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強
【摘 要】課堂提問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jù)教學內容、教學目的和教學要求,設置問題進行教學問答的一種教學形式。它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最常用的一種方法,也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之一。一個好的語文教師如果善于從教學對象——學生和教材出發(fā),設計出高質量的、有技巧性的提問內容, 就能有效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問是一個非常普遍的方式。而在傳統(tǒng)教學方式中,提問就是教師這個施動者向作為受動者的學生發(fā)出指令或動作的過程,是一個考察學生掌握知識的工具。所以提問策略并沒有受到充分重視。然而隨著人們對學生個體越來越深入的關注,課堂教學中越來越重視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提問策略也逐漸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且日益成為我們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本文就當今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提問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具體的解決辦法和建議。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提問;策略
提高小學語文提問的有效性,是激活學生思維、提升學生綜合語文能力的重要途徑。本文就如何提高語文教學提問的有效性、通過有效性提問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性思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可行性措施。希望能給小學語文教學以有益的啟示與借鑒。
提問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但是,在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提問的隨意性降低了提問的有效性。教師提問忽視了小學生自身的特點及學生的興趣點。學生對教師的提問不感興趣,甚至產(chǎn)生厭倦情緒,語文教學目標達成度不高,處于高耗低效的狀態(tài)。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引下,小學語文教學重視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xiàn),取得了可喜的教學成就。但就目前來講,小學語文課堂提問還存在著很大隨意性、實效性不強、傳統(tǒng)教學的滿堂灌演變?yōu)椤皾M堂問”等問題。使得語文教學單調乏味,影響了教學效率的提高。因此,提高語文教學提問的有效性,是小學語文教學所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提問要有挑戰(zhàn)性,激活學生思維
傳統(tǒng)教學中的課堂提問,教師提問的難度把握不準,甚至提一些假問題來與學生進行呼應,例如“好不好?對不對?可不可以?”等瑣碎問題充斥課堂,這些無關痛癢的問題只能使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顯得瑣碎,甚至沖淡主題,不利于啟發(fā)學生思維。語文課堂提問要富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使學生跳起來能夠摘到桃子,問題的難度與深度要適中,學生才會動腦思考,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形成思考的習慣。例如,在教學《釣魚的啟示》一文時,學生在整體閱讀課文后,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詹姆斯為什么替自己的父親驕傲?為什么為自己的行為驕傲?”。教師組織了課堂小組討論,在討論中學生反應非?;钴S。有的學生說,小詹姆斯在父親的教導下做了一件令自己難忘的事情;有的同學說,自覺遵守道德規(guī)范是一件光榮的事情;有的同學說,因為詹姆斯在父親的教導下,做了一件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有的同學則說,遵守規(guī)則,不貪戀不屬于自己的東西,這本身就是高尚的行為;有的同學說,不但詹姆斯為自身的行為感到驕傲,而且也值得我們尊重與贊賞。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有價值問題的探討,可以引導學生進入文本閱讀的深層次,充分理解了文章的意旨,受到了良好道德行為的熏陶與感染。
二、提問具有趣味性,引發(fā)學生深入思考
小學生的好奇心很強,喜歡對問題追根究地,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jù)學生的這一特點,因材施教,抓住學生興趣點,促進學生的深入思考。北師大語文教材選編了許多有趣的故事,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根據(jù)教學內容,設置富有趣味性與深度的問題,激發(fā)學生閱讀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探究中提高,從而引領學生進入閱讀的深層次。例如,教學《包公審驢》一課,教師引領學生分析課文題目,并且提問:題目為什么是“包公‘審驢”,而不是“包公‘尋驢”呢?或者是“包公斷案”呢?教師的設疑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學生們充分閱讀課文,尋找問題的答案。有的同學認為用“審”字比用“尋”字形象生動;有的說用“審”比用“尋”字更有趣味,有同學說用“審”字能夠調動人們閱讀興趣,等等。這一簡單的問題,激發(fā)了學生閱讀的興趣,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辨析作者用詞的精妙,加深了學生的審美體驗。最后,教師讓學生討論:通過這個事例,你對包公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看法?學生們在討論中暢所欲言,從不同側面欣賞包公這一人物形象,不僅受到課文故事情節(jié)的感染,也對包公這一人物有了深刻的理解。
三、提問要具有開放性,促進課堂的生成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教師提出問題的答案也幾乎都是唯一的,教師的提問是為了讓學生跟著自己的思路走,把學生引導到“正確答案”的范疇。如果學生不按教師思路回答問題,教師就會以貼標簽的形式告知學生“正確答案”,課堂處于封閉狀態(tài),學生思維能力得不到培養(yǎng)與發(fā)展。因此,教師要設置開放性的問題,促進課堂的有效生成,使學生在開放的情境中交流與探究,實現(xiàn)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閱讀,提升語文閱讀理解能力。例如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時,教師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人類居住的地球,實際上是宇宙間唯一的,如果有一天地球不適宜人類生活了。你能為人類提供自救的辦法嗎?一石激擊千層浪,學生們紛紛獻計獻策。最后班級上最終成為正反方兩個“派別”,正方觀點是: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人類需要保護自身生存的環(huán)境。反方的觀點是:地球環(huán)境惡化,人類可以到別的星球上去生活。雙方以辯論賽的形式,展開了爭論,在活躍的氛圍中達成了教學目標。所以,教師設計富有開放性的問題,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的探究作用,使學生在對話中走進文本,與文本的思想達成共鳴。
四、提問要具有評價性,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
教師提出有效性問題,學生通過思考進行回答,這是課堂上教師與學生對話的過程。但是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課堂,教師忽視了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的作用。學生的回答得不到教師有效的反饋與評價,這無形中降低了提問的有效性。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有效提問的基礎上,還必須對學生的回答進行有效性的評價。例如在學習啄木鳥的“啄”字時,有的學生因為受到“家”、“逐”等不帶點的“豕”字的影響,往往在寫“啄”字時漏掉其中的一點。教師問:怎樣才能記住“啄”字的一點?有的學生說,啄木鳥是樹的醫(yī)生,它的嘴啄進樹里吃蟲子,那一點就是啄木鳥從樹里啄到的蟲子呢!教師對學生發(fā)揮想象記住“啄”字一點的方法進行了鼓勵性評價:“你真是想象太豐富了,經(jīng)你這么一說,同學們在寫‘啄字的時候,再也不會漏掉其中的一點了。大家為他鼓掌!”。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及時的鼓勵性評價,可以促進學生對問題探索的動力,提高探究問題的興趣。
課堂提問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藝術,既要根據(jù)教師的知識結構,又要考慮教學內容,還要了解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學習興趣,三者不可偏廢。對教師來說,在知識的更新、課堂控制、了解學生心理學等方面技能的提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視課堂提問的藝術,也必然推動教師自身在教學上的進步。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設計課堂提問時,應該做到心中有學生,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思維規(guī)律、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以及語文課堂教學規(guī)律,而要堅決反對為圖課堂熱鬧一問到底的形式主義的所謂“啟發(fā)式”。只有這樣,才能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提高獨立思考、自能讀書的能力。
總之,提高小學語文提問的有效性,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吃透教材,找準走進文本的切入點,精心設置問題,激發(fā)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與能力,同時要注重對學生問題回答的評價,激勵學生進入閱讀的更深層次,提升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