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喜微
摘 要:隨著社會對應用型人才需求量的與日俱增,提高大學生英語應用能力則成為了高校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目標。但傳統的課堂教學由于種種局限則很難實現這一要求。因此,拓展課堂教學的陣地,建設校園英語文化則成為了課堂教學的最佳補充。鑒于此,本文以克拉申和Swain的輸入及輸出理論為依據,來探討民辦高校校園英語文化建設。
關鍵詞:民辦高校 ?校園英語文化環(huán)境 ?建設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為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項目名稱為:校園英語文化建設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JG2014010740
語言是一種技能,而非一門知識。因此,語言的習得,便是指在學習者學習了語音、詞匯、語義及語法之后,能夠通過客觀環(huán)境的刺激,實現語言使用、交際和掌握相關文化的目的。但縱觀當前大學教學的現狀,是很難實現這一目的的。雖然,多媒體、網絡及其移動設備的普遍使用為大學英語教學提供了良好的教學資源,但教學班級人數偏多,課時量有限,學生的英語基礎薄弱,學習自主性差等諸多因素使得進行實踐教學的可能性受到了限制。因此,大學作為語言學習的主要場所,應該思考如何豐富單一的課堂教學,拓展課堂教學的外延,創(chuàng)設一個以課堂教學為中心,以校園英語為輔助的語言學習大環(huán)境,來彌補課堂語言教學的不足,進而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一、理論基礎
語言輸入在外語學習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沒有信息的輸入,學習者便沒有材料可加工,自然也就無法輸出語言;但有時即使有了語言的輸入,學習者也無法進行語言輸出,這是因為輸入信息的難度超出了學習者所能接受的范圍。因此,美國語言學家克拉申就認為:“語言輸入應遵循‘i+1原則。這里‘i是指學習者現有的英語水平,‘1是指略高于學習者現有英語水平的語言材料?!盵1]也就是說,如果信息的輸入過于簡單,那么便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因此,信息的輸入必須包括“以舊知識帶新知識”的內容,才能夠使學生忽略語言學習的障礙,再借助于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從而下意識地獲得語言知識。
克拉申的輸入假說,強調了語言輸入對于外語學習的重要作用,但其卻忽視了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交際”。因此,隨著二語習得研究的深入,語言學家Swain提出了語言輸出理論進一步彌補了輸入假說的不足。Swain(1983)認為:“學生雖然得到了大量語言知識的輸入,但卻不能像母語那樣自由地使用,這是因為學習者并沒有在輸入的基礎上,進行說、寫、譯等輸出的練習。同時,她還進一步指出,在輸入(聽、讀)活動中,學習者關注的是語意,是否能夠理解,而非語法結構;只有在輸出過程中,學習者的注意力才會從語意轉向語法,注重語言表達的正確性?!盵2]由此可以看出,語言輸出是語言習得的目標和動力,而語言輸入則是完成這一目標的手段。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二、“輸入輸出”對民辦高校校園英語文化建設的啟示
通過對“輸入輸出”理論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英語學習中,學生必須進行雙向的語言活動才能夠熟練掌握語言,實現用英語交際的目的。但傳統課堂教學的不足卻難以保證學生的英語輸入量及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因此,建設校園英語文化則成為了許多學校解決該問題的重要途徑。這是因為,它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英語學習平臺,使學生受到濃厚的英語文化氛圍的感染,進一步促進課堂與課外進行有機結合,最大限度地使學生獲取英語信息,促進語言輸入的完成。同時,豐富多彩的英語文化活動的舉辦及英語學習設施的建設與改造為學生英語輸出找到了一個出口。在輕松、舒適的英語學習環(huán)境中,自由地使用英語進行聽、說、寫、譯等,從而幫助學生實現語言的產出,達到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
三、民辦高校校園英語文化建設的途徑
建設豐富多樣的校園英語文化確實是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但民辦學校及學生自身的特殊性,要求我們不能照搬其他高校的建設模式,而應以民辦學校的實際情況為出發(fā)點,從教師、學生、活動及設施等方面入手,來建設多角度、多維度的校園英語文化。具體如下:
(一) 發(fā)揮教師在校園英語環(huán)境建設中的多元化角色的作用
作為校園英語環(huán)境建設的組織者、建設者,教師應發(fā)揮教師多元化角色的作用。“課堂”作為校園英語文化建設的重要陣地,應突出“動態(tài)及多維”的特點。因此,教師要不斷地優(yōu)化及改善課堂教學模式,通過創(chuàng)設盡可能真實的語境、引入能夠體現英語文化的活動,為學生提供能夠進行英語交際的機會,幫助其構建起新舊知識交匯的橋梁,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體現學生的“主體”的地位及教師的主導作用。
同時,教師也應積極參與到校園英語文化建設的大環(huán)境中來,承擔起課外活動指導者、探索者及監(jiān)督者的作用。這是因為民辦院校的學生在學習動機、學習方法及期望度等方面還存在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缺乏專業(yè)教師的理論指導與實踐監(jiān)督,如不利于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提升,便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此外,信息化的今天,英語知識及學習英語的方法也仍需要不斷更新與完善,而學生作為活動的參與者,則缺乏這種探索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要走在時代的前沿,認真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不斷探索行之有效的建設途徑,提高校園英語文化建設的質量與水平。
校園英語文化建設任重而道遠。它需要全體師生的持之以恒的探索與實踐。因此,教師不僅要參與其中,更要全面把握建設的整體方向,對于建設中出現的問題予以糾正、解決,從而引導校園文化建設朝著良性的方向發(fā)展。
(二)體現學生在校園英語環(huán)境建設中的主體地位
校園英語文化作為第一課堂的延伸和補充,是以學生為主體而開展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課外活動。其目的是通過使學生置身于“創(chuàng)設的、模擬的” 英語環(huán)境中,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英語文化的洗禮和熏陶,并使其下意識地使用英語與別人進行交流、進行思考,從而不斷培養(yǎng)學生能夠用英語思維進行思考的能力。因此,校園英語文化建設應該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要針對學生的特點,進行精心設計、安排,要形成專業(yè)與實踐活動相結合,建設多層次、多角度的英語文化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多、更廣的學習平臺,從而有利于學生自然地進行語言輸入和輸出。
另外,校園英語文化活動也應注重體現“學生與教師”、“學生與環(huán)境”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共同參與、交流。要設計一些活動能夠體現學生的英語“個體化”學習,也應有目的的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觀點,增加學生的團隊意識,使學生形成求知、求德、求樂的積極的學習和生活態(tài)度。
(三)建設多元統一的校園英語文化環(huán)境
校園英語文化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們能夠在豐富的英語輸入環(huán)境中,實現語言的有效輸出,那么這就要求語言輸入應體現“全面性、層次性、多樣性”的特點,具體如下:
1. 加強硬件設施建設
擁有完善健全的硬件設施是建設校園英語文化的基本保障。而這些設施則包括圖書館、語音室、廣播電臺、校園網等。圖書館毋庸置疑是學生獲取知識、收集信息的一個重要場所。因此,學校應加大投入,訂購相關的英文書籍、報紙、雜志等,為學生及教師的學習及工作提供豐富的資源。而處于信息化時代的今天,學校對于校園網的建設的關注也是必不可少的。豐富的網絡資源不僅能為教師備課、上課提供元素、為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提供條件,還能夠促進師生或學生間的交流溝通:教師能及時得到學生的反饋,從而不斷改進和完善教學方法;學生也可以交流觀點和看法,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下進行英語輸入和輸出,實現用英語“交流”的目的。此外,學校也應充分利用早中晚閑置時間,播放一些適合學生實際水平的聽力材料,讓學生走進校園,便能感受到學習英語的氛圍。
2. 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
“學以致用”是英語教學的根本目標,讓學生從生活中學習英語知識,并把學到的知識再運用到生活中去,是鞏固和檢驗學生英語學習效果的最佳途徑。民辦院校的學生,雖然英語基礎稍顯薄弱,但其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則不容小覷。因此,我們要抓好英語課外活動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與參與熱情。通過定期舉辦各種形式的英語比賽、英語沙龍等活動;創(chuàng)建英語角、英語俱樂部;邀請知名學者到我院進行英語講座等,為學生提供使用英語知識與鍛煉英語技能的平臺。通過這些活動,不僅能增加學生的英語語言表達的機會,了解了西方文化;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施展才華、發(fā)掘其潛力的機會。而這也最終實現了我們要以大的外部英語環(huán)境來促進課堂英語教學的初衷,達到了課堂內與課堂外相結合的雙重效果。
四、結論
曾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英語要生活化”、“生活要英語化”。確實,只有當我們把英語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才能夠真正地實現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而在大學英語教學面臨著種種問題的今天,僅依靠課堂則是難以實現的。因此,以“輸入及輸出理論”作為改革的理論依據,創(chuàng)設符合學生實際的校園英語文化環(huán)境,將對于提高普通民辦院校英語教學質量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讓學生從單一、枯燥的英語課堂走向多彩的英語校園,既鞏固了課堂所學知識又拓寬了學習的渠道;既激發(fā)了學生熱情又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自然地實現了從語言輸入到語言輸出的過程。
參考文獻
[1] Krashen S. D.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M]. London: Longman, 1985:66-81.
[2] ?Swain,M. The output hypothesis:just speaking and writing aren′t enough[J].The CanadianModern Language Review,1993(1).
[3] 齊曉燕.大學校園英語文化建設漫談[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