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使用研究的特征、視角與啟示
馬艷李麗生
(昆明學院,昆明,650214;云南師范大學,昆明,650500)
摘要:伴隨經(jīng)濟全球化和區(qū)域化合作進程的不斷推進,英語在全球各領(lǐng)域的使用更為普及,已成為世界不同語言文化背景人們國際跨文化交往的通用語言,這也促進了英語教學的不斷發(fā)展。在過去的十多年里,英語作為通用語(ELF)的研究與教學實踐成為了應用語言學和國際英語教育領(lǐng)域的新熱點,并呈現(xiàn)出了蓬勃發(fā)展的趨勢。文章在簡述ELF發(fā)展歷程的基礎(chǔ)上,對ELF的概念和特征進行界定,對其研究領(lǐng)域和主要內(nèi)容進行介紹,探討ELF對我國英語教學尤其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啟示。
關(guān)鍵詞:世界英語,英語作為通用語,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H319
doi[編碼]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9.011
作者簡介:馬艷,昆明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應用語言學、外語教師教育。電子郵箱:769090284@qq.com
1. 引言
經(jīng)濟全球化和區(qū)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使英語作為世界性語言或者全球通用語的地位更加鞏固,英語全球化或者全球英語化已是事實。伴隨英語全球化進程和英語的傳播普及,帶有不同語言文化特色的英語新變體相繼出現(xiàn),英語的單一性和規(guī)范性不斷受到質(zhì)疑,導致了世界英語的范式(World Englishes Paradigm)從20世紀80年代中的發(fā)軔到現(xiàn)在已被普遍接受和實踐。在世界英語范式的推動和影響下,尤其是針對英語在當今世界的實際功用,在過去的十多年里,英語作為通用語(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簡稱ELF)研究成為了應用語言學和英語教育領(lǐng)域的一個新熱點,并呈現(xiàn)出了蓬勃發(fā)展的景象。在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在世界英語范式的影響下,有關(guān)中國英語及世界英語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如杜潤清、姜亞軍2001;李少華2006;姜亞軍2008;潘章仙2005)。相比之下,國內(nèi)對當前世界英語發(fā)展狀況的研究,尤其是ELF的研究則關(guān)注不夠。鑒于此,本文在對ELF的源起及發(fā)展做簡要概述之后,對ELF的概念和特征進行界定,并對其主要研究領(lǐng)域和內(nèi)容進行介紹,最后探討其對我國英語教學改革所具有的參考借鑒意義。
2. 英語作為通用語研究的發(fā)展簡況
“通用語”(Lingua Franca)這一概念歷史悠久,已存在數(shù)百年。在人類歷史上,阿拉伯語、希臘語、拉丁語、葡萄牙語和梵語等語言曾在不同的時期作為通用語在不同的地區(qū)使用過(Jenkins 2014;Jenkinsetal. 2011)。英語從16世紀末期英國殖民擴張開始,也作為通用語在亞洲和非洲的一些英國前殖民地國家和地區(qū)使用,而且這種狀況現(xiàn)在還在持續(xù)并將長期存在下去。但現(xiàn)代意義上的ELF這一術(shù)語,直至20世紀末期才開始出現(xiàn)。其首次使用出現(xiàn)在20世紀80年代,兩位德國學者Hullen(1982)和Knapp(1985)先后在論述英語教學時,談到了ELF作為英語教學目標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開展實證研究的必要性(引自Jenkinsetal. 2011)。到了90年代末期,陸續(xù)有了一些有關(guān)ELF的研究問世(如Habberland 1989;Firth 1996),但這些研究僅只是獨立的分散討論而已,可以算作是ELF研究的萌芽,實際未形成什么大的反響。
李麗生,云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應用語言學、二語習得、語言教育政策。電子郵箱:llshengkm@126.com
ELF研究的轉(zhuǎn)折點出現(xiàn)在21世紀初。Jenkins(2000)著作的出版以及Seidlhofer(2001)論文的發(fā)表引起了應用語言學界和語言教學領(lǐng)域的極大關(guān)注。Jenkins的著作是在其博士論文的基礎(chǔ)上修改而成的,她主要針對早期Knapp所提及的ELF語音進行了實證研究,對這些語音的形式和功能特征做出了分類,并由此提出基于本族語者的英語語音在國際性的(即ELF)交際場景中并不是相互理解的最佳保障這一觀點。而Seidlhofer(2001)則認為,盡管ELF已是當今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英語類型,卻幾乎沒有對這一語言現(xiàn)實的任何描寫,這不僅使我們未把ELF使用者看做是有自己權(quán)利的語言使用者,而且仍然把本族語規(guī)范(native speaker norms)繼續(xù)視為是目標語學習者唯一有效的目標。因此,她宣布建立自己的ELF語料庫(即Vienna-Oxford International Corpus of English,簡稱VOICE)。
可以說,上述著作的出版和發(fā)表開啟了ELF研究的新篇章。伴隨經(jīng)濟全球化和區(qū)域一體化日益加快的步伐,英語在世界領(lǐng)域的使用更為頻繁,在以Seidlhofer, Jenkins和 Kirkpatrick等為主要代表的歐亞學者的引領(lǐng)下,在不斷的爭議中,來自歐洲和亞洲國家或地區(qū)的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從不同的視角探究英語在歐盟、亞洲(特別是在東盟)以及國際學術(shù)、貿(mào)易交往中所起的功能和實際使用狀況,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Jenkins(2007,2014)、Mauranen和Ranta(2009)、Kirkpatrick(2010)以及Seidlhofer(2011)等近十部代表性著作的出版,標志著ELF的的研究和實踐取得了巨大成績。而奧地利維也納大學Barbara Seidlhofer團隊的VOICE、芬蘭赫爾辛基大學Anna Mauranen團隊的ELFA (The Corpus of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in Academic Settings),以及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Kirkpatrick團隊的ACE(The Asian Corpus of English)這三個大型ELF語料庫的完成,不僅真實地反映了英語在當今世界的實際使用狀況,也為ELF的研究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語料素材。此外,從2008年起每年一屆的“英語作為通用語的國際大會”已在歐洲和亞洲召開了八屆,表明ELF的理念及其所倡導的語言教學觀和語言能力觀已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應用語言學家和英語教師的普遍認可。2012年由著名的De Gruyter Mouton出版集團出版的期刊JournalofEnglishasaLinguaFranca更是使這一領(lǐng)域的研究有了固定的學術(shù)交流平臺,也將ELF的研究推向了高潮。
簡言之,ELF的研究歷程雖然短暫,但發(fā)展迅速,也已取得了很大成績,盡管其發(fā)展過程中伴隨著質(zhì)疑與爭議,卻呈現(xiàn)出了蓬勃發(fā)展的良好勢頭。
3. ELF概念的界定及特征
ELF的源起與經(jīng)濟全球化和區(qū)域一體化背景下英語成為全球性語言密切相關(guān)。英語的全球化或者是全球英語化導致的結(jié)果之一是,以英語為非母語的使用者人數(shù)現(xiàn)在已遠超英語母語者(Crystal 2003;Graddol 2006)。按照Kachru(1985)對世界英語所提出的三個同心圈框架(three concentric circles of English),這就是說,以英語為二語或官方語言的“外圈”國家和地區(qū)的使用英語的人數(shù),以及以英語為外語的“擴展圈”國家和地區(qū)使用英語的人數(shù)已遠遠大于以英語為母語的“內(nèi)圈”國家的人數(shù)。正如Seidlhofer(2011:14)所指出的,“英語的全球傳播對英語教學的最重要的結(jié)果之一就是人們開始質(zhì)疑本族語者對英語的所有權(quán)”。因此,英語已不再只屬于本族語者,而是屬于所有的英語使用者(Graddol 2006;Widdowson 1994),它已成了全球通用語(Jenkins 2007;Seidlhofer 2004)。
Firth(1996:240)將ELF定義為:“不同母語和不同(民族)文化的人們之間使用的一種‘接觸語’,對這些人來說,英語是所選定的交流外語”。而House(1999:74)則從交際的角度來界定ELF,他認為,“ELF交際可以定義為兩個或更多不同語言文化之間的人用英語進行的交際,對這些人來說,英語不是任何一個人的母語”。從這個意義上講,通用語是沒有本族語者的,或者說通用語并不給任何一個交際者應有的語言優(yōu)勢。這兩個定義被一些ELF研究人員常常引用,但Jenkins等(2011)認為,這兩種定義有一個共同點,即在ELF交際中將英語本族語者排除在外。盡管上述兩種定義基本概括了ELF的一個顯著特征,即其絕大多數(shù)使用者不是英語的本族語者,但需要記住的是,ELF交際(譬如紐約聯(lián)合國總部的會議或者香港的國際學術(shù)會議)應該包括所有來自內(nèi)圈、外圈和擴展圈的人,因此,ELF可以定義為“不同第一語言的人之間使用英語,對這些人而言,英語是所選擇的交際工具,而且是惟一的選擇”(Seidlhofer 2011:8)。
對大多數(shù)研究者來說,ELF與傳統(tǒng)的英語作為外語(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簡稱EFL)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差異。Jenkins(2006b)認為,ELF是全球英語范式的一部分。根據(jù)這一范式,在ELF交際中,大多數(shù)英語使用者為非本族語者,且所有的英語變體都能接受,英語本族語規(guī)范不是唯一的標準。而傳統(tǒng)的EFL屬于現(xiàn)代(外語)范式的一部分,其大部分交際是在非本族語者與本族語者之間發(fā)生,且非本族語者外語學習的目的主要是盡可能習得母語者的語體。其次,與EFL不同,ELF并不把與本族語規(guī)范有差異的非本族語英語看做是能力不足的表現(xiàn),換句話說,不同于英語本族語規(guī)范的差異并不是缺乏能力或者能力不足的標志,而是作為ELF出現(xiàn)或者是潛在的特征來進行探究。因此,不同于傳統(tǒng)的EFL受二語習得的中介語和語言僵化理論的影響,ELF的理論基礎(chǔ)是語言接觸和發(fā)展。第三,從ELF視角來看,非本族語者不再被視為是英語的學習者,也不是EFL的“失敗的本族語者”,相反,他們是可以借助多語資源進行交際的非常熟練的交際者,而這種多語資源是單語的本族語者所不具備的(Canagarajah 2006,2007)。
當然,在界定ELF的時候,還必須在世界英語范式的框架下來考慮。世界英語范式和ELF范式都有一些共同和差異之處。譬如,就共同點而言,兩者都關(guān)注全球化時代英語的廣泛傳播所帶來的啟示,兩者都探究新英語變體用來表達英語非本族語者社會文化身份的途徑,而不是一味遵循遠離自己的一群本族語者的規(guī)范(Seidlhofer & Berns 2009)。但是,世界英語研究一直以來都以限定的英語變體(即英國前殖民地國家或地區(qū))為主要對象,偶爾也會探究非本族語者的英語變體,而ELF研究卻秉持這樣的信念,即當今世界已緊密相連,英語與全球化進程密切聯(lián)系,以本土化了的變體為導向的研究已行不通,因此,我們應該把英語看作是一門可變的、靈活的、可能的、混合的,以及具有跨文化特征的共同語(Dewey 2007)。此外,正如Pennycook(2007)所指出的,世界英語框架把民族主義置于其核心,而ELF由于其固有的變異性,具有多元英語的特征。
還需指出的是,學者們認為ELF與所謂的“環(huán)球語”(Globish)之間沒有任何關(guān)系。ELF是具有大量實證研究結(jié)果支撐的被廣泛深入研究的現(xiàn)象,而Globish是一種任意性的簡化了的英語,完全是憑直覺的,因而不值得應用語言學者或者英語教學界予以認真關(guān)注(Jenkinsetal. 2011)。
除此之外,ELF還具有幾個特點,首先是更強調(diào)使用,尤其是特定場所的使用。這種場所可以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也可以在北京的一間辦公室里,或者是阿姆斯特丹一所大學課堂里、意大利米蘭一家酒吧,或者巴西圣保羅的一家旅館(見Cogo 2012)。其次是交際中更注重英語的功能而不是形式,換句話說,交際效能(communicative efficiency)比語言的準確性更為重要。因而在ELF國際性的交際中,即使交際者所使用的英語有時背離了母語規(guī)范,但他們不再被視為語言能力不足者或者失敗者。第三,與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ELT或者EFL)中所認為的英語學習者學習英語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與英語國家的人交往,并在交際中要遵守英語國家的文化模式不同,ELF強調(diào)跨文化交際中的應用功能,這種應用不必非要遵守母語使用者的規(guī)范,因為這些交際者都是自身語言的積極使用者,他們沒有必要一定得遵循母語規(guī)范(native-speaker norms or native-speakerism),并受英語國家文化規(guī)約的限制,他們使用作為通用語的英語只是來實現(xiàn)自己的交際目的(Canagarajah 2007;Jenkins 2007,2014;Seidlhofer 2011)。
4. ELF研究的主要領(lǐng)域和內(nèi)容
ELF的研究領(lǐng)域主要集中在商務英語和學術(shù)英語,而研究內(nèi)容則主要從語言層面入手。
4.1研究的主要領(lǐng)域
盡管英語作為通用語在世界政治、經(jīng)濟、文化、體育、科學技術(shù)和媒體等領(lǐng)域廣泛使用,但迄今為止,商務和高等教育是ELF研究中最為全面深入的兩個領(lǐng)域。英語在經(jīng)濟貿(mào)易領(lǐng)域的使用(Business ELF,簡稱為BELF)吸引了眾多ELF研究者們的關(guān)注,其研究從涵蓋商務人員對ELF的態(tài)度到對BELF交際的看法。許多研究結(jié)果表明,BELF交際被看做是以內(nèi)容為導向的,且需要具有某一特定領(lǐng)域的知識,而非注重語言形式。其次,在交際中,BELF僅只是整個商務知識的一部分,像本族語者一樣的語法和語音遠不如通融技能(accommodation skills)那么重要。此外,有一種普遍接受的觀點,即盡管英語是商務活動的國際語言,但它與本族語者的英語沒有直接聯(lián)系,本族語者如要參與到商務跨文化交際中,也需要了解甚至需要在跨文化交際技能方面加以培訓。簡言之,BELF的研究與ELF的總體研究一樣,其大多結(jié)果顯示,跨文化交際技巧或策略,而非像本族語者英語一樣的形式正確性,才是BELF交際中的關(guān)鍵;而且,在BELF交際中,交際者能夠運用各種通融技能以確保相互理解和達到交際效率(Jenkinsetal. 2011)。
高等教育中的學術(shù)活動是ELF研究中最為活躍的領(lǐng)域。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世界各國的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也日益加快,除英語系國家以外,一些“外圈”和“擴展圈”國家和地區(qū)越來越多的大學也開始提供以英語為媒介的課程教學和學位。此外,學術(shù)研究因具有國際性特征,不偏重某一特定的文化語言群體,因此,英語作為通用語而非本族語英語更代表了學術(shù)語言的主流。正如Mauranen等(2010:640)所指出的,“如果我們的目的是了解現(xiàn)在使用英語的學術(shù)口語,我們就應該探究英語是如何作為通用語來使用的”,因為“學術(shù)界是使用英語作為共同語的領(lǐng)域之一,也是比本族語英語更具有代表性的領(lǐng)域之一”。學術(shù)領(lǐng)域中ELF的研究大多是基于語料庫的數(shù)據(jù),其研究結(jié)果表明:第一,ELF學術(shù)語言具有自己一定的特征,譬如在進行體和一些短語的使用上。第二,在學術(shù)英語語言政策上,主張從英語作為通用語的視角來審視英語語言的使用及功能,不應把標準英語(即本族語)規(guī)范視為是惟一的標準,且由本族語者決定語言上是否正確和具有可理解性,而應把英語視為是國際通用語,“其規(guī)范不再由本族語者來最終決定”(Ammon 2006:25)。第三,越來越多的學術(shù)期刊專輯或著作接受了以ELF為導向的學術(shù)英語。此外,高等教育中非本族語者學生也開始注意到這樣的現(xiàn)象,即雖然他們的通用語英語與英語本族語存在差異,但他們的英語也具有一些優(yōu)勢,譬如他們所使用的英語比本族語者的更容易理解,他們比本族語者更具有通融技巧,且更能與來自不同民族、不同母語、不同社會文化背景的人融合在一起(Kolocsai 2009;Jenkinsetal. 2011)。
4.2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
ELF研究的內(nèi)容主要聚焦在以下幾個方面:語音或語音體系(phonology)、詞匯(lexis)、詞匯語法(lexicogrammar)和語用,而研究大多集中在ELF的口語使用上,書面語的研究則仍顯不足。研究的途徑主要為實證研究,均是基于自然發(fā)生的語言語料,且研究是從ELF自身的語言使用特點而非參照英語本族語的標準來開展。
在語音或語音體系上,其最初的研究目的主要是區(qū)分語音在多大程度上會導致非本族語者之間交際信息的誤傳,哪些語音特征屬于通融策略,即交際者為了使其語音能夠被其他交際者聽得懂而在語音上做哪些調(diào)整、如何調(diào)整(Jenkins 2000)。Jenkins的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在ELF的交際中,交際者為了使自己能被聽懂和理解,往往在語音上盡可能地使用“標準”的語音。其次,一些英語語音特征(譬如開首輔音連綴、元音長短、核心重音等)對ELF交際中的可理解性會產(chǎn)生影響,而一些特征(如弱讀、省略、同化等)對可理解性無大的影響?;谟⒄Z非本族語者間的交際研究,Jenkins(2000)提出了英語語音的共同語核心(Lingua Franca Core,簡稱LFC)和非核心(the non-core)的特征概念,并認為核心特征有助于加強雙方的可理解性,只要英語使用者掌握這些核心特征,加上足夠的通融策略,就能夠在交際中調(diào)整自己的語音,并在需要時使用。目前,一些研究ELF的語音問題的學者(如Deterding 2010)提出,交際中的通融策略比語音特征更為重要,這一概念對語音教學會產(chǎn)生一系列的影響,因為通融策略的教與學比傳統(tǒng)的標準語音(Received Pronunciation or General American Accent)教學具有更高的要求,而且ELF為基礎(chǔ)的語音教學比傳統(tǒng)的以本族語者為標準的語音教學標準更具有可習得性,這樣將對學生的自信心帶來積極的影響。此外,在教學中,注重發(fā)展學生通融策略訓練的課堂活動比傳統(tǒng)的音位乃至超音位之類的語音練習會更有趣和更有激勵性(Jenkinsetal. 2011)。
詞匯或者詞匯語法層面的研究比語音層面的研究要晚一些,其主要原因是起初缺乏大型語料庫。這一層面的研究主要是揭示在ELF的交際中,交際者是如何習慣性地以系統(tǒng)、慣常的方式調(diào)配他們所擁有的語言資源。通過交際者所使用的英語語言系統(tǒng),就可以區(qū)分出其中所出現(xiàn)的詞匯和語法形式。在這方面最初的研究主要是關(guān)注識別ELF口語交際中有哪些典型的語言特征。Seidlhofer(2004)依據(jù)其主持完成的VOICE語料庫,列出了一些ELF中的典型特征,譬如,在一般現(xiàn)在時中忽略第三人稱單數(shù)-s、混淆關(guān)系代詞who和which、定冠詞或者不定冠詞的誤用等等。Cogo和Dewey(2011)也歸納了在ELF語料庫中發(fā)現(xiàn)的與英語本族語存在差異的一些顯著特征,如介詞、定冠詞和搭配等的使用。在近年來的詞匯語法研究中,重點已從簡單識別語言特征轉(zhuǎn)向為何會導致這些特征的交際功能上,以及這些語言特征的潛在原因上,其中尤其關(guān)注使用上的語用動機和功能意義。如Bj?rkman(2009)發(fā)現(xiàn),瑞典大學里的英語使用為了實現(xiàn)交際目的,在詞匯和句法上都會做調(diào)整。譬如,學生會使用像discriminization和levelize這樣的自創(chuàng)詞。
語用是ELF研究中開展得較早的,其語料收集的語境廣泛多樣,從與經(jīng)濟相關(guān)的電話交談到學術(shù)環(huán)境里的面對面對話,從經(jīng)濟會議到家庭聚會等等。起初的研究(如Firth 1996;House 1999)主要探索ELF交際中交際各方的合作,尤其是如何確保相互理解的策略,譬如,采用“讓過去”(let it pass)和“看作是正?!?making it normal)策略,而不考慮語言形式是否正確的問題。后來,研究開始轉(zhuǎn)向在交際中的信息的“不理解”(non-understanding)和誤傳的協(xié)商和解決策略上。這些研究中的一個共同發(fā)現(xiàn)就是,不理解或者是誤解發(fā)生的情況并不多,即使發(fā)生,ELF交際者也表現(xiàn)出了很高水平的交際和語用能力,以示不理解而不會打斷交流的進行,并給對話伙伴提供足夠的信息以便克服問題。而在ELF交際者是如何解決信息的誤傳上,即交際者反饋和協(xié)商有可能導致不理解時所采用的策略,研究結(jié)果表明,交際者會使用的策略主要有重復、澄清、釋義、自我修正等(Jenkinsetal. 2011)。此外,ELF語用研究還揭示,ELF交際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內(nèi)容為導向的,因此一些協(xié)商策略也用來解決交際中出現(xiàn)的不理解或信息誤傳,這些策略主要有預先制止策略、多語資源的利用。前者主要是指為了達到相互理解,交際者需共同努力在交際的每一個階段都應監(jiān)控理解狀況,而后者則指交際者充分利用他們各自的多語言資源如語碼轉(zhuǎn)換來達成相互理解。在ELF交際中,由于交際者都是來自不同的社會語言文化背景,各自都有自己的民族身份和文化認同,如何獲得達成相互理解形成共識,出現(xiàn)在自然交際過程中的話論、話語標記語、同步言語、言語補充等成了近來研究者們關(guān)注的課題(Jenkinsetal. 2011)。
5. ELF對英語教學的啟示
ELF研究與實踐的迅猛發(fā)展不是沒有引起爭議,質(zhì)疑與批評一直伴隨著其發(fā)展進程。O’regan(2014:1)認為,“ELF運動無論是從其話語到其形式,都顯示了其理想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遮蓋了全球化世界里英語的政治經(jīng)濟和階級結(jié)構(gòu),其綜合了變革論、后現(xiàn)代主義和后結(jié)構(gòu)主義理論的理性主義、實證主義和客觀主義的知識論,既不可通約又缺乏理論性”。從語言教學的視角來看,一些學者(如Maley 2009;Sowden 2012)認為,ELF研究的結(jié)果微不足道,并沒有什么新觀點,沒有必要放棄傳統(tǒng)的根據(jù)標準英語(即本族語英語)模式進行的英語教學。
盡管對ELF存在種種質(zhì)疑,但其所呈現(xiàn)的蓬勃發(fā)展勢頭是不爭的事實,尤其是其對長期以來受二語習得理論影響的一些英語教學原則和實踐形成了挑戰(zhàn)(Jenkins 2006b),其發(fā)展對當今的英語教學改革與實踐也有著許多積極的啟示意義。Jenkins等(2011)認為,啟示主要體現(xiàn)在五個方面,即語言大綱、教學材料、路徑和方法、語言評價和語言教師的知識基礎(chǔ)。對我國的英語教學,尤其是大學英語教學,我們認為ELF的英語教學觀具有以下幾點啟示:
首先,就是大學英語教學應采取更為符合當今全球化時代潮流的多元英語觀。在英語已成為全球通用語的今天,能使用英語的非母語者人數(shù)已遠超英語母語者的人數(shù),當今絕大多數(shù)的英語交際是在非本族語者之間發(fā)生的,而且這種比例隨著全球化和區(qū)域化合作的不斷深入還會上升,所以占少數(shù)的英語本族語者的標準模式或用法不應再是非本族語者所應學的重點(Young & Walsh 2010)。正如Seidlhofer(2004)所指出的,英語學習者不能只向英語本族語者學習英語,也應該向其他非本族語者學習。因此,在教學中,應擺脫英美“標準英語”的桎梏,吸納ELF的語言使用觀,讓學生廣泛接觸不同英語變體,了解不同英語變體語言極其使用特征,這樣不僅會有助于學生在遇到各類英語使用者時具備更好的交際技能和通融策略,也會使他們成為更好的英語交際者。
其次,在目標語言能力的定位上,應放棄以到達本族語者能力為目標的要求。“英語學習的目的應該是能夠運用英語成功地在通用語或者多語言環(huán)境里進行交流,而不是習得標準英語或者達到本族語者的水平”(Kirkpatrick 2011:221)。傳統(tǒng)英語教學的終極目標是能夠習得所謂的“標準”英語,但全球化時代的英語學習已不再被視為是二語或者外語學習,而是身為全球公民必備的基本能力,英語學習的目的不在于擁有如母語般流利的聽說能力,也絕不僅僅是與英語國家的人進行交流,而是能否更好地與世界各國各地區(qū)的雙語或者多語人士達成有效的溝通(Graddol 2006)。以亞洲為例,英語不僅是東盟國家的唯一官方語言,事實上英語也已成為一門亞洲語言。亞洲英語使用者的交際對象也不再是以英語本族語者為主,而是以英語非本族語者為主(朱建新、張海波2014:20)。因此,要破除我們的學生學習英語就是為了與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交流的迷思(Kachru 1992),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尤其是在英語口語能力的培養(yǎng)上,沒必要對學生的語音是否標準或正確過于苛刻,而應該首先鼓勵學生大膽開口,積極表達自己觀點,樹立交流表達思想比準確流利更重要的意識,只有學生愿意大膽開口表達,才能有助于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的發(fā)展。“如果二語學習者感到二語學習的成功的主要評判標準就是要像母語者看齊,很少有人能達到,那么教師和學生就會為他們制定卻又無法達到的目標感到沮喪無措”(Cook 2002:331),而且“放棄達到本族語者一樣的英語水平從而達到完美交際的不切實際的想法,還可以讓學生騰出精力時間來注重交際中更為重要的交際策略和‘通融’策略”(Seidlhofer 2004:226)。
第三,在教學內(nèi)容上,應減少英美文化的內(nèi)容,增加歐亞非南美國家社會文化及中國本土的內(nèi)容。我國的各類英語課程現(xiàn)在使用的教材內(nèi)容(含聽力材料)基本都是出自于英美國家,反映英美社會歷史、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念、經(jīng)濟社會、文化教育、科技軍事等領(lǐng)域的發(fā)展狀況,很少有反映歐亞非南美國家或地區(qū)的文化內(nèi)容。在英語作為通用語廣泛使用于來自世界不同社會語言文化背景下的今天,學習者無需內(nèi)化目的語言的文化模式(Kachru 1992),英語課程的文化內(nèi)容也不應局限于英語國家文化,還應包括大量的學習者的母語文化和非英語國家的文化(Cortazzi & Jin 1999;McKay 2002,2003)。正如Cortazzi和Jin(1999:204-205)所提出的,語言教材或材料里應使用三種文化內(nèi)容,即取自學習者自己母語文化的“源文化材料”,英語作為第一語言國家的“目標語文化”,以及反映英語和非英語國家不同文化的“國際目標文化材料”。因此,我們的英語課程里應該包括相當比例的有關(guān)非英語國家地區(qū)以及中國社會文化的內(nèi)容,這不僅可以克服只介紹了解英美文化的局限性,也有助于學生了解中國文化,并在今后的國際環(huán)境下更好地進行交流,擔當好傳播中國文化的使命。
此外,在英語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的評價上,應注重學生實際使用英語進行交際的通融能力。當今世界人們的流動交往日益頻繁,英語作為共同的交際工具很多時候是在非英語本族語者之間使用的,掌握英語并不意味著只與英語國家的人交往,更多地是與具有不同社會文化特色、操不同英語變體的來自“外圈”和“擴展圈”的人進行交往。因此,我們的英語課程在聽說能力的評價上,應改變以“標準”英語模式為唯一的評價標準,而應注重學生使用英語進行交際的效能(即傳達信息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在評價上,應淡化流利正確的語言表達能力要求,更強調(diào)學生能與使用不同英語變體、帶有各種口音、保持各自社會語言文化認同的人交往通融溝通的能力。畢竟,作為通用語,英語對大部分人來說所起的功能主要是不同母語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一種接觸語,是被選定為交流的工具而已。聽說能力評價的重點應是學習者協(xié)商策略、特定場所的語言實踐、交際的各種技能、語言意識和對語言社會的敏感性上(Canagarajah 2006,2007)。
6. 結(jié)語
在經(jīng)濟全球化和區(qū)域化合作不斷深入的背景下,一方面英語在世界得到更為廣泛的普及,另一方面,英語受眾的日益增多在使用上也在改變著英語。英語作為通用語的蓬勃發(fā)展,順應了全球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等新語境的不斷變化和需求,對傳統(tǒng)英語教學長期以來形成的諸多理論和實踐提出了挑戰(zhàn),也給英語教學改革帶來了很多值得借鑒、實踐的理念。我們的英語教學,尤其是大學英語教學應該從能力標準的定位、目標要求、教學內(nèi)容、評價標準等方面進行改革,才有可能真正培養(yǎng)學生在今后與社會語言文化背景各異的人有效交往的能力。
參考文獻
Alptekin, C. 2002. Towa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ELT [J].EnglishToday18(1): 57-64.
Ammon, U. 2006. Language planning for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An overview of questions and possible solutions [J].CurrentIssuesinLanguagePlanning7(1): 1-30.
Bj?rkman, B. 2009. From code to discourse in spoken ELF [A]. In A. Mauranen & E. Ranta (eds.).EnglishasaLinguaFranca:StudiesandFindings[C]. London: Cambridge Scholars.
Canagarajah, S. 2006. Changing communicative needs, revised assessment objectives: Testing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J].LanguageAssessmentQuarterly3(3): 229-42.
Canagarajah, S. 2007. Lingua franca English, multilingual communities,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TheModernLanguageJournal(2007 Focus Issue): 923-39.
Cook, V. 2002.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and the L2 user perspective [A]. In V. Cook (ed.).PortraitsoftheL2User[C].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327-43.
Cogo, A. 2012.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Concepts, use, and implications [J].ELTJournal66(1): 97-105.
Cogo,A. & M. Dewey. 2011.AnalysingEnglishasaLinguaFranca:ACorpus-drivenInvestigation[M]. London: Continuum.
Cortazzi, M. & L. Jin. 1999. Cultural mirrors: 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the EFL classroom [A]. In E. Hinkel (ed.).CultureinSecondLanguageTeaching[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219.
Crystal, D. 2003.EnglishasaGlobalLangu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eterding, D. 2010. ELF-based pronunciation teaching in China [J].ChineseJournalofAppliedLinguistics33 (6): 5-17.
Dewey, M. 2007.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An interconnected perspective [J].InternationalJournalofAppliedLinguistics17(3): 332-54.
Firth, A. 1996. The discursive accomplishment of normality: On “l(fā)ingua franca” English and conversation analysis [J].JournalofPragmatics26(2): 237-59.
Graddol, D. 2006.EnglishNext[M]. London: British Council.
Habberland, H. 1989. Whose English, nobody’s business [J].JournalofPragmatics13(6): 927-38.
House, J. 1999. Misunderstanding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teractions in English as lingua franca and the myth of mutual intelligibility [A]. In C. Gnutzmann (ed.).TeachingandLearningEnglishasaGlobalLanguage[C]. Tübingen: Stauffenbury Verlag. 73-89.
Jenkins, J. 2000.ThePhonologyofEnglishasanInternationalLanguag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enkins, J.2006a. Current perspectives on teaching World Englishes and English as lingua franca [J].TESOLQuarterly40(1): 157-81.
Jenkins, J. 2006b. Points of view and blind spots: ELF and SLA [J].InternationalJournalofAppliedLinguistics(2): 137-62.
Jenkins, J. 2007.EnglishasaLinguaFranca:AttitudeandIdentity[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enkins, J. 2014.EnglishasaLinguaFrancaintheInternationalUniversity:ThePoliticsofAcademicEnglishLanguagePolicy[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Jenkins, J., A. Cogo & M. Dewey. 2011. Review of developments in research into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J].LanguageTeaching44(3): 281-315.
Kachru, B. 1985. Standards, codification and sociolinguistic realism: The English language in the outer circle [A]. In R. Quirk & H.G. Widdowson (eds.).EnglishintheWorld:TeachingandLearningtheLanguageandLiteratures[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1-30.
Kachru, B. 1992.TheOtherTongue:EnglishAcrossCultures(2nd ed.) [M]. Urbana &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Kirkpatrick, A. 2010.EnglishasaLinguaFrancainASEAN:AMultilingualModel[M].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Kirkpatrick, A. 2011. English as an Asian lingua franca and the multilingual model of ELT [J].LanguageTeaching44(2): 212-24.
Kolocsai, K. 2009. Erasmus exchange students: A behind-the-scene view into an ELF community of practice [J].Apples-JournalofAppliedLanguageStudies3(1): 25-49.
Maley, A. 2009. ELF: A teacher’s perspective [J].Languageand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9(3): 187-200.
Mauranen, A. & E. Ranta. 2009.EnglishasaLinguaFranca:StudiesandFindings[M]. London; Cambridge Scholars.
Mauranen, A., C. Perez-Llandtada & J. M. Swales. 2010. Academic Englishes. A standardized knowledge? [A]. In A. Kirkpatrick (ed.).TheRoutledgeHandbookofWorldEnglises[C]. London: Routledge. 634-52.
McKay, S. L. 2002.TeachingEnglishasanInternationalLanguage:RethinkingGoalsandPerspective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cKay, S. L. 2003. Toward an appropriate EIL pedagogy: re-examining common ELT assumption [J].InternationalJournalofAppliedLinguistics13(1): 1-22.
O’regan, J. 2014.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An immanent critique [J].AppliedLinguistics34(1): 1-21.
Pennycook, A. 2007.GlobalEnglishesandTransculturalFlows[M]. London: Routledge.
Seidlhofer, B. 2001. Closing a conceptual gap: The case for a description of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J].InternationalJournalofAppliedLinguistics11(2): 133-58.
Seidlhofer, B. 2004. Research perspectives on teaching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J].AnnualReviewofAppliedLinguistics(24): 209-39.
Seidlhofer, B. 2011.UnderstandingEnglishasaLinguaFranca[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eidlhofer, B. & M. Berns. 2009. Perspectives on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Introduction [J].WorldEnglishes28(2): 190-91.
Sowden, C. 2012. ELF on mushroom: The overnight growth in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J].ELTJournal66(1): 89-96.
Widdowson, H. 1994. The ownership of English [J].TESOLQuarterly28(2): 377-88.
Young, T. J. & S. Walsh. 2010. Which English? Whose English? An Investigation of “non-native” teacher’s beliefs about target varieties [J].Language,CultureandCurriculum23(2): 123-37.
杜潤清、姜亞軍.2001.近二十年中國英語研究述評[J].外語教學與研究(1):37-41.
姜亞軍.2008.世界英語變體的元學科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李少華.2006.英語全球化與本土化視野中的中國英語[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潘章仙.2005.中國英語變體中的語言與文化認同[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朱建新、張海波.2014.亞洲英語教育范式的轉(zhuǎn)變:從EFL/ESL到EAL[J].外語界(1):19-26.
(責任編輯吳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