費盡心力。“地球村”的預言讓人類開始迫切的找尋一種突破自我感受局限的交流方式,去中心、平面化、無邊界、無懸殊是交流的最好方式,這樣的文化認同隨即帶來了文化身份、文化心態(tài)的轉換。大眾文化是一種不再以垂直結構和共同生存為紐帶的文化,而是將聯系建立在橫向結構和公共生存的基礎之上的文化。文化的“流動空間”取代了“地域空間”,一種與國家、民族、種族、地緣、血緣、家庭無關的關系,人人都可以在此共享,王子與庶民同樂。
如同網絡上各種各樣的文化形態(tài)一樣,“微博”這種帶有明顯個性化傳播特質的交互式工具也受到大眾文化的侵染,以至于“微博”上隨處可見普通勞動人民的口水化表達,沒有任何意義懸置的微博文比比皆是?!叭巳硕寄艹鰣觥?,是時代發(fā)展至此的文化需求與重構,微博的興起,正是從技術上滿足了低門檻甚至無門檻的表達欲望。大眾的喧嘩,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個體得到極大解放后自我宣泄的直觀表現,這種宣泄不需要意義,不講究正統(tǒng),甚至以追求離經叛道為目標,微博成為這樣的發(fā)言地,其精英性、意義性和統(tǒng)一中心的社會責任感就會大大降低。大眾文化選擇了微博作為其在新世紀最好的傳承工具,微博也不負眾望的完成了對大眾文化無意義、無深度、無中心內涵的演繹,使其自身在建構媒體責任的時候遭遇種種背景層面的困難。
(二)消費文化背景
鮑德里亞在《消費社會》中寫道:“今天,在我們的周圍,存在著一種由不斷增長的物、服務和物質財富所構成的驚人的消費和豐盛現象。它構成了人類自然環(huán)境中的一種根本變化?!痹谙M時代,任何物品都可以成為消費品,藝術、精神、品味、追求等等。形而上的高貴不得不在現實世界中向消費低下頭,而大眾傳播媒介更是把消費推崇得無以復加。將世家子弟與富豪們的生活不斷放大,甚至將其生活作為高品質的樣本,不斷刺激普羅大眾的消費神經。人們的生活被包裹在“物”當中,而“物”的概念,既包括傳統(tǒng)意義上的物質,還包括現在被“物化”的精神、藝術、形而上的等等。貨幣邏輯成為世人的普遍行事邏輯,再高貴的東西都有價,人們的行為無疑都打上了消費的烙印。20世紀以來,人類精神消費內容逐漸以視聽符號的消費為主,不斷發(fā)展壯大的傳媒帝國將視聽符號的消費推上了一個又一個新的高峰。與實體的物質消費不同,影像性符號的消費更容易讓人欲壑難填,不斷更新的媒介形式,無一不是人類對影像符號消費追求的產物。
微博與其他視聽媒體相比,其特質在于將合法性賦予更新的即時性和內容的碎片性。雖然博客也有即時更新的特點,但是微博將其放大甚至以此特征為標榜,并仰仗此種特征而存在。在這其中,微博的消費行為顯而易見,那就是——即時更新信息是需要付費的。文字或圖片可以通過短信息的方式直接發(fā)布在微博客上,同時支付運營商標準信息費。雖然費用是大多數可以接受的,但是付費這一行為卻改變了言說者和言說內容之間的實質關系,即言說者為自己的言說買單,消費的是生產意義的快感,用付費的方式來獲取表演的機會。至此,消費性質大大改變了微博傳播的意義、目的與手段,話語權與表達權的獲取一旦與利益相連,其傳播性質也就發(fā)生了改變。正如討論傳統(tǒng)媒體社會責任時無法回避廣告商的存在一樣,付費性質的傳播使得微博在眾多社會責任淪喪的缺口中又多了一重風險。
在微博社會中,言說者是高度符號化的群體,他們一方面通過制造意義碎片來完成個體精神價值的宣泄,從中獲得美感滿足和情感滿足,這是對微博技術使用價值的消費;另一方面在高度符號化的媒介形式和虛擬環(huán)境中通過言說彰顯自身的意義,或者塑造自我形象,通過言說對自身重新定位和歸類,是對微博言說符號價值的消費。網絡文化大眾化特征決定了微博的言說方式也是多元的,并無一定之規(guī),自說自話可以被視為個體欲望的投射或者意義的生產。但同時,微博言說也可以視為一個自我消費方式,言說的內容有些是有意義的,有些則完全沒有意義。微博的消費特性,決定了其內容生產者在很多時候并不是為社會責任而提供信息,反而只是滿足自我宣泄的一己私利,因此生產出眾多的微博文化垃圾。
鮑德里亞早就概括過消費社會及后現代社會的文化特征,他認為后現代社會文化的商品化和商品的文化化是并行不悖的,“藝術和娛樂與日常生活混而為一”。事實上,微博作者與他的微博創(chuàng)作之間,從某種程度上可以看做是消費者和消費品的關系。很多微博客作者追求的并不是社會性、負責任性,而是自我封閉性、宣泄性,以自我的姿態(tài)在寫作。自我封閉式的書寫是在眾聲喧嘩時代有意識的保持自己的獨立、自由、不羈的一種方式,只追求自我言說的過程,不在乎言說的效果,不關心閱聽者的感受和反應,也不把是否得到閱聽者的共鳴作為判斷書寫是否成功的標準。這種自言自語、自娛自樂、為說而說、為表達而表達的言說方式,與物質消費的自我陶醉在本質上可以說是同型同構的,究其實質是對電子媒介的一種話語消費。微博所具有的消費功能主要體現在由于信息生產所帶來的精神快感的消費,而這種精神消費的物質成本非常低,以至于可以被現實所忽略,所以對于微博言說的消費應該看作是一種揮霍性消費,它并沒有一定要帶給閱聽者以收獲、啟迪或者意義。大多數微博在傳播過程中微博主享受的就是發(fā)出信息那一刻的宣泄,微博主所消費的也正是支付給運營商的短信費用所換來的言說資格。揮霍性消費決定了微博為說而說,無意義、無深度、無價值,因此,此時微博的消費決定了微博的言說方式重視的是過程性,而非目的性,彰顯的是無機性而非責任性,無意性而非有意性,平面化而非深度化。
三、結語
每一個人都有“妙語偶得”的時候,或者一段巧評,或者一段見聞錄,或者一段黑色幽默,有了微博,任何人的這些“語錄體”短信文學都可以插上網絡的翅膀,傳至千家萬戶。有了說的權力和機會,就有表達的沖動,嘴與手的解放,解放的不僅是嘴與手,也會促成思維的變革和個體的思想解放。平民化的微博電子書寫,影響到的是整個社會的表達能力,改變的是千百年來精英人士能“聽”能“寫”,而普通人只能扮演聆聽者角色的社會表達結構。微博作為一種日常符號凝定而成的文本,其特征形成原因,既在于微博文本的表達主體全民化并成為現代人生活中的重要構成部分,也在于其帶來的言說習慣已經固化到社會成員的心智結構中,大大改寫了整個社會的思維、行動和價值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