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華華??
[摘 要]地理新課標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課程目標。在具體教學實施中,多數教師只重視“知識與技能”目標的落實,而忽視“過程與方法”目標,把生動的研究過程和方法用簡單的結論取代。其實,這三個維度是相輔相成,相互統(tǒng)一的。
[關鍵詞]過程 方法 課程目標 教學案例
[中圖分類號] G63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5)280120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的總目標是:“掌握基礎的地理知識,獲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環(huán)境與發(fā)展問題,逐步形成全球意識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闭n標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表述。
這里的“過程”是學生從未知到已知,從無到有,從陌生到熟悉的認知、思維、心理、行為等經歷。不能理解為是教師的引導、啟發(fā)等教學過程,而是學生對科學研究的一種仿真,是學生的認識、搜集、觀察、比較、歸納等思維和行為過程。因為學生才是教學的主體。當然,這一系列的過程離不開教師的適時點撥和組織掌控?!胺椒ā币卜墙虒W方法,而是研究地理科學的基本方法。義務教育階段的地理學習,地理科學方法主要涉及地理觀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地理比較、地理分析與綜合等。由于課時少,教學任務重,教師很多時候都直截了當地告知學生結論,忽視過程與方法目標的落實。
【案例一】《地圖的三要素》中比例尺的教學。難點是理解比例尺的大小與表示的范圍及內容詳略三者之間的關系,體會不同的比例尺承載地理信息的差異。廣東人民出版社七年級上冊的這部分內容中給出了三幅圖幅相同但實際范圍和內容信息不同的廣州市區(qū)局部地圖,旨在通過比較和分析體會并歸納不同大小的比例尺的功能差異。很多教師只是簡單告知結論:圖幅大小相同時,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實際范圍越小,反映的地理事物越詳細;比例尺越小,表示的實際范圍越大,反映的地理事物越粗略。學生有覺得枯燥乏味懨懨欲睡的,有覺得似懂非懂云里霧里的,之后的習題檢測更是千頭萬緒,不知所措。學生難以理解和接受,更不會遷移到其他具體的情境中。
但是,如果我們換一種思路,設計如下問題讓學生自行逐步探究:(1)圖2.16-A、圖2.16-B、圖2.16-C三幅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2)如果老師首次到廣州,要尋找越秀公園,你推薦哪幅圖?為什么?(3)老師已經到了越秀公園大門口,想進去游園,你推薦哪幅圖?為什么?(4)有1∶50000、1∶500000、1∶5000000三個比例尺如何匹配給這三幅地圖?(5)總結比例尺的大小與表示的實際范圍及反映的地理事物的詳略程度三者間的關系。(6)說說你對不同大小的比例尺的功能有何認識?
如此,學生在針對“不同的比例尺承載信息的差異”這一問題的探究過程中,了解并體會了探究問題的一般過程:確定并提出主題—自制或尋找搜集利用圖文資料—觀察、比較、分析與綜合—歸納總結,得出結論—交流看法,相互補充。時間在快樂而緊張的氛圍中流逝,方法在探究的過程中得到訓練,思維在分析與思考中逐步發(fā)展,教學效率也隨之提高。
【案例二】中國自然環(huán)境中《氣候》教學重難點之一“季風氣候顯著”的教學。理解中國季風氣候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海陸熱力差異大。大部分教師會用圖示加解說的方式讓學生理解這一難點。學生的認識只是停留在記憶的層面,未能真正理解。來看下面片段:
師:為什么我們這里夏熱多雨,冬冷少雨?
生:因為冬夏吹的風不同。
師:為什么不同的季節(jié)盛行的風會不同呢?我們來做一個實驗。
教師準備好了兩個燒杯,分別盛了半杯沙子和半杯水。一個加熱燈,兩個測溫計,一些小冰塊,一張實驗觀察記錄表。
教師打開光照加熱燈,同時對著燒杯中的沙子和水進行加熱,學生等待的同時閱讀實驗觀測記錄表,準備填寫實驗觀測結果。4分鐘后,指名學生上前觀察沙子和水中溫度計的讀數,大家同步記錄。然后用同樣多的冰塊分別倒入沙子和水中,攪拌均勻。3分鐘后,指名學生上前分別觀察沙子和水中的溫度計的讀數,大家同步記錄。實驗完成后,學生對實驗中得到的數據加以分析、比較、思考,進而得出結論:沙子升溫快,降溫也快;水升溫慢,散熱也慢。
繼而進行知識的遷移,同樣在北半球的陸地和海洋,冬季和夏季時,它們的氣溫又有怎樣的差異呢?……
以上片段用時10分鐘左右,學生在整個過程中注意力集中,思維處于緊張的狀態(tài),且認識了實驗法的運用及操作過程“提出問題—形成假設—準備實驗—實驗實施—觀察記錄—分析數據—得出結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深刻地理解了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理解了我國季風氣候的成因,知識與技能目標得到較高質量的落實,地理實驗的方法和過程也有了較為深刻的體驗,對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用實驗的方法獲得并驗證知識的意識都有較大的啟發(fā)和促進作用。
(責任編輯 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