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珂
【摘要】在高中地理新課程不斷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應試教育下的“精英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現代教學的需求,而人本教學逐漸被應用到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诖?,本文筆者著重探究高中地理新課標下教學模式的轉變。
【關鍵詞】高中地理 教學模式 人本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36-0052-01
在高中地理新課程不斷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應試教育下的“精英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現代教學的需求,而人本教學逐漸被應用到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其中,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在應用過程中主要是以自由學習、有意義學習為重要支撐條件,對提高高中地理教學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筆者就高中地理新課標下從“精英教學”到“人本教學”模式的轉變進行具體分析:
一、教學內容的設計體現人本主義
當前高中地理新課標下采用的教學模式由“精英教學”到“人本教學”模式轉變,越來越注重學生“學什么”的問題。因此,在當前高中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緊密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設計教學內容,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人文素養(yǎng),不再以追求地理學科知識的系統(tǒng)性和地理環(huán)境要素的完整性為主要目的[1-2]。例如:在學習“區(qū)域地理”部分內容時,老師便可以合理采取“一、五、五”的教學方案,即在教學過程應用中主要是指選講一個大陸、五個區(qū)、五個國家。同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老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心理情況和學習需求,逐漸改變原來按照地理環(huán)境由遠及近的圈層結構講解順序,靈活調整教材內容的順序。
再例如:在《自然界的水循環(huán)》這節(jié)內容的教學過程中,老師便可以將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中關于水循環(huán)的知識點聯系起來,讓學生能夠深入了解水循環(huán)的主要過程和水循環(huán)重要的地理意義。其中,老師可以將修水庫的原因與水循環(huán)的理論知識點有效結合起來,讓學生能夠明白修水庫主要是為了解決水資源年內分配不均的問題,以及水庫的作用是為了在河流洪水期間進行蓄水,枯水期間防水,有效調節(jié)整個河流水量的季節(jié)變化情況。通過將教材內容與實際生活中的地理知識問題有效結合起來,能夠最大限度調動起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大幅度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水平。
二、教學過程的設計體現人本主義
在當前新課程深化改革中所應用的教材,其在每個章節(jié)都合理設置了關于“問題”和“活動”的練習內容,是該課教學內容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問題”與“活動”部分的內容圖像較多,而且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操作性,所以為了體現出人本主義,便需要老師在教學過程合理應用這部分知識點,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例如:在學習《山地的形成》部分內容時,老師便可以合理選擇教學資源,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演示山地的形成過程,讓學生能夠在老師的演示和講解過程中深入掌握山地形成的知識點。其中,老師在講解的過程中,可以將巖層比喻成為石頭大書,將一層層的巖石比喻成為書頁,通過層層疊疊逐漸到達地表。通常情況下,最先形成的巖層在地表最底端,也就是書本的最后一頁,而越靠近地層表面的巖層所形成的時間最近。這樣老師在借助多媒體設備進行演示的過程中,其巖層越厚則表示書本的頁數越多越厚;其次,老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演示水杯給書本施加外力,導致書本在受到擠壓之后發(fā)生彎曲的現象。老師再將知識點合理引入到教材內容中,讓學生明白這種彎曲的現象被稱之為褶曲。但是,這個彎曲的形狀包括向上拱起的部分,又包括向下彎曲的部分,而教材中將向上拱起的部分稱之為背斜,向下彎曲的部分被稱之為向斜,從而讓學生能夠直觀形象的理解褶皺的知識點。
三、教學評價的設計體現人本主義
在地理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教學評價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其中,教學評價主要針對學生的日常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然而,由于人本主義理念格外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所以在教學評價的過程中,老師應該設置體現人本主義理念的評價內容,不僅需要涉及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知識的掌握情況,而且還需要對學生獲取地理知識的過程和采取的方法進行評價。
例如:在《海水的運動》這節(jié)內容的教學過程中,老師便可以合理設置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三方面的評價內容,以便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中,針對教學方式的評價,主要是看是否具有靈活性、是否存在多樣性、是否合理、是否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教學過程的評價,主要看學生是否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是否尊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等。只有科學合理的評價《海水的運動》這節(jié)教學內容,才能夠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方面發(fā)展。
四、結論
總之,在高中地理新課程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主要提倡的是“以人為本,全面發(fā)展”的教育觀念[3]。這種教育觀念能夠在教學過程中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讓學生能夠自由自主的進行地理知識探究,并能夠充分激發(fā)學生的生理和心理潛能。同時,在高中地理課程教學由精英教學到人本主義教學模式轉變,越來越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重視學生學習地理過程中的情感因素、學習態(tài)度的變化情況,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地理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殷建紅.人本主義理論視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學設計[J].當代教研論叢,2015,0(3):11-11.
[2]田雨.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學園,2014,0(33):101-101.
[3]魏慶志.淺談高中地理新課程教學、教研的實效性——以人為本 以生制宜[J].教育教學論壇,2013,(50):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