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流動兒童助人行為的促進研究,將能夠有效地促進流動兒童和他人形成更好的良性社會關系。同時,還能夠有效地幫助流動兒童融入城市生活中。因此,對流動兒童實施助人行為的促進和培養(yǎng)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社會意義?;诖?,更有必要對基于CIIM理論模型進行深一層次的歸納總結,進而找到能夠檢驗理論和應用于實踐的啟示。
關鍵詞:流動兒童;助人行為;促進方案;啟示
一、基于CIIM理論模型的流動兒童助人行為促進方案
目前有學者基于CIIM模型設計并實施了流動兒童助人行為的促進方案,并期望通過該促進方案使流動兒童更好地融入班級助人關系網(wǎng)絡中,也同時使班級中的亞群體助人關系更完備。流動兒童的助人行為的提高一方面可以在微觀層面提高流動兒童本人的道德素養(yǎng),在中觀層面上可以有效地促進流動兒童和他人形成良好的社會交互關系,在宏觀的層面可以幫助流動兒童更好地融入城市中。因此,促進方案的設計也需充分融合微觀和中觀兩個研究層次。基于CIIM理論模型設計的流動兒童助人行為引入了“共識內群身份、合作互動的群際交往和強化共識內群身份”三步層層遞進的促進計劃。首先,通過引入共識內群身份,使個體對內外群體間差異的關注轉移到共識內群身份上。其次,通過合作互動的群際交往,使群組間通過相互依賴的活動達到對班級共同目標的認同。最后,強化共識內群身份。通過對共識內群身份的進一步強化,將能夠使個體不完全放棄自己認同的群體身份的前提下融入整個班級中。通過對實驗班和控制班的前測、后測對比,可知促進方案能有效地保證流動兒童融入班級助人關系網(wǎng)絡中,促進方案實施后的班級助人關系網(wǎng)絡密度值增加。同時,促進方案實施后班級助人關系網(wǎng)絡的亞群體結構有所改變,亞群體內部和亞群體間存在互助關系。此外,群體身份關系網(wǎng)絡和助人行為關系網(wǎng)絡的相關系數(shù)均不顯著。促進方案實施后,班級中的流動兒童融入了整個班級的助人關系網(wǎng)絡,尤其是原來相對較為封閉的老家認同的流動兒童也和班級中其他同學發(fā)生了助人行為。因此,促進方案是有效的。
二、流動兒童助人行為促進方案實施的啟示
1.針對流動兒童助人行為的促進方案設計與實施應該特別注意流動兒童的個體差異及班級特質
班級作為對流動兒童生活影響最大的外在環(huán)境,對流動兒童的生活質量有很大的影響作用。正如研究所表明的,流動兒童往往存在歧視知覺和社會融入困難。這種負面的生活狀態(tài)在流動兒童最基本的生活圈子——班級中更是體現(xiàn)了出來。一方面流動兒童的身份建構決定他們的行為舉止,對城市身份的回避與不認可使流動兒童容易處在敏感和回避中。他們歸屬感的確實不僅是因為自己身份建構的問題,更多時候還源自他們對周圍環(huán)境的陌生感和恐懼感。因此,在促進方案的實施過程中,班主任和主試應該引導流動兒童釋放自己,能夠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接受他人。雖然促進方案的實施應按照既定的促進流程進行,但是也同時注意流動兒童的個體化差異和其所在班級的特質差異。因此,在促進方案的實施過程中,只有將流動兒童及其所在的班級環(huán)境結合在一起共同考慮,才能使促進方案的實施效果更明顯。
2.重視在促進方案實施過程中流動兒童和城市兒童的互動,強調合作組合的多樣性
在促進方案的實施過程中,流動兒童受到身份建構的影響,很有可能在活動中選擇和自己原本在班級中的“伙伴們”集中在一起。這個時候,主試和班主任就有必要提醒流動兒童在選擇伙伴組合的過程中應該目標廣泛。其中,既應該和流動兒童一起活動,同時又應該和城市小朋友共同合作。促進方案的實施過程中,正是通過對班級多樣性的強調,使流動兒童意識到了自己和他人之間的差異性,進而使流動兒童走出自己身份建構的禁錮,更好地融入班級中。
3.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促進流動兒童減少負面情緒和不良行為
在促進的過程中,主試往往能夠感覺到流動兒童的抵觸和不配合。這時主試應該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對流動兒童進行疏導。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更好地促進流動兒童在待人處事時用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和行為替代原本存在的負面情緒和行為。特別是,對流動兒童所處班級助人關系網(wǎng)絡的促進,既是一種宏觀群體關系結構的調整,又是對個體行為的促進。助人行為作為親社會行為的一種,更是積極心理學所探討的最重要的行為之一。因此,對流動兒童所在班級助人關系網(wǎng)絡的促進是符合積極心理學的規(guī)范的,能夠有效地減少流動兒童的負情緒和不良行為。
參考文獻:
[1]陳陽.群體身份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3):371-376.
[2]陳陽.流動兒童助人行為特點及促進:基于群體身份認同視角[D].遼寧師范大學,2015.
作者簡介:陳陽(1980-),遼寧沈陽人,男,漢族,沈陽工程學院文法學院講師,博士,社會心理學方向。
項目信息:本文為遼寧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項目,遼寧省罪錯青少年群體社會管理機制創(chuàng)新研究(L11DGL01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