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必清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往往是學生知識的獲取與認知的建構不能有效地結合,學生認知過程與知識結構不能協同發(fā)展。而當前我們的教育對象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往往生活經驗貧乏,而這種生活經驗又是引起學生情感體驗的基礎。因此,我們積極倡導把“體驗學習”融入到數學教學活動中。
【關鍵詞】小學數學;體驗學習;實踐
所謂“體驗學習”,是指人在實踐活動過程中,通過反復觀察、實踐、練習,對情感、行為、事物的內省體察,最終認識到某些可以言說或未必能夠言說的知識,掌握技能,養(yǎng)成行為習慣,乃至形成某些情感、態(tài)度、觀念的過程。它也是人最基本的學習形式。因此,在教學活動中融入“體驗學習”,我們必須注重“體驗學習”的認識和實踐,其主要做法有:
一、課前預習體驗,為課堂教學奠基
“體驗學習”是以學生動手操作、直觀感受等活動方式,獲取感性材料和一定的經驗,作為思維活動的基礎,去認識新的知識?!绑w驗學習”的過程也就是“體驗——認識——再驗——再認識”的過程。因此,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課前預習的良好習慣。小學生由于缺乏生活的經歷,有些知識學起來感到吃力,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這些知識前,組織學生參觀或收集生活中相應的數學素材,為數學提供感性認識。
可以看出,在學習新知識之前,先讓學生自己學習課本知識,體驗教材內容。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初步的感受,而這種感受既為學生學習新知識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充分體驗知識的產生、形成騰出更多時間。
二、課中提供機會,為實踐體驗搭臺
數學的產生源自于生活實踐。體驗是學習個體在數學活動中的行為、認知與情感的整體參與。數學課堂上的行為具體表現為:看一看、摸一摸、擺一擺、拆一拆、拼一拼、折一折、剪一剪、畫一畫等各種形式的感官活動。體驗除了感官活動,還需要猜測、類比、分析、驗證、歸納、推理等各種思維活動。課堂教學中,教師指令性的、沒有思考空間的各種操作活動并不是體驗,它僅僅是模仿性的機械操作而已。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實踐體驗可以把握住以下幾個要點,讓“體驗學習”真正落到實處。
1.寓教于樂,融“體驗教學”于“玩?!敝?。
愛玩是小學生的天性,是他們的興趣所在,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促進人們素質個性發(fā)展的最主要途徑是人們的實踐活動,而“玩”正是兒童這一年齡階段特有的實踐活動形式。在教學中,我們把課本中的一些例題轉化成“玩耍”活動,從“玩”中體驗抽象的數學知識。
如:教學行程問題之前先組織學生進行有趣的表演。讓兩個學生站在教室的前后兩個墻腳前,準備相對而行,請另一個學生喊口令,學生說:“出發(fā)?!眱蓚€學生很快撞在一起,我立刻在黑板上畫出他們行走的示意圖,告訴學生這就叫相遇,我再讓兩個學生一個在前慢行,一個在后快走,做一次追及表演。命令一下,快的很快把慢的追上。我又在黑板上畫出他們行走的示意圖,告訴大家這就叫做追及……。教室里一片歡聲笑語,學生仿佛感到這不是在上課,是老師領他們玩,這樣一玩竟不知不覺地理解了行程問題的概念和數量關系。
2、注重過程,讓“體驗學習”在操作中實踐。
教與學都要以“做”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學做合一”的觀點。在美國也流行“木匠教學法”,讓學生找一找、量一量、拼一拼……因為“你做了你才能學會”?!白觥本褪亲寣W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學。
3.倡導合作,讓“體驗學習”在交流中強化。
體驗中的數學活動還包括合作與交流。這是因為數學建構活動有其社會性質,也就是說,“個人創(chuàng)造的數學必須取決于數學共同體的‘裁決,只有為數學共同體所一致接受的數學概念、方法、問題等,才能真正成為數學的成分?!币虼?,個體的經驗要與同伴和教師交流與分享,才能達到共同建構的目的。而“說”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主要方式。所以,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設“說”的機會,讓學生在交流中感受數學,體驗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數學,萌發(fā)我要學數學的心理需求。例如,在教學“10以內各數的認識”時,讓學生用第幾排第幾個來闡述自己坐的位置;讓他們說出家里的電話號碼是由哪幾個數字組成的;讓他們說出教室里有幾扇門,幾個窗戶;說出自己書包里有幾支筆幾本書;家里有幾口人,幾個大人,幾個小孩。他們完成這些題目時,興致特別高,大膽踴躍地進行交流。孩子們在交流中體驗到數學的存在,感受到數學的樂趣。通過交流家里的電話號碼,知道了由于數字的排列順序不同,構成的電話號碼也不同,解決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領悟了數學的奧秘。
三、課后回歸生活,為數學應用引路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指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教師要創(chuàng)設條件,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學習和理解數學;要善于引導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應用于生活實際,既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又能讓學生切實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到數學的價值。同時,學習數學知識,是為了更好地去服務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學以致用。因此,在學生學完新課后,我就經常組織一些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生活中去體驗數學。例如,學習“比例尺”后,讓學生動手畫自己家到學校的路線圖;學習《長方體》的表面積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把四個火柴盒包裝在一起形成一個大長方體,可以怎么包裝?哪一種包裝方案比較合理?并布置課外作業(yè):你可以去調查一下形狀是長方體的物體實際是怎樣包裝的,了解廠家為什么要這樣包裝?還可以每天讓學生寫數學日記等。在實際應用中,既讓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用數學;體驗到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問題帶來的愉悅和成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