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海波
【摘 要】在任何時代任何國家,文藝的作用都不可低估。當前的中國正走在百年圓夢的大路上,是一個需要精品而且能產生精品的時代。不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能強制性灌輸、不能抽象性說教,怎么把它生動活潑、活靈活現地體現在電視節(jié)目創(chuàng)作中呢?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微視頻 世道人心 剖白 接軌 意識
當前的中國正走在百年圓夢的大路上,是一個需要精品而且能產生精品的時代。然而,電視節(jié)目創(chuàng)作往往容易落入樣式老套、手法單一、刻板說教的窠臼。如何走出這種困局,怎么把它生動活潑、活靈活現地體現在電視創(chuàng)作中呢?筆者在策劃、編采、制作完成20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系列公益微視頻的過程中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搜索世道人心——聚焦凡人小事
電視觀眾群體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普通的百姓,基層電視工作者的生活氛圍、工作職責都與他們息息相通,“凡人小事”是聯系觀眾的情感樞紐。只有聚焦“凡人小事”,展現普通人的生活狀態(tài),才能與電視觀眾的心靠得更近。
所以,展現時代的大主題,選擇人物很重要,個案選擇要具普遍社會意義,不獵奇,不追求極端,追求情緒的典型性和社會的共鳴性。
我們系列微視頻中的主人公選題本著三方面的原則:聚焦情感豐富的凡人小事;聚焦個性鮮明的凡人小事;聚焦有時代特征的凡人小事。何謂凡人?就是生活在我們身邊的普通人,他可以是工廠中的普通工人,他可以是企業(yè)的普通技術員,感覺他就是生活在我們身邊真實的兄弟姐妹。何謂小事?其實就是他在工作中日常的點點滴滴,也可以是在生活中所做的瑣碎小事。
在這個系列微視頻中,我們選擇了不同職業(yè)的人,以鞍鋼人過半,因為鞍山因鋼得名成市,每一家大多會有一個鞍鋼人,選擇這樣的人物容易引起共鳴。我們選擇鞍鋼一線最普通的人群作為主人公,有的是工廠的點檢員,有的是井下礦的鏟車司機,有的是車輛維修工,職業(yè)特點完全不同。
然而,他們平凡中還有著不平凡的事跡,他們身上都有著許多突出的榮譽。比如,維修工許平鑫是郭明義身邊的工友,鐵桿郭粉,經常獻血援助貧困學生。這就是普通的一線平凡工人的不平凡之處,作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其中某一個方面的代言人。
二、潤物無聲——內心真實剖白樸素表達
如何引導觀眾從心動到行動,親身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是節(jié)目制作的最高境界。那些蒼白、空洞的作品,那些標語口號、一味說教的作品都不能承擔起主旋律的作用,只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內化為作品的精、氣、神,內容為王,思想為魂,采取潤物無聲的策略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節(jié)目中,將崇高的精神價值內化于人的心靈,才能把觀眾的注意力從傳統(tǒng)說教中引開來,所以我們轉換思路,采用人物自述、內心真實剖白的表現方式。
我們拒絕英雄人物式的介紹,是透過主人公外在的光環(huán)切入主人公本真情感的表達,關注人本身才能更引起他人關注,基于人物現實工作生活中的環(huán)境,他們就是生產一線的普通人、生活中的兄弟姐妹、精神層面的富有者、工作中的帶頭人、技術上的權威者?!皟刃恼鎸嵠拾住本拖褚徊砍痰那榫w電影,交鋒與反差。托爾斯泰說過:“藝術起源于一個人為了把自己體驗過的感情傳達給別人。于是在自己心中重新喚起這種感情,并且用某種外在的形式表現出來?!币褂^眾悲喜,記者自己應先有悲喜之情。有了感動人的力量之源,才能有潤物無聲的漫天“好雨”,才能開啟人的心扉,引人思考,給人啟迪;每個普通人都是一個群體的縮影,將發(fā)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和他們心中的訴求匯集起來,就摸準了整個社會的共鳴點。
三、與新媒體接軌創(chuàng)新傳播形態(tài)——微視頻寫實手法藝術再現
新媒體的沖擊下,機頂盒數字電視一百多套節(jié)目的搶奪,地方臺電視節(jié)目的陣地越來越小?!拔㈦娪啊薄拔⒁曨l”討論得越來越激烈了,因為我們是在做電視,人物以寫實為主,不能像電影一樣去藝術加工故事情節(jié),所以我們將系列片子定義成微視頻。每一個主人公的故事都可以做成十分鐘的專題節(jié)目,但是以傳統(tǒng)方式觀眾已經沒有耐心看下去了,根據新媒體后臺數據分析,兩三分鐘的視頻跳出率是比較高的。
因此,傳統(tǒng)電視也要與新媒體接軌,我們將主人公的故事縮短成一分半的微視頻來展現。這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有一定的難度,它往往要求制作必須構思精巧、畫面精美,但是同時又很簡單。因為當你懷抱著一顆赤子之心走出去了,你的所見所聞就可以達到一部好的公益宣傳片的效果了。節(jié)目反映現實,歷來都不是純客觀地再現,必然浸潤創(chuàng)作者的主觀選擇、價值評判、風格特色,將經典題材賦予清新風格、將主流價值糅入時代元素、將客觀真實與主觀思想進行碰撞和藝術加工,是微視頻吸引受眾的創(chuàng)新之道。
要贏得受眾,先要打動受眾;要打動受眾,先要吸引受眾。只有先以豐富的藝術表現形式契合受眾的欣賞口味,他們才會被感染、被打動,才會去思考作品蘊含的思想內容,才會主動地接受教育和啟迪,我們的創(chuàng)作目的也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實現。這就需要在創(chuàng)作構思的時候進行藝術設計。
比如,我們在做鞍鋼中厚板廠點檢員張傳玉的時候,他們生產的鋼材主要用于軍工方面,我們開篇主人公就道出了興奮點:“我們的鋼材有做潛艇的,有做坦克、大炮的?!边@是一個“勾引點”,引起觀眾的注意,有種想看下去的沖動。
還有郭明義愛心團隊,我們沒有任何自述詞,開頭就用一首《無題》吉他曲配上一個急拉大場景俯拍延時畫面,加字幕“生活就像一把六弦琴,每時每刻都會彈奏出動人的旋律”。讓觀眾聽著吉他曲看著畫面上的文字想像會是怎樣動人的旋律呢?諸如此類,尖銳地打動,安靜地震撼。
四、強化意識——創(chuàng)新拍攝形式
積極強化精品意識,開始創(chuàng)新拍攝形式,讓電視影像真正“入心、入腦、入耳”,有效地提高了公益微視頻的感染力和傳播力,增加節(jié)目的生命力。節(jié)目氣勢恢弘、感情飽滿,讓公眾印象深刻, 感受“第三只眼”的光影魅力。
注重“細節(jié)情緒化”,最重要的變化,都發(fā)生在心里,而所有的情緒變化,都能反映在現實影像的細微之處。攝制的過程中,運動鏡頭使用量達80%,開始學習模仿rule of thirds(歐美電影三分構圖法),不用三腳架,手持微晃拍攝,像是主人公的呼吸節(jié)奏,又像是主人公的眼神移動,真實自然,用這種動感加強紀實手法的表達,帶有與主體相關前景的主角拍攝與自述式編排映襯。黃昏自然光和室內燈光逆光使用,強調向上正能量。大光圈長焦距,手持DV遠距離拍攝讓主人公少了面對攝像機的緊張,一分半的節(jié)目三個場景,50左右個鏡頭,自述詞與字幕配合使用,用強大的信息量來表達主題人物。
電視節(jié)目要悅目更要潤心,起于悅耳娛目,止于賞心怡志。要有賞心怡志的“硬實力”,也要有悅耳娛目的“軟實力”,硬實力通過軟實力發(fā)揮作用,那就會接近于潤物無聲了。
(作者單位:鞍山廣播電視臺)
【參考文獻】
[1]廣播電視節(jié)目要悅目更要潤心[N]《光明日報》,2014年9月17日第九版。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何體現在文藝創(chuàng)作中[J]《紅旗文稿》2014,第22期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