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紅
小學高年級學生應能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式。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為了達到這一閱讀要求,依據S版教材特點及學生實際,教學實踐中,我在“導學、板書、作業(yè)”三方面作了創(chuàng)新嘗試,經過精心設計,探索、總結出點撥式導學模式“熟讀課文——自問自答——質疑點撥”展開閱讀教學,并精心設計圖文式的板書和表格式的課時對應練習,不僅收到省時高效的閱讀教學效果,而且有效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能力。
一、點撥式的導學
小學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學生良好素質的培養(yǎng),如:思想素質、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勞動素質、審美素質、心理素質等,可以在豐富的教材內容中體現(xiàn)。過去閱讀教學中常出現(xiàn)的面面俱到的理性分析、包羅萬象的講解提問、抄抄寫寫的重復練習,均占去了學生大量的寶貴時間。針對上述種種現(xiàn)象,閱讀教學要實現(xiàn)省時高效,作為一名教者,在設計教與學的時候就應該依據課標、教材的要求,從培養(yǎng)學生的素質出發(fā),從將來實用考慮。于是在閱讀教學中,我打破傳統(tǒng)的串講方式,采用“熟讀課文——自問自答——質疑點撥”的三步導學模式進行教學。
熟讀課文。這是閱讀教學獲得成功的前提。俗話說得好,“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如在設計《將相和》一文的導學部分時,我首先要求學生在老師講授課文之前各自認真朗讀課文,最好達到熟練乃至背誦的程度,通過熟讀,對課文的主要內容有初步的了解,這樣在聽課過程中就能做到心中有數。
自問自答。這是閱讀教學的重點環(huán)節(jié)。即是要求學生通過熟讀課文或老師指定的段落,思考所讀文段主要講了哪些問題?自己讀懂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如熟讀了《將相和》后,學生會提出:這篇課文講了哪三個小故事?它們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將相不和的原因是什么?又是什么原因讓將相和好如初?在學生充分自讀文段、思考答案的基礎上,再要求學生把自己的答案或不解的問題在小組、全班交流、討論,讓大家各抒己見,判斷答案是否準確、全面。此環(huán)節(jié)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質疑點撥。這是閱讀教學的關鍵,是知識的升華,這一環(huán)節(jié)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激活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在學生完成了“熟讀課文和自問自答”這兩個學習環(huán)節(jié)后,已對課文內容已有了全面的了解,課堂上我留出足夠的時間,用于鼓勵學生敢于質疑、善于質疑,把自己還沒讀懂的部分(包括不理解的字、詞、句)提出來,供全體同學交流討論。老師則在關鍵的問題上給予必要的點撥引導,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達到教師教得到位,學生學得更到位。
二、圖文式的板書
著名的語言學家張壽康先生說過:“板書是語文教學的直觀因素,對啟發(fā)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學生的智力起很大的作用。”板書是作者的思路、教者的教路、學生的學路三者融為一體的藝術結晶。好的板書能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對學生分析能力、概括和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都起到積極的作用。因此我們一定要精心設計每篇課文的板書,要充分體現(xiàn)簡明扼要、重點突出、條理清楚、富有啟發(fā)性等特點。
《將相和》一文,通過認真朗讀,集體交流,我們不難理出作者寫作的兩條主線:一是以事情的發(fā)展為序。理清這一主線,也就達到了讀寫結合的訓練目標——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二是以文章的中心為主線。圍繞“將相都有一顆共同抗秦的愛國心”寫明了將相之間由“和——不和——和”的經過。為了便于學生理解課文,我設計了圖文式的板書。
這種圖文式的板書設計循著作者的思路,把文章的主要內容及中心思想了然于黑板上,也把作者、教者、學者的思路融為一體,脈胳清楚,便于教者的點撥引導,利于學生領悟、復述文章的內容和體會作者情感,從中學習到按事情發(fā)展順序進行寫作的方法,也為學生自學同類課文提供了借鑒作用。
三、表格式的作業(yè)
課堂練習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理解、鞏固和反饋知識的手段,是由感性認識升華到理性認識的關鍵,它具有發(fā)展智力、啟迪思維能力的作用。特別是強調閱讀教學要做到省時高效的今天,設計好課時對應練習尤為重要。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改變過去先分析課文、后集中完成練習的習慣,精心設計好每一課時的對應練習,既講求針對性,又體現(xiàn)實效性,力求達到花時少、容量大、效果佳。我還設計表格式的練習讓學生口頭作答,既醒目又快捷,既能鞏固雙基,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練到了點子上。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