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終身教育發(fā)展的中國經驗
      ——改革開放37年終身教育的歷史回顧與展望

      2016-01-16 03:22:15吳遵民
      終身教育研究 2016年1期
      關鍵詞:中國經驗終身教育

      吳遵民

      ?

      終身教育發(fā)展的中國經驗
      ——改革開放37年終身教育的歷史回顧與展望

      吳遵民

      摘要:37年改革開放的歷史,不僅是一部國家繁榮、經濟騰飛的創(chuàng)業(yè)史,同時也是一部教育實現現代化、教育邁向終身化的發(fā)展史。經過近30多年的推廣與實踐,中國終身教育的發(fā)展已經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并形成了獨具中國本土特色的發(fā)展路徑,為世界終身教育的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實踐基礎與寶貴經驗。在取得傲人成績的同時,我們仍然遇到了進一步發(fā)展的現實困境與理論瓶頸。如終身教育體系與傳統(tǒng)國民教育體系之間的關系仍然模糊不清,成人教育轉型與發(fā)展的方向仍然未明,終身教育立交橋的構想與各種教育資源的整合也同樣面臨制度障礙。本文旨在通過歷史回顧與現狀分析,對我國30多年終身教育發(fā)展的歷史脈絡與現實困境進行仔細梳理與清晰分析,以此尋找進一步發(fā)展的突破口與生長點。

      關鍵詞:終身教育;歷史回顧;中國經驗

      現代社會已經進入了一個終身教育的時代。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終身教育思想在國際組織與機構的大力提倡與推廣下,現已成為世界眾多國家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針、戰(zhàn)略發(fā)展的決策基礎乃至提高國民整體素養(yǎng)的有效手段。中國亦是如此,“文革”結束后的改革開放,不僅著力于經濟建設的推動,同時也加強了教育改革的力度。尤其是對終身教育的推進與發(fā)展,雖然受“文革”動亂的影響,相比先進國家落后了約20年的終身教育,卻在爾后的30多年間,由于得到國家與政府的極大重視與積極推動,如今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不僅已經成為國家宏觀發(fā)展的方策,而且相關實踐活動亦已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例如,終身教育體系賴以構建的基礎——社區(qū)教育正以燎原之勢在沿海與內地蓬勃開展,記錄居民終身學習活動的終身學習卡的運用、無大學入學門檻的開放大學的建立、認證學習者學習成果的學分銀行機構的設置等,均在國際終身教育實踐領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成果。近年來正在積極醞釀的有關國家終身教育法的制定及其討論,更是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因此,改革開放37年的歷史,不僅是一部國家繁榮、經濟騰飛的創(chuàng)業(yè)史,同時更毋寧說是一部教育實現現代化、教育邁向終身化的發(fā)展史。

      然而,我國的終身教育發(fā)展雖然取得了傲人的成就,但政策層面的落實與實踐層面的推進,還是遇到了眾多的現實困境與理論瓶頸。如終身教育體系與傳統(tǒng)國民教育體系之間的關系仍然模糊不清,成人教育的轉型與發(fā)展仍然方向未明,終身教育立交橋的構想與各種教育資源的整合也同樣面臨諸多困境。又如,傳統(tǒng)教育體系中的部分教育形態(tài)已經開始走向衰退,然新興的校外教育形式卻仍然沒有獲得明確地位,各種教育形態(tài)之間的利益紛爭與博弈亦造成了新的資源整合的阻礙與體系構建的困難。為此,唯有以史為鑒,方能登高望遠;唯有總結以往成敗經驗,方能明晰未來。因此,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終身教育發(fā)展的歷史進行全面總結與回顧,同時通過梳理其發(fā)展進程中具有重要影響作用的“起、承、轉、合”的關鍵因素,才有可能幫助我們認清終身教育發(fā)展的基本方向與體系構建面臨的困境;同時,通過對問題表象背后所隱藏的歷史背景與社會現實進行深入細致的梳理,亦才有可能探尋出未來健康與有序發(fā)展的方策。

      具體來說,回顧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終身教育的總體發(fā)展趨勢,其大致又經歷了四個重要的發(fā)展階段:(1)1970年代末期—1980年代中期,是我國終身教育發(fā)展的醞釀期。這一時期也是我國成人教育概念形成、成人教育體系建立以及成人教育實踐活動日益得到普及與發(fā)展的時期;(2)1980年代中期—1990年代初期,是終身教育發(fā)展的初始期。由于國際終身教育理念的導入,我國傳統(tǒng)教育思想開始出現變革,“人人學習、時時學習、處處學習”的終身學習思想亦逐漸深入人心;(3)1990年代初期—1990年代末期,是終身教育體系化與政策化的摸索期。隨著終身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終身教育逐漸作為一項基本國策在全國得以廣泛而深入地開展,同時一系列的制度化建設及政策立法舉措也相繼出臺。(4)本世紀初期—現在,是終身教育走向政策化、法制化的深化期,其標志是我國地方終身教育立法的紛紛出臺,國家終身教育立法起草過程的啟動,由此彰顯了我國終身教育開始走上法制化建設的健康軌道。

      一、終身教育的醞釀期——成人教育活動的興起與體系的構建

      二戰(zhàn)結束是國際終身教育理念興起的重要契機,因為戰(zhàn)爭不僅會奪去人的生命,而且還會剝奪人的學習機會和權利。伴隨戰(zhàn)后社會秩序的逐漸恢復與穩(wěn)定,為了經濟發(fā)展的需要,同時也為了使世界上所有因戰(zhàn)爭,或其他各種原因而錯過了接受正規(guī)學校教育機會的人能再次回歸學校、回歸教育,保羅·朗格朗(Parl Lengrand)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三屆國際成人教育委員會上第一次提出了終身教育的理念。這一理念提出之初,是旨在打破傳統(tǒng)教育機械地將人的一生分為兩個部分:學習期與工作期,從而將成人截然地排除在學校大門之外。因此倡導終身教育,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將失去學校教育機會的人重新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并期望構建一個能真正覆蓋人一生的教育系統(tǒng)。換言之,成人教育活動的推進,是終身教育發(fā)展的必然基礎。 以此成因來看,中國成人教育的興起及終身教育的發(fā)展,與二戰(zhàn)后國際社會面臨的成人失學困境與提倡終身教育的契機具有某種相似的特質。

      20世紀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中期,是我國終身教育發(fā)展的醞釀期,也是我國成人教育形態(tài)的形成、成人教育體系的建立以及成人教育實踐活動日益發(fā)展的時期。

      (一)成人教育的興起

      任何一種教育活動的形成、產生及演變的過程,實際上都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或歷史條件有著深刻的關聯。我國成人教育的興起也同樣,無論是其產生還是爾后的快速發(fā)展,都與“文革”后改革開放的形勢有關。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重心轉移經濟建設的決策,“改革開放”的帷幕由此拉開。但十年“文革”動亂致使學?!瓣P門”,由此產生大量文盲或半文盲。其后學校雖有恢復,但傳統(tǒng)教育體制不接受成人學生,這一現狀無疑對經濟建設重心的轉移造成嚴重障礙。為了解決因“文革”動亂而錯失學習機會的年輕人能再度回歸教育的問題,我國引入“成人教育”的概念,并給予了扶持與推進。其標志是“雙補”教育運動的大規(guī)模開展,各種層次各種類型的成人學校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中國獨創(chuàng)的成人自學考試制度也在全國范圍建立。1986年國家教委甚至把成人教育作為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確立了它的地位。于是,原本產生于西方的“成人教育”*成人教育是個外來名詞,國內原先并沒有這種教育形態(tài),與其類似的則是校外教育,它的產生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的通俗教育、民眾教育和社會教育。新中國成立后,教育部曾經設立社會教育司,后改名工農教育司,主管工農教育、掃盲教育,“文革”后又改名成人教育司。概念開始在中國生根開花,并作為一種重要教育形態(tài)而受到了當時社會的高度重視。

      (二)成人教育體系的建立

      這一時期成人教育主要解決五類問題:“(1)對已經走上各種崗位,以及需要轉換工作崗位或重新就業(yè)的工人、農民、干部、專業(yè)技術人員和其他從業(yè)人員,進行相應的崗位培訓,使他們在政治思想、職業(yè)道德、文化知識、專業(yè)技術和實際能力等方面達到本崗位的規(guī)范要求;(2)對已經走上崗位而沒有受完初等、中等教育的勞動者,進行基礎教育;(3)對已經在職而又達不到崗位要求的中等或高等文化程度和專業(yè)水平的人員進行相應的文化和專業(yè)教育;(4)為適應社會的迅速發(fā)展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進步,對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進行繼續(xù)教育;(5)為建設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對成人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文化和生活的教育。”[1]依據以上的實施內容與功能,中國逐漸建立了由成人學歷教育和成人非學歷教育構成的成人教育系統(tǒng),如圖1所示。

      從以上的分析中可知,中國現代成人教育的興起,是基于提高從業(yè)人員的素質、提升在職人員的技能水平以及滿足他們對學歷證書的需求而產生的。其不僅對推動國家經濟建設,滿足成人進一步的學習需求具有重要意義,而且成人教育的興起還為校外教育體系的建立,打破傳統(tǒng)學校教育一統(tǒng)天下的僵硬局面,以及建立起一種真正圍繞人的一生發(fā)展而提供教育支持的終身教育體系奠定了重要的基礎。所謂成人教育與終身教育具有某種天然的血緣關系,說的就是這樣一層道理。

      二、終身教育的初始期——理念的導入與方針的確立

      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是我國終身教育發(fā)展的初始期。隨著“改革開放”方針的確立,國內政治與經濟形勢日趨穩(wěn)定與好轉,對外交流的漸次開放,尤其是教育界的對外開放,使得產生于60年代中期,且最受人關注的現代終身教育思潮得以傳入我國。由于國際終身教育理念的導入,導致我國傳統(tǒng)教育思想開始出現變革,其具體體現為“人人學習、時時學習、處處學習”的終身學習思想逐漸深入人心。

      1979年5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出版的《業(yè)余教育的制定和措施》一書中,發(fā)表了張人杰撰寫的《終身教育:一個值得關注的國際教育思潮》,爾后鐘啟泉翻譯了朗格朗的名篇——《終身教育的戰(zhàn)略》,兩篇文章均對終身教育理念產生的社會背景、發(fā)展脈絡、主要論點以及部分發(fā)達國家實施終身教育政策的狀況做了較為詳細的介紹,[3]國內學者大都認為這是我國介紹終身教育的最初文稿。1985年5月,由保羅·朗格朗撰寫的《終身教育引論》由周南照和陳樹清翻譯成中文出版,原著者保羅·朗格朗親自為中文版作序:“在社會建設中已經完成并將繼續(xù)完成重大變革的人民中國,對終身教育觀點及其所包含的改革內容表現出明顯的關注是很有意義的?!盵4]在終身教育理念導入我國的過程中,還有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研究,1989年9月,終身教育發(fā)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撰寫的《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報告書(1972年),由華東師范大學比較教育研究室翻譯出版。此書一經出版即被銷售一空,并且在當時的教育界形成了一股討論終身教育的熱潮。[3]隨后,國內教育界又先后引進和譯介了其他幾部終身教育的重要著作,如由持田榮一等編寫的《終身教育大全》、C·J·泰特繆斯的《培格曼國際終身教育百科全書》、阿瑟·克羅普利的《終身教育導論——心理學分析》等。其中,關于“教育應貫穿人的一生”,“學校教育不應該成為年輕人的專利”,以及“人應該在教育世界與勞動世界中不斷回歸并貫通人的一生”的思想及觀念,特別引起人們的關注與矚目。

      隨著終身教育理念的導入和不斷深化,其對我國教育觀念的變革,尤其是基礎教育的改革與成人教育的推動亦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國務院修訂了《掃除文盲工作條例》*《掃除文盲工作條例》于1988年2月5日由國務院頒布,1993年8月1日國務院關于修改《掃除文盲工作條例》決定修正, http://fagui.eol.cn/html/200909/690.shtml。,《條例》擴大了掃盲教育的對象與范圍,同時規(guī)定了受教者在掃盲教育結束之后,還將繼續(xù)參加業(yè)余小學或其他形式教育活動的規(guī)定。在稍早的1983年9月,由山東省紅十字會發(fā)起,濟南市創(chuàng)建了全國第一所老年大學。之后的1988年12月,全國又成立了第一個民間性的老年教育組織——“全國老年大學協會”。在這一時期,終身教育雖然還沒有被寫入與教育相關的法律或政策文本,但其影響力卻已經在各項教育改革尤其是教育政策層面初現端倪。[5]

      “終身教育”第一次被寫入國家重要教育文獻,是在1993年2月,由國務院印發(fā)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其中明確指出:“成人教育是傳統(tǒng)學校教育向終身教育發(fā)展的一種新型教育制度,對不斷提高全民族素質,促進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盵6]有學者指出,綱要的這段表述,標志了終身教育從一種理念開始轉向一項具體的國家政策。隨后的發(fā)展亦充分證明,終身教育雖然最初是由教育界直接引入,但隨著對其理解的不斷加深以及影響力的不斷擴大,終身教育最終受到了各級政府的高度關注,由此一躍成為國家教育政策文本的重要內容。終身教育由一種思潮及理念進而上升為一項具體的國家政策方針的本質轉變亦由此拉開了序幕。

      三、終身教育的摸索期——政策的推進與實踐的開展

      步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教育領域正常秩序的進一步恢復,社會經濟的進一步加速發(fā)展,均使得社會民眾對教育改革的需求日趨強烈,由此教育改革也隨之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展開。改革開放引發(fā)的建設熱情,以及科學技術引發(fā)的經濟發(fā)展,亦使得人們越來越體會到學校教育的局限與僵化。知識結構的老化、教學內容的陳舊、教育機制的缺乏彈性,都導致了人們對傳統(tǒng)教育制度的質疑。90年代全面啟動的教育改革之所以以教育體制和教育結構的改革為主線,反映的就是傳統(tǒng)教育體系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高速發(fā)展。而這一思路無疑與終身教育倡導的“教育應貫穿人的一生”的理念不謀而合,于是加快對傳統(tǒng)教育制度的改革及加強對終身教育理念的政策推進,就構成了這一時期的重要特征。而政府作為教育改革的推進主體,無形中亦為終身教育的進一步發(fā)展與實踐推動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機遇。[3]具體來說,這一時期終身教育的探索是從政策的推進和實踐的開展兩個維度進行的。

      (一)政策的推進

      1. 終身教育寫入《教育法》

      繼國務院1993年發(fā)布教育綱要并首次提倡“終身教育”之后,1995年由全國人大通過并實施的《教育法》又在第十一條、第十九條及第四十一條中更為明確地規(guī)定:“國家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需要,推進教育改革,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fā)展,建立和完善終身教育體系”;“使公民接受適當形式的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業(yè)務教育和終身教育”;要“為公民接受終身教育創(chuàng)造條件”[7]。上述法律條文的明確規(guī)定,意味著終身教育被國家法律所認可。而終身教育進入國家教育法本身,證明了其作為一項基本國策的事實已經被正式確立。從那以后,政府對終身教育的推動,開始進入了有法可依、依法保障的全面實施階段。

      2.頒布《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

      1998年12月,教育部頒布了《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在這一具有重要導向作用的教育政策文獻中,其不僅重申了“終身教育將是教育發(fā)展與社會進步的共同要求”,而且還進一步提出了要“開展社區(qū)教育的實驗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質”的具體要求。[8]序言尤其值得關注的是,《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還著重強調,“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終身學習體系,為國家知識創(chuàng)新體系以及現代化建設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識貢獻”[8]序言。需要指出的是,在一份跨世紀的教育行動綱領中,竟前后三次強調指出要建立“終身學習體系”,這一重要信息無疑為進入新世紀后的中國教育及其改革發(fā)展注入了新的元素與動力。[8]

      3. 頒布《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

      1999年6月,國務院再次頒布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在這一被看作是指明了新世紀教育改革風向標的重要政策文件中,其不僅繼續(xù)強調要“逐漸完善終身學習體系”[9]第10條,積極“運用現代遠程教育網絡為社會成員提供終身學習的機會”[9]第15條,而且還第一次提出了要注意提高“教師隊伍終身學習自覺性”的要求。[9]第17條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臺,一系列強化終身教育發(fā)展政策精神的下達,都為探索期終身教育的發(fā)展注入了強大的生命活力。

      (二)實踐的開展

      從整體上來看,這一時期對終身教育的關注仍然較多地與成人教育的發(fā)展交織在一起,如前所述,各項與終身教育有關的政策,也都與成人教育結合起來討論。當時的思路是“鼓勵發(fā)展各種形式的成人教育”,“使公民接受終身教育”。換言之,成人教育活動豐富多彩了,則終身教育思想也就貫徹落實了。但隨著對終身教育理論研究的深入,對終身教育的理解開始突破了成人教育的狹隘范疇,而逐漸將目光投向各種教育資源的融合與各種教育形式的發(fā)展。如 1998年《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就提出“開展社區(qū)教育實驗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終身教育體系”。

      綜上所述,探索期終身教育的政策推進、理論研究與實踐發(fā)展,已經開始擺脫成人教育局限的視野,而轉向對各種教育資源與教育形態(tài)的整體銜接與融合的思考之中,社區(qū)教育得以快速發(fā)展就是上述思考的產物。

      四、終身教育的深化期——政策的深入和立法的拓展

      隨著改革開放的整體推進與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尤其是經濟發(fā)展的成就提升了人民整體的生活水平,民眾對精神層面的需求開始日益旺盛,繼續(xù)教育、終身教育的意識不斷增強,而這一切又進一步化為動力促進了教育改革的深入發(fā)展。2003年7月28日,黨中央適時提出了科學發(fā)展觀的政治綱領,其為教育改革帶來了新的活力與發(fā)展方向,政府開始更加關注教育的公益性、公平性和均衡性,而這也為終身教育從政策走向立法,提供了重大契機與重要保障。

      (一)終身教育成為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

      終身教育或終身學習的概念以越來越高的頻率出現在黨的歷屆代表大會會議報告或決議文件之中,這足以彰顯黨和政府在推進終身教育與終身學習方面的堅定立場與決心。

      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報告強調指出,要“加強職業(yè)教育和培訓,發(fā)展繼續(xù)教育,構建終身教育體系”[10]第六部分;要努力“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10]第三部分。2003年10月,《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再次強調指出,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完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增強國民的就業(yè)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創(chuàng)業(yè)能力,努力把人口壓力轉變?yōu)槿肆Y源優(yōu)勢”[11]第十部分。2004年9月,中共中央在《關于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中,繼續(xù)明確要求“營造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濃厚氛圍,推動建立學習型社會”[12]第六部分。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在《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再次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建設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13]第三部分。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要“發(fā)展遠程教育和繼續(xù)教育,建設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14]第八部分,這一精神最終被寫入了2010年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再次強調要“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2013年11月,黨中央在《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重要文件中,再次強調提出“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推進“繼續(xù)教育”改革發(fā)展,“試行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成人高校之間學分轉換,拓寬終身學習通道?!盵15]2015年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三個五年規(guī)劃的建議》,繼續(xù)就“建立個人學習賬號和學分累計制度,暢通繼續(xù)教育、終身學習通道”[16]做出部署。

      凡此種種,我們基本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新世紀的15年,是終身教育不斷向縱深發(fā)展的15年,同時也是理論與實踐不斷深化的15年。在這一時期,不僅黨中央和國務院在出臺的各種重要政策文件和重要工作報告中都對終身教育的推動予以了一貫的強調,而且還把終身教育作為一項重要的改革動力與實踐舉措融入到了各項教育改革的具體政策舉措之中,從而使它成為一股推進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力量。

      (二)終身教育立法的突破

      隨著政策層面力度的不斷加強,深化期終身教育的立法也實現了“零”的突破,繼2005年8月福建省制定了大陸第一部終身教育地方條例——《福建省終身教育促進條例》以后,上海、太原、河北、寧波也分別于2011年5月、2012年8月、2014年5月、2015年3月分別制定了《上海市終身教育促進條例》《太原市終身教育促進條例》《河北省終身教育促進條例》以及《寧波終身教育促進條例》。5部地方性終身教育立法的出臺,不僅標志著終身教育從政策層面開始上升到了立法層面,同時也表明了中國對終身教育政策和立法的研究亦已達到一個與國際先進國家接軌的水平。

      (三)理論研究的繁榮

      這一時期的理論研究也呈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一些地方性的終身教育研究機構紛紛成立,終身教育理論研究的專業(yè)隊伍迅速壯大。2004年,福建農林大學終身教育研究所成立;2007年,集美大學終身教育研究所成立;同年,中國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學會終身教育工作委員會成立;2010年,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育研究中心成立。

      學術研究的成果亦在數量和質量上有了較大的發(fā)展。如進入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的搜索界面,輸入“終身教育”作為檢索詞,分別采用“主題”“題名”“關鍵詞”作為檢索項,可以發(fā)現自1995年至2009年間,共發(fā)表論文483篇,相比1995年的3篇現在的數量幾乎是當時的20倍。[17]從成果涉及的范圍來看,這一階段對終身教育的認識亦早已脫離了成人教育的范疇,而上升到了終身教育體系整體構建的層面,同時采用了多學科、多元化的研究視角。其鮮明的例子,即是眾多從事基礎教育、高等教育的學者加入了終身教育的研究隊伍。如楊小微在《文匯報》發(fā)表的《以終身教育反思中國基礎教育》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論文。換言之,終身教育研究已不再專屬某一領域,而是作為一種指導整體教育改革的思想或理念,日益成為一個龐大的研究范疇,如有研究終身教育基本理論的,也有研究國際比較的,還有深入實踐探索現實問題的,比如社區(qū)教育、繼續(xù)教育、開放大學等。

      (四)實踐范圍的推進

      理論研究的繁榮無疑促進了實踐活動的展開,這一時期的終身教育推廣開始蔓延到了各個教育領域。如2001年教育部制定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其在課程改革的目標中就著重指出新課程改革要使學生“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18]。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許多措施也都體現了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思想。如強調學生學習方式的自主探究;近來又引入了“學習共同體”的理念,以此期望化解學校教育的危機等。這些實踐活動也順應了終身教育向終身學習轉變的趨勢。[19]

      除了對傳統(tǒng)教育的變革產生影響之外,終身教育對原先受到忽視乃至輕視的學校外教育的發(fā)展,更是給予了有力的支持與推進。比如,社區(qū)教育就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教育部在2000年4月發(fā)出的《關于在部分地區(qū)開展社區(qū)教育實驗工作的通知》指出,“社區(qū)教育是實現終身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建立學習化社會的基礎”,2001年公布了8個社區(qū)教育實驗區(qū),率先開展試點。至2007年10月,社區(qū)教育實驗地區(qū)已經擴展到了114個。2009年,教育部重新公布了全國社區(qū)教育實驗區(qū)共98個[20];2013年第五批全國社區(qū)教育實驗區(qū)公布,又新增45個實驗地區(qū)。[21]此外,從2008年開始,教育部還陸續(xù)評選了全國社區(qū)教育示范區(qū),目前已有3批共90個示范區(qū)。[22-24]社區(qū)教育實驗區(qū)和示范區(qū)的評選和發(fā)展,使得這一深入基層的草根教育釋放出巨大的活力,“人人有學、時時可學、處處皆學”的理想慢慢轉化為可以實現的行動。多樣化的社區(qū)教育實驗,亦產生了豐富多彩的成果,如終身學習卡制度、電子化社區(qū)、下午四點鐘社區(qū)學校、居民大學聽課證等,都為終身教育實踐的本土化、草根化作出了有益的重要貢獻。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終身教育的影響還拓展到了社會發(fā)展層面。其典型的事例就是作為國家重要戰(zhàn)略目標和地方社會發(fā)展方策推動的學習型社會的建設。學習型社會建設最初由上海在1999年率先提出;2000年北京市政府也對此予以響應,提出要在全國“率先建起終身學習和學習型社會的基本框架”;2001年,大連市政府專門制定了《關于建立學習型城市的意見》,之后寧波、常州、南京、杭州等多座城市的市政府均先后印發(fā)了關于建設學習型城市的實施意見與相關文件,一些城市還專門設立了推進學習型城市建設工作指導委員會或辦公室。目前,建設學習型城市的浪潮已經遍及了長沙、濟南、太原、武漢、成都、長春、廣州、哈爾濱、合肥、深圳等95個城市。[25]

      為了進一步推進并鞏固以上取得的成果,教育部在2012年及時地進行了相關機構的調整與改革。如在職成教司設立繼續(xù)教育辦公室來全面統(tǒng)籌終身教育的發(fā)展,以及開始了部分電大轉型開放大學的試點改革等。上述改革動向無疑清楚地顯示了終身教育的發(fā)展開始進一步朝著組織機構的建立、推進機制的完善等實體層面推動的方向發(fā)展,其頂層設計的決策導向與特征十分鮮明。

      五、終身教育發(fā)展的未來展望

      總結與回顧中國終身教育的發(fā)展歷程,呈現的是一個從成人教育邁向終身教育的實踐軌跡。51年前當國際社會開始推廣終身教育之際,國內還正處在“文革”爆發(fā)前的暴風驟雨之中,落后了近20年的中國卻在改革開放正確方向的指引下,只用了30余年的時間,就后來居上,其本土的實踐已經趕超歐美,直追日韓。尤其是在學習型社會的構建方面,更是踐行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終身教育、終身學習應該旨在保障公民學習權以及提高公民素養(yǎng),實現人性健全、人格完善的價值取向與目標基礎。取得這樣一些成就主要來源于三方面的條件與因素。一是政府作為推動主體,擔負起了正確導向、積極引領、大力推進,有作為、有擔當的責任;二是民眾的熱情響應與強烈期待,在經濟建設取得極大成就的同時,中國的百姓開始思考“小康”的涵義,那就是不滿足于衣食住行的富裕,而是更進一步追求精神教養(yǎng)的提升與生活品質的精致;三是學術界的積極呼應與及時跟進,無論是在改革開放之初引入終身教育理念,還是在深入推進終身教育發(fā)展的政策過程中,都始終走在實踐的第一線;研究者們積極解讀政策,及時傳達民聲,從而保證了終身教育的發(fā)展始終沿著一條上通下達、上下一心的正確而健康的軌道前行。

      在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終身教育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同時,我們還是需要保持清醒頭腦,認真審視在今后發(fā)展的過程中可能遭遇的問題與瓶頸。具體來說,以下問題需要關注與解決。

      其一,是成人教育的去留問題。綜上所述,成人教育是“文革”后的產物,為了對“文革”期間被排斥在學校門外的青壯年進行補償性的教育,成人教育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30多年的發(fā)展,普通教育已經完全恢復正常,由此成人教育的歷史任務也基本完成。那么今后的發(fā)展何去何從,深受人們的關注。筆者以為成人不會消失,但如需繼續(xù)發(fā)展則必須進行轉型,即突破原先補償教育、學歷教育的局限,而轉向致力于服務繼續(xù)教育階段成人的各類學習需求。比如社區(qū)學習、老年教育、在線課堂等。換言之,成人教育應該恢復其本有功能,即專門研究作為成年人的這部分學習者,他們的學習心理與學習方式與青少年學校教育有何區(qū)別的問題。

      其二,是要厘清終身教育體系與國民教育體系之間的關系問題,所謂兩個體系論的說法已經在實踐層面造成很大困惑。比如把學校教育歸為國民教育體系,把學校后的繼續(xù)教育或成人教育看作是終身教育,這樣一種把學校教育排除于終身教育之外或等同于繼續(xù)教育、成人教育的觀點顯然是狹隘了終身教育的內涵。由體系論引發(fā)的困惑亦造成了實踐層面的誤導與誤判,如一些地方終身教育條例就把終身教育看作是學校外有組織的教育活動。又如以上述及的教育部在職成教司設立繼續(xù)教育辦公室來統(tǒng)籌終身教育的舉動,亦由以上錯誤理解所引導。繼續(xù)教育是終身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在行政機構的改革中,卻以一個下位概念去統(tǒng)籌上位概念,其可能引起的混亂與困惑則不言自明。上述這種把學校教育與終身教育割裂,或把終身教育與繼續(xù)教育并列的觀點,都有違終身教育的理念。終身教育主張教育要為人的一生發(fā)展提供支持,那么怎么可能只局限于學校外的階段呢?而“統(tǒng)合”包括學校在內的各種教育資源則更是終身教育的基本原則與重要功能之所在,所以兩個體系論,或把終身教育看作是學校外教育的主張無疑都有違終身教育的基本原理。對此問題如不予根本解決,則對終身教育的進一步發(fā)展會造成很大障礙。

      其三,是打破教育資源融通的制度壁壘,做好搭建終身教育立交橋的銜接工作。推進終身教育的長遠目標,就是要建立一國之終身教育體系,而體系構建的關鍵,就是融通各類教育資源,尤其是打通學校與學校外教育資源阻隔的弊端。國內正在研究并嘗試在兩者之間架起有機連接的“立交橋”,這一設想非常具有創(chuàng)意,但難度無疑不小,尤其是要在學歷與非學歷、正規(guī)與非正規(guī)教育之間進行有效融合,還需要集聚更多的智慧與勇氣。現在模擬銀行儲蓄的方式,對各種學習成果進行認定、累積與轉移的“學分銀行”實驗,已經開始初見成效。如果能夠順利制定國家資格框架體系,那么學分銀行必將發(fā)揮更大作用,屆時無論何種學習形式,只要提出申請并交由學分銀行認定,就都可以換算成一定的學分,那么學校的界線就可能突破,終身學習也就真正可能普及于每個學習者。

      其四,是加快終身教育立法的進程,盡快使中國終身教育的發(fā)展置于法律的框架體系中予以推進。目前,國內5個地區(qū)已經制定終身教育地方條例,但國家層面的立法仍然遙遙無期。原因也是清楚的,就是因為理論研究的滯后,對于終身教育的基本內涵、發(fā)展方向、價值基礎乃至體系構建賴以建立的融通機制等,都處于存在爭議,尚未達成一致共識的狀況,這也造成了國家立法的遲緩與瓶頸。解決以上問題還需要政府與學界共同努力,學者的任務是努力厘清涉及終身教育內涵的各種概念,以及各種概念之間的關系與聯系;政府則需要加強與學界的溝通,充分傾聽來自研究者的真知灼見,以便在政策決策乃至立法過程中采納正確的觀點。

      六、結束語

      終身教育的發(fā)展是一個事關國家前途、民族發(fā)展與每個個人素質提升的大事,因此必須集聚全國的力量,并由政府牽頭進行頂層設計,同時充分調動全體民眾的積極性踴躍參與和推動。為了早日實現這一遠大的目標,我們亦必須繼續(xù)努力、再接再厲,以期在國際終身教育舞臺提供我們中國的成果,演繹我們中國的故事,講述我們中國的經驗。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委員會關于改革和發(fā)展成人教育的決定[EB/OL].(1987-06-23)[2004-04-13].http://learning.sohu.com/2004/04/13/11/article219821182.shtml.

      [2]吳遵民.現代中國終身教育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13.

      [3]國卉男. 中國終身教育政策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3.

      [4]保羅·朗格朗. 終身教育引論[M]. 周南照,陳樹清,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1985:序.

      [5]吳遵民,國卉男,趙華. 我國終身教育政策的回顧與分析[J]. 教育發(fā)展研究,2012(17):53-58.

      [6]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EB/OL].[2015-12-15].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200407/2484.html.

      [7]教育法[EB/OL].[2015-12-15].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19/200407/1316.html.

      [8]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EB/OL].[2015-12-15].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200407/2487.html.

      [9]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EB/OL].[2015-12-15].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200407/2478.html.

      [10]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EB/OL].[2015-12-15].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11/17/content_632285.htm.

      [11]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EB/OL].[2015-12-15]. 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024/2145119.html.

      [12]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的決定[EB/OL].[2015-12-15]. http://www.people.com.cn/GB/40531/40746/2994977.html.

      [13]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2015-12-15].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0/18/content_5218639.htm.

      [14]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 [EB/OL].[2015-12-15].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_7.htm.

      [15]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2016-01-31].http:∥www.gov.cn/jrzg/2013-11/15/content_2528179.htm.

      [16]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三個五年規(guī)劃的建議[EB/OL].[2016-01-31].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11/03/c_1117027676.htm.

      [17]傅蕾. 1995-2009年我國終身教育研究進展之文獻計量分析[J]. 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1):73-77.

      [18]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EB/OL].[2015-12-15].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309/200412/4672.html.

      [19]劉秀峰,廖其發(fā). 新時期我國終身教育發(fā)展述評[J]. 繼續(xù)教育,2011(6):18-20.

      [20]教育部關于重新公布全國社區(qū)教育實驗區(qū)名單的通知[EB/OL].[2016-01-3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27/200908/t20090802_78905.html

      [21]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公布第五批全國社區(qū)教育實驗區(qū)名單的通知 [EB/OL].[2016-01-3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27/201303/t20130325_150111.html

      [22]教育部關于確定全國社區(qū)教育示范區(qū)的通知[EB/OL].[2016-01-3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27/200802/t20080213_78906.html.

      [23]教育部關于確定第二批全國社區(qū)教育示范區(qū)的通知[EB/OL].[2016-01-31].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27/201012/112401.html.

      [24]教育部關于確定第三批全國社區(qū)教育示范區(qū)的通知[EB/OL].[2016-01-31].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918/201401/163085.html.

      [25]國卉男,吳遵民,韓保磊. 中國學習型城市建設:從國際到本土的嬗越與重構[J]. 開放教育研究,2015(6):112-118.

      [26]吳遵民.中國終身教育體系為何難以構建[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4(3):27-31,38.

      [27]吳遵民.中國成人教育會終結嗎?[J].開放教育研究,2013(4):20-25.

      責任編輯虞曉駿

      On Experience of the Chinese Life-long Education Development:Historical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Life-long Education in the 37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WUZun-min/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The history of 37 years' reform and opening up is not only a national enterprising history of the prosperity and economic boom but also a history of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and lifelong development. After nearly 30 years of promotion and practice, the development of lifelong education in China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formed the development path with uniqu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vides important practical foundation and valuable experience for worldwide lifelong education development. Apart from the great achievements, lifelong education is encountering practical dilemma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some theoretical bottleneck, including the vagu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and the traditional 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the unclear orientation of the adult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institutional obstacles being faced by the idea of lifelong education overpas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various education resource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carefully sort out and analyze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30 years' lifelong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difficulties in our country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breakthrough and growing point of further development.

      Key words:life-long education; historical retrospect; Chinese experience

      收稿日期:2016-01-15

      DOI:10.13425/j.cnki.jjou.2016.01.002

      作者簡介:吳遵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研究所研究員,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教育政策、終身教育理論研究(18016058129@163.com)

      猜你喜歡
      中國經驗終身教育
      終身教育學院(老年大學)
      慕課讓終身教育變?yōu)橐环N現實
      消費導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55
      勞動收入占比與居民消費率:機理與中國經驗
      勞動收入占比與居民消費率:機理與中國經驗
      當前公共文化建設資金投入的社會化途徑研究
      藝術百家(2016年3期)2017-01-18 17:45:36
      談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對柬埔寨基礎建設項目貸款前景
      G20領導人紛紛表示學習“中國經驗”
      《終身教育與培訓研究》QQ群(110278383)“共享好文”
      論賽珍珠小說的“中國經驗”
      求是學刊(2015年3期)2015-05-21 01:38:42
      國外終身教育模式借鑒
      庆元县| 镶黄旗| 肥西县| 江城| 游戏| 仁寿县| 瑞金市| 洱源县| 宿松县| 永靖县| 平泉县| 汕头市| 清镇市| 阳朔县| 离岛区| 兖州市| 木里| 肃北| 东辽县| 永昌县| 铅山县| 柘荣县| 昆山市| 融水| 哈巴河县| 滦平县| 武威市| 章丘市| 泰州市| 彭山县| 读书| 高淳县| 碌曲县| 扎囊县| 琼中| 昭通市| 丽水市| 亚东县| 麻城市| 曲阳县| 泸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