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盧繼傳
弘揚“內圣外王”之道
——從樸槿惠總統(tǒng)感受中華民族經典的力量說起
文/盧繼傳
(一)
2013年6月,當今韓國總統(tǒng)樸槿惠訪華期間,應邀在清華大學演講,她深情地說,她年輕時父母先后被刺殺,從權力頂峰的總統(tǒng)女兒一夜間淪為平民和天涯棄兒。18年痛苦隱居,在“比死亡還痛苦的艱苦歲月里”,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幫助她重新找回“生命的燈塔”。
她對聽課人說,中國儒家內圣外王之道使她認識到,當政者進行內在精神修煉的重要性。為此,她閉門學習中國文化,《論語》、《貞觀政要》、《明心寶鑒》等中國文化經典成為案頭常備書,修身養(yǎng)性。她的演講令國人振嘆,報以熱烈掌聲!
《論語》記錄了儒家思想創(chuàng)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其總的精神就是“正心修身”,是成就人生的指南。
該書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等古典,并“四書五經”,均為中華民族的文化財富、思想、智慧寶庫。
《貞觀政要》是唐代諫議大夫、修文館學士吳兢(公元670年——749年)所著的一部政論性史書,內容包括大臣的諍議、勸諫、奏議等,該書旨在規(guī)范君臣思想道德和治理軍政的思想。
《明心寶鑒》約于元末明初成書,內容薈萃明代之前中國有關賢圣的品德修養(yǎng)、修身養(yǎng)性、安身立命的論述。此書是中國歷史上譯介到西方的第一本古籍,被譯為西班牙文等。六百多年來,它一直風行于韓國、日本、越南等國,被用于青少年的啟蒙教育、道德教育的重要讀物和個人修身立志的經典。在韓國,它是李氏朝鮮王朝宮廷的一位女醫(yī)生“大長今”最早的啟蒙讀本?!按箝L今”在培訓各地官衙的女醫(yī)生時,學習的經典課開篇即是《明心寶鑒》。
在中華民族經典的思想體系中,德操是做人的基本素質,更是統(tǒng)治者執(zhí)政必備的重要品質??鬃诱f:“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其精辟地指出,治理國家必須實行德政。道德的教化,就像北極星在它自己星座上,漫天星辰都拱衛(wèi)環(huán)繞著它運行在廖遠的天際。朱子則一言以蔽之:“為政以德,則無為而天下歸之,其象如此。”為政在德,做人同樣在于德行,只有德行永垂。德之所以立,在于“思無邪”,只有思想純正,才可能高尚行動。這些偉大思想正是此時被樸槿惠視為一劑靈丹妙藥,感化了她,使其“毛顱頓開”,從消沉中興奮起來,勇敢地面對現實,遵循“內圣外王”操行,滿懷激情投入新的生活,蕩瀉去心中雜念,不懈地為實現未來的宏偉目標而奮斗。
樸槿惠以中華民族經典療傷是一種很高的境界。作為人類文化和思想精華的中華民族經典,世人閱讀起來是有難度的。但她18年如一日,靜下心來,不僅把中國古書讀懂,而且從中感悟,遵其修身養(yǎng)性復出,使她內心強大,境界提升。她以為韓國人民忠誠服務的鮮明旗幟,參與競選,而征服人心,最終成為韓國第一位女總統(tǒng)。
樸槿惠的成功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中國文化的成功,鮮活地向世人實證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在力量和巨大影響力。
(二)
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敘述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說的“內圣外王”之道,并深刻地解釋了怎樣能夠得道,從而怎樣得以做到內圣外王?可以說,這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或傳統(tǒng)文化的中心問題。
理解內圣外王的內涵,要先了解這個中心的問題,就是如何做人,人最高的成就是什么?
人有各式各樣的。每一種人都可能取得最高的成就。有的人從政,在這個領域里,被認為最高成就便是成為一個偉大的政治家。同樣,在藝術領域里,被認為最高成就便是成為一個偉大的藝術家。諸如情況等。
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看來,成為某一個領域的“家”,不能代表做人的最高成就。因為,人可能被分為不同等級或層次,但他們都是人。從政或做事,首要的是做人。做人在于厚積德義,在于修養(yǎng)自己的人品。換言之,做人最高成就是指高尚人格、修身養(yǎng)性,完美心靈。
那么,以中國傳統(tǒng)哲學之言,就做人來說,最高成就的標桿是什么?就是成“圣”,而成圣的最高成就則是,個人和宇宙合而為一,即天人合一。這可稱之為“圣人”。
怎樣成為一個圣人?需要理解并超越“入世”與“出世”的哲學觀念。
多數哲學家都直接或間接關切眼下的政治和倫理道德。它主要關心的是社會,而不是宇宙;關心的是人際關系,以及人的今生,而不關心它的來生。這種觀點通常被稱為“入世的哲學”。
有的哲學家則認為,一個圣人要取得最高成就,必須追求天人合一,關注宇宙,超越道德價值,拋棄社會,甚至拋棄生命。這種觀點通常稱為“出世的哲學”。
這里提到“宇宙”概念,“生命”等概念,古人是怎樣解釋的,我們做如何理解?
“宇宙”概念是指一切存在的整體,相當于古代哲學家給它的定義,是“至大無外”,用通俗的話說,這個整體是無邊界的。因此,任何人、任何事物,都在宇宙整體之中。作為人其心胸要廣大,愛要有跨度,而不只是你生活之中的社會,更不要局限于在個人的小圈里,碌碌無為了此一生。
比倫理道德更高的價值稱之為超越道德的價值。例如,愛人是一個道德價值,愛神是一個超越道德的價值。何謂神?古代哲學家認為,神的含義是宇宙世界或社會民眾,愛神即指愛大家。
人不滿足于現實世界而追求超越現實世界,這是人類深處的一種渴望。根據中國傳統(tǒng)哲學理念,哲學的功能不是為了增進正面的知識,而指對客觀事物信息的了解,是為了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實世界,加以體驗而高于道德的價值。
老子在《道德經》指出,“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學就是增長正面知識,道則是心靈的提高。中國傳統(tǒng)哲學研究的是后一個問題。這可做如下理解,閱讀不僅促進學識增長,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于錘煉修養(yǎng),使人站高望遠,擴展人的視野,提升自己的品性。
關于“生命”概念,中國傳統(tǒng)哲學視之為反思的產物。哲學是對人生的系統(tǒng)的反思:其一講,人只要還沒有死,他就還是在人生之中;其二講,道家教導人順乎自然。莊子認為,萬物有生必有死,人對于死,順應自然;其三講,人生是苦難的根源。有的道家認為,生命是贅疾,是個瘤,死亡就是除掉那個瘤。
這些看法都主張人應該從被物質敗壞的世界中解脫出來,所謂生命有崖而精神不死。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正以此意說明,一個圣人要想取得最高成就,必須追求天人合一,拋棄社會,甚至拋棄生命。
中國傳統(tǒng)哲學明確提出,入世和出世是對立的。站在“入世”哲學的立場看,出世的哲學過于理想化,不切實際,因而是消極的;站在“出世”哲學的立場看,入世哲學過于實際,也因而過于膚淺。它誠然是積極的,但有太多的欲望左右自己,它是像一個走錯了路的人,走得越快,在歧途上就走得越遠。
中國傳統(tǒng)哲學使命正是要在這兩級對立中尋求其綜合。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行動上能夠實現“入世”和“出世”的哲學綜合,就是“圣人”。換言之,他既入世,又出世,就是中國圣人。這個做人的最高成就如同佛教中的“佛”和西方宗教中的“圣徒”。
中國的圣人獨善其身,有其內涵品格,概括為“內圣外王”:內圣,指他的內心致力于心靈修養(yǎng);外王,指他在社會活動或為民辦事中好似君王。
按照中國傳統(tǒng)文化理念,圣人或圣賢應具有內圣外王的品格,哲學的使命是倡導人得以發(fā)展這樣的品格。其討論的問題就是內圣外王之道,道是指道路或基本原則或基本原理。
對此,中國傳統(tǒng)文化闡述以下幾點:
1.“內圣外王”是指政治領袖應當具有高尚的心靈,至于具有這樣的心靈的人是否成為政治領袖,那是無關緊要的。至此,可以認為,古人所說的圣人,不是君王或天子(古代對高層官員的稱呼),而是圣賢人士、思想家。
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主張,一個圣人是道德完美的人。正如孟子所說的:“圣人,人倫之至也”(《孟子?離婁上》)。但它必須經過長期修煉,使他在瞬息萬變的世界事物中能夠堅持永恒的理念世界。對此,孔子有言:“君子貞而不諒”(《論語?衛(wèi)靈公》)這是說,君子純正堅定,不能輕率地違背正義。
2.儒家強調,圣人要在處理世俗事務之中陶冶性情,培養(yǎng)自己成為圣人的品格。對此,他要把處世為人看作不僅是對國民的一種應盡的職責。而且如孟子所說的,把它看為是“天民”的應盡的職責。圣賢人士視民為天,民意即天意。敬天,就要敬畏人民。人而成為“天民”,要有誠意地、自覺地去做,這不僅是事人,也是事天。所謂不事功利,方可成就極致。
3.內圣外王之道,研究的不僅僅為了尋求這種哲學的知識,而且要培養(yǎng)這樣的品德,要求信奉它的人以生命去實踐這種哲學。哲學家(或圣人)應終身持久不懈地操練自己,在生活體驗之中,超越了自私和自我中心,以求天人合一。這種心靈的操練一刻也不能停止,因為一旦停止,自我就會抬頭,內心的宇宙意識就會喪失。
(三)
根據以上中國傳統(tǒng)文化闡明的內圣外王之道的三點基本思想原則,歸納如下:
其一、內圣外王之道是知行一致的哲學思想,知行是不可分割的。
正如著名哲學家金岳霖所指出的:“從認識角度說,哲學家永遠處于追求之中,從實踐角度說,他永遠在行動或將要行動?!薄罢軐W不是僅供人們去認識的一套思想模式,而是哲學家自己據以行動的內在規(guī)范?!边@里所說的哲學是指內圣外王之道,哲學家是泛指圣賢人士或圣人。
其二、內圣,是一個人心靈有高尚的精神境界。這是通過長期不懈的修煉達到的。
自身修養(yǎng)、道德修為向來為圣賢人士所看重與踐行。古人重視修身,有涵養(yǎng),明事理,識大局。
孔子認為,君子德行修煉,以仁德為準繩??鬃诱f:“茍志于仁矣,無惡也”(《論語?里仁》)??鬃舆@句話含義深刻,仁是一種境界,是道德的極致,仁的核心是愛人?!叭收邜廴恕笔蔷又碌牡谝灰x。他這樣說,一個人在心里真正建立了仁愛的精神,也就能夠寬厚地對待任何人了,也就不會有什么特別看不慣的人和事了。對此,朱子則指出:“其心誠在于仁,則必無為惡之事矣?!边@就是說,誠有為善之仁心,仁德的修養(yǎng),應當放棄愛與憎的偏執(zhí)之念,杜絕有損于德行修養(yǎng)的欲求與私心。
鄭板橋的名言“難得糊涂”,乃是今天被人信奉的人生座右銘。此名言指大智若愚,即不在眼前的物質利益上斤斤計較,而能明達事理、忠厚待人,不做小人之輩。小人在小事上機關算盡,卻往往在功德法治上犯錯,使自己陷入泥坑。
修身提升涵養(yǎng),使人們人格健全,成為文明人、文化人,遠離野蠻、愚昧。
其三、外王,是指圣賢人士要有君王之風范。
即以內圣為行動指南,始終以內圣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準則。圣人在社會活動或為民辦事之中,要視為民是一種天事,以天下為己任,誠心誠意為民盡心盡責,為民造福,所謂“仁之所至,義所當然”。
宋神宗二年,儒家張載出任崇文院“校書”,正值王安石推行新法,希望獲得他的支持。對此,他提出治國主張:“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經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逼渌f的是要敢于擔當,立志遠大,為民為國肩負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推動社會發(fā)展。這四句話為后世君子或圣人立身行事的座右銘。
孔子說了一句名言:“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坦誠是君子的靈魂、虛偽是道德的大敵。誠信做人,重道而行,光明磊落,就會得到社會的尊重和信任;小人言而無信,表里不一,心里藏著不可告人的勾當,必然焦慮不安,或者戴著面具生活,這種兩面人是得不到尊敬的。
孔子還直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其指當權者,意為當權者能以身作則,行為端正,即使不發(fā)號施令,也能貫徹下去;當權者自己行為不正,即使三令五申也不會有人聽從。
綜上所述,內圣外王之道,助推樸槿惠成功地榮任韓國總統(tǒng),更可稱之為圣人之道或君子之道,也可稱為今天的官德文化,作為任何國人修身操練之道。今天,我們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道德價值觀,人人都可以從內圣外王之道中得到深刻啟示。
注:本文所涉及論據、概念、命題、討論均引自馮友蘭著《中國哲學簡史》第一章。
(作者系人民日報社高級編輯、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著名中國科普作家、知識經濟學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