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
摘要:中國近現(xiàn)代的主流思想和文化精神,用一句話概括,應該就是“向西方學習”。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中國思想界發(fā)展興盛,異常活躍。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這是最激烈的一次全民思想解放運動,其意義是不容忽視的。“西學”思想的最終目的是在于救國圖存,并且豐富中國的文化?!拔鲗W”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在現(xiàn)在,都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的發(fā)展和加速了中國的現(xiàn)代化。因此,“向西方學習”具有歷史性的深遠意義。本文將對西學的興起和發(fā)展過程作總體介紹,并對各時期的西學思想做出評論。最后,本文將提出中西文化交融和民族性的話題,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西學;中國近代;西化;全盤西化;民族性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11-0093-04
一、緒論
“文藝復興”是歐洲14至16世紀的以人文主義為核心的思想解放運動,它標志著從中世紀到現(xiàn)代時期的過渡。在三百多年后的中國近代,同樣發(fā)生了一場浩浩蕩蕩的思想解放運動,其影響延續(xù)至今,那就是西化思潮運動。之所以用“中國文藝復興”這個名詞,是因為Renaissance的意義已經(jīng)不局限于“再生、復蘇”,而是包含其中更深刻的“思想解放、人文主義”意義。
中西文化的交流有著漫長的歷史淵源。從16世紀末開始,中國這一古老國度的文化通過傳教士、商人、旅游者等傳到以法國為中心的歐洲各國,形成了隨后的“中國熱”。然而相對于西方人接受中國文化來說,中國的“西學東漸”時間較晚,而且態(tài)度被動。在“西學東漸”的過程中,中國人經(jīng)歷了從最初的排斥,到逐漸接受西學甚至要求“全盤西化”的態(tài)度變遷。
二、西學思想的發(fā)展過程
1.萌芽:鴉片戰(zhàn)爭前的西學東漸。西學的歷史最早要追溯到明代了。當時大批歐洲傳教士來華了解和研究中國文化,同時也以傳教的方式向中國傳播了西方文化。那時的中國人大都以居高臨下的態(tài)度對待西方文化,更將西方宗教當作西洋鏡一笑了之。但也有少數(shù)有遠見卓識的學者開始思考西方文化,比如利瑪竇的好朋友徐光啟。他與利瑪竇探討的話題并不僅局限于宗教,天文、歷法、數(shù)學、軍事、經(jīng)濟、水利等無所不談。他對數(shù)學的興趣最大,并和利瑪竇一起譯出了一套《幾何原本》。當時還是明萬歷年間,西方科學技術正要開始迅速發(fā)展,而中國這時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非常緩慢,遠遠落后于歐洲。到了清朝,中國一些士大夫和皇帝接受了西方科學技術知識,如康熙是對于西方文化持比較開明態(tài)度的皇帝,然而,康熙的西學只是一種個人行為,最終沒有形成大范圍的社會影響。他去世后,西學東漸由于雍正皇帝的禁教,加上羅馬教廷對來華傳教政策的改變而中斷,但較小規(guī)模的西學傳入并未完全終止。此時的西學東漸,以傳教士和一些中國人對西方科學著作的翻譯為主。西學的內(nèi)容僅限于天文學、數(shù)學等方面,傳播范圍也只限于少數(shù)士大夫貴族。
2.初期:鴉片戰(zhàn)爭之后到“五四”之前的西學東漸。19世紀中葉前后開始,西方人以悍然發(fā)動戰(zhàn)爭的形式再次進入中國。鴉片戰(zhàn)爭的船堅炮利使中國人從天朝上國的迷蒙中驚醒,一些士大夫階層的有志之士開始思索救國之路。林則徐和魏源成了新思想的最初倡導者,他們提出了向西方學習,并開始編譯西方著作,魏源更是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他們的西學主要以學習科技、軍事為主,希望建立一支新式海軍。他們的這些探索開了一代西學風氣之先,對以后的洋務派、維新派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隨后的洋務運動,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提倡學習西方先進的武器制造和器械運輸?shù)?,而沒有對西方的學術思想和文化進行應有的關注。至此,西學東漸都只局限于學“技”,“中體西用”是這一時期西學的特點。甲午戰(zhàn)爭一役,中國慘敗,舉國震驚。這也是西學的轉(zhuǎn)折點。一些思想家們認識到不僅要學習西方的科學知識,更要主張政治上的改革。西學由此實現(xiàn)了從單純學習科學技術到以學習先進思想為主的跨越??涤袨?、梁啟超、譚嗣同等領導的維新運動是思想界一次偉大的變革,對于近代西學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一些有系統(tǒng)的思想體系也在這一時期形成。
3.極大發(fā)展:民國時期的西學東漸。這一時期的西學東漸以歸國留學生和進步青年為主體,以探索救國之路為目的,出現(xiàn)了多種思潮,成為中國近代史上西學最興盛、思想最活躍的時期,主要有以下幾種主張:一是中體西用,華化、儒化西學,以文化保守主義者為代表,如五四時期的“東方文化派”(當時的社會背景是一戰(zhàn)爆發(fā),暴露了資本主義的各種危機和矛盾,這對中國人的西方觀產(chǎn)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30年代的“本位文化派”以及現(xiàn)代新儒家;二是全盤西化思潮,陳序經(jīng)、胡適等西化派或反傳統(tǒng)主義者是這一主張的代表人物;三是拿來主義,魯迅是這一主張的倡導者;四是洋為中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chǎn)黨人對于西學的態(tài)度。對于不同國家的道路,也存在各種各樣的觀點,如五四時期對法蘭西啟蒙文化的傾慕,以及后來對俄國革命的贊揚。這些思想論爭與晚清時期的論爭發(fā)生了性質(zhì)上的改變,從“要不要學習西方”到“如何學習西方”和“選擇哪一種西化”的轉(zhuǎn)變,說明中國人對于西學的認識已經(jīng)更進了一大步。此時的西學內(nèi)容之豐富是過去所不能比擬的。如果說1894年以前,西學主要指西方的自然科學,1895年后是以社會科學為主,那么新文化運動時期以來,幾乎所有的西學門類,包括政治、經(jīng)濟、哲學、宗教、法律、史學、文學、美學、語言、文字、藝術、科技、醫(yī)學、教育等都傳入了中國。傳播途徑較之從前也是多樣性的,除了翻譯西方著作這一重要途徑,著書介紹之風也異常盛行。如胡適、蔣夢麟、陶行知等人對杜威實驗主義哲學的介紹,張申府、張東蓀等人對羅素數(shù)理邏輯和社會主義學說的介紹,張銘鼎、范壽康、鄭昕等人對康德哲學的介紹,朱光潛對克羅齊哲學的介紹,李大釗、李達等人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介紹,等等。另外,邀請西方學者來華講學也是當時傳播西學的一條重要途徑,美國著名哲學家杜威、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德國著名哲學家杜里舒等都曾來到中國宣傳其哲學思想,使得西學在進步學生中迅速傳播,直接推動了西化思想。endprint
4.高潮:陳序經(jīng)、胡適的全盤西化思想。①陳序經(jīng)的全盤西化思想。陳序經(jīng)出生于海南,長于廣州,沿海僑鄉(xiāng)的生長環(huán)境對于他以后思想的形成有著一定的影響。在中國近代,廣東是最早被打開為通商口岸的,因此無論在經(jīng)濟上還是思想上都更加開放,也成為中國近代革命的策源地。陳序經(jīng)從小接受新式學堂教育,后來又游學歐美,親身體會到西方社會的文明與進步,于是開始思考中國的出路,撰寫各種論文,而后形成了自成一派的“全盤西化”思想體系。在論述全盤西化之前,陳序經(jīng)首先闡述了自己的文化觀原理,提出了“文化圈圍”這個概念,它是由地理、生物、心理及文化各種要素的影響而組成的某一社會的文化,“是某一種文化的整個方面的表示,而別于他種文化圈圍。它也可叫做研究文化的單位,好像政治學上的政治,經(jīng)濟學上的財產(chǎn),生物學上的生命,天文學上的天體?!彼J為,同一圈圍的文化自然是和諧一致的,不同圈圍的文化通過互相接觸與融合,其最終的結(jié)果也是趨于和諧一致。進而他又提出適應新時代與環(huán)境的文化要素,將成為共同的文化組成部分,反之不適應新時代與環(huán)境的文化要素,將逐漸消亡,而成為歷史的陳跡。之后,陳序經(jīng)對于復古派和折衷派都進行了有力的批評。前者大都是尊孔復古,陳序經(jīng)就提出了孔子復古思想的自相矛盾:一方面,孔子承認文化的演化是進步的,周之文化勝于夏商;另一方面,孔子又把堯舜時代的文化作為絕對的理想世界,此后的文化演化又是退步。這就是沒有充足事實根據(jù)與嚴密理論支撐的孔子思想,只是“孔子個人的空中樓閣”。而對于折衷派的批評,陳序經(jīng)用了一個很形象的比喻:“好像一間舊屋子,我們隨便可以部分地拆毀,看看哪幾塊磚石,或是木料,可以留用。他們忘記了文化的各方面的特質(zhì)的分析,不外是我們自己的假定,而非文化本身上有這么一回事?!币虼耍愋蚪?jīng)認為中國文化的唯一出路就是全盤西化,他從中國人對于西學的態(tài)度以及中國近代西化的事實來說明了自己的觀點。從明末清初的漠然置之,到鴉片戰(zhàn)爭的震驚警醒,再到甲午戰(zhàn)爭的中體西用,再到新文化運動的“民主與科學”,整體來看,近代中國對于西方文化的態(tài)度,是朝著全盤西化的趨勢發(fā)展的,“從很小的范圍放到較大的范圍,從枝葉的接受主張,而走到根本的采納主張”。但是,“能夠徹底和貫穿而做有系統(tǒng)的全盤西化的主張,還是找不到。”不僅是態(tài)度上,就是事實上,近代中國也不可避免的沿著西化的趨勢發(fā)展:西洋物質(zhì)文化的大量流入,西洋宗教的傳入與信徒的增多,新式教育的日漸發(fā)展,等等,都說明了近代中國事實上已經(jīng)走上了西化之路,而不可能再倒退回去了。由此,陳序經(jīng)提出,全盤西化是中國必然的趨勢。之所以如此主張全盤西化,是因為陳序經(jīng)認為,當今西洋文化就是現(xiàn)代世界的文化。“假使中國要做現(xiàn)代世界的一個國家,中國應當徹底采納而且必須全盤適應這個現(xiàn)代世界的文化?!倍椅餮笪幕奶攸c是個人主義的提倡,只有實現(xiàn)個性的解放,才能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個人才能,最大程度地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文化。中國要走全盤西化之路,就是要徹底打破中國傳統(tǒng)思想對于個性的壓制,實現(xiàn)個性解放。②胡適的全盤西化思想。胡適的思想一向都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門,對于他的評價也是眾說紛紜。作為全盤西化思想的另一主張者,胡適也有著自己的理論體系。他對美國社會傾慕不已,推崇杜威的實用主義哲學,又經(jīng)常以日本為例說明“無保留地接受”西方文明的必要性(“日本無保留地接受了現(xiàn)代西方文明,因而成功地實現(xiàn)了它自身的文明的再生?!保?。他指出新思潮的唯一目的是再造文明,對于中國舊文化“反對盲從,反對調(diào)和”。上世紀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中期,胡適提出了他全盤西化的主張。他指出,中國百不如人,繼而又提出,既然中國百不如人,那么就必須全盤接受西方文明。他對于西化的態(tài)度是非常堅決的,然而對于實現(xiàn)西化的途徑卻陷于保守。他反對以革命的形式建設新文明,主張漸進的改革。他認為中國文化的反應類型屬于“發(fā)散滲透型”,其特點是循序漸進,“變化總是以新事物悄無聲息地取代或修正舊事物的形式發(fā)生”。這也是胡適思想體系的矛盾之處。
可以看出,胡適的全盤西化思想與陳序經(jīng)的思想存在著不同。陳序經(jīng)注重于文化的整體觀,胡適則重點評判了西方文化的進步與中國文化的落后。陳序經(jīng)的思想理論更加系統(tǒng),帶有理想化的色彩,并認為全盤西化是必然趨勢,是有可能實現(xiàn)的;胡適則更注重實踐,而且并不對全盤西化報有十分樂觀的態(tài)度。
三、一些論者對于西學思潮的評價
1.對于新文化運動造成的“激進主義”的評價。近年來,一些論者對于新文化運動的文化激進主義進行了批判,認為新文化運動激進地“全盤反傳統(tǒng)”,造成了中國文化的“斷裂”,以至于自從“五四”以后,中國的精神文化發(fā)展極為緩慢,如文學、藝術,等等。誠然,五四時期的西化思潮確實有著激進的傾向,主張徹底的除舊布新是當時進步青年的熱切要求。在文化建設的目標上,他們堅持以西方文化為取向,作為中國文化變革的方向,而絕不是以中國固有文化為取向。在文化建設的立場上,出現(xiàn)了“全盤性”的態(tài)度,要求從傳統(tǒng)文化中徹底解放,并徹底接受西方價值觀念。然而,只因為這些偏激的傾向就否定新文化運動的歷史作用,則也陷入了一種極端。任何事件都應放在當時的社會歷史大背景中來看待,脫離背景的評論都會有失公允。當時的中國面臨內(nèi)憂外患,再加上當時的統(tǒng)治者在戰(zhàn)后對列強的奴顏和諛態(tài),使人民對其失望透頂。此時以西學為取向的教育體制的建立,又推動了西學熱潮的發(fā)展。許多有志之士急于尋找救國之路,在當時中國日漸衰落的情況下,不免要有一些激進的言論與主張。況且社會上的保守勢力仍然頑強,這就更激起了進步思想家在思想取向上的激進,這些都是相輔相成的?!拔骰辈⒉痪褪恰凹みM”,“崇洋”也不等于“媚外”,西學的發(fā)展與中國近代社會政治的變化息息相關。而且對于晚清以來多災多難的中國來說,向西方學習已成為基本潮流,其深度與廣度與日俱增,已是不可遏制的趨勢。因此,我們應該肯定新文化運動的巨大歷史意義,繼承五四精神。
2.對于全盤西化思潮的誤解。全盤西化思潮歷來就受到政治家、學者的批評和抨擊,他們總是會把這種思潮與激進、崇洋、背叛傳統(tǒng)、喪失民族意識等相聯(lián)系。然而并非如此。首先,全盤西化不等于完全走資本主義道路。雖然陳序經(jīng)和胡適提倡的西化思想,無論在政治經(jīng)濟上還是思想文化上,都與資本主義相吻合,但是社會主義也是他們思索的內(nèi)容。陳序經(jīng)認為,社會主義本身也是西方文化的一部分。按照他的“文化圈圍”理論,同一圈圍的文化是和諧一致的,在這一點上,他就抹平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區(qū)別。胡適在這方面也有著相同的見解,18世紀的新宗教信條是自由、平等、博愛。19世紀中葉以后的新宗教信條是社會主義。這是西洋近代的精神文明。其次,全盤西化不等于喪失民族意識。當時的中國危難重重,有識之士們無不憂國憂民,他們絕不愿看到國土淪喪、民不聊生甚至亡國滅種。提倡全盤西化的學者們都是以探索救國之路為出發(fā)點而提出自己的主張的,他們希望中國能夠避免淪為殖民地的悲慘命運,而盡快擺脫愚昧落后,跟上世界現(xiàn)代化的步伐。無論是陳序經(jīng)還是胡適,正因為他們的愛國情懷和憂國憂民之心,才會把畢生的精力都投入到探尋中國文化的出路的思考中,把他們一概推為“喪失民族意識”,是過于簡單化了。再次,全盤西化不等于非理性的思潮。如陳序經(jīng)的思想,它有著嚴密的系統(tǒng)性及深刻的理論性,絕不是感情的產(chǎn)物。而胡適則更為理性地預測了文化演變的前途,他認為全盤接受了新文化,舊文化的“惰性”自然會使它成為一個折衷調(diào)和的中國本位新文化。不妨拼命走極端,文化的惰性自然會把我們拖向折衷調(diào)和上去的。因此,胡適的理想是通過鼓吹實踐上的全盤西化,以達到建立民族新文化的目的。這就是胡適的高明之處,他的眼光是極其長遠的,他救國救民的渴望是極其熱烈的。這和他對于日本西化的理解是基本相同的。endprint
四、中國文化的出路
1.歷史的回眸?;厥住拔逅摹?,啟蒙者們所呼號的、痛苦的、憤怒的、期望的,在近百年后的今天,仍然余音未了。中國這個有著幾千年歷史的農(nóng)業(yè)大國,其堅固無比的封建中央集權統(tǒng)治,塑造了忍讓保守的國民性格,如果沒有強大的外力沖擊,是很難被撼動的。正因為這段近代史,歷史不再停滯,古老的帝國變成了充滿活力的少年中國,東西文化的大沖突,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激烈碰撞,中國的社會制度、國民性格、生活方式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段風雨飄搖的歷史中,西學始終是學者、政客之中以至全社會共同的學習風氣,對于中國近代社會劇烈變遷所產(chǎn)生的巨大作用,是無論如何去強調(diào)其重要性都不為過的。
2.文化交融與個性。隨著當今社會的日益開放,世界經(jīng)濟一體化的趨勢已經(jīng)非常明顯,與之相伴的,世界文化的一體化也邁開了它前進的步伐。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已經(jīng)非常頻繁,各國之間互相學習,互相影響,彼此發(fā)展,已是大勢所趨。因此,我認為與其說中國是“西化”,不如說成是“世界一體化”。這是當今時代的要求,也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雖然道路是緩慢而又曲折的。而這并不與民族性相沖突,民族性與世界性從來就不是相對立的,而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任何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世界性的因素,而不能以某一文化(如西方文化)作為衡量其他文化的普遍標準。全盤西化論者的局限性就在于,他們只看到了西方文化的世界性因素,卻抹殺了其他文化中所具有的世界性因素。各種文化由于不是出于一源,都具有鮮明的民族性,這就是這個民族所特有的并且不斷傳承的文化特征,它與其他文化是交而不融、匯而不合的。全盤西化論者提倡吸收西方文化的全部,也就是沒有分清西方文化的世界性與民族性。我認為,任何文化的民族性都不能強加于另一個民族,那是一種民族征服,是違背人類發(fā)展的。對于民族性的理解,我們也應該解放思想。任何事物都不是停滯不前的,而是不斷運動、變化、向前發(fā)展的,文化也是如此。我們不能夠片面地認為固守孔孟之道或先秦其他流派的觀點才是中國文化,近現(xiàn)代文化也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西學則是中國近現(xiàn)代文化的時代特征,更是中國文化不斷向前發(fā)展、走向世界一體化大目標的重要條件。因此,中國近現(xiàn)代的西學運動具有很大的積極意義,應該給予肯定。
3.中國文化的出路。無論是回望歷史,還是靜觀現(xiàn)狀,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在這一個世紀以來始終遭遇著沖擊與挑戰(zhàn),“西學”也是我們一直采取的文化發(fā)展之路。如今中國人的生活,處處都有西方的影子,我們的吃、穿、住、行較之以往都“西化”了很多,青年人喜歡過洋節(jié),西式婚禮也是現(xiàn)在的主流風氣。這是當今無法遏制的潮流。那么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會被逐漸遺忘嗎?中國文化的未來會怎樣發(fā)展,成了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我認為,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永遠不會被遺忘。無論是“五四”國家危亡的時期,還是現(xiàn)在國家需要快速發(fā)展的時代,“西學”始終立足于中國,以拯救和發(fā)展中國為目的。一個國家對于先進文化的渴求總是為了使本國永遠立于世界前列,使本國人民充滿民族自豪感。因此,這種民族自豪感是不會讓一個民族失去民族性的,中國的傳統(tǒng)會代代相傳,永遠不息。然而,西方文化以及價值觀也并非是絕對的文明,這是我們在向西方學習的進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新文化運動中,先進學者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整理國故”運動,以評判的態(tài)度,重新估定一切的價值,直面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罪孽”。那么對于西方文化呢?我認為,我們也應該采取評判的態(tài)度,客觀的估定西方文化的一切價值。生產(chǎn)高度發(fā)展,生活普遍富裕,掌握高科技的國家未必就是文明的,而生產(chǎn)力低下且弱小的國家未必就是野蠻的,兩次世界大戰(zhàn)、殖民主義、帝國主義都代表著西方價值觀的野蠻成分,曾為人類帶來了無限的痛苦和災難。我們只有立足于本國利益,學習西方文化中的積極、文明、先進的成分,才能求得發(fā)展。
五、結(jié)論
縱觀中國近現(xiàn)代的西學歷程,像是一部中國近代的探索史、抗爭史。發(fā)展到今天,西學已經(jīng)跳出了中國文化出路這個框架,并且融入了世界文化交流與世界文化一體化的研究領域。當今時代,我們對于西學的態(tài)度,應該是以開放的精神充分吸收世界各民族的時代性因素,發(fā)揚民族文化中合理健康的成分,建立符合時代性又具有民族精神的文化,朝著世界文化一體化的最終歸宿邁進。
參考文獻:
[1]馮契.中國近代哲學的革命進程[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2]唐志龍.故事本中國哲學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趙立彬.民族立場與現(xiàn)代追求:20世紀20-40年代的全盤西化思潮[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5.
[4]彭德全.“全盤西化”在我國近代史上的破產(chǎn)[J].探索,1997,(3).
[5]張岱年,程宜山.中國文化與文化論爭[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
[6]王拭.嚴復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6.
[7]陳序經(jīng).中國文化的出路[M].商務印書館,1934:11.
[8]陳序經(jīng).東西文化觀[D].廣州:嶺南大學,1937:16,124,142,148.
[9]胡適.胡適的聲音——1919-1960:胡適演講集[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10]胡適口述,唐德剛譯注.胡適口述自傳[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11]楊思信.文化民族主義與近代中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2]Hu Shih.Conflict of Cultures,China Christian Yearbook,Shanghai,Christian Literature Society,1929:120.
[13]Hu Shih.The Chinese Renaissance,Univ.of Chicago Press,1934:25.
[14]余秋雨.文化苦旅·上海人[M].長江文藝出版社,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