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揚紅
(重慶市綦江區(qū)天池學校,重慶 404100)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幾點見解
李揚紅
(重慶市綦江區(qū)天池學校,重慶 404100)
語文知識的學習是整個學習過程的基礎,語文知識的學習程度與掌握程度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其他學科的學習。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對全面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發(fā)展能力提出了幾點見解。
小學語文;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小學語文教育是整個語文教育最基礎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小學生學習最基礎的漢字,并逐漸認識和掌握大部分的中國漢字,學會閱讀的方法和寫作的技巧。學生只有牢固地掌握這些最基本的基礎知識,并且在這些基礎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形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對語文萌生出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保證在以后的語文學習中更加順利和成功。在以往的語文教學中,教師總是反復地重復課文講解、背誦課文和復習課文的過程。這樣不僅遏制了學生學習思維的發(fā)展,而且使教師、學生對這單一的教學模式感到厭煩。面對這種教學模式,面對并不理想的語文教學效果,盡快改善這種狀態(tài),尋找到適合小學語文的教學形式變成了教師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做才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發(fā)展能力,才能夠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保質保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使自己的語文教學能夠全面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小學生不光要隨時要求說和寫,表達意思要明白,還要養(yǎng)成仔細觀察的好習慣。例如,教師要求小學生仔細觀察圖畫,小學生從淺藍的天空知道是早晨,從傾斜的樹冠、天上漂浮的白云知道有風等等。養(yǎng)成了仔細觀察的習慣,就會學到學多知識,多觀察也會豐富自己的閱歷,為寫作積攢素材。所以,仔細觀察這一學習習慣尤為重要。
教師要多了解小學生的內心世界,了解小學生所喜歡的學習方式和語文課堂,了解小學生不喜歡學習語文和不積極參與語文學習活動的主要原因。根據獲取到的信息,從實際出發(fā),消除小學生對語文學科的乏味性,讓小學生對課堂學習活動產生興趣。在課堂活動中,教師應該給小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時間,還應該給小學生人文熏陶和情感體驗,還要給小學生自由思維空間。通過研究讓更多小學生喜歡參與的語文課堂學習活動,在課堂上大膽表現(xiàn)自己,把課堂當成自己表現(xiàn)的天地,讓語文課堂學習更有效果。讓小學生參與到語文課堂活動中去,教師能根據語文學習的特點,學會開展多種形式的學習活動。小學生積極地參加課堂學習活動,一方面,能很好地鍛煉自己,另一方面,還可以學到許多課本上沒有的知識。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詹姆士曾用實驗證明,通過激發(fā)興趣,人的積極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才能夠自覺主動的融入語文課堂教學中,甚至在課余時間還能夠經常涉獵??v觀各個時期的語文課堂,小學語文是最有趣的,也是最能觸動孩子們內心深處的,因此在課堂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非難事。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有很多,開端引趣就是其中之一。教師可以在上課一開始,通過一個小故事或者身邊的所見所聞開場,也可以一組看似“莫名其妙”的問題或者一組圖片等等,都可以將孩子們的眼神迅速凝聚,把他們帶入教學內容中。例如在講授《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時,一上課老師就很神秘的告訴學生們他們家的小雞居然會畫畫,而且不用畫筆,這下孩子們的興趣來了,很想聽老師講下去。課堂上一個好的開端好比一場戰(zhàn)役的突破口,有了好的開端教學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教師想要實現(xiàn)良好的教學效果,首先應注重課堂教學方法,尊重學生的實際發(fā)展,并在教學中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這一新型教學手段的視覺直觀性、知識系統(tǒng)表現(xiàn)性等特點,彌補教材內容枯燥無味的缺點,避免學生出現(xiàn)厭學等不良心理;再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應注重活躍課堂氣氛,因為沉悶的課堂氣氛不僅會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會影響教師正常的課堂教學,因此教師可以通過一些課堂提問或者文字游戲,激發(fā)學生對語文這門學科的興趣,進一步活躍課堂氣氛,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夠在一個輕松愉悅的氣氛下學習,這樣可以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教師的教學效率。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往往是教師依靠粉筆、講臺和教材對學生進行“填鴨式”的知識灌輸。學生在這種模式中始終處于被動狀態(tài),無法真正提高語文成績,最終導致語文教學質量不盡如人意。然而,在新課程標準的進一步實施中,對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提出了變革的要求。因此,廣大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能,通過靈活多變的教學模式給學生足夠的新鮮感,讓他們能夠愉快地接受語文知識。具體而言,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情境教學課堂,讓學生的學習更加貼近生活,并通過種種的生活現(xiàn)象,讓學生可以在學習過程中掌握更多的知識。與此同時,由于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提倡“以人為本”的教學方式,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應該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觀念,在教學中時刻以學生為中心,使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力,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有效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目前不少學校在講授語文教材的同時還配備了相應的課外讀物,豐富了學生知識結構,開闊了學生的視野。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學生們的知識儲備越來越豐厚,僅憑一本小學語文教材已滿足不了學生們的求知欲望,不少學生出現(xiàn)了“吃不飽”的現(xiàn)象。學??梢赃m當安排一些閱讀課,或者指定一些課外讀物,引入課堂教學中,與教材相輔相成。一些經典的課外讀物對于學生素質教育很有幫助。
語文是集工具性與人文性于一體的學科,人的一生無時無刻不在運用它。作為母語教育的載體,語文課應該是孩子們最容易掌握、最有親切感的學科,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小學一年級至三年級的語文課堂是孩子們語言能力形成的關鍵時期,我們應加強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研究與課后反思,針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加強教學交流,根據新課改提出的要求,采取相應措施,提高教學質量。
G623.2
:A
:1671-864X(2015)10-017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