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綏邦,支永發(fā)
(青海紅十字醫(yī)院,西寧810000)
胰腺癌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外科手術是其主要治療手段[1,2],但術后易復發(fā)和轉移,已成為患者術后死亡的主要原因[3]?,F(xiàn)對106例行胰腺癌根治術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探討術后發(fā)生肝轉移的危險因素。
1.1 基本資料 研究對象為106例于2010年6月~2014年6月在青海紅十字醫(yī)院行胰腺癌根治術患者。納入標準:①組織病理學檢查明確診斷;②具有胰腺癌根治術指征,且均為R0切除;③術前不合并肝轉移,且無其他重大器官損傷;④臨床資料齊全。排除:①圍術期死亡者、自動放棄治療者,以及行姑息治療者;②術前發(fā)生肝轉移者;③合并其他重要器官損傷及精神疾病者;④臨床資料不全者。106例患者中,男71例、女35例,年齡29~79(59.23±8.21)歲,BMI 21~30(23.5 ±1.8)kg/m2;血型:A型30例,B型29例,AB型6例,O型41例;首發(fā)癥狀伴隨腹痛者69例。術前血紅蛋白>120 g/L 85例,≤120 g/L 21例;術前總膽紅素>150 μmol/L 30例,≤150 μmol/L 76例;術前白蛋白 >35 g/L 69例,≤35 g/L 37例;術前CA19-9>500 U/mL 15例,≤500 U/mL 91例;術前肝功能分級:A級62例,B級44例;術前合并癥:糖尿病28例,高血壓24例,乙肝15例,脂肪肝19例;腫瘤直徑>4 cm者36例,≤4 cm者70例;腫瘤部位:胰頭65例,胰尾36例,全胰癌5例;病理類型:導管腺癌90例,非導管腺癌16例;有脈管癌栓13例,無脈管癌栓93例;TNM分期:Ⅰ期13例,Ⅱ期86例,Ⅲ期7例;組織分化程度:高分化9例,中分化51例,低分化46例;術式:胰十二指腸切除術61例,胰體切除術34例,全胰切除術11例;手術時間>300 min 68例,≤300 min 38例;術中出血量>500 mL 51例,≤500 mL 55例;術后行化療70例,未行化療36例。術后隨訪至2015年6 月,隨訪時間12~60(21.78 ±9.27)個月,術后發(fā)生肝轉移41例。
1.2 術后肝轉移危險因素分析 根據患者術后隨訪期間是否發(fā)生肝轉移分為肝轉移組41例、無肝轉移組65例。收集兩組臨床資料,并進行單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確定胰腺癌術后發(fā)生肝轉移的危險因素。
單因素分析顯示,年齡、BMI、術前肝功能分級、合并脂肪肝、脈管癌栓、癌組織分化程度、術后化療與胰腺癌術后發(fā)生肝轉移有關(P均<0.05)。見表1。
將單因素分析中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指標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60歲(OR=1.142,95%CI:1.123~1.798)、BMI≥23 kg/m2(OR=3.012,95%CI:1.301~6.973)、術前肝功能分級 B 級(OR=3.150,95%CI:1.702~5.829)、有脈管癌栓(OR=4.212,95%CI:1.531~11.588)、組織分化程度為低分化(OR=3.012,95%CI:1.301~6.973)、未合并脂肪肝(OR=0.539,95%CI:0.354~0.821)、術后未化療(OR=1.957,95%CI:1.331~2.877)為胰腺癌術后發(fā)生肝轉移的危險因素(P 均 <0.05)。
表1 胰腺癌術后發(fā)生肝轉移的單因素分析[例(%)]
肝臟是機體維持代謝平衡的重要器官,在體內具有去氧化解毒、儲存肝糖元、合成分泌性蛋白質等重要作用。據統(tǒng)計,胰腺癌術后發(fā)生肝轉移的比例達35%以上(本組為38.68%),術后發(fā)生肝轉移者預后差[4,5]。因此,早期篩選胰腺癌術后發(fā)生肝轉移的危險因素具有重要意義。
有研究報道,合并乙肝是胰腺癌發(fā)生肝轉移的危險因素[3];BMI、組織學分級、合并脈管癌栓亦為發(fā)生肝轉移的危險因素[1]。本研究單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年齡、BMI、術前肝功能分級、未合并脂肪肝、脈管癌栓、組織分化程度、術后化療是胰腺癌術后發(fā)生肝轉移的危險因素。年齡<60歲者肝轉移發(fā)生率高的原因可能與本研究觀察例數較少有關;BMI>23 kg/m2、術前肝功能分級B級者術后肝轉移發(fā)生率高的原因尚不明確,與國內一些研究[6~10]結果并不一致,可能與患者自身免疫能力低有關。未合并脂肪肝者肝轉移發(fā)生率高的原因為脂肪肝對血管形成有抑制作用,可抑制轉移灶的形成,且其肝組織內有大量脂肪酸沉積,而ω-3脂肪酸對腫瘤的生長具有抑制作用[11,12]。腫瘤組織分化程度為低分化者術后肝轉移發(fā)生率高的原因為低分化腫瘤的細胞運動能力及浸潤能力均較強,更容易侵入淋巴管與血管。
綜上所述,年齡 <60歲、BMI≥23 kg/m2、術前肝功能分級B級、有脈管癌栓、組織分化程度低、未合并脂肪肝、術后未化療為胰腺癌術后發(fā)生肝轉移的危險因素。臨床上應針對其危險因素進行積極干預,預防術后肝轉移的發(fā)生。
[1]孟澤武,陳燕凌,韓圣華,等.胰腺癌術后肝轉移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腫瘤雜志,2015,37(4):312-316.
[2]金洲祥,徐曉武,吳丹,等.3TSR對裸鼠胰腺癌肝轉移抑制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11,17(6):513-514.
[3]孟澤武,陳燕凌,朱金海,等.胰腺癌術后肝轉移的治療策略及預后分析[J].中華胰腺病雜志,2015,15(1):34-38.
[4]劉鳳永,王茂強,段峰,等.胰腺癌肝轉移的介入治療[J].中國腫瘤臨床,2012,39(6):331-335.
[5]馬峰,王學林,吳雄志.血清腫瘤標志物和肝功能指標聯(lián)合檢測在胰腺癌肝轉移診斷中的價值[J].山東醫(yī)藥,2011,51(15):36-38.
[6]李澤朝,周勇,羅詩樵.胰腺癌肝轉移患者多學科綜合治療臨床分析[J].腫瘤防治研究,2015,42(2):154-158.
[7] Conroy T,Desseigne F,Ychou M,et al.FOLFIRINOX versus gemcitabine for metastatic pancreatic cancer[J].N Engl J Med,2011,364(19):1817-1825.
[8]歐陽華強,潘戰(zhàn)宇,謝廣茹.胰腺癌肝轉移治療進展[J].中國腫瘤臨床,2014,41(2):138-141.
[9]王治國,石慶學,郭佳,等.CA19-9、增強MRI和PET/CT在胰腺癌診斷及分期中的價值[J].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2014,21(5):507-510,519.
[10]吳會國.胰腺癌肝轉移局部化療相關研究[J].山東醫(yī)藥,2012,52(32):72-74.
[11]Kindler HL,Richards DA,Garbo LE,et al.A randomized,placebo-controlled phase 2 study of ganitumab(AMG 479)or conatumumab(AMG 655)in combination with gemcitabine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pancreatic cancer[J].Ann Oncol,2012,23(11):2834-2842.
[12]胡方方,周家華.胰腺癌肝轉移相關分泌蛋白質的篩選[J].東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0,29(4):367-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