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劉東平
佩特拉
——隱于沙漠峽谷的玫瑰城
文、圖/劉東平
千百年來,《一千零一夜》中“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的故事不過是阿拉伯傳說,而當我來到約旦南部沙漠巖谷中的佩特拉古城遺跡時,故事中那句咒語“芝麻,開門吧”好像真在現(xiàn)實世界中重現(xiàn)了!
我甚至相信這不是神話故事,一定有故事原型,作者一定到過佩特拉,那神秘蛇道和宏偉建筑曾經(jīng)觸發(fā)了他的創(chuàng)作靈感。
去往佩特拉古城,有一條長約1.5公里的峽谷通道,峽谷兩側山壁陡峭危聳,高達百米,中間的小路最寬處7米,最窄處僅2米,將能通行一輛馬車,人稱蛇道,是進入佩特拉的必經(jīng)之路。
盡管午后的陽光燦燦,但幽深峽谷內(nèi)卻涼風習習,不時有馬車載著游客駛來,清脆的馬蹄聲在山谷間回蕩……偶爾仰頭望天,天空被兩側山崖切成了線狀,一線光束從天投下,就像戲劇舞臺上的追光一般。
我們循著嗒嗒的馬蹄聲向峽谷縱深走去,就像傳說中的阿里巴巴要去探尋寶藏一樣,有一種神秘又驚險的感覺。身邊那些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身影,就好像當年來自羅馬、敘利亞、甚至東方中國的商隊和朝拜者。
峽谷蛇道又稱“威地穆薩”,意為摩西之谷。相傳,摩西曾經(jīng)用手杖敲擊峽谷使泉水噴涌而出,峽谷因此得名。峽谷一側石壁上,開鑿了長長的水槽,這是納巴特人用來蓄存雨水和從摩西泉眼引來的水的,這些水通過石壁水槽引入內(nèi)城,儲存在城中心的大池塘中,供人們生活之用。
匯集到峽谷蛇道水槽里的水,除了摩西泉水外,還有周圍許多山谷的涓涓細流,水槽用陶制水管連接,甚至還有過濾裝置。在蛇道入口附近還建有一座水壩,它能控制雨水不會淹沒這條唯一通道,蛇道內(nèi)還修有地下水道,將廢水排泄至佩特拉周邊的村落。如此科學精妙的水利工程系統(tǒng)修建于2000多年前,足見納巴特人的文明水準和高超水利技術。
峽谷蛇道,又稱“摩西之谷”
走出蛇道盡頭,視野豁然開朗,現(xiàn)出一片廣場,周圍皆為陡峭紅石山崖,正面巖壁呈現(xiàn)出一座巍峨璀璨的石窟雕刻宮殿,它就是法老的藏寶庫——“卡茲涅”。
有人說,如果在上午9點到11點走出這條狹長蛇道,陽光正照射在佩特拉最美麗的卡茲涅宮上,這時,卡茲涅宮的石壁在陽光下呈現(xiàn)出粉、紅、橘色、深紅等色澤,石壁間有黃、白、紫條紋,顯得斑斕異彩。你還會看到石壁上有一顆鑲嵌的珍珠燦燦發(fā)光!讓人驚嘆!如此鬼斧神工、天造地設的建筑杰作,呈現(xiàn)了人類文明的光輝。
相傳很久前,一批神人來到沙漠的神秘峽谷,修建了許多宏偉建筑,并藏下了大量珍寶,誰能找到它,便能成為富翁。人們一批批前去探寶,但都乘興而去,敗興而歸?;蛟S《一千零一夜》中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的故事正由此衍生。
眼前這座卡茲涅宮,于公元前1世紀由納巴特人鑿建而成,卡茲涅的阿拉伯文之意即為“藏寶庫”。這座宮殿上下各有6根直徑2米的圓柱、半圓柱支撐,堂皇的柱廊,看上去雄偉壯觀。石柱中間豎立著圣母、天使、帶翅膀的武士等9尊羅馬式神像浮雕,造型奇特,圖案清晰,栩栩如生。如今這些神像雖已殘缺不全,但仍不失本來神韻,更增俱歲月的滄桑感。
從建筑史上看,卡茲涅宮的建筑風格受到了希臘和羅馬藝術影響。整個工程由上而下,先削平山頭,再開鑿石窟,最后才能建造宮殿,工程浩大,鑿工考究,精美絕倫。從下層廊柱穿過,拾級進入宮殿大廳,幾百平方米的偌大空間,竟無橫梁支撐,建造工藝,巧奪天工。可以說,卡茲涅宮是佩特拉的精華,約旦民族的瑰寶。
通過卡茲涅宮,峽谷漸寬,沿佩特拉城街市前行,在古城中心石板街前,還有一座本特宮,阿拉伯語意為女兒宮。女兒宮建于公元3世紀納巴特王國時期,宮殿外墻至今仍完好保留下來。按納巴特
傳統(tǒng),只有國王的女兒才能住在這里,相當于中國皇宮的公主閨房。
相傳女兒宮的修建還有一段逸事。建于沙漠峽谷地帶的佩特拉城,城內(nèi)用水始終是歷代納巴特君王亟待解決的問題。有一位體恤民情的國王,苦思冥想后頒布了求賢詔書,稱如有能引水進城者,不論職位高低,國王允以公主相許。果然有一位大智大勇者揭下了詔書,他冒著生命危險,四處探尋,終于在穆薩谷地發(fā)現(xiàn)了清泉,接著他又負責設計建造了大水槽,這項宏偉工程建成后,清澈的泉水流進了干枯的佩特拉。人心大悅,國王大喜,下令召見這位智者,當面把女兒許配給他,為了紀念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工程,國王命令工匠們在巨石上開鑿了一座宮殿,名為“女兒宮”。
佩特拉古城的最早創(chuàng)造者是阿拉伯游牧民族納巴特人,他們約在公元前6世紀從阿拉伯半島遷徙到約旦。納巴特民族有一批精明能干的商人,他們擅長貿(mào)易,把控沙漠商隊,積累了大量財富。納巴特人來到佩特拉后,開山鑿石,建造都城,把大量財富投入于精美建筑和神廟,創(chuàng)造了人類文明的家園。
佩特拉在公元前4世紀~公元2世紀曾為納巴特王國首都。在國王阿雷特斯三世統(tǒng)治時極其繁榮,疆土甚至擴大到了大馬士革。那個時代,在希臘、羅馬和古埃及的貿(mào)易文化交流中,佩特拉充當了一座交流的自然橋梁,也使納巴特文明得以廣泛傳播。
佩特拉建筑融入了埃及、敘利亞、希臘以及羅馬的建筑藝術風格,也展示了多國交流中心城市的風貌。他們把無與倫比的建筑藝術刻畫在了峽谷砂巖上,也留給了今天的人類。而擁有高度文明的納巴特人,在留下了神秘王國和眾多謎團之后,悄然消逝在歷史的夜幕之中。
納巴特最后一位國王拉貝爾二世公元 106年去世,佩特拉也于那年被羅馬帝國皇帝圖拉真軍隊攻陷,淪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此后,佩特拉曾作為阿拉伯半島和地中海貿(mào)易的通道盛極一時。自公元3世紀起,紅海貿(mào)易興起代替了陸上商路,佩特拉逐漸衰落,公元363年發(fā)生的大地震,更使佩特拉城幾近毀滅。直至1812年,英籍瑞士探險家約翰·白克汀特在荒漠峽谷中重新發(fā)現(xiàn)了佩特拉,這座神秘的千年古城才得以重見天日。
游客騎乘駱駝領略古城遺跡
上世紀80年代,電影導演史蒂芬·斯皮爾伯格在佩特拉實地拍攝了影片《印第安納·瓊斯》,電影讓更多觀眾領略了這座沙漠古城的魅力。1995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佩特拉古城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07年7月,世界“新七大奇跡”在葡萄牙里斯本揭曉,佩特拉古城位列其中。
而今,佩特拉已成為約旦享譽世界的旅游名勝區(qū)。依山崖而筑的佩特拉古城, 是約旦乃至中東地區(qū)的文明奇觀,人類建筑史上的奇跡,被譽為“峽谷玫瑰城”和“嵌在巖壁上的浮雕寶石”。站在千年古城的遺址廢墟上撫今追昔,給你留下的心靈震蕩難以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