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軍群,潘 震
(江蘇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江蘇徐州 221116)
構式是當前認知語言學的研究熱點,構式語法的出現(xiàn)為語法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徑。當前的構式尤其是英語構式研究主要集中在雙賓構式、致使移動構式、動結構式、way構式等大類構式上。TIME-away構式雖然具有動結構式Subj+V+Obj+Comp的原型形式,其構式的準入條件與意義均與普通動結構式不同,但并沒有受到足夠重視。TIME-away構式是英語中的一種特殊構式,表示主語施事“浪費了一段時間做某事”,其句法形式為SUBJ+V+TIME+away。
(1) John danced the whole night away. (約翰跳了一整晚的舞)
(2) She slept the morning away. (她睡了一早上)
(3) Bill whiled the afternoon away. (比爾消磨了一個下午)
以上三個例子都表示主語施事浪費了一段時間做某事,他們本應當在這段時間內做其他更有意義的事。
(4) *We enjoyed the whole morning away.
(5) *The tree shook two hours away.
這兩個句子形式上符合TIME-away的構式標準,但是非法的句子。對于TIME-away構式的研究應具體到論元的選擇限制。因此,本文主要探討TIME-away構式的三個問題,首先系統(tǒng)探究TIME-away構式的論元限制條件,從主語、謂詞、時間論元、結果補語away層面分別討論,重點探究前人未涉及的謂詞準入問題,并對其他部分也進行必要補充;分析TIME-away構式的認知經濟性和表達經濟性;探究產生TIME-away構式的認知理據。
TIME-away構式形式上表現(xiàn)為Subj+V+Obj+away,這一構式有三個論元成分,分別是施事、時間論元和結果補語away。國外對TIME-away構式的研究主要來自Jackendoff(1997),他僅列出了TIME-away 構式句法語義的部分特征,未涉及動詞的準入問題。本文首先討論構式中這三個論元的限制條件,其次是謂詞的選擇與準入。
生命度(animacy)原本屬于生物學領域概念,隨著語言研究的深化,學者們開始關注到生命度在語言生成中的作用,有生與無生是自然界的基本分類。Comrie(1989)提到生命度的基本等級序列是:人類>動物>無生命體。把生命度這一概念運用到語言學角度來看,可以得到下面的基本框架:N[人]>N[其他有生]>N[無生]。在這個等級序列下可以發(fā)現(xiàn),生命度越高的名詞越容易進入TIME-away構式,生命度越低越難進入。根據Jackendoff(1997)的研究,TIME-away構式的施事主語要求必須是有意愿的,沒有意愿的施事無法進入構式。
(6) *The light flashed two hours away.(Jackendoff,1997:537)
此處主語為無生命無意愿施事light,無法滿足進入構式的條件,因而被認為是不合法的句子。但是生命度較低的其他有生類能否進入構式?通過檢索,我們在語料庫中發(fā)現(xiàn)了如下例句:
(7) Two elk stood on hills to our north and south, bugling the night away. (Shealey,2000:11)
可以看出,TIME-away構式中可以接受N[其他有生]類名詞作為主語施事。主語的限制是TIME-away構式的一個典型特征。跳出TIME-away構式的研究來看,同樣形如S+V+O+Oc的構式卻對主語論元有更寬松的限制。Goldberg(1995)在對動結構式的限制進行討論的時候發(fā)現(xiàn),無自愿性的發(fā)動者或無生施事論元也可以接受。她給出了這樣一個例子:
(8) The alarm clock ticked the baby awake.(鬧鐘把寶寶嘀嗒醒了。)
基于上述分析,對于TIME-away構式,因構式本身傳遞“浪費一段時間”的語義,構式義對施事論元產生了語義限制,我們不能說一樣東西浪費了一段時間做了其他事,所以,無生命體往往具備較低的生命度特征因而難以進入構式。而在動結構式中,雖然形式相似,但語義凸顯結果,對施事的生命度要求并不高。
謂詞的準入問題是構式研究中不可回避的一個焦點,可以進入TIME-away構式的動詞有準入限制。Jackendoff(1997)提出了一些關于謂詞的準入條件。首先,動詞必須為一種活動,而不能是一種狀態(tài),即使這個狀態(tài)包含主語的意愿。例如:
(9) Celia saluted for two hours.
(10) *Celia sat two hours away.(Jackendoff,1997:537)
其次,進入TIME-away構式的動詞表達重復性的有界事件,因此,表示單向不可復位動作的動詞不可進入該構式。例如:
(11) *Sam frittered three days away dying.
(12) *Sam whiled three days away awakening.
再次,進入TIME-away構式的動詞往往能夠給人帶來精神愉悅或放松的行為或事件。例如:
(13) We understand the temptation of being able to keep company with supermodels, disco the night away in far-flung locales. (Ascher-Walsh,1998:34)
因此,TIME-away構式的句法限制特殊且復雜,在確定準入動詞分類時,首先我們先看一下前人對與之形式相似的動結構式的動詞準入的探討。Goldberg(1995:189)在對動結構式分類時,根據構式的及物性進行分類,把動結構式分為兩類:二元動結式(two-place resultatives), 意 義 為 X causes Y to become Z by V-ing, 如 John wiped the table clean.不及物動結式,表示的意義為X becomes Y by V-ing,如The river froze solid.此后Goldberg和Jackendoff(2004)根據致使特征對英語動結構式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劃分,把英語動結構式分為如下四類:致使特征動結構式、非致使特征動結構式、致使路徑動結構式、非致使路徑動結構式。通過與動結式的對比不難發(fā)現(xiàn),TIME-away構式的特殊性在于,施事對賓語NP一般不具有致使行為。
根據我們的世界知識可知,人們不能說施事致使時間流逝了,時間的消失不以施事主語發(fā)出的任何動作而轉移。因此,不具有致使性的動詞不能進入構式,因而非賓格動詞不允許進入構式。主要包括表示存在、發(fā)生 的(exist,hang,emerge,happen), 體 動詞(如 begin,start,end),持續(xù)性謂詞(last,survive,remain等)?;诖耍狙芯繀⒄涨叭说姆诸?,以動詞與NP是否構成主謂關系,認為可以將TIME-away構式的準入動詞分為兩類。第一,不及物類TIME-away構式。不及物類TIME-away構式句法上表現(xiàn)為Subj+[V+TIME]i+away,構式意義為
(14) Dave sneezed the afternoon away.
(15) Judy read the morning away.
(16) Emma slept the afternoon away.
例句中的sneeze,read,sleep等均與構式中的NP構成非及物關系(雖然有些動詞本身為及物動詞),這些詞進入構式后仍表示“施事浪費一段時間做某事”,這里的浪費語義無法直接通過動詞本身來獲得,并且此時準入構式的動詞與NP之間存在“假賓語”現(xiàn)象。關于這一點將在時間論元分析中加以解釋。
第二,及物類TIME-away構式。及物類TIME-away構式句法上呈現(xiàn)Subj+[V+TIME]t+away+Comp,謂詞和時間NP之間存在支配關系,但這一類動詞在進入TIME-away構式時,往往會增添補語成分,并且這個補語成分由V+ing形式承擔。我們嘗試去掉補足成分給本族語者確認,反饋結果表示這類句子語義不完整,難以接受。及物類TIME-away構式的準入動詞數量有限,主要有fritter,while,piss,waste等。這些詞進入構式后句子語義可以直接獲得,因為可以從這些詞匯本身獲知。例如:
(17) Kate frittered a week away.
(18) Amy whiled the morning away sleeping.
(19) Celia pissed the afternoon away gambling.
(20) ? Celia frittered/ whiled/ pissed the night away.
根據這一分類,本文嘗試性地做出TIME-away構式形式語義匹配圖。
圖1 TIME-away構式的形式意義匹配
時間論元在TIME-away構式中似乎沒有過多的限制,表示時間的名詞都可以進入構式, 如 year,month,week,day,hour等?!癢ay構式描述主語的空間活動而TIME-away構式描寫的是主語的時間活動”(Jackendoff,1997:547)。但時間論元在非及物的TIME-away構式中并非是謂詞的真正賓語,即形成假賓語。假賓語是指處在構式賓語上的成分不是動詞的語義論元。TIME-away構式中假賓語的形成也有其認知理據,將在第三部分詳細論述。此外,Jackendoff(1997)提出TIME-away構式中動詞的真正賓語可以通過添加with指明。例如:
(21) Fred drank the night away with a bottle of Jack Daniels.(Jackendoff,1997:535)
但本文研究也發(fā)現(xiàn),并非所有進入TIME-away構式不及物動詞都可以用with成分補充受事。例如:
(22) His court officer was able to lie down on a bench and nap the afternoon away.(Alex,1997:22)
進入TIME-away構式的動詞較為復雜,在本例中,由于nap本身不具有及物性特征,因此在進入構式后無需找到一個補充成分。
在TIME-away構式中,away是其中唯一的助詞。對于TIME-away構式的結果補語away,其位置不受句法特征影響,當NP較長時可以放在動詞后,也可放在NP后。例如:
(23) Stan drank away the(entire)afternoon of his 15th birthday.
(24) Stan fished away all of Tuesday morning.(Jackendoff,1997:535)
其次,away也可被副詞成分修飾。例如:
(25) Dan slept the long afternoon entirely away.
語言表達和人們的認知之間并非一一對應,需要通過認知構建起來。TIME-away構式在英語構式中具有自身獨特性,其表層結構形式與語義之間不是任意匹配的,而是具有認知理據的。下面將從三個方面探究TIME-away構式的認知理據。
依據認知語言學的范疇化理論,一個范疇包含非典型成員與示例成員。Hopper和Thompson(1980)指出,非范疇化主要指詞類在一定語篇條件的作用下脫離其基本語義和句法特征的過程。非范疇化應用在構式中,使得句法和語義中某些具有典型特征的狀態(tài)弱化,語法意義增強。相對于獨立的詞匯而言,語義更加抽象,無法從構式本身推導,因此具有更多的句法限制與意義。非范疇化是一種思維創(chuàng)新手段,這個過程強調認知發(fā)展中的源概念。
TIME-away構式作為一個范疇,其中包含了典型的及物構式 (Subj+Vt+TIME+away+Comp)和非典型的不及物構式(Subj+Vi+TIME+away),但從本質上來說二者又同屬于及物構式范疇。在及物構式范疇中,又存在及物性高低的問題。非范疇化即范疇成員逐漸失去范疇特征。根據這一描述,例(26)屬于典型及物構式,例(27)為邊緣性及物構式。
(26) He whiled the afternoon away very pleasantly.(Clough,2001:10)
(27) I have done that, though, walked the night away in a strange town.(Wuori,1997:269)
例(26)中while作為謂詞,時間NP(the afternoon)直接作其賓語,是一個典型的及物構式。例(27)中,walk是句子的謂詞,其施事在句子中體現(xiàn)為句子主語I,但時間NP并非為動詞walk的直接賓語,沒有滿足構式典型特征的要求,因而在此可看作邊緣性及物構式??梢钥吹?,雖然Vi+TIME+away+Comp屬于TIME-away構式范疇連續(xù)體上的邊緣成員,但它仍然包含典型成員的某些特征。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單從形式上看,TIME-away構式的語例大部分表現(xiàn)為Vi+TIME+away+Comp,但其典型成員仍然是及物類構式Subj+Vt+TIME+away+Comp的原因。正是在非范疇化的作用下,產出不同語言實例。另外,不及物TIME-away構式中的動詞雖然獲得了及物動詞的句法位置,但并不意味著帶有及物動詞的其他特征,相反還會有不及物動詞的句法特征。例如,在談到TIME-away構式準入動詞的分類時,兩類TIME-away構式不同的句法表現(xiàn)形式也是由非范疇化造成,如例(18)和(19)。
再從結果論元away角度來看,Jackendoff(1997:540)在研究中指出:“時體副詞away本身不足以解釋TIME-away構式的語義特征?!彼o出了兩點理由:第一,通過與up的句法比較,認為包含時體副詞的away都是未完結的(atelic),而TIME-away構式中的away是完結的(telic);第二,時體副詞away不允許量化型副詞修飾,而TIME-away構式可以用如partly,entirely等程度副詞修飾。但他一味注重句法特征而沒有看到構式內部范疇化現(xiàn)象。事實上,away的原型詞義為“遠離,離開”,如 lure away(引誘離開),drive away(駛離),sail away(乘船離開)等,還有其他語義值,表示消失,如boil away(蒸發(fā)),wipe away(擦去),wither away(逐漸消亡);表示收拾,如put away (放好), file away(歸檔);表示連續(xù)不斷做某事,如laugh away(不停地笑),chatter away(喋喋不休)??梢钥闯?,以上的幾個語義均由其原型語義去范疇化而來,不斷獲得新的語義值,如表示消失時,主語發(fā)生了形變或位移,表示收拾放好的語義時,遠離了原先凌亂的狀態(tài),表示“連續(xù)不斷做某事”時,自然也遠離了初始狀態(tài)。因此,結果補語away在構式中既可以標記動作的持續(xù)性,也可以作為形容詞補語,表示遠離、離去。
TIME-away構式中的不及物構式的原型特征和認知顯性度為我們識解構式提供了動力。 語言在使用中遵循動態(tài)規(guī)則,因而,范疇化也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動態(tài)的過程強調語言結構的變化和語義的豐富擴展,語言本身在使用中不斷被賦予新的結構。TIME-away構式中,表現(xiàn)出非原型特征的構式在去范疇化的作用下不斷獲得新的特征,從而表現(xiàn)出Subj+Vi+TIME+away特殊的句法形式。從認知的角度看,TIME-away構式的典型性是由非范疇化不斷形成。其語義的生成從詞匯本身到與“浪費義”的整合,突出了語言的擴展功能。
生成理論總是試圖盡量簡化人們必須學會的東西和語言習得中的心理表征形式,這種簡化的根據就在于經濟標準,最好的語法就是用最少的符號獲得這樣的效果(Langacker,1999:91)。為了提高語言交際的效率,經濟原則是語言在有限的容量內提供更多信息的有效途徑,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高的收益。Martinet提出語言的經濟原則:“言語活動中存在著從內部促使語言運動發(fā)展的力量,這種力量可以歸結為人的交際和表達的需要與人在生理上(體力上)和精神上(智力上)的自然惰性之間的基本沖突。交際和表達的需要始終在發(fā)展、變化,促使人們采用更多、更新、更復雜、更具有特定作用的語言單位(指符素和音位),而人在各方面表現(xiàn)出來的惰性則要求在言語活動中盡可能減少力量的消耗,使用比較少的、省力的、已經熟悉的或比較習慣了的,或者具有較大普遍性的語言單位”(周紹珩,1980:7)。傳統(tǒng)觀點認為,經濟原則只在語音層面發(fā)生作用,但實際上在語義、句法和語篇層面都發(fā)揮作用。在實際的交際過程中,會話雙方不會也沒必要捕獲對方傳遞的所有信息,而是進行采樣并壓制,尋找信息重點,在不誤解意思的情況下將承載的舊信息的部分忽略,把焦點放在新信息部分,從而更加高效地交際。經濟原則不能簡單地認為少用詞,其本質應當是獲得預期效果。這一點也符合Grice(1975)提出的合作準則中的量的原則。語言的經濟原則在構式上的應用也十分明顯,經濟原則在TIME-away中的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下面兩個方面。一方面,相比傳統(tǒng)句法形態(tài),TIME-away構式經濟簡潔,用最簡形式傳遞出句法特征意外的信息。例如:
(28) He wasted the whole night dancing and dancing.
(29) He danced the whole night away.
各論元在進入TIME-away構式后,其語義成分受到構式本身影響會產生語義增益效應,動詞本身在動詞上體現(xiàn)的最為明顯。如例(29),dance本身表示跳舞的動作,進入構式后仍保留本義,構式給予了[WASTE TIME]與[KEEP DOING]兩個語義值。顯然,在表達相同語義的情況下,例(29)比(28)更加簡潔,適應了經濟性的語言現(xiàn)實。這是TIME-away構式的另一個重要特征。另一方面,在經濟原則的作用和驅使下,TIME-away構式的某些形式逐漸歸約化、俗成化,并漸漸固定下來,形成慣常搭配并被人們所接受。例如:
(30) Pissing an afternoon away had never seemed so vitally important.(Dustin,2009:61)
進入TIME-away的動詞piss其本義表示“小便”,很難與賓語TIME構成認知建構,但在進入構式后被構式賦予新含義,表達“浪費一段時間做某事”,現(xiàn)在piss away已經固定下來成為一個慣用搭配,可單獨使用,仍表示浪費的語義。同樣地,我們常用的while一詞經常被用作連詞(如I lived in a hostel while I was a student)或名詞(如for a while)使用,前者表示一種讓步關系,后者表示一小段時間。事實上,while作為及物類TIME-away構式的一種,除了本身有消磨時間的意思外,在進入構式后其個體詞義也被凸顯,但仍然保留構式的某些成分。例如,
(31) Older children can while hours away with electronic toys and CD players.(Clubb,2000:4)
例(31)中while進入構式后其動詞義被構式凸顯,表示“消磨、浪費時間”。現(xiàn)在使用while的動詞語義時往往需要與away搭配使用。這也是在認知經濟性的原則下的構式認知經濟化與歸約化的結果,與此類似的搭配還有fritter away等。
從對謂詞的準入研究可以看出,進入TIME-away構式的動詞僅僅表達一種行為動作,和構式的本質意義產生了語義不兼容,那么詞匯義是如何增加自身語義保證構式義的完整一致的?根據構式語法的觀點,構式義與詞匯義之間的互動關系包含一致或沖突兩種形式,當二者一致時,句子合乎語義,當二者產生沖突時,語義壓制手段可以消除二者沖突。句子的整體意義主要是通過自上而下的構式義和自下而上的詞匯義途經壓制的結果。TIME-away構式的認知意圖在于表達主語對某一特定時間的消極作用,即表示某種屬性。在特定時間段內的動作需要通過構式中的狀態(tài)才能凸顯。在TIME-away構式中,可以認為在進入構式前的動詞凸顯的是其作為動詞的動作義,而構式表達的卻是一種狀態(tài)義。語義的焦點由動作本身轉移到了狀態(tài),凸顯了結果。那么,構式義實現(xiàn)壓制詞匯義的手段是什么?本文認為主要是靠轉喻實現(xiàn)。
傳統(tǒng)語言學把轉喻視為一種修辭手段,而隨著認知語言學的興起發(fā)展,認知語言學家認為它不單是一種修辭工具,也是一種認知機制(李福印,2008:145),并把轉喻看作是人類的思維方式和認知機制,同時也是意義擴展的基礎手段。從構式語法的角度來說,人們創(chuàng)造并使用特定語言構式來表述和理解事物或抽象概念,其前提是將該構式識解為與其構成成分相聯(lián)系的事物(潘震,2013:65)。TIME-away構式句法形式上直接推導的語義為施事耗費一段時間做某事。但是,形式上的語義推導并不能使人信服。因為根據常識經驗可知,我們不論做什么事情都要耗費時間,這樣來界定該構式的意義便沒有實際價值。Jackendoff(1997)對 TIME-away構式從單純的句法語義的總結不足以解釋“主語對這一段時間的浪費”的概念。這時借助轉喻壓制理論就能得到很好的闡釋。在TIME-away構式中的動詞僅僅表達一個動作,而這一動作卻包含了“浪費了一段時間”的語義。同時,這一語義并不能從動作本身獲得,而是通過轉喻發(fā)揮作用進而體現(xiàn)其含義?!昂馁M一段時間”作為源域,通過原因(本應在這段時間內做其他事)到結果(浪費時間)的轉喻實現(xiàn)連接“主語浪費了一段時間做某事”的目標域,使得構式義與詞匯義二者之間的沖突消除。例如:
(32) She partied the night away. (Johnson,2002:102)
本文運用轉喻壓制模式分析例(32),得出如下示意圖:
圖2 TIME-away構式的轉喻模式
這里的動詞party在進入構式前僅強調一個動作,進入構式之后“耗費時間”作為源域,施事“本應在晚上做其他事”為原因,通過原因—結果的轉喻,表達施事“浪費了一晚上的時間開晚會”。此外,由于施事在語義層面上無法對時間賓語進行控制,句法層面上表現(xiàn)為對過程的強調與凸顯,因而動詞party在此處的動作意味減弱,進入構式后更傾向于凸顯一種過程狀態(tài)特征。
在Jackendoff的研究基礎上進一步總結剖析了TIME-away構式的論元選擇制約問題,重點探究了前人未涉及的準入動詞的分類與限制條件,在此基礎上對TIME-away構式的認知理據進行解讀,作為TIME-away構式,字面意義是花了一段時間做某事,實際表達浪費了一段時間。因此,從句法配置上無法揣測其固化語義,對TIME-away構式的認知理據探究后認為非范疇化、認知經濟性與轉喻壓制是TIME-away構式背后的認知策略,對構式認知理據的研究有助于我們全面把握構式的本質及功能,體現(xiàn)了構式中整體與部分的意義的匹配。
[1] Alex, C. La dolce vita[J]. Washington Monthly, 1997, (10).
[2] Ascher-Walsh, R. Dear Leo[J]. Entertainment Weekly, 1998, (428).
[3] Clough, B. W. May Be Some Time[J]. Analog Science Fiction & Fact, 2001, (4).
[4] Clubb, D. M. Tried-and-true Tips; Savvy Parents Share Their Wisdom[N]. Chicago Sun-Times, 2000-6-11(3).
[5] Comrie, B. Language Universals and Linguistic Typology[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1989.
[6] Dustin, K. The Collected Wisdom of Esquire as It Relates to Drinking[J]. Esquire, 2009, (6).
[7] Goldberg, A. E. 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8] Goldberg, A. E. & R. Jackendoff. The English Resultative as a Family of Constructions[J]. Language, 2004, (3).
[9] Grice, H. P. Logic and Conversation[A]. In P. Cole & J. Morgan(eds.)Syntax and Semantics 3: Speech Arts[C]. Massachusetts: Academic Press, 1975.
[10] Hopper, P. J. & S. A. Thompson. Transitivity in Grammar and Discourse[J]. Language, 1980, (56).
[11] Jackendoff, R. Twistin’ the Night Away[J]. Language, 1997, (3).
[12] Johnson, B. Finding Her Own Path[J]. Good Housekeeping, 2002, (4).
[13] Langacker, R. W. 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M]. Berlin: Monton de Cruyter, 1999.
[14] Shealey, T. The ‘Perfect’ Trip[J]. Backpacker, 2000, (7).
[15] Wuori, G. K. As Good As I Can Be[J]. The Massachusetts Review, 1997, (2).
[16] 李福印. 認知語言學概論[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8.
[17] 潘震. 致使移動構式及物性的認知轉喻研究[J]. 外國語文, 2013,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