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銘,馬 捷
(安陽師范學院資源環(huán)境與旅游學院,河南安陽 455000)
濟水自古源遠流長,經(jīng)山東直入渤海,故稱其北瀆,與長江、黃河、淮河并稱華夏“四瀆”。四瀆之稱最早見于商湯時代,《史記·殷本紀》引《湯誥》說:“古禹、皋陶久勞于外,其有功乎民,民乃有安。東為江,北為濟,西為河,南為淮,四瀆已修,萬民乃有居?!薄稖a》是商代早期之王商湯發(fā)布的文告,出自《史記》,具有相當?shù)目煽啃浴,F(xiàn)四瀆中長江、黃河、淮河三大水系尚在,唯獨不見濟水水系的存在,據(jù)考證,濟水的湮滅與多種因素有關。
據(jù)考證,濟水發(fā)源于河南省的濟源市。《水經(jīng)注》卷七·濟水篇,引“《山海經(jīng)》曰:王屋之聯(lián)水出焉,西北流,注于秦澤。郭景純云:聯(lián)、沇聲相近,即沇 水也。潛行地下,至共山南,復出于東丘。濟源城東北有東丘城。孔安國曰:泉源為沇,流去為濟”?!端?jīng)注》卷七記載:“今濟水重源出軹縣西北平地(軹讀zhi,即今濟源市軹城鎮(zhèn))。水有二源:東源出原城東北……。俗以濟水重源所發(fā),因復謂之濟原城……南流與西源合,西源出城西,東流水注之。水出西南,東北流注于濟?!瓭謻|南,經(jīng)絺城北而出于溫(縣)矣。其一水枝津南流,注于湨(水名,今在濟源市)。”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濟水自王屋山東流,有時隱伏地下,至濟南冒出地面而成諸泉。《錐指》四二記載:“濟水出王屋山頂太乙池,地中東行90里,復現(xiàn)于此,其太乙池今亦涸矣”。今查勘王屋山及其東側(cè),為多種堅硬巖石組成,很難形成東行的地下河道。今據(jù)《濟水探微》等資料介紹,在濟源縣城北2千米的濟瀆廟(濟瀆廟,座落于濟源市區(qū)西北濟水發(fā)源地,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享有我國北方"古建筑博物館"的美譽)內(nèi),臨淵門北的濟瀆池(又名小北海、龍池)和珍珠泉共為濟水東源,至今泉水清澈。因此,可以斷定,濟水之源出軹城北,今濟源城。
《禹貢》中這樣寫道:“導水東流為濟,入于(黃)河,溢于滎(陽),東出于陶邱北,由東至于荷(澤),由東北會于汶(上),又北東入于海。”這是公元前3世紀戰(zhàn)國時期的濟水大致走勢。
成書于公元6世紀北魏的《水經(jīng)注》卷七、卷八較詳細地記述了濟水的走勢。濟水從濟源源頭出,東南進入溫縣,在該縣武德至今還殘存著濟水故道,名稱仍延用濟水。從縣東南流,過隤城西,又南出鞏縣北,南入于(黃)河。與河合流,又東過成皋縣北,又東過滎陽縣北,又東至礫溪南,東出過滎澤北,又東過陽武縣南,又東徑(陳畄)濟陽縣故城南,又東過冤朐縣南,又東過定陶縣南,又東經(jīng)陶丘北,徑濟陰郡南,東南流過乘氏縣南,又東過昌邑縣北,又東過金鄉(xiāng)縣南,又東過東緡縣北,又東過方與縣北,又東過湖陸縣南,又南過沛縣東北,又東南過畄縣北,又東過彭城縣北,又東南過徐縣北,又東至邳睢陵縣南入于淮。這是南濟走勢。
北濟則從溫縣東北流,過陽武縣故城北,又東經(jīng)酸棗縣東南,又東經(jīng)封丘縣北,又東過平丘縣南,又東過濟陽縣北,其一水從縣東北流入巨野澤,由東北過壽張縣西界,又北過須昌縣西,又過谷城縣西,又北過臨沂縣東,又東北過營縣南,又東過梁鄒縣北,又東北過臨濟縣南,又東北過利縣西,又東北過甲下邑南,東歷瑯槐縣故城北,只樂安博昌入海。這是北濟走勢。
歷代皇帝為鞏固其統(tǒng)治地位,常常興師動眾,祭祀名山大川。其中名山主要是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及中岳嵩山;大川則為東瀆大淮(河)、西瀆大(黃)河、南瀆大(長)江、北瀆大濟(水),即《爾雅》中所說的五岳四瀆。坐落于今濟源市城北2千米濟水東源廟街村的濟瀆廟,始建于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唐貞元十二年(796年),朝廷鑒于北海遠在大漠之北,艱于祭祀,故在濟瀆廟后增建了北海廟。經(jīng)歷代增修,逐步形成了規(guī)模宏大,布局有序,風景秀麗的古典園林式建筑群。該廟占地33萬平方米,專為祭濟水神而修建的,其規(guī)格高于江、淮、河三瀆廟,現(xiàn)有唐、宋、元、明直至清末古建筑22座,碑碣石刻40余通。由于歷代朝廷不斷擴建,年年朝拜,廟貌長期不衰。為河南省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系全國重點保護文物,享有我國北方"古建筑博物館"的美譽。
戰(zhàn)國時期,濟水和齊長城一起共同承擔著齊國的防御任務?!蹲髠鳌?“晉伐齊,齊侯御諸平陰,塹防門而守之廣里”,杜(預)注:“平陰在盧縣東北,其城南有防門,于門外作塹,橫行廣一里”;《后漢志》:“盧縣有光里,今有廣里鋪,蓋后人以名地”;《水經(jīng)注》亦載:“平陰,齊地也。在濟北盧縣故城西南十里,平陰城南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河道所由,名防門,去平陰三里,齊侯塹防門,即此也”;《竹書紀年》:“齊筑防以為長城”;《戰(zhàn)國策》:“有清濟、濁河,可以為固,有長城鉅防,足以為塞”。清濟,即古濟水,它是《周禮·職方》所載“華夏四瀆”之一,今為黃河所奪。當時齊國的西部及西北部,有濟水和濁水雙重水防。齊長城的鉅防直接濟水河畔,因河濱缺乏石塊,則用土夯筑為城防,現(xiàn)在城基清楚,這就是各史書上記載的鉅防,防門則是鉅防的關門之一,因此“鉅防”就是齊長城的西端起點。
濟水雖淺而細小,但濟水流域,物華天寶,人杰地靈?!队碡暋?“王屋山在東北,沇水所出,東南至武德入河,溢出滎陽北地中,又東至瑯槐入海,過郡九行千八百四十里”。見于濟水淺而細小,唐太宗疑濟水東不能入海,其大臣則以伏流為對。據(jù)《唐會要》記載:“濟水發(fā)源于王屋山,其長度比江河不及十分之一,濟水尤細微,與江、淮、河并稱四瀆,實為不稱。唐太宗即曾以為疑,問許敬宗曰:濟甚細而在四瀆,河哉?對曰:瀆之為言,獨也。不因余水,獨能赴海者也。濟水潛流而屢絕,狀雖細微,其實尊也。”濟水流域,賢相名將,文人墨客,不乏其人,如司馬懿、李商隱、韓愈、白居易等,都曾游覽濟水,吟詩填詞。唐朝李頎《與諸公游濟瀆泛舟》中寫道:“濟水出王屋,其源來不窮?;实鄢缂赖洌t書亦三公”。沈括在其《夢溪筆談》中說:“古說濟水伏流地中,今歷下凡發(fā)地皆是流水,世傳濟水經(jīng)過其下。東阿以濟水所經(jīng),取井水煮膠,為之阿膠,用攪濁水皆清,人服之,下隔疏痰止吐,皆取濟水性趨下清而重,故以治淤濁及逆上之痰。今醫(yī)方不載此意?!鄙鲜鍪聦嵖梢钥闯?,歷代臣民對濟水的尊崇。但許敬宗等人的濟水入海三伏三現(xiàn)說,卻不能讓世人茍同?!队碡暽酱ǖ乩韴D》駁論:“今其(黃)河水不入滎口,則滎澤遂枯,尚言伏流,不其誣耶。”《錐指》四二也說:“若以入于河為伏,則謂之于河,洛入于何可為伏乎?”這一正一反駁得有理有力。從濟水沿岸的地質(zhì)條件看,從源頭至入海(淮)口,多為黃、淮諸河的沖積扇沉積物,很難形成地下河,三伏三現(xiàn)顯然是不可能的。從濟水源頭地勢看,源于平地,海拔低,坡度小,積水又纖細,匯入黃河尚可,沖過滔滔黃河是絕對不可能的。但反過來,黃河剛從孟津沖出峽谷,奔騰咆哮的黃河水,卻有足夠的能量截斷濟水,使其首留在濟源、溫縣,身在黃河南,奪滎澤為源,再東流入淮(海)。這圓了《禹貢》:“沇水所出,東南至武德入河,溢出滎陽北地中,又東至瑯槐入海”的說法。
《水經(jīng)注》卷七引《晉地道志》曰:“濟自(溫縣)大坯入河,與河水斗,南溢為滎澤”。卷七又曰:“昔大禹塞其滛水而于滎陽下引河,東南以通淮、泗、濟水分河東南流?!?/p>
前述濟水涓涓細流,在大坯入河,與河水斗,南溢為滎澤,只能是神話,但古滎澤是如何形成的呢?它與巨野澤、梁山伯、菏澤等古濕地的形成,多與黃河有關,有三種可能:(1)古黃河自然裁彎取直的殘留;(2)黃河決口沖刷的結(jié)果;(3)河身滾動形成的洼地遺存。明朝人劉天和在《問水渠》中稱:“孟津而下,夏、秋水漲,河流甚廣,滎澤漫溢至二、三十里”?!队碡暋匪f的大河“溢為滎”、“滎波既渚”,滎澤的水是靠黃河漲水外溢補給的,然后再導澤為川,這種說法比較合理。
關于滎澤的消亡,清代《禹貢錐指》作者胡渭引《漢志》曰:“自平帝之世至明帝永平13年,汴決壞六十余歲,所漂數(shù)十縣”,“濟渠即滎瀆,南北滎澤不過二十余里,則固在所漂數(shù)十縣之中者也。河水泛濫,必至其處,歷六十年而后己,填淤之久,空竇盡窒,地中伏流不能上湧,滎澤之塞,實有于此?!焙紦?jù)《尚書》斷定,滎澤至東漢乃塞為平地。《禹貢山川地理圖》稱:“滎本無源,因溢以為源,河口有遷徙,則滎之受河者隨亦枯竭”。東周河徙以后,(大河)正流已趨東北,滎澤不可能時常獲得鮮水,變成好像死水的內(nèi)湖,結(jié)果便很易涸竭。梁山伯在金代因黃河改流,不過幾十年即整個淤為平地,”是一明證。
黃河因泥沙淤積,一遇大的洪水,下游便決口改道。緊靠大河的濟水時常受黃河的影響,隨黃河的演化而演化。前述《禹貢》和《水經(jīng)注》所記載的,濟水從濟源源頭出發(fā),東到瑯槐(今廣饒)縣入海,是那個特定的時段濟水的走向大勢。南北魏時期,濟水有時從源頭出發(fā),向東北于瑯槐入海,史稱北濟;有時從源頭入大河,從滎澤出發(fā)東南流入淮(河),史稱南濟。西漢末年,王莽始建國三年(公元11年)黃河在魏郡決口,造成黃河第二次大改道,王莽認為河水東去,其元城(今河北大名東)祖墳不再受黃河浸泡,因此,他棄而不治,導致黃河大幅度南擺,造成南濟水、汴渠等水系亂流,航道淤塞,漕運中斷,田園廬舍皆被吞沒,兗州(今豫北、魯西、冀東南)、豫州(今豫東、豫南和皖西北)數(shù)十縣受害。
總之,受黃河南北擺動的制約,濟水時南時北,時斷時續(xù),時盛時衰。而濟水的南北滾動,河南、山東乃至安徽、江蘇、河北諸省的部分地區(qū)都受到很大影響,當時當?shù)氐陌傩?,都因瀕濟而起上一個吉利的地名,流傳至今,如濟南、濟寧、濟陽、濟源等。
濟水本是涓涓細流,從源頭至入海(淮)口,近1000千米,經(jīng)過沿途蒸發(fā)、滲漏、蓄飲人用,損耗很大,一遇旱天,河水補給不足,極易斷流。西漢時就出現(xiàn)過旱塞,唐高宗時又通而后枯。史載南濟東漢時(公元25—220年)完全干涸,主要是黃河北移,滎澤得不到河水的補給,來自滎澤的南濟成了無源之水,很快被潁、汴、渦諸河所替代,南濟隨之消亡。
北濟在春秋戰(zhàn)國時為不濡軌的小河;隋唐時已時斷時續(xù);北宋沈括說東阿取濟水煮膠;隋開皇二年為祭祀水神而建了濟瀆廟,從唐、宋至元明清還不斷擴建,說明北濟至清朝還潺潺東流。涓涓細流的北濟之所以存在這么久,主要有“中繼站”巨野澤蓄水較多,不斷給北濟補水。后由于黃河、濟水長期在巨野澤沉積泥沙,使大澤面積逐漸縮小,直至清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黃河在銅瓦廂(今蘭考東壩頭)決口,濤濤黃河穿過巨野澤殘水,襲奪北濟河水道入海,從此北濟水完全湮滅。
從以上分析可知,濟水的湮滅,不管是南濟的早亡,還是北濟的消失,都有其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自然原因主要有:(1)濟水河短流量小,濟水發(fā)源于海拔低、坡度小的平地,其長度從發(fā)源地至入??诓贿^1000千米,沿途流經(jīng)的區(qū)域又不是多雨區(qū),致使?jié)镐讣毩鳎瑯O易受到黃河南北擺動的影響;(2)南濟的補給主要靠黃河,黃河一旦北移,南濟即斷流;(3)河流泥沙的沉積,泥沙沉積造成北濟的蓄水站巨野澤面積縮小,補給能力減弱;(4)河流襲奪的原因,黃河襲奪了北濟河水道,使北濟水完全斷流;(5)河流本身的蒸發(fā)、滲漏,濟水流經(jīng)的區(qū)域氣溫較高、蒸發(fā)旺盛,土質(zhì)為沖積扇沉積物,河流水量損失嚴重。人為原因主要有:(1)對黃河缺乏治理,細小的濟水極易受黃河南北擺動的影響,黃河北移使?jié)狈λ囱a給,黃河南移就會襲奪濟水的水道,而歷史上朝廷缺乏對黃河的有效治理,甚至是置之不理,如王莽的棄而不治等;(2)人蓄飲用過大,濟水流經(jīng)的區(qū)域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物產(chǎn)豐富的經(jīng)濟肯定需要大量的水源供應,加之人口眾多,蓄飲人用,損耗很大,如北宋沈括說的東阿取濟水煮膠等。
南濟水的消失,使豫中、豫東、魯西南及蘇皖北部洪澇東排受到了影響,特別是豫北、魯北、冀南的洪澇水缺少了一條直接入海的通道,對這些地區(qū)居民生活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產(chǎn)生不利的影響。
濟水隨黃河南北擺動的結(jié)果,河流攜帶的泥沙大量沉積,使?jié)鬟^的大片土地沙化嚴重,尤其是豫東、蘇皖北部、豫北、魯北等地。在濟水河跡洼地,由于地下水位高,加上蒸發(fā)旺盛,鹽堿地在豫東、豫北、魯北等地星羅棋布,給當?shù)剞r(nóng)民生活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帶來長期災害。
濟水曾經(jīng)是我國古代一條獨流入海的大河,地位相當重要,但經(jīng)過一千多年的滄桑變遷,由于自然和人為的原因,她卻消失成一條“名存實亡”的河流。濟水的湮滅,造成了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給當?shù)鼐用裆钜约肮まr(nóng)業(yè)生產(chǎn)帶來了很多不利影響。這也警示人們,一定要保護好河流、保護好環(huán)境,為我們的子孫后代留下美好的生存環(huán)境。
[1]酈道元.水經(jīng)注[M].長沙:長沙岳麓書社出版,1995.
[2]岑仲勉.黃河變遷史[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李書平,孔禮戰(zhàn).濟水探微(中學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