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想 郭東輝 陳山 王金福
主動脈夾層動脈瘤(ADA)是心血管系統(tǒng)比較危重的疾病,其發(fā)病機理為經(jīng)主動脈撕裂處主動脈腔內血流進入主動脈中膜,使中膜發(fā)生分離,向主動脈長軸擴展成壁的二層分離狀態(tài),又稱主動脈夾層分離,臨床表現(xiàn)以搏動性或撕裂樣疼痛為主要癥狀,具有發(fā)病急,進展快,死亡率高的特點,在近年來發(fā)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F(xiàn)將我科 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43例ADA患者臨床資料回顧分析。
1.一般資料:43例中男30例,女13例;年齡37~73歲,平均52歲。所有病例增強CT所確定。就診時間從發(fā)病到入院0.5~2h。
2.臨床表現(xiàn):患者均以左背部持續(xù)劇烈疼痛為主,有胸痛病史,呈撕裂樣痛33例(76.74%),無脈癥占7例(16.28%),休克3例(6.98%),頭暈4例(19.30%),呼吸困難12例(27.91%),偏癱5例(11.63%),聲音嘶啞1例(2.33%)。
3.輔助檢查:患者均常規(guī)做電解質、血尿常規(guī)、心肌酶譜、胸片、超聲心動圖、動態(tài)監(jiān)測心電圖、MRI檢查,對體征做好觀察。所有患者都是通過胸部增強CT確診。
4.治療方法:DcBakeyⅢ型采用內科保守治療。治療目的是減慢心率、控制血壓。心率60~70次/min,血壓控制在90~120/60~80mmHg,常用藥物有波依定、單硝酸異山梨酯、苯地平、硝酸甘油硝、雙克等。手術治療:早診斷、早手術為根治本病的有效方法。
主要首發(fā)癥狀為左背部持續(xù)劇烈疼痛,增強CT診斷符合率高(100%),內科保守治療29例,血管內介入治療2例,外科成功進行手術l0例,隨訪3~35個月,臨床癥狀均消失或減輕,無再發(fā)夾層,死亡2例。
主動脈夾層動脈瘤屬內科急危重癥,是動脈腔內血液從大動脈內膜撕裂處進入動脈中膜,使中膜分離,并沿動脈長軸方向擴展,形成動脈壁的二層分離狀態(tài)[1-2],病死率高,臨床較少見,但有逐年增加趨勢。故及時正確診斷是ADA處理的關鍵。高血壓及動脈硬化與本病的發(fā)生關系密切,此外尚有遺傳性疾病、先天性主動脈畸形、主動脈壁炎癥反應、創(chuàng)傷等。主動脈夾層以疼痛為主,可表現(xiàn)為背痛、胸痛、腹痛等主要癥狀。以突發(fā)性、急起性、持續(xù)劇烈且不能耐受的疼痛為特點,其中更具特征性的為轉移性撕裂樣疼痛。胸透X片提示“主動脈增寬”,彩超呈“主動脈雙腔征”檢查提示,ADA的診斷提供了重要線索:而增強CT可明確對ADA進行診斷[3]。ADA以迅速降低血壓,降低左室收縮力,防止及延緩夾層進一步發(fā)生變化,預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為內科治療目標。降壓首選硝普鈉,收縮壓控制在100/120mmHg,以緩解和消除疼痛,防止病變的擴展。有效控制血壓脈搏后,改為口服藥物長期治療[4]。每3~6個月行主動脈影像學檢查。內科積極有效的治療可明顯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改善患者預后,降低死亡率。
主動脈夾層動脈瘤病情兇險,發(fā)病急,易被誤診而影響搶救時機,醫(yī)生應爭取做到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熟識本病的表現(xiàn),降低病死率。我們體會是:(1)忽然發(fā)生胸部、背部、腹部及腰部劇烈的疼痛,且血壓很快升高,診治沒有明顯效果,應考慮 ADA存在可能;(2)懷疑有主動脈夾層時盡早借助CT、主動脈造影或MRI,行心臟彩色超聲診斷,利于對本病的確診;(3)考慮為主動脈夾層分離的患者應馬上推入ICU,對尿量、心率、血壓、中心靜脈壓等予密切關注監(jiān)護,降低血壓、解除疼痛、降低心肌收縮力,治療的首要目的是防止其擴展和夾層破壞,穩(wěn)定夾層。介入治療可改善主動脈夾層的預后[5]。
[1] 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第1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1594.
[2] 吳焱賢,郭新友,吳賽珠,等.主動脈夾層動脈瘤的超聲心動圖診斷[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0,20(5):296-297.
[3] 楊光釗.主動脈夾層的磁共振診斷[J].國外醫(yī)學臨床放射學分冊,1992;15(4):204-207.
[4] 朱少華,張慧,朱金龍,等.主動脈夾層破裂與非破裂管壁的病理學對比觀察[J].中國法醫(yī)學雜志,2006,21(2):79-81.
[5] 馬紹波.13例主動脈夾層動脈瘤臨床分析[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08,5(24):684-685.